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与3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血管瘤与3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血管瘤是由血管组织发育异常引起的血管畸形或肿瘤,多在出生后1~3个月出现,好发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少数发生在肝、肾等内脏组织,存心破损出血、感染、遗留色素瘢痕等风险,需要积极的治疗,临床工作中还需要与以下3种疾病相鉴别:
1、血管瘤与血管球瘤的鉴别诊断
血管球瘤多指发生在手指、脚趾甲床及其附近的锐性疼痛性肿物,受到寒冷刺激时疼痛会明显加重,瘤体位于甲下者,可见指、趾甲床局部隆起,表面呈浅红色、紫色或稍暗,按压会产生疼痛,所以患者大多不让碰触,碰触时会有痛苦表情。
2、血管瘤与血管肉瘤的鉴别诊断
血管肉瘤较少见,肿瘤呈结节状,无痛,颜色紫红,浅表者易出血、破溃,镜下见众多杂乱无章的肿瘤性血管,瘤细胞在基底细胞膜内增生,可贴附于血管内壁,形成结节状突出于管腔,瘤细胞呈梭形,细胞分化不良者呈多边形,细胞核大,可呈多核,细胞质染色深,可见巨细胞。免疫组化对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可选择第八因子相关抗原、CD31、CD34等内皮标记物。
3、血管瘤与出血结节的鉴别诊断
一般情况下,血管瘤有典型的外形和指压时缩小或颜色变浅的特点,必要时可用针抽吸,血管瘤内可抽出鲜血,出血结节中抽出的是陈旧血,并可掺有其他成分。
小肝癌与4种疾病相鉴别
诊断小肝癌时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与肝硬化再生结节鉴别 肝硬化再生结节常数目较多.在肝内弥漫分布,内回声均匀。此外.短期内复查,动态观察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肝癌生长速度快,而肝硬化再生结节变化较小,必要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2.与小血管瘤鉴别 小血管瘤多为高回声.内呈网格样改变.界清.边缘见回声增强带,后方回声增强明显,多数无血流显示,少数有斑点状血流,较少检测出动脉型血流。
3.与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鉴别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可见中央高回声的纤维瘢痕向外周呈放射状延伸,多普勒有时可观察到特征性的放射状血流信号。鉴别有困难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由正常肝细胞、胆管、增生的纤维组织及炎性细胞组成,超声造影典型表现呈离心性增强。
4.与小肝腺瘤鉴别 小肝腺瘤多见于育龄女性,多有口服避孕药病史。超声表现为均匀低回声或稍高回声。界清,周边可见稍高回声环绕。内多无血流信号显示。超声造影典型表现为向心性的增强。
感冒鉴别诊断与疾病鉴别
感冒,总体上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一般我们所说的都是普通感冒。普通感冒,祖国医学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
一、感冒鉴别诊断方法:
(1)过敏性鼻炎:临床上很象“伤风”,所不同者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对异常气味亦可发作,经过数分钟至1-2h痊愈,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感冒:常有明显的流行,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取患者鼻洗液中粘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用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或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
(3)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在患病初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资区别。
(4)普通感冒主要包括鼻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其中鼻部症状明显,如: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流眼泪,而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如:头痛、咽喉痛、肌肉关节痛。一般不发热。
二、感冒与疾病的鉴别:
(1)百日咳一般经过7~10天左右,出现特征性痉咳,即阵发性短促咳嗽,声声相连,连续十余声或几十声,随之深吸气发出鹭鸶鸣样高调吼声,暂时间歇后再反复发作。病程可达三个月之久。这些特征,都是感冒所没有的,可资鉴别。
(2)猩红热发病后,咽部明显红肿疼痛,一昼夜内出现典型皮疹,舌鲜红无苔如杨梅,均与感冒有明显不同,可资鉴别。
(3)小儿脊髓灰质炎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39℃之间,伴多汗,并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炎症现象,经过2~3天体温可恢复正常。1~6天后,再次发热,与第一次发热形成两次发热高峰,即“双相热型”。这是脊髓灰质炎发热的特殊热型,凭此可与感冒相鉴别。随后,逐渐出现肌肉疼痛、知觉过敏、项背强直,以至出现肢体瘫痪等典型症状。
温馨提示:感冒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预备一些感冒药来以防万一。感冒要尽早治疗,以免耽误病情使病情加重与来不必要的麻烦。
口腔血管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诊断
口腔血管瘤诊断应该根据每种血管瘤的症状结合CT、B超等检查方法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与血管球瘤、血管肉瘤等相鉴别,其特点如下:
1.血管球瘤:指、趾甲床及其附近的锐性疼痛性肿物。寒冷刺激时疼痛尤甚。位于甲下者,可见指、趾甲局部隆起,表面可呈浅红色、紫色或稍暗,多不让触碰。
2.血管肉瘤:较少见,肿瘤呈结节状,无痛,紫红色,浅表者易出血和破溃。镜下所见众多的杂乱无章的肿瘤性血管,瘤细胞在基底膜内增生,可贴附于血管内壁,形成结节状突出于管腔。瘤细胞多呈梭形,未分化者呈多边形,类内皮细胞样,核大,深染,核分裂较多。可见到多核瘤巨细胞。
免疫组化对确定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可选择敏感的内皮标记物,第八因子相关抗原,CD31、CD34等对确定诊断有重要帮助。
疣的诊断
根据各种疣的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发展情况,结合病理检查,诊断不难。鉴别诊断:
1.寻常疣与疣状皮肤结核
