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怎样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1.药物治疗
(1)中枢兴奋药:主要用于6~14岁患儿,可减轻多动、冲动,改善注意力。常用:①哌甲酯( methylphenidate),又名利他林(Ritalin)。该药有效率为75%~80%,起始剂量为每晨5mg,如症状改善不明显,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可每3~7天增加5mg。一般日量不超过40mg。哌甲酯控释剂,商品名为专注达,每天晨间服用一次,疗效可维持12小时。此类药物服用初期有口干、食欲缺乏、恶心、上腹不适、心悸、血压轻度升高、焦虑、烦躁等不良反应,但随治疗时间延长或减量可减轻或消失。大剂量可能诱发癫痫或抽动障碍,因此,癫痫或抽动障碍患儿不宜服用。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抑制生长发育,儿童中尚未见成瘾报道。②匹莫林( pemoline),又名苯异妥英(phenylisohydation)。该药有效率基本同盐酸哌醋甲酯,起始剂量为每晨10~20mg.因该药作用时间长,每日服用1次即可。如症状改善不明显,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可每周增加10~20mg。一般日量不超过100mg,周末及节假日宜停药。该药不良反应较轻,部分患儿服用后可出现失眠、食欲减退、恶心、胃部不适、头痛等,约3%患儿出现肝脏损害,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个别患儿尚可出现抽动。该药是否抑制生长发育尚不清楚。儿童无成瘾报道。
(2)其他药物:最近获准应用的非兴奋剂药物—托莫西汀(tomoxetine),是一种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同时具有对额叶中多巴胺的抑制作用。它是目前唯一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ADHD儿童、青少年与成人患者的非兴奋剂药物,已有超过10项的对照研究证实其在改善18岁以下ADHD患儿的核心症状方面,疗效显著。
如患儿经上述治疗无效,或不适于选用上述药,或伴有明显情绪问题,可选用可乐定、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可选用丙米嗪、地昔帕明、舍曲林等。
2.非药物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该治疗可改善多动、冲动和攻击行为,并使患儿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
(2)家庭治疗:家庭治疗的目的在于:①协调和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②给父母必要的指导,使他们了解该障碍,正确地看待患儿的症状,有效地避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和谐地与孩子相处和交流,掌握行为矫正的方法,并用适当的方法对患儿进行行为方面的矫正。
(3)学校教育:应给老师提供咨询和帮助,使老师了解该障碍,运用适合于患儿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教育,采取适当的行为矫正方法改善患儿症状,针对患儿的学习困难给予特殊的辅导和帮助。
(4)感觉统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该障碍也均有一定治疗作用。
如何区分小孩好动与多动
儿童多动症,也称多动症,在医学上称之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是儿童和青少年期一种常见的行为障碍。多动症主要有三大核心症状,即注意力缺陷、冲动和多动。在临床上可以看到,有的孩子表现为注意力缺陷,而有的孩子表现为多动、冲动。
家长们经常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孩子过分好动就是儿童多动症。其实不然,“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个孩子过度老实不动,那也不太正常。
如何区分“好动”与儿童多动症的“多动”呢?简单来说,区分它们要看孩子“好动”的表现是否分场合,分时间。多动症的孩子的多动和冲动是不分场合的,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大家在非常安静的在电影院里面,或者在教室里,他会突然的出怪声,这就属于多动症,如果是很好动,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能守纪律,能跟随大多数人做好很多活动,这就不是多动,不是多动症的病理性的症状。当然,多动症还有其它一些特征,如果您的宝宝,有“多动”的问题,可以向医生咨询,并做进一步的检查,以确认孩子是否患有儿童多动症。
6岁前孩子好动不等于"多动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我国学龄儿童的多动症患病率为4.31%~5.83%,估计全国共有患儿1461万至1979万,其中约65%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这孩子怎么一刻也停不下来,是不是多动症啊?”生活中有这样顾虑的家长并不少。
过去不了解多动症,所以不少孩子被耽误了诊治。现在关于多动症的宣传多了起来,又让很多的家长“草木皆兵”,既盼着孩子活泼一点,孩子活泼了,却又担心是多动症。
孩子“好动”不等于“多动症”。
多动症的突出症状是两种以上场合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只在家里活泼好动,在其他场合中没有出现这样的行为,就不用担心孩子患有多动症,这样的孩子只是天性活泼,是“好动”而不是“多动”。
但是如果孩子在两种以上场合都不能安静下来,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则需带孩子到医院门诊检查,由医生根据心理测试、量表测试和现场观察等方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
