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手机依赖症7大负面影响
警惕手机依赖症7大负面影响
1、生活圈子变窄
手机使得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沉溺于手机的人们就像“活在气泡里的一代”。“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
2、孤独感增加
手机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让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独却不断增加。人们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谈心的人。
3、影响人际关系
如果你在和家人、朋友交流时,不停地摆弄手机,会让对话产生“延迟”,使对方觉得你缺乏诚意,也更容易引起冲突。
4、丧失注意力
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经常处在多任务状态的人在处理工作时的注意力显著下降,这大大削减了我们思考的能力,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复杂的层面。
5、导致疲劳
青少年频繁地使用手机,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引发感应性疲劳和神经衰弱,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手机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和烟酒一样严重。
6、影响新陈代谢
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但很多人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微博、微信聊天、手机QQ等网络活动,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7、削减思考的能力
专家介绍,手机会让人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长此以往甚至会让人们患上类似“注意力障碍”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注意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思维不断被打断,这大大削减了思考的能力,让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此外,过度关注手机还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外间的一切变化,随时可以接收得到,让人难以安定。“即使是在休假的时间里,也与手机形影相伴,让自己的行踪时刻掌握在每一个想与你联络的人手里。其实这样做并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
手机依赖症怎么办 如何缓解
克服手机依赖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时的闲暇时间来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定时和几个固定好友小聚聊天,排解抑郁。
在现实生活中积极的与人接触,多读书,看电影,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走。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
明明听到有铃声或是感觉到震动,掏出手机却发现既没短信又没电话;睡前总会举着手机玩上半天,刷刷微博,玩玩游戏;醒来第一件事是寻找手机;外出偶尔一次忘记带手机,即使并不需要,也难受得团团转,感觉少了些什么似的。
对手机如此依赖,会不会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呢?
首先,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的不良姿势使得人们出现了颈部和背部问题,低头时,脖子承受的压力是平时的数倍,长时间处于朝下的状态,导致理应支撑头部的颈椎肌肉疲劳,变得僵硬,逐渐就成了“手机颈”。
其次,过度依赖手机,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甚至是人际关系。当你沉溺于手机网络社交的时候,多少会忽略现实中身边的亲朋好友,让对方感到没被尊重、被敷衍冷落,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另外,时间都花在玩弄手机上,肯定也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所以要控制好玩手机的时间。
还有研究表明,熬夜玩手机会造成脱发。
上海某医院对脱发男性进行的生活习惯的研究,发现,这些男性有一个共同特征:长时间与电脑、手机打交道,其中,80%多的脱发患者平均每天和电脑、手机等接触的时间大于8小时。
手机依赖症困扰年轻人
对手机依赖过重的人,应换种思维方式多打开一些生活层面,多主动与人面对面交流,多参加一些益心益智的户外活动,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
据信息时报报道,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因手机而引起的心理不适症状,在年轻人中渐渐增多。心理专家把这一症状称为“手机依赖症”。专家称系统脱敏疗法可治疗该症,即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
某心理咨询室梁医生说,“手机依赖症”大多在一些性格比较孤僻、缺乏自信的人群中出现。这些人有的希望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使自己不被社会遗忘;有的希望通过手机在同事和上司面前维持高效率工作的形象。“手机依赖症”还表现在沟通多通过手机进行,比如明明几步路就可以走到的地方,却只想打手机解决问题;等人的时候不断地打手机问对方走到了哪里。
专家建议,心理学上有种叫做系统脱敏的治疗方法可用于“手机依赖症”。每天给自己规定一定的时间不使用手机,必须用电话时使用座机。对手机依赖过重的人,应换种思维方式多打开一些生活层面,多主动与人面对面交流,多参加一些益心益智的户外活动,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
手机依赖症的解决措施 手机依赖症是怎么引起的
