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鱼苗的捕捞与鉴别
天然鱼苗的捕捞与鉴别
虽然鲻鱼人工繁殖已经获得成功,但由于未能大批量生产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目前养殖用的鲻鱼苗主要还是靠沿海捕捞。
捕捞季节
鲻鱼苗在体长1.5厘米时,大批回游到咸淡水的河口、港汊、闸口等浅水区索饵,此时适于采捕。各地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鲤鱼开始繁殖的时间有差别,因此在沿海出现鲻苗的时间不同,广东、福建在12月至次年4月;浙江杭州湾一带在3一5月为捕捞盛期;江苏东台一带在4一7月。根据群众的经验,鲻鱼苗的分布有如下的特点:
1、在滩涂、港汊处,底质为含藻类较多的沙质土,涨潮时,鲻鱼苗游来摄食,容易捕获。
2、港湾里有深潭,潮水退落后仍保留一定水深,这时鱼苗容易被留下来。
3、在咸淡水交汇处苗多,因为鲻苗有溯河逆游习惯,并由于内河水流入,带入丰富的饵料。
4、天气晴朗、气温高、无风,鱼群喜欢集中在汊。
捕捞方法
1.光诱捕法
由于鳃苗具有趋光的特性,在没有月亮的黑夜,退潮时,位于港湾处支起汽化煤油灯,引诱鲻苗游至汽灯处,然后用预先安放好的定置鱼苗网捕起,这样的方法诱捕鲻苗不仅捕获量大,成本低,花费劳动力少,同时捕捞的鱼苗不易受伤,质量好,成活率高。
2.抄网采捕法
这种网的结构是一个半圆形的铁制或木制框架,约50厘米宽,连接一个手柄,用框架支撑尼龙鱼苗网片或其他网眼较密的纱网。利用抄网在滩涂或浅水海湾处进行采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捕获量小。
3.手拖网采捕法
手拖网长3一5米,高70厘米,浮子纲连接软木浮子或塑料浮子,沉子纲连接沉子,网衣两侧连接木棒或竹杆作为手柄,由双人操作在河口或滩涂涉水采捕,目前广东各地以此法最多。此法捕获量比手抄网大。
鳇鱼的物种保护
根据资料,至19世纪末,黑龙江的鲟和鳇的资源几乎尚未开发利用,自然存在的种群数量较大。从20世纪始,一经开发捕捞,便存在捕捞过度问题,资源遭受破坏,产量急剧下降。本种个体大,性成熟年龄甚迟,加上幼龄鱼期成活率特别低,补充群体数量小,恢复期缓慢。种群资源由于滥捕亲幼鱼而致使处于易危状态。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鲟鱼、鳇鱼认定为濒危物种,中国黑龙江省抚远市因盛产鲟鱼、鳇鱼而被定为“中国鲟鳇鱼之乡”。
梭鱼饲养方法
梭鱼饲养方法
人工繁殖用的亲鱼以雄鱼3龄以上,雌鱼4龄以上为好。适当多选些体重0.5~1千克的个体,亲鱼要求体质健壮,无伤无病。选留亲鱼应在秋季成鱼起捕时进行。亲鱼放养前,应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和野杂鱼。每亩放养亲鱼50~80尾。培育池应适当施入有机肥料,保持水质一定肥度,透明度25厘米左右,同时需投喂各种精饲料,保证亲鱼有充分的营养。 亲鱼培育池的盐度一般以10‰左右为宜。在淡水或3‰以下低盐度水中养成的梭鱼,催产前必须经过“盐水过渡”。在春季强化培育期间,必须定期向池中加注新鲜海水,有利于亲鱼的性腺发育。
雄鱼选择以轻压腹部近生殖孔处有浓稠乳白色精液流出为好。雌鱼应选择腹部膨大柔软而富弹性感,生殖孔红润略突出者。并用取卵器插入生殖孔从卵巢取卵进行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如卵呈米黄色,饱满而有光泽和周围有1个半透明的圈,卵径0.60毫米以上,卵粒间粘连松弛,放入水中搅动能散开的,可选作催产用的亲鱼。催产亲鱼的雌雄比例一般为1:1.5,如雄鱼成熟较差,可适当提高比数。
催产剂有鲤鱼、梭鱼的脑垂体,每千克体重剂量15~30毫克;或绒毛膜 促性腺激素3500~3000国际单位;或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00~300微克。单独或混合使用,一般采用1次或2次注射。成熟的卵子,在显微镜下观察为圆润饱满,晶莹透明,有1个油球,成熟的精液上放1滴海水,在显微镜下观察,精子急剧窜游的质量好,即可挤卵子、精子进行人工授精。 受精卵在盐度10‰以下为沉性,在13‰左右为半浮性,在15‰以上为浮性。因此,静水孵化盐度应在15‰以上,流水孵化盐度在7‰~13‰,pH7~9,水温14~240C。孵化时间一般为35~56小时。
