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留热是怎么回事
稽留热是怎么回事
人体的温度是由代谢活动、骨骼肌肉运动等产生的热量形成的,通过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故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有时受测量时间、部位、年龄、饮食和运动等情况的影响而略有差异。在一昼夜里,体温呈周期性波动,凌晨2~6时最低,下午6~8时最高,变动范围在0.6℃左右。一般口腔温度为36~37℃,肛门温度比口腔高0.3~0.5℃,腋下温度比口腔低0.2~0.3℃。
体温超过37.4℃时,称之为发热。37.4~38℃为低热,38.1~38.9℃为中度热,39℃以上为高热,临床上常把41℃以上称为超高热。
稽留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由于体温过高,发热持续时间过长,机体消耗比较大,甚至会对中枢神经和各系统造成损害,应及时降温处理。
稽留热需做哪些检查
大叶肺炎:
1.该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和冬春二季。
2.起病前多有诱因存在,约半数病例先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前驱表现。
3.突然起病寒战、高热。
4.咳嗽、胸痛、呼吸急促,铁锈色痰。重症患者可伴休克。
5.肺实变体征。重症患者血压常降至10.5/6.5KPa(80/50mmHg)以下。
6.血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达0.80以上,核左移,有中毒颗粒。
7.痰涂片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球菌。
8.痰、血培养有肺炎球菌生长。
9.血清学检查阳性(协同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检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抗原)。
10.胸部X线检查显示段或叶性均匀一致的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11.血气分析检查有PaO2及PaCO2下降,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PaCO2可上升。
斑疹伤寒:
1.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流行情况,好发季节,疫区旅居史与带虱者接触史以及被虱叮咬的可能性等,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2.临床表现 发热及热程特点,发疹日期,皮疹特征以及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有助诊断。
3.实验室检查 血象特点,外斐反应阳性,尤其是恢复期血清效价较早期有4倍以上增长有诊断价值,但不能分型。有条件可作普氏立克次体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以及免疫荧光间接染色法检测特异性抗体进行型别的鉴定。动物接种得阳性结果尤有诊断意义。
稽留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大叶肺炎的发生是由于感染或变态反应等原因所引起。感染 主要由肺炎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有些传染病可继发大叶性肺炎。变态反应 大叶性肺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时具有过敏性炎症。受寒感冒、长途运输、劳役过度、环境卫生不良、吸刺激性气体等,均是本病的诱因。
上述病原菌通过气源、血源或淋巴源途径,侵入到肺组织,并迅速繁殖,沿着淋巴径路向支气管周围和肺泡间隙的结缔组织扩散,引起肺间质发炎,逐渐侵害肺泡并扩散进入胸膜。部分被溶解了的细菌放出内毒素,细菌毒素和组织的分解产物被吸收后,又引起高热、心血管系统紊乱以及特异性免疫抗体的产生。
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寄生于人和动物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及人虱肠壁上皮细胞内,在立克次体血症时也附着于红细胞和血小板上,其基本形态为微小球杆状,沿长轴排列成链状。但在虱肠中发育阶段呈多形态,可呈球状,短杆状,杆状或长线状。约0.3~1μm×0.3~0.4μm,革兰染色阴性。病原体的化学组成及代谢产物有蛋白质、糖、脂肪、磷脂、DNA、RNA、多种酶类、维生素及内毒素样物质。其胞壁的脂多糖层有内毒素样作用。普氏立克次体对热、紫外线、一般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56℃ 30min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耐受力较强,在干虱粪中可存活数月。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抗原成分有交叉,故患者血清能与变形杆菌 OX19发生凝集反应,即外斐反应。普氏立克次体既含有本组所共有的可溶性耐热性的组特异性抗原。又含有型特异的不耐热的颗粒性抗原,借后者可通过血清学检查与莫氏立克次体感染相鉴别。