6岁以下的孩子,一般医生很少做出“多动症”的诊断。除非少数出现了特别严重的多动症表现,医生才有可能给孩子开药治疗。这是因为6岁以下的孩子并没有学习任务,而多动症的治疗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他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不管是天性活泼还是有多动症,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注意力的训练都是有益的。具体的做法是要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利用兴趣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比如用鲜艳多彩的画册吸引孩子阅读,让他能够保持五六分钟的注意力,下一次再保持10分钟左右的注意力,慢慢地,教会孩子控制自己。
如何辨别多动症
一:“多动症”有别于好动、调皮好动、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孩子躯体活动明显比同龄儿童多,且自控力差,不能安静下来,就要警惕您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
研究发现,“多动症”与孩子顽皮有着四点本质区别:①注意力方面,调皮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还讨厌别人干扰,而多动症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和无法有始有终;②自控力方面,调皮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而多动症孩子根本坐不住,静不下来;③行为活动方面,调皮孩子的好动行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多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④生理方面,调皮孩子思路敏捷、动作协调、没有记忆辨认的缺陷,而多动症孩子则有明显不足。
二:“多动症”不一定都多动有些家长认为“多动症”就是有多动的表现,事实上,在多动症患儿中,有些并没有活动过多的表现。她们平时并不多动,看上去很文静,但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是老师眼中的“聪明笨小孩”,突出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学习困难,做事拖拉,粗心大意,久而久之,易产生自卑、消极心理,出现厌学、逃学、说谎等行为。为此,有些并不多动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多动症”,这一点应当引起家长注意。
“多动症”实际上是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有三大核心症状,即注意力缺陷(通俗而言是易分心、不专心)、多动及冲动。有的孩子以注意力缺陷为主,有的以多动、冲动为主,更多的则是三者并存。”
三:频繁做鬼脸——当心“抽动症”作怪有些孩子喜欢不同场合地频繁眨眼、皱眉、抽动嘴巴、摇头耸肩扮各种怪相,有时还伴有脖子抽动,家长以为是孩子不学好、染上了坏习惯,而大声制止或批评警告,甚至棍棒相加,但丝毫没有改正的迹象。事实上正是这种主观判断上的错误耽误了孩子的治疗,因为很可能孩子患上了“抽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儿童多动症又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其症状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为主要特征,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患儿的智力一般都是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有的多动症孩子甚至特别聪明。
儿童多动症的某些症状表现,很容易与正常儿童的一举一动相混淆,他们的区别也不是特别明显。有的孩子出生后就表现的兴奋不安,哭闹个不停,注意力转移的很快;有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发展的更加严重;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会有所好转,到了成人期症状会消失;但有些孩子的症状会一直延续到成人阶段。
面对多动症的行为表现,很多人会感到疑惑:多动症到底是不是疾病呢?需要治疗吗?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多动症的两个核心问为题——注意力问题和自控能力问题来看。我们都知道,在上学阶段,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每个班级都有三类学生,第一类是特别规矩懂事的学生,他们不但自己努力认真的学习,而且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带动其他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听从老师的教诲,但这类学生却是少数的;第二类是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不会调皮捣蛋,但在课下却很调皮,老师管不住,但这类也是少数的;第三种就是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异常调皮的儿童,他们的自控能力很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听从老师的管教,常常扰乱课堂秩序,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
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控能力差是多动症儿童的主要表现,同时自控能力的好坏,也是大脑功能、心理素质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类型异常的具体表现,那么自控能力差的儿童就是多动症吗?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但是如果儿童由于自控能力差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并且造成了行为障碍和学习困难,那就属于儿童多动症的范畴了。