苗种培育: 孵化后4~5天的鱼苗,卵黄囊已缩小,鱼体能平游,开口并摄取饵料。此时鱼苗移入育苗池内培育。鱼苗下池前4~5天施肥,然后放苗,每亩放苗7~8万尾。换水条件好的池内,入苗数量可适当增加。早期以施肥和泼洒豆浆为主,后期用豆饼糊直接投喂鱼苗。每日投喂2次,饲料泼洒于池周围的浅水区域。鱼苗下池时水较浅,随着鱼苗的生长,应逐步向池中加水。饲养1个月左右,梭鱼苗达2.5~3厘米时,可进行拉网锻炼,并及时分塘进行鱼种培育。
饲养管理: 梭鱼单养每亩放养6000~7000尾,当年可培育成12厘米左右的鱼种。也可同虾混养,每亩放养500尾。低盐度海水或淡水池内可与淡水鱼混养。可人工投喂 米糠、豆饼、 花生饼或酒糟等。作为港养或池塘养殖的对象。
成鱼养殖
梭鱼养成池的面积应尽量大一些,一般在10-20亩之间较为适宜,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深1.5-2.0米,底质为泥砂土结构,鱼池应选在水源充足,交通、电力便利的地方。要求光照时间长,池塘进排水系统完善。
鱼种放养前20天,池塘须彻底清塘消毒,方法可参照苗种培育池的消毒方法,池塘经过消毒处理,大约两周后待药性消失后,注满池水,进水时要用80目的尼龙纱绢或 聚乙烯网过滤。然后在池的四角挂袋堆放经发酵后的有机粪肥,渗出的肥水进入池塘后可起到培育水质的作用。每亩(667平方米)池塘用肥量为100-200千克。
按照上面介绍的密度来养殖,梭鱼的疾病发生几率会较低。但是在养殖期间也应做好梭鱼疾病的预防工作。
在预防上,一是放养和捕捞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擦伤鱼体;二是要定期进行水体消毒,每半个月每立方米用二溴海因消毒剂0.2克进行全池泼洒。
鱼种大约经过5-6个月的养殖,平均体重达到500克左右时就可捕捞上市了。
养殖梭鱼的技术
一、鱼苗运输与培育
(一)鱼苗的运输 梭鱼鱼苗的运输,一般在5月初至6月中旬进行,内地养殖户多从沿海地区的梭鱼繁殖场购苗,运输苗种的车辆为普通面包车或农用运输车。鱼苗的包装通常用自制的双层塑料薄膜袋(俗称“氧气袋”),每只袋装幼鱼苗(体长0.25--0.3厘米)3500--4000尾,充足氧气后,再将塑料袋装入纸质包装箱中。运输途中,每隔10--12小时,检查1次鱼苗活动情况,对少数氧气不足的袋要及时补氧。鱼苗运至目的地后,分别放入水泥池或大盆中,使用无污染的自来水或河水。投放前鱼苗用2%--3%的盐水浸泡2分钟后入池。
(二)鱼苗的培育 放苗后第2天开始用煮熟的鸡蛋投喂,每隔4小时喂1次,1周后改喂豆饼、鱼粉等。鱼粉易引起鱼苗气泡病,应尽量少喂。1个月后放入池塘等水域中培育。
(三)日常管理 每两天从池底排掉10厘米的污水,并加入新鲜的水。每隔15天用1×10(的负6次方)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防病,每10天抽样检查鱼苗体重和体长,了解生长发育情况。
二、成鱼养殖
(一)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一般为0.33--1公顷,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水深1.5米左右,以泥沙底质为佳。水库养殖梭鱼,以有池滩、苇草的生态环境最为理想。
(二)施肥 鱼苗放养前要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然后,每0.067公顷用生石灰100公斤清塘消毒,注入清水,水深0.5--1米,施用有机粪肥200公斤。1周后生石灰毒性消失,水变成微绿色时(水体透明度25厘米左右),即可把鱼苗放入池塘中养殖。水库养殖梭鱼,通常在浅水处每隔50米设一个施肥点,每0.067公顷施肥约300公斤。
(三)投放鱼苗 我国大部分地区,6月中旬水温升高,池塘(水库)水体浮游生物形成高峰时开始投放鱼苗。投放前用3%食盐水浸浴鱼苗5分钟,进行鱼体消毒。每0.067公顷投放量为混养鱼塘600尾、精养鱼塘1200--1500尾,规格4--5厘米。