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往往是那些“手机史”较长、性格有点孤僻、不太自信者。日常生活中,过多地通过手机来建立和维持自己的人际圈,借助手机来排解孤独感甚至是证明自己的存在,时间一久,对手机的依赖性就增强了。
手机依赖症有什么表现
手机依赖症者对手机有着过度的依赖,如没有信号或信号减弱便感到烦躁,总是不由自主地翻看手机,一时不见手机就烦躁难安,手机电池还未用完就急着充电等。此外,过多地利用手机进行沟通也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如与朋友之间明明相隔不远,却非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等人时总是频繁打手机问对方身在何处,否则就觉得心里不踏实。
什么是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在中国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尤其易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
手机依赖症怎么办 手机依赖症的表现
1、对手机有着过度的依赖,如果没有信号或者信号减弱便感到烦躁,总会不由自主的看手机,一时看不见手机就烦躁不安,手机还未用完就急着充电。
2、过多的利用手机进行沟通也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朋友明明相隔不远却非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等人时总频繁打电话问对方身在何处,否则就焦虑不安。
手机依赖症有什么表现 手机依赖症的解决措施
克服手机依赖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建立面对面的交流,如可以在工作、学习或生活的闲暇时间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定时和几个固定好友小聚谈天来排解抑郁情绪等。
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接触,多读书、多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走。
当心手机依赖症
经调查35%以上的俄罗斯人一天都离不开手机。而有几乎一半的俄罗斯人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肯放弃使用手机。
据俄新网报道,心理学家确信,这是西方国家几年前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紊乱症,叫做“手机依赖症”。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如果忘带手机或者丢失手机精神会高度紧张,往往易怒和容易无理取闹。
不久前所做的一项社会调查证明,只有4%的受访者认为放弃手机毫无问题。同时又35%的受访者则根本不想考虑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给“手机依赖症”列出了症状表。“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手机总不离手,总是神经质地转动手机,反复阅读短信,浏览手机内储存的照片的次数一天可达500次”。心理学家斯韦特兰娜-戈瓦尔科娃说:“手机狂对夜间关机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担忧日益强烈,他们将手机音量设置到最大限度,将手机放置枕下,夜里要醒来几次检查是否错过了短信。”
调查指出,手机狂每月支付移动通讯和电话内容(铃声和图片)的平均费用为5000卢布以上。
最简单有效的失眠治疗的方法 睡前不要玩手机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睡觉之前玩手机已然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睡觉前玩手机,手机的辐射会造成人体大脑持续兴奋,让你越睡越晚,严重影响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手机依赖症让人变傻
最近,“手机依赖症”的话题再次引发了社会热议。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一家人聚餐,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聊聊天,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有网友开玩笑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睡觉前在床上你会做什么?是窝在被窝里在微博上刷屏,还是瞅两眼流行的视频,或是在手机上点击着微信?在一个个不眠之夜,越来越多的人在临睡前拿起手机做这些事情。睡觉前玩手机人多
看电子书、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购物……智能手机层出不穷的新功能,让人们和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同时也埋下隐患――一不小心就会被手机“奴役”,患上“手机依赖症”。
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最近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通信行为研究报告里提到,62%的智能手机用户在睡觉前玩手机,主要在浏览网页、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使用社交网站等。另外人们最常在上下班途中玩手机,这个比例高达75%。易发于白领人群
“‘手机依赖症’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症状多见于比较孤僻、自卑、相对缺乏自信的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心理不适应状况出现增多趋势,特别易发于白领人群。”某医院副主任医师吕宝才表示,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无意识中手机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在来电数量突然减少或手机丢失的情况下,通常会出现相关症状。“一旦没有人发短信或者打电话来,心里就会感觉很失落,产生自我挫败感。”
吕宝才说,还有一部分比较活泼开朗的人,纯粹的属于是爱玩族,喜欢在网上进行各种各样的网络活动。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具有“手机依赖症”。
