养生健康

韧带骨化病因学

韧带骨化病因学

后纵韧带位于推管内,紧贴椎体的后面自第二颈椎延伸骶骨。韧带上宽下窄,在胸椎比颈、腰椎为厚。在椎间盘平面以及椎体的上下缘,韧带同骨紧密接触,在椎体的中间部分,韧带同骨之间有椎体基底静脉丛所分隔。后纵韧带比前纵韧带致密、牢固,通常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连续分布3个或4个椎节,深层仅处于相邻两椎体之间。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个老年性疾病,好发于50~60岁,在60岁以上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20%,在一般成人门诊中,约占1%~3%。后纵韧带骨化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一般的常规化验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蛋白、血觉等均在正常范围以内。

但在这些患者中,12.6%患有糖尿病,而有隐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可见葡萄糖代谢与韧带骨化倾向之间有一个比较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东亚地区以稻谷为主食的民族中,韧带骨化症的发病率特别高。由于韧带骨化症患者常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或家族性低磷酸盐性佝偻病,提示钙磷代谢异常可以导致韧带骨化。

虽然血液化学测定常为正常,但钙摄入量试验显示: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肠腔钙吸收有降低的趋势。创伤因素与该病发病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后纵韧带和椎体后缘静脉丛之间关系紧密,当外伤或椎间盘后突时,静脉易遭创伤作用发生出血,并进入后纵韧带引起钙化、骨化。

此外,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还有全身性增生的倾向,除合并脊柱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之外,还常伴有前纵韧带、黄韧带骨化。故有人认为,后纵韧带骨化可能是全身性骨质增生和韧带骨化的局部表现。

病理改变

后纵韧带骨化在沿着纵轴方向生长的同时,在水平方向也同时扩大,形成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使椎管容积变小、椎管狭窄,造成脊髓、神经根受压,脊髓被挤压呈月牙形状,并被推向椎管后要由板层骨构成,由椎体后缘至板层骨之间依次为纤维组织、纤维软骨、钙化软骨。骨化灶与硬脊膜粘连,随着压迫程度的增加,硬脊膜变薄甚至消失,有时硬脊膜也发生骨化。由于骨化块不断增大,脊髓受压发生严重变形,神经组织充血水肿,脊髓前角细胞数量减少,形态缩小。脊髓臼质有广泛的脱髓鞘变。

胸椎管狭窄症的病因

最常见的引起胸椎管狭窄症的病因有三个:黄韧带骨化、胸椎间盘突出和后纵韧带骨化。这三个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他少见的病因还有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氟骨症等。

1、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这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胸椎管狭窄症的80-85%以上,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其病因仍不十分明确,推测可能和应力集中(胸腰段和颈胸段)、退变因素、遗传因素及种族差异(日本人和高加索人)等有关,且该病常常和强直性脊柱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氟骨症和钙磷代谢异常有关。该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患者多在50岁之前发病。

2.胸椎间盘突出症(TDH):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第二常见原因,约占15%,绝大多数发生在下胸椎。尸检研究及影像学研究提示无症状的TDH占11%,手术治疗的TDH约占所实施的所有胸椎和腰椎间盘切除手术的0.2%~2%。临床发现TDH经常合并有休莫氏病,所见椎问盘突出常有钙化,多见于年轻患者;而对于年长患者,TDH多合并有胸椎椎体后缘骨赘及小关节增生或黄韧带肥厚等脊柱退变因素,此外,研究表明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相应及邻近节段的脊柱后凸角度显著大于正常人群,这可能导致局部应力增加,加速椎间盘的损伤。

3、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相对少见,约占5%,但却是处理起来最棘手的病因。OPLL是引起亚洲人颈椎病的常见病因,但出现在胸椎相对少见,因为OPLL引起脊髓腹侧的压迫,胸椎后突使得传统的后方减压难以达到脊髓退让的效果,且骨化的后纵韧带同硬膜广泛粘连亦影像后方减压的效果。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人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加之对手术期望值高,担心愈后,术前都存在焦虑心理。首先主动热情地与病人进行交谈,运用专业知识向病人解释病情、讲解手术方法及介绍成功病例,并关心、鼓励、安慰病人,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术前训练