病原体可在组织培养中生长,在鸡胚卵黄囊中生长旺盛。动物接种仅能用豚鼠,接种后引起发热及血管病变。阴囊肿大不明显,这点与莫氏立克次体感染不同,借此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相鉴别。毒素样物质在试管中可使人、猴、兔等温血动物的红细胞溶解,注入大、小鼠静脉后可引起呼吸困难、抽搐、血容量减少等,动物多在6~24h内死亡。
小儿肺炎一定发烧吗 小儿肺炎高烧一般几天
发热是小儿肺炎常见的临床症状,多为不规则热,也可表现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小孩子抵抗力不一样的话发热的持续时间也不一定,有的小孩子可能是一过性的高热,有的小孩子可能会持续反复的发热,像一些特殊病原体的感染,支原体的感染或衣原体,一些严重的真菌感染,会持续反复的发热,只是时间会比较长。所以,小孩子高烧的情况,一般不同的病原体,他的热型肯定都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看。
不规则热常见于什么病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是由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伴随发热症状:一般起病2~3天发热达高峰(39.5~4l℃),大多数患者持续5~10天,然后阶梯状下降,经2~3天下降至正常,热型多为弛张热,部分患者可出现稽留热或不规则热。
发热有哪些类型 稽留热
一般患者体温在39℃以上,白天和晚上的体温变化小,持续时间较长(数天或数周),高热可渐退。但是由于发热时间长,易造成机体消化过大,甚至对中枢神经和其它各系统造成损害,应该做及时的降温处理。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
如何给宝宝不同部位测体温
测量宝宝体温的部位与发热
肛温:(正常值为37.5℃)这是最准确的方法,但需注意的是,新生儿的肛门括约肌收缩能力较弱,一受刺激就容易产生便意,需多加留意。
口温:(正常值为37℃)较大婴儿可用此法,但为安全起见,父母应在一旁看护,以免宝宝咬破体温计造成危险。
腋温:(正常值36.5℃)如果没夹好,所量温度往往产生误差,所以准确性较差。
耳温:最简便易行,主要测量耳膜的温度。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是指人体口腔温度超过37.5℃或肛温大于38℃或一天中体温波动超过1.0℃~1.2℃,即可认为是发热。发热可分为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39℃)、高热(39.1℃~40.4℃)、超高热(>40.5℃)。按发热类型又可分为稽留热(每日温差不大于1℃)、弛张热(38℃~40℃,每日温差有2℃)、间歇热(相隔数日再发热)和不规则热。若体温低于35℃为体温过低,热程持续两周以上者为长期发热。
发热的特点类型有哪些
1、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每日波动范围不超1℃。
2、弛张热:体温高时在39℃以上,低时可接近正常,每日波动范围很大,高低相差2℃以上。
3、间歇热:是发热期与无热期每隔一、二天交替出现,如:隔日发热一次的疟疾。
4、再发热又称回归热:指较长的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高热骤起,数日后骤退,数日后又再发热。
5、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逐渐下降,又逐渐上升,再逐渐下降,呈波浪状。
6、双峰热:一日之内热度两度上升、下降,每次升降相差在 1℃左右。
7、消耗热:热度在一天内变动幅度很大,高时可达40℃以上,低时又可降至正常以下。
小儿肺炎一定发烧吗
发热是小儿肺炎常见的症状,但是小孩子得了肺炎,不一定都有发烧的现象。 肺炎主要是累及到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两岁以内的儿童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气温骤降的时候或者是室内居住比较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污染、致病微生物增多,容易发生肺炎。常见的病源菌是细菌和病毒,也可以由细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引起。 肺炎常见的症状就是起病比较急,发病的数前日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固定的中细湿罗音,发热的热型不定,多为不规则热,亦可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重度营养不良体温可不升或低于正常,有的小孩子有肺炎的症状也不会出现发热的现象,所以小儿肺炎要根据具体情况看,不一定都有发热。
肺结核肺炎的区别 症状不同
肺结核:肺结核发病比较慢,患者一般午后低热,很少出现有寒颤和稽留热、没有口唇疱疹、有盗汗的症状。
肺炎:发病快,一般伴随有高热、寒颤,常呈稽留热,胸部有明显的疼痛,少有盗汗的症状,常见口唇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