后者为不规则的疣状斑块,四周有红晕。结核菌相关检查阳性有助于鉴别。
2.跖疣与鸡眼鉴别
鸡眼可见中央半透明、黄白色的核心,压痛明显,表面平滑。
3.扁平疣与汗管瘤鉴别
后者好发于眼睑附近,一般颜色与皮肤接近,组织学完全不同。
4.跖疣与点状掌跖角化病鉴别
后者早年发病,常有家族史,手掌、足跖均有损害,散在分布,以受压部位明显。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区别
1、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
按新分类,血管瘤可以自发性消退,一般不需治疗,而血管畸形一般是逐渐长大,不能自行消退,应给予积极的相应治疗。因此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是致关重要的。
血管瘤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多见于婴儿出生后不久(1周~1个月之内)或出生时(约占30﹪)。血管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是瘤内富含增生活跃的血管内皮细胞,并有成血管现象和肥大细胞的聚集。血管瘤的生物学行为是可以自发性消退,其病程可分为增生期、消退期及消退完成期3期。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为高出皮肤的红斑,表面高低不平似草(杨)梅状,在增生期血管瘤快速生长长大,此期一般发生在婴儿第一生长发育期(约在出生后1个月)和婴儿的第二生长发育期(约在出生后4~6个月时)。大多数在1年以后进入消退期,病损缓慢由鲜红变为暗紫、棕色或呈花斑状。国内外许多学者观察统计得出以下规律:约50%~60%的患者在5年内完全消退,75%患者在7年内完全消退,消退是缓慢的,可持续至10岁左右,因此消退完成期一般在10~12岁。总的来看,80%~90%的婴幼儿血管瘤患者不用治疗可自发性消退,10%~20%不能消退,其原因尚不清楚,目前对是否能自发性消退也无法预测。
根据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特点,目前总结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临床鉴别诊断的要点为:⑴发病时间:血管瘤多在出生后1周~1个月出现(多为2周时),而血管畸形多在出生时出现,这是一个重要的鉴别要点;⑵生长特征:血管瘤有快速增生史伴其后的消退史,而血管畸形表现为逐渐长大; ⑶临床表现:血管瘤多表现为高出皮肤的鲜红色斑快或较为致密的团块,加压不缩小或缩小不明显,瘤体表面和周围无充盈扩张的浅静脉出现。而血管畸形多表现为质地软,加压瘤体缩小,减压充盈,体位试验阳性,有时可扪及明显搏动感,瘤体表面和周围常可见有充盈扩张的浅静脉出现;⑷相关实验室检查:目前认为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儿童,具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⑸必要时或条件许可时可行病理检查。
如何对颈椎病鉴别诊断呢
如何对颈椎病鉴别诊断呢?临床出现颈椎病的症状,但也要与非颈椎病引起的症状相鉴别,如同样有眩晕症状,应先排除耳源性眩晕,前庭功能紊乱,听神经瘤等,还有脑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此外同样是颈肩上肢痛,也要与诸如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关节炎,脊柱炎肿瘤等相鉴别,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我们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往往难以鉴别,做这一诊断应慎重,以避免误诊,耽搁其它疾病的治疗。
1、神经根型颈椎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椎管内髓外硬脊膜下肿瘤、椎间孔及其外周的神经纤维瘤、肺尖附近的肿瘤均可引起上肢疼痛、神经痛性肌萎缩、心绞痛、风湿性多肌痛。
2、脊髓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
3、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鉴别,如椎动脉粥样硬化和发育异常等。椎动脉造影是最可靠的鉴别方法。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以上就是关于颈椎病鉴别诊断的介绍了。颈椎病患者会出现坐立不安的情况,这是因为脊椎出现了劳损,出现了疲劳,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患者就会因为坐姿不正确等进一步加重脊椎的疲劳或者劳损,这样就会再进一步加重症状。
血管瘤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血管瘤一般诊断不困难,影像学检查可以协助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诊断结果。
鉴别诊断
与血管球瘤,血管肉瘤等相鉴别,其特点如下:
1.血管球瘤 指,趾甲床及其附近的锐性疼痛性肿物,寒冷刺激时疼痛尤甚,位于甲下者,可见指,趾甲局部隆起,表面可呈浅红色,紫色或稍暗,多不让触碰。
2.血管肉瘤 较少见,肿瘤呈结节状,无痛,紫红色,浅表者易出血和破溃,镜下所见众多的杂乱无章的肿瘤性血管,瘤细胞在基底膜内增生,可贴附于血管内壁,形成结节状突出于管腔,瘤细胞多呈梭形,未分化者呈多边形,类内皮细胞样,核大,深染,核分裂较多,可见到多核瘤巨细胞。
免疫组化对确定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可选择敏感的内皮标记物,第八因子相关抗原,CD31,CD34等对确定诊断有重要帮助。
鉴别痤疮存在的方法有哪些
痤疮患者多为青年男女,损害为多数散在丘疹或脓疱,特别是黑头粉刺,好发于颜面,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对称分布,不难诊断。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酒渣鼻
多于中年时期发病,奸发于颜面中部,损害为弥漫性红斑,并有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
2.职业性痤疮
与焦油、机油、石油,石蜡等接触的工作人员,可引起痤疮样疹,损害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可见于手背、前臂、肘部等接触部位。
3.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损害为棕黄色或暗红色半球状或略扁平的丘疹,对称分布,眼睑、鼻唇沟及颊部,在下眼睑往往融合成堤状,无黑头粉刺。
其实,在医学上对于痤疮这种病症的鉴别诊断方式是有着一定的要求和规范性的,而像文中所提到的酒渣鼻、职业性痤疮和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这三种疾病,就是可以用来作为痤疮的鉴别诊断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