由于术中要求病人俯卧位约4 h,因此术前一周开始指导病人进行俯卧位练习,在肩胸部垫一大软垫,颈部采用颈托制动,两臂并拢在身体两侧,手掌向上,两腿微微分开。每日分2组练习,开始每次俯卧30 min~40 min,每天增加30 min~40 min,以后逐渐增至每次3 h~4 h,以适应术中体位要求。

3有效咳嗽的练习

指导病人先深呼吸,然后轻咳数次, 使痰液咳至支气管,在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每天练习4次,每次15 min,时间安排在餐前和睡前30 min。

二术后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病人回病房后应用心电监护仪监护24 h~48 h,严密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和意识情况,特别要注意呼吸频率、节律及血氧饱和度,床头备雾化吸入器和吸痰器,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及吸痰,确保呼吸道通畅。

2严密观察手术切口引流情况

切口引流均为负压引流, 注意观察引流管的通畅。负压吸引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及脊液漏出。每半小时挤压1次引流管,以确保引流管通畅。负压吸引器每日更换1次,术后24 h~48 h引流液量明显减少,<50 mL 即可拔出引流管。

3体位护理

术后取去枕平卧位或侧卧位,颈佩戴颈托制动,平卧时将砂袋置于头部两侧,翻身时颈托庆佩戴牢固,保持双肩和双耳廓在同一平面上,身体以倾斜45度。

4功能锻炼

为了观察神经恢复情况、减轻肌肉萎缩和促进静脉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鼓励病人从术后第1天开始做功能锻炼。

(1)肢体训练

上肢功能练习方法:由于每块肌肉都有相应的神经支配,可以通过练习观察颈部各种神经反射和上肢灵活度,练习时以主动练习为主,被动练习为辅。术后第1天开始练习双手握拳;腕关节背屈、掌伸、桡屈、尺屈;尺桡关节旋前、旋后;肘关节前屈、旋前、旋后。每日分3组练习,每组练习15min~ 20 min。下肢功能练习方法:①股四头肌练习,膝下垫一软枕, 做伸膝动作30次,每次伸直后持续5 s~10 s,每天做3组;②髋关节做前屈、外屈、内旋、外旋等运动;③踝关节背伸10度,屈曲 45度,每组80次,每天3组。

(2)行走练习

卧床休息3周后,在护士的指导和协助下练习,先在床上坐起的训练,然后床边坐起,扶床站立逐渐过渡到床边步行、室内行走、走廊行走。刚开始下床活动时,以短距离缓慢行为主,逐步适应,注意观察有无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直立性低血压症状。

3健康宣教

指导病人多饮水,多食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的发生。鼓励排痰、做深呼吸运动,预防肺部并发症。定时翻身叩背,按摩受压皮肤,预防褥疮的发生。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研究分析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在日本发病率较高,占有症状颈椎病的1.7% ~ 2.0%。在我国占颈椎病患者的0.54% ~ 0·88%。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很可能与退行性变过程有关。随年龄的增长,由于炎症、慢性劳损、创伤等因素作用,逐渐发生硬化性改变。表现为早期的韧带纤维少许钙盐沉积,发展到后期的完全骨化。本病可发生在颈椎、胸椎及腰椎,但以颈椎最为多见。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可合并胸、腰椎后纵韧带骨化。

临床症状常有颈、肩疼痛和上肢麻木,有的可表现为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体位性眩晕等。

X线所见为本病的诊断依据,表现为椎体后缘致密骨化影。骨化影边缘光滑整齐,长度、厚度不一,骨化影与椎体间有一线条状透亮间隙。本病可合并退行性脊椎病的改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依据骨化形态可分为连续型、间断型、孤立型、混合型。连续型表现为条索状骨化影跨越数个椎体范围, 在椎间盘处略微隆起,多见于上颈段。间断型表现为数个椎体后缘骨化影与椎间盘处中断。孤立型表现为骨化影局限于下颈段,于椎间盘处略后突。混合型表现为骨化影在上颈段多呈连续性而在下颈段呈间断性。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增厚使椎管矢状径减小,造成椎管狭窄,可对脊髓产生压迫,是导致进行性脊髓病的常见病因。有学者认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退行性颈椎病的一种特殊表现,它经常发生在椎管狭窄的基础上,和其他退行性病变同时存在。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常与颈椎病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很难区别,故诊断可依靠颈椎侧面X线平片进行检查。它可直接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及类型,可排除症状类似的其他疾病,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从而选择适宜治疗方案。所以, X线平片对本病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CT扫描检查可清楚显示椎管形态和继发性椎管狭窄的程度,对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及手术效果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前纵韧带钙化