(四)投喂饲料 在保持养殖水体有一定肥度的前提下,在水面下30--50厘米处每0.067公顷设饲料台(1.5平方米)1个。饲料台用竹杆扎成,缝制上密眼的网纱,中间稍凹,周边稍高。鱼苗放养后第2天开始投喂。投料时要鼓掌或敲打发出响声,以形成条件反射诱集鱼群觅食。投饵时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量、定点、定质。每日上午9时投喂占全天饲喂量的40%,下午4时投喂量占60%。同时,还应结合水温、天气、鱼体规格、觅食状况等综合因素灵活掌握投喂量,做到既不浪费,又能让鱼吃饱。投喂品种主要为:米糠、豆饼、花生饼、棉饼、茶籽饼、麦麸等。
(五)水体管理 我国中、西部地区,6月份水温仍较低,池水应保持在1米左右,以利于增温。随着水温的升高和鱼体的增大,应每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10厘米左右,直至达到养殖的最大水体为止。
以后根据水质变化及时换水注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换水时先排后注,每次交换水不要超过10厘米。如消毒防病每月泼洒1次生石灰,浓度为15×10(的负6次方)。梭鱼养殖过程中,还应加强巡塘,防止浮头,防止堤坝破损,防止敌害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的危害。
三、捕捞
一般梭鱼养殖一年就可以捕捞,但个体重只有150克左右,第2年生长较快,鱼体重可达650--1200克。
梭鱼捕捞的方法主要有:稀网捕捞法(捕大留小,逐渐上市)、放水捕捞法(通常为清塘所采用的捕捞方法)、拖网捕捞法等。生产者捕捞梭鱼时,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市场行情,选择不同的方法。
桂鱼的放养技巧
鱼种的来源和捕捞
①鱼种的来源:现在正值高温季节,气温很高,鱼种体质较弱,一般不便于长途运输。补放鱼种的来源,多在当地调剂解决,也可就近在天然水域中捕捞。要求鱼种的捕捞地点离放养地点很近,捕捞与放养应紧密衔接,鱼种离水时间不能过长最好是边起捕边放养。若一时做不到,可先用网箱暂养或拦在拉网中进行操作,但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小。严禁鱼种离水操作。
②鱼种的捕捞:鱼种的捕捞及入养应始终坚持快捕轻放的原则。捕捞时,必须小心谨慎,缓慢操作,尽量不要伤及鱼体。捕捞时间可确定在早晨及晚上天气凉爽时进行。捕捞工具应选用大拉网、套网等不伤鱼体的工具。同一水体的捕捞,拉网次数不能过多,以起鱼类浮头,造成死亡。丝网会伤害鱼体,使鱼鳞脱落,不要采用。干塘捕捉会使污水呛死鱼类,也会因水浅灼伤鱼体,最好也不要采用。对于吃食性的鱼类,可在投喂时,用药饵引诱,将网具拦截在其活动路线上,进行集中捕捉,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捕捞方法。
鳜鱼的养殖技术
亲鱼选择及培育:鳜鱼产卵喜流水,人工繁殖先选择1~2千克的健康无伤病的亲鱼专池饲养,喂以野杂鱼或商品饲料时,可进行人工催产,注射鲤脑垂体或HCG、LRH--A等激素,任其自然排卵。鳜鱼卵微粘性,比重比水大,易沉入水底。在环道中孵化应加大流速,每秒不能低于0.2米。受精卵经3~4天,即可孵化出鱼苗。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可获得较多的鱼苗。也可捞天然鱼苗养殖。
苗种培育宜用水泥池,面积以几十平方米为宜。要求水质清新有微流。另外要附设小型饲料鱼苗培育池(繁殖期与鳜鱼基本同步的其他鱼类),以保证活饲料的供应。鳜鱼有弱肉强食习性,缺乏饲料时会互相残食,影响成活率。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鱼苗经10~15天饲养,可育成3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这时可转入成鱼养殖。