手机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好玩,它开始占据甚至侵入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赖症”的一员,要是哪一天你要是叫他不玩手机了,就是一种要死要活,没有精神乐趣的萎靡状态。
手机依赖症四大危害
一、影响新陈代谢
据吕宝才介绍,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但很多人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微博、微信聊天、手机QQ等网络活动,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有这四个症状你就得了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更容易“赖上”青年白领女性、中年男性和大学生这三大人群。目前关于“手机依赖症”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可以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一下:所谓“手机依赖症”就是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对使用手机有不可控制的渴望,不使用手机时,会感到痛苦,这些行为会影响使用者的人际关系、工作甚至是日常生活。
对于大多数手机使用者来说,我们还没有达到“手机依赖症”的程度,但是我们确实对手机有依赖行为了,如果你存在以下行为,如果不及时控制,就很有可能患上“手机依赖症”。
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手机必须随身携带,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大多数时间都是手拿手机,而不会放到包包里。
2.手机不响,心里打鼓
如果一段时间内没有手机铃声响起,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并会查看是否有未接来电;别人手机铃声响起,常常会不自主的看自己的手机。
3.大事小情,手机来办
强烈关注手机信息,几乎所有的交流都用手机进行,有事没事都要把手机拿出来看一下。
4.信号要满,电量得足
如果手机没有信号或是信号减弱,就会心情烦躁、不安;手机没电就会心慌意乱,会随身携带充电宝。
孩子有手机依赖症怎么办 手机依赖症为何而存在
对于孩子来说,孩子间以及师生间通过手机进行信息交流越来越普遍,如果孩子不使用手机,他获取的信息和同伴交流恐怕也会相对变少,久而久之,恐怕孩子和同学的共同语言就会越来越少,甚至被边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学习活动也可以在手机端便捷完成。如果我们一味规避问题,同时我们也规避了手机给孩子带来的益处。
别让“现代病”把我们变得“不正常”
“哎我手机呢?”“马上就到啦!”“都别动筷子,我要拍照!”“WIFI密码是多少?”…这几句,可有你的口头禅?如果有,那你基本可以确诊患上“现代病”了,本月15日,人民网官方微博也对时下这些最流行的十大“现代病”进行了归纳。(11月17日《重庆商报》)
按照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这十大“现代病”的归纳,包括选择困难症,强迫症,拖延症,备胎综合症,饭前拍照强迫症,外卖很快就到妄想症,重度手机依赖症,WIFI依赖症,起床困难症和一厢情愿症。从这些病症的名称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十大“现代病”均属于心理、情绪、行为方面的疾病,而不是身体方面的疾病。但即便不是身体疾病,如果“病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还是会给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比如说,很多网友都觉得自己办事总喜欢拖延,不到最后时刻不行动,虽然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总也改不了,这实际上就是“拖延症”的典型表现。而说到它的影响和危害,则几乎每个“拖延症”患者都会举出一大堆例子。有人因为拖延出门相亲的时间,结果错过了相亲的机会,也错过了一段可能很美好的姻缘;有人总是拖延交工作报告的时间,结果惹得老板不高兴,也导致自己失去了晋升的机会。
这些例子都足以说明,媒体总结的这十大“现代病”,已经成为了我们正常工作、生活的一种羁绊和阻碍,让我们变得“不正常”。而更加值得警醒的是,众多网友对照媒体总结的这十大“现代病”,纷纷感叹“基本概括完我的人生”“已到晚期,无可救药”。这一方面说明“现代病”已经不是个案,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众多网友的“病情”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时下最流行的十大“现代病”,因为不是身体疾病,所以不需要吃药、手术、住院治疗,而虽然属于心理、情绪、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疾病,但又没到“精神疾病”的程度。因此,只要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能够主动、自觉、有意识地去控制、调节、舒缓,那么就能及时缓解“现代病”的症状,或者是根治“现代病”,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回归正常。
以很多网友都强烈吐槽的重度手机依赖症为例,这种“时代病”的典型症状就是手不离机,眼不离机,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不看看手机,就感觉浑身不舒服,不自在。但拿过手机,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无非就是刷刷微博、聊聊天,纯粹是打发时间,反而因为过于沉迷于手机冷落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治疗“手机依赖症”的办法,就是有意识地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不到万不得已不动手机,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发现不依赖手机,工作和生活只会变得更好,而不会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