这种韧带钙化是有很多种类型的,不同类型的患者可有不同的表现。因此,认识韧带钙化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原因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临床上,颈椎前纵韧带钙化者远比椎节后纵韧带骨化者为多在年龄50岁以上者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约80%可显示这一特征,其中发生在 腰椎者约占半数而胸椎椎节的发病率最低。

而且不同类型的患者可能发病原因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其中,除了特发性前纵韧带钙化症的病因不明外,其他的绝大多数病例是由于椎体间关节的退行性变所致。此外,颈椎及腰椎的超限运动或外伤为其继发因素。由于椎节的退变从脱水、松动开始渐而引起前纵韧带的松弛,渐而出现韧带-骨膜下出血及髓核前移在形成椎节前方骨刺的同时局部的韧带亦随之钙化并渐而钙化。此 病理过程常持续多年最后引起椎节活动度的减少,甚至椎节完全钙化而呈融合状态。此种现象亦可视为人类机体自我防御保护性反应的一种形式,以减缓病变椎节 病理过程的继续发展。

通常情况下,在早期,患者可有颈部不适,活动不灵活,以及局部 疼痛感等,伴有椎节前缘巨大骨刺者在颈段可引起吞咽障碍及咽喉部的异物感。单纯前纵韧带骨化者少有阳性体征所见范围广泛者,颈椎及腰椎活动度可有轻至中度受限主要影响伸、屈功能。

颈椎管狭窄症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一.X线平片检查

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主要表现为颈椎管矢状径减少,因此,在标准侧位片行椎管矢状径测量是确立诊断的准确而简便的方法,椎管矢状径为椎体后缘至棘突基底线的最短距离,凡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2mm,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绝对值小于10mm者,属于绝对狭窄,用比率法表示更为准确,因椎管与椎体的正中矢状面在同一解剖平面,其放大率相同,可排除放大率的影响(图1),正常椎管/椎体比率为1∶1,当比率小于0.82∶1时提示椎管狭窄,当比率小于0.75∶1时可确诊,此时可出现下关节突背侧皮质缘接近棘突基底线的情况。

退行性颈椎管狭窄一般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甚至出现曲度反张,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局限或广泛性增生,椎弓根变厚及内聚等,若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则表现为椎体后缘的骨化影,呈分层或密度不均匀者,与椎体间常有一透亮线,这是因韧带的深层未骨化所致,如果合并黄韧带骨化,在侧位片上表现为椎间孔区的骨赘,自上关节面伸向前下方,或自下关节面伸向前上方,脊椎关节病时表现为椎体边缘硬化及骨赘形成,而后侧方的骨赘可伸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小关节退行性变表现为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面硬化,边缘骨赘,关节间隙狭窄及关节半脱位等。

二.CT扫描检查

CT可清晰显示颈椎管形态及狭窄程度,能够清楚地显示骨性椎管,但对软性椎管显示欠佳,CTM(CT加脊髓造影)可清楚显示骨性椎管,硬膜囊和病变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颈椎管横断面的各种不同组织和结构的面积及其之间的比值进行测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突出表现为,椎弓短小,椎板下陷致矢状径缩短,椎管各径线均小于正常,椎管呈扁三角形,硬膜囊及脊髓呈新月形,脊髓矢状径小于正常,颈椎管正中矢状径小于10mm为绝对狭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CT显示椎体后缘有不规则致密的骨赘,并突入椎管,黄韧带肥厚,内褶或钙化,脊髓萎缩则表现为脊髓缩小而蛛网膜下腔相对增宽,脊髓囊性变于CTM检查时可显影,囊腔多位于椎间盘水平,后纵韧带骨化表现为椎体后缘骨块,其密度同致密骨,形态各异,骨块与椎体后缘之间可见完全的或不完全的缝隙,黄韧带骨化多两侧对称,明显骨化可造成脊髓受压,其厚度多超过5mm,呈对称的山丘状,骨化的密度常略低于致密骨,骨块与椎板间可有一透亮缝隙,黄韧带的关节囊部骨化可向外延伸致椎间孔狭窄。