所以,家长要对孩子的不良症状和表现进行有效的鉴别和认真的对待,早发现早治疗,不要让多动症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ADHD是具有复杂遗传特征的家族性疾病,遗传度平均为0. 76,提示遗传因素在ADHD病因学方面起主要作用。
2.器质性因素
母孕期、围生期及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息儿发生该障碍的原因,但没有一种脑损伤存在于所有该障碍患儿,也不是所有有此损伤的儿童都患该障碍,而且许多患儿并没有脑损伤的证据。
3.神经解剖学因素
磁共振研究报道该障碍患儿存在胼胝体和尾状核体积的减小,功能磁共振研究尚报道该障碍患儿尾状核、额区、前扣带回代谢减少。
4.神经生理学因素
该障碍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主要为慢波活动增加。脑电图功率谱分析发现慢波功率增加,α波功率减小、平均频率下降。提示该障碍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
5.神经生化因素
有研究表明该障碍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和功能异常有关,包括: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更新率降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等。
6.心理社会因素
早期智力开发过度,学习负担过重,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如经济过于贫穷、父母感情破裂、教育方式不当等均可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7.其他因素
该障碍可能与锌、铁缺乏,血铅增高有关。食物添加剂可能增加儿童患本病的危险性。
多动症就是活动过多吗
因为多动症里有多动两字,所以很多家长都认为多动症患儿必然活动过多,事实并非如此.
多动症的全称其实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除了家长熟知的多动型(以活 动过多为主要表现),还有注意力缺陷型,以及两种症状兼有的混合型.青岛第九人民医院儿科权威专家姜志华主任说,多动症患儿通常没有明显的活动过多的表 现,
他们看似很安静地坐着,但思想上却容易开小差,注意力很容易转移.最新观点认为,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是次要的.长期注意力不集中, 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纪主任提醒家长,必须警惕不多动的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
孩子老不听话查查多动症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当家长在责怪孩子不听话时,可否想到孩子是得了一种心理疾病?该病症称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现患率在不同国家存在一定差异,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为诊断标准,美国学龄儿童多动症现患率为3%~5%,我国为3%~10%,美国男童是女童的4~9倍,而我国男童是女童的3倍,在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中,约有60%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
小学阶段是多发病时期,其显著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学习困难。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所能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患儿常因注意障碍、多动、无自控能力、学习成绩不好及干扰他人,而被人歧视打骂,可发展成为说谎、偷窃、斗殴、破坏等行为。在家里常受父母惩罚、打骂,甚至虐待,容易造成反抗情绪。在学校常受歧视、冷遇或谴责,容易产生厌学、逃学。
补充维生素B5和其衍生品
过敏、痤疮、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腿抽筋、低血糖、低血压、糖尿病性神经疼痛、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帕金森症疾病、伤口愈合
梅奥诊所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NIH)说,没有证据表明维他命原B5帮助大多数的情况。有一些早期的证据表明,一定剂量的B5可以帮助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但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以确定其有效性。
然而,它可以帮助清理皮肤问题。一项研究发现面霜含有泛醇-一种维生素B5和维生素B3可以改善女性的肤色和纹理。它还可以防止副作用如干燥皮肤和皮疹,可以当成粉刺霜和药物。
泛醇由B5构成,设计用于面霜和乳液滋润皮肤的不适,减少昆虫叮咬和皮疹。它也用于预防和治疗皮肤反应放射治疗.
有些人甚至声称,补充维生素B5可以减少或消除灰色的头发。一项研究发现它可以帮助对抗头发稀疏的影响(但不会让你的头发长出来了)。
它可能在未来降低胆固醇。泛硫乙胺也是由B5构成 ,正在研究是否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一项研究发现,每天服用它,16周后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或“坏”胆固醇,帮助降低冠心病的风险。根据纽约大学兰贡医学中心,一些医学试验的证据表明泛硫乙胺也可能降低血甘油三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