养殖方法:混养一是在成鱼池中混养,二是在亲鱼池中套养。一般5月份左右放养3厘米左右的鳜鱼种,野杂鱼较多的成鱼塘放20~40尾(所放家鱼最小规格应比鳜鱼大1倍),鱼塘亩放30~50尾;放养罗非鱼、鲫鱼较多的成鱼塘可多放,每亩50~70尾;罗非鱼繁殖过多的塘,每亩放100尾左右。混养鳜鱼的塘不宜再放养鲢、鳙等夏花,因鳜鱼长速快,会吞食小规格家鱼种。由于鳜鱼比家鱼耗氧量大,因此混养鳜鱼的塘水质不要过肥,要定期限注入新水。鳜鱼对药物敏感,施用药物时应掌握算准浓度,在水温高的季节采用低剂量或停止用药。成鱼塘套养鳜鱼,主要利用池中天然野杂鱼类作饲料,也可套养部分罗非鱼亲鱼繁殖鱼苗供食。有条件的靠近江湖的塘可灌江纳苗,引进野杂鱼作食物。鳜鱼饲养4~5个月,可长至300克左右的商品规格,每亩可产鳜鱼5~8千克。
单养即专池饲养。池塘面积1亩左右,水深1.5~2米,水质要求清新,水要保持微流。亩放3厘米左右夏花鳜鱼1000尾左右,并根据鱼存量合理投放罗非鱼、麦穗鱼、虾等野杂鱼,或螺、蚌的肉糜,供鳜鱼食用。投饲量按池养鳜鱼总重的3%~5%投喂
小黄鱼的捕捞
中国捕捞黄鱼的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时吴王阖闾时代,见
于唐代陆广微《吴地记》。
每100克小黄鱼的营养成分
能量99千卡 蛋白质17.9克脂肪3克碳水化合物0.1克叶酸25.1微克胆固醇74毫克硫胺素0.04毫克
核黄素0.04毫克烟酸2.3毫克维生素E1.19毫克 钙78毫克 磷188毫克 钾228毫克 钠103毫克
碘5.8微克 镁28毫克 铁0.9毫克 锌0.94毫克 硒55.2微克 铜0.04毫克锰0.05毫克
以上数据参考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着的《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
军曹鱼的生长环境
军曹鱼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在温暖海洋水域,除中东部太平洋外,有大量潜在区域适宜该当地物种的栖息。见于各水层,在沿海和大陆架水域捕捞,尽管其一般被认为是外海种类。捕捞野生军曹鱼不是主要的商业渔业,在其分布区域不普遍,一般被认为是偶然捕捞。常伴随一些结构或生物出现,例如油气平台、海藻丛、浮标、海龟、光线和任何类型的漂浮物。
军曹鱼喜温水(>20ºC),有年度洄游模式,可预测。在春季到达墨西哥湾西北,可在早秋捕捞,从4月到9月多次产卵,7月为高峰。雄鱼1-2龄、雌鱼2-3龄性成熟,雌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可到60千克。产卵在近岸和离岸水域进行,雌鱼排出几十万到几百万粒的卵(直径1.4毫米),然后由伴随的雄鱼授精。开始发育的受精卵为深色,有浮性,约24小时孵出。军曹鱼幼鱼生长快,与多数在孵出时3.5毫米TL的海洋种类相比要大。幼鱼见于近岸和离岸水域,常位于马尾藻丛或海藻丛隐蔽、摄食。军曹鱼为随机摄食者,胃含物中包括不同的鱼、虾、鱿鱼,特别是蟹。
鲑鱼的分布范围
三文鱼又叫撒蒙鱼或萨门鱼。三文鱼学名为鲑鱼,是世界著名的经济鱼类之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及欧洲、亚洲、美洲的北部地区。
野生三文鱼产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部,主产区是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俄罗斯和日本也有少量的野生三文鱼。
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对三文鱼资源都有很严格的保护措施,阿拉斯加州政府规定,捕捞三文鱼的船只须有专门的执照,每年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可以出海捕鱼,捕捞还有配额限量。政府组织科学家每年对各种自然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然后计算出当年允许捕捞的总量,再分配给每条船。一般每年允许的捕捞总量都控制在鱼群总量的1/7~1/8之间,以确保三文鱼种群的繁衍。
鸭嘴鱼的饲养方法
1:鸭嘴鱼的适温范围广。既不怕低温,也能忍耐高温。在冬季,即使水面结冰,只要水中仍有充足的溶解氧,就能在冰下的水中生活;在夏天,池塘表层水温往往会超过35°C,它仍然可以正常的生长!