胸椎管狭窄的病因是什么

最常见的引起胸椎管狭窄症的病因有三个:黄韧带骨化、胸椎间盘突出和后纵韧带骨化,这三个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他少见的病因还有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氟骨症等。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这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胸椎管狭窄症的80-85%以上,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其病因仍不十分明确,推测可能和应力集中(胸腰段和颈胸段)、退变因素、遗传因素及种族差异(日本人和高加索人)等有关,且该病常常和强直性脊柱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氟骨症和钙磷代谢异常有关。该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患者多在50岁之前发病。

胸椎间盘突出症(TDH):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第二常见原因,约占15%,绝大多数发生在下胸椎。尸检研究及影像学研究提示无症状的TDH占11%,手术治疗的TDH约占所实施的所有胸椎和腰椎间盘切除手术的0.2%~2%。临床发现TDH经常合并有休莫氏病,所见椎问盘突出常有钙化,多见于年轻患者;而对于年长患者,TDH多合并有胸椎椎体后缘骨赘及小关节增生或黄韧带肥厚等脊柱退变因素,此外,研究表明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相应及邻近节段的脊柱后凸角度显著大于正常人群,这可能导致局部应力增加,加速椎间盘的损伤。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相对少见,约占5%,但却是处理起来最棘手的病因。OPLL是引起亚洲人颈椎病的常见病因,但出现在胸椎相对少见,因为OPLL引起脊髓腹侧的压迫,胸椎后突使得传统的后方减压难以达到脊髓退让的效果,且骨化的后纵韧带同硬膜广泛粘连亦影响后方减压的效果。

前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除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前纵韧带骨化症外,绝大多数病例是由于椎体间关节的退行性变所致;此外,颈椎及腰椎的超限运动或外伤为其继发因素。由于椎节的退变从脱水、松动开始渐而引起前纵韧带的松弛,渐而出现韧带-骨膜下出血及髓核前移(或突出)在形成椎节前方骨刺的同时局部的韧带亦随之钙化并渐而骨化。此病理过程常持续多年最后引起椎节活动度的减少,甚至椎节完全骨化而呈融合状此种现象亦可视为人类机体自我防御保护性反应的一种形式,以减缓病变椎节病理过程的继续发展。[1]

4临床表现

前纵韧带骨化症1.主诉 发病早期主要呈现椎节局部窦椎神经反射所引起的颈部不适活动欠灵活及有局部痛感(均较轻)伴有椎节前缘巨大骨刺者在颈段可引起吞咽障碍及咽喉部的异物感,并形成食管压迫型颈椎病;而在腰段症状则较轻微,或无症状。

2.体征 单纯前纵韧带骨化者少有阳性体征所见范围广泛者,颈椎及腰椎活动度可有轻至中度受限主要影响伸、屈功能

3.其他 除少数病例可伴有其他部位骨化或钙化外一般多无阳性所见。

并发症: 在颈椎可并发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常见并发

脱水、瘫痪

一、并发病症

1、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其病理改变累及椎间盘、椎体、椎板、小关节、韧带等各个部位,如椎间盘脱水变性、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增生、小关节增生、椎板增厚、韧带肥厚等。颈椎退行性改变与后纵韧带骨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尽管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尚未明确,但退行性改变是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的因素之一已为大家所公认。另一方面,当颈椎某一节段发生后纵韧带骨化而使活动受到限制时,该部位的上、下椎间隙和小关节承受的负荷活动将增加,可逐渐出现并加速退行性改变。

2、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 : 此病又称Forestier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患,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脊柱连续数个椎体前、外侧钙化和骨化,伴有或不伴有神经压迫症,外周骨与肌腱和韧带附着处通常也发生钙化和骨增生。DISH多见于下胸段和腰段,典型X线片表现为脊柱前外侧连贯性、宽大的骨化带,受累区域椎间隙正常。临床上发现相当多的OPLL伴发DISH,或者说DISH伴发OPLL,有作者认为OPLL是DISH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但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DISH与OPLL两者间存在着差异,不应视为同一种疾病。

3、还可并发小便失禁及排便功能低下。可出现间歇性、慢性、进引性、痉挛性四肢瘫痪。

赖特综合征的骨科表现

常发生于肠道感染后,主要有尿道炎,结肠炎,和多发性关节炎三大主症,三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可单一或全部出现。

X线表现:

1. 多累及胸腰椎交界处,椎体边缘及间盘韧带和椎旁组织骨化,多位于侧方或偏后,呈节段性分布,双侧不对称。前纵韧带骨化和椎间新骨形成少见。

2. 骶髂关节 20%~76%的赖特综合症病人有骶髂关节异常,较脊柱受累更为常见。骶髂关节单侧或双侧受侵,对称或不对称。关节面下方骨质侵蚀破坏、模糊不规整,继而硬化,最后发生骨性强直。关节前或上缘增生,骨质形成。

3. 四肢关节 急性期膝、髁和足部小关节肿胀,邻关节骨骨质疏松,可伴有跟腱或髌腱炎。跖骨、近节趾骨干、跟骨跖面及胫腓骨近关节处骨膜增生。骨赘被认为具有特征性。半数病人有关节间隙变窄。慢性期,跟骨在跟腱或跖筋膜附着处有糜烂和骨赘形成,常为双侧性,足部小关节和膝、髁关节可出现小的关节边缘侵蚀和关节间隙变窄,甚至关节强直。

CT表现

1 CT可更号地显示低髂关节受累的部对称性和关节面边缘骨赘

鉴别诊断:

1 牛皮癣关节炎 有牛皮癣病史。主要侵犯远端指(趾)骨和指(趾)间关节。可有指(趾)骨末端骨吸收。无尿道炎和结肠炎。缺少跟骨下缘的绒毛样骨赘和骨质疏松。

2 强直性脊柱炎 少数赖特综合症病人出现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同的韧带骨化时,主要应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四肢关节改变进行鉴别。

颈椎不稳症的病因与分类分别是什么

颈椎不稳症的病因与分类颈椎不稳症临床常见,后天性致病因素为主要原因,分为3期:①退变早期,纤维环及髓核脱水、弹性降低;②退变中期,髓核明显脱水、破裂,韧带骨膜下间隙形成,椎节松动、移位;③退变后期,椎间隙韧带骨膜下出血、机化、钙化或骨化,使失稳椎节渐恢复原有稳定。颈椎不稳症的病因有退变、创伤、炎症、肿瘤、先天性畸形等。按椎节移位方向,颈椎不稳症可分为前屈不稳、后伸不稳、侧方不稳和轴向旋转不稳,前两种多见于下颈椎,后两种多见于上颈椎。按解剖部位,颈椎不稳症可分为枕颈不稳、寰枢不稳和下颈椎不稳。

相关推荐

颈椎椎管狭窄症

脊髓型颈椎病 主要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多发于40~60岁。下肢先开始发麻、沉重、随之行走困难,可出现痉挛性瘫。颈部僵硬,颈后伸易引起四肢麻木。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感觉常有障碍,多不规则。浅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存在。重者大、小便失禁。正侧位X 线片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个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尤以椎体后缘骨刺更多见;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可有颈椎不稳表现。CT及MRI可观察到椎管狭窄及颈脊髓受压、病损表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病程缓慢,颈部僵硬,活

颈椎管狭窄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脊髓型颈椎病 主要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多发于40~60岁。下肢先开始发麻、沉重、随之行走困难,可出现痉挛性瘫。颈部僵硬,颈后伸易引起四肢麻木。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感觉常有障碍,多不规则。浅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存在。重者大、小便失禁。正侧位X 线片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个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尤以椎体后缘骨刺更多见;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可有颈椎不稳表现。CT及MRI可观察到椎管狭窄及颈脊髓受压、病损表现。 2.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病程缓慢,颈部

脚踝韧带扭伤病因

踝关节扭伤是最高发的运动损伤,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40%。踝关节由胫骨腓骨远端和距骨构成。由内外踝和胫骨后缘构成踝穴,距骨上面的鞍型关节面位于踝穴中。 距骨的鞍型关节面前宽后窄,背伸时较宽处进入踝穴,跖屈时较窄部进入踝穴,所以踝关节在跖屈位稍松动,其解剖和生理特点决定踝关节在跖屈时比较容易发生内翻外翻扭伤。 又因为踝关节外踝腓骨较长踝穴较深而内踝胫骨较短踝穴较浅,故踝关节更易发生内翻扭伤,外踝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损伤更常见。