2:生长快。鸭嘴鱼是淡水鱼类中生长最快的鱼类之一。当年孵化出来的鱼苗饲养到年底,每尾(专养)可达到1.5市斤。套养可达2斤以上!
3:饲料省。它主要是吃浮游动物的,套养中不用单独投喂饲料。专养的话饲料比也不会超过1.3:1.
4:易捕捞。它的习性与花鲢相似,不善跳跃。第一网的起捕率在90%以上!
5:病情少。主要是寄生虫类。现今还没什么病情出现!
桂鱼多少钱一斤
桂鱼的价格一般在每斤40元到60元左右,由于地域的不同和生产量的不断变化,导致桂鱼的价格也会随之改变。北方地区养殖桂鱼的苗种主要是从水库中捕捞的天然苗和从南方采购的人工繁育苗。而从南方购运繁育苗又存在运输饲养成活率低、易带进外源性病虫害和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所以说南方的桂鱼的价格相对于北方的来说大都会比较便宜,比如以下几个市场的活桂鱼价格行情(2014年7月24日)单位:元/公斤
北京市华垦岳各庄批发市场——90元
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88元
江西九江市浔阳蔬菜批发市场——76元
新疆乌鲁木齐北园春批发市场——130元
(以上桂鱼价格仅供参考,以市场上的实际价格为准)
从中便可看出桂鱼价格的南北差异,此外市场上的供求不平衡也会导致桂鱼价格的浮动。
银鱼捕捞时期
(一)银鱼捕捞时期 实践证明,银鱼渔业是优质高效渔业。但如何保证银鱼渔业持续高产高效呢?笔者认为,安排合理的捕捞期,科学利用其群资源是极其重要的途径。因为银鱼种群是由一个世代组成的简单群体,所以,合理利用其种群资源,必须做到:
1.种群达最大生物量时捕捞种群生物量是种群尾数和个体体重的乘积。种群生物量受种群补充量和减少量对比关系变化的影响。补充量大于减少量,生物量就增加;补充量小于减少量,生物量就减少;补充量相当于减少量,生物量就呈稳定状态。补充量是由发生量和生长量决定的;减少量是自然死亡和捕捞的结果。所以,种群生物量的变化是发生、生长、死亡3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3个过程又都与种群本身生物学特性、外界环境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因此,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非捕捞死亡的自然死亡率通常变化不大,故发生量和生长量则成为决定种群生物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足够的亲鱼量是丰厚世代发生量的物质保障。所说的足够的亲鱼量,是指能产生在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正常生长、发育的下一世代最大发生量的亲鱼数量。这个足够的亲鱼量值,须根据各水体及其渔业的具体情况在生产实践中进行科学测试而定。生长量是指体重增长量。银鱼属于性成熟早、世代交替迅速的鱼类,如前所述,银鱼幼鱼阶段生长极为迅速,先是体长快速增长,然后是体重的快速增长,至生长拐点后,体长、体重的增长速度都趋缓慢,性腺开始发育,此时的种群生物量最大,是进行渔业捕捞比较合理的时机。此后,因生长速度逐渐变慢,增长量逐渐变小,种群生物量会由于自然死亡而越来越小,造成资源浪费。例如,太湖大银鱼应在7月龄(10月份)捕捞为宜,春宗群则在5.5月龄(9月份)捕捞为好。