椎管狭窄症状

椎管的测量:1975~1977年Verbiest根据椎管中央矢状径(m一s径)和椎管棋径的测量将椎管狭窄分为三型: (1)绝对狭窄型:即椎管的中央矢状径小于或等于10mm者,为绝对型椎管狭窄(m—s ≤10mm)。 (2)相对狭窄型:即椎管的中央矢状径小于或等于10~12mm者(m—s为10~12mm)较多。 (3)混合型:总之中央矢状径(m—s径)小于11.5mm及可肯定为病理现象。如腰椎管的头侧或尾侧的中央矢状径比值大于l则为异常现象(头尾正常时比值小于1)。 横径:即椎弓根最大距离,平均值为23mm

强直性脊柱炎血清检查方法

1、观察脊柱改变:强直性脊柱炎病变发展到中、晚期可见到:韧带骨赘(即椎间盘纤维环骨化)形成,甚至呈竹节状脊柱融合、方形椎、普遍骨质疏松。关节突关节的腐蚀,狭窄,骨性强直。椎旁韧带骨化,以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椎间纤维环的骨化最常见(晚期呈竹节样脊柱)。脊柱畸形,包括:腰椎和颈椎前凸消失或后凸;胸椎生理性后凸加大,驼背畸形多发生在腰段和下胸段。椎间盘、椎弓和椎体的疲劳性骨折和寰枢椎半脱位。 2、CT表现: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能显示平片难以发现的早期软骨下囊性变等细节,可早期显示骶髂关节面侵蚀、破坏、硬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化,然后这个退化继发其他的一些病理性的改变,比如说骨赘的形成,后纵韧带骨化,从而造成了对脊椎的压迫,然后引起脊髓缺血,出现了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所以说它的病因第一点就是颈椎间盘的退化,第二点颈椎周围骨赘形成,第三点后纵韧带骨化引起椎管狭窄。最主要的病因就是脊髓缺血,然后引起的症状是肢体的感觉或者运动异常。

颈椎病就是颈椎间盘突出吗

颈椎病并不是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病就是指以颈椎肩盘退行性变为主,及其周围继发性的病理改变,然后累及周围的组织,像神经根、脊椎、椎动脉、交感神经而出现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跟颈间盘突出有直接关系,但是不是全部,因为颈间盘突出还有累及周围继发性的病理改变,比如说骨赘形成、韧带骨化、突出之后造成的颈椎不稳定,所以颈椎病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颈间盘突出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关节畸形的鉴别诊断

(1)类风湿关节炎 初期以关节滑膜渗出性病变为主,随着病变发展转为慢性,同时滑膜渗出性变化发展成为增殖性、肉芽舯性病变,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以后由于滑膜肉芽肿侵蚀到骨软骨,引起关节面移位及脱臼,再加上韧带及关节囊等关节周围组织破坏和瘢痕形成;因而使关节发生畸形。 (2)银屑病关节炎 本病最易累及远端指(趾)间关节,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以后随着关节软骨的破坏,关节间隙变狭,晚期受累关节发生半脱位或强直,远端指间关节可出现屈曲畸形。 (3)强直性脊柱炎 韧带和关节囊附着部由于炎症变化,在韧带、骨膜、骨小

脊柱退行性变病理

1 引发退变的因素 1.1过度负荷过度负荷可使退变年龄相应提前。如某些项目的运动员及脊柱长期处于被压体位的劳动者。椎间盘最大承受压力为600kg~700kg如果长时间平均压力在350kg以上,即可使纤维环由中心向周围膨出,甚至断裂。 1.2不良体位人体直立位时第3腰椎间盘内压力负荷量约为70kg,如果腰椎向前屈曲,则可达120kg,在此情况下再负重20kg,间盘内压力可升至340kg。但仰卧位时其压力则是站立位的一半。由此可见体位的变化对脊柱退变有重要意义。 1.3慢性劳损某些慢性劳损及某些职业,使脊柱长

腰椎管狭窄与其他疾病区分

脊髓型颈椎病 主要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多发于40~60岁。下肢先开始发麻、沉重、随之行走困难,可出现痉挛性瘫。颈部僵硬,颈后伸易引起四肢麻木。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感觉常有障碍,多不规则。浅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存在。重者大、小便失禁。正侧位X线片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个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尤以椎体后缘骨刺更多见;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可有颈椎不稳表现。CT及MRI可观察到椎管狭窄及颈脊髓受压、病损表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病程缓慢,颈部僵硬,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