2.合理安排渔获季节,充分利用饵料资源浮游动物是银鱼的主要饵料资源,其中挠足类、枝角类是幼、成鱼的主要食物。银鱼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将饵料转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形成优质的鱼产品,为渔业所利用。因此,充分利用环境中的饵料资源,是提高水体生产力和渔业产量的重要因素。大量的调查证明,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体中的枝角类、挠足类等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其高峰期通常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少。所以捕捞生产最好避开夏、秋季节,以便充分利用饵料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饵料转化。一般来说,秋末冬初进行渔业捕捞较为合理。
3.捕捞要避开繁殖期繁殖是银鱼种群发生补充量的过程,如果繁殖期内进行捕捞生产,势必影响其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的成活率,从而导致补充群体数量减少和渔业产量降低,因此,不宜在繁殖期内进行捕捞生产。
综合考虑银鱼繁殖、生长和饵料资源充分利用等因素,把银鱼的捕捞时间安排在9一11月份比较合适,北方可适当提早些,在冰封前捕捞,南方地区可适当延后些,在10一l1月份捕捞均可。
长江刀鱼的危机
“清明前细骨软如棉,清明后细骨硬如针。”如今正值刀鱼上市的黄金季节,江阴城中菜场的水产品摊位上,刀鱼都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
然而,这些据说“轻轻一抖肉就掉下来”的美味,却早已成了老百姓望而却步的奢侈品。“5000元/斤!”开出天价的商贩们,毫不避讳地承认,“江阴本地刀鱼找不到了,这些都是海刀或湖刀。”
常年研究刀鱼繁殖的水产专家、江苏省人大代表郑金良呼吁,刀鱼濒临灭绝的信号已拉响,全面禁捕刻不容缓,钟情江刀的食客们该缓一缓“口腹之欲”了!
价格到顶,濒临灭绝危机
“大的三四两一条,5000元一斤;中等的1200元一斤,最便宜的毛刀800元一斤!”
江阴城中菜场的摊主陆老板掀开一个冰盒,展示他的“极品刀鱼”:“看肚子肉多厚多宽,还有这鱼鳞,黄色的,正宗的江刀,靖江来的,跟我们江阴的差不多,都是供应高级饭店的最好货色。”他还告诉记者,因为不是周末,每斤5000元的价格还不是最贵,“货太少了,如果有50斤,一天也能卖掉。”
在郑金良看来,这无疑是最危险的信号!他告诉记者,由于刀鱼的产卵周期为两年,产量有大小年之分,与前年的“大年”相比,从价格上看,今年的产量又下降了。“前年最贵没超过4000元一斤,今年已经有一天卖到了6600元一斤。价格到顶就是物种灭绝的信号,当年野生鲥鱼和野生河豚灭绝之前就分别卖到1万/斤和4000元/斤,我看现在刀鱼的价格也到顶了。”
据江阴市志记载,江阴长江刀鱼年捕捞量1956年最高,达174吨,至1987年也有106吨,2002年后年产量则不足百吨,去年江阴刀鱼的捕捞量不足0.5吨,仅为高产期的0.28%。
十年限捕,更像一场追捕
“江刀”难觅,原因可以罗列出一大堆。“问题的关键还在捕捞,”郑金良向记者描绘某地段的捕鱼网时,用“蜈蚣的脚”来形容,“航道两侧一道又一道的渔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上都系着石笼,防止被江水带走。加上渔船的设备越来越先进,网一拉就是一公里多,只有幸运儿才能游到江阴,能游到鄱阳湖产卵的刀鱼更是少之又少。”
“江刀”洄游,堪称悲壮。为加强对刀鱼资源的保护,我国自2002年起,每到刀鱼洄游繁殖季节,实行限捕———渔船必须持有特许证,在限定时间内捕捞刀鱼。江阴市渔政管理站副站长查晓宗介绍,今年江阴刀鱼捕捞证共有21张,江阴长江大桥以下沿线的刀鱼捕捞期为3月1日至4月20日,长江大桥以上江段的捕捞期则分别为3月5日至3月31日,以及4月15日至5月10日。
“效果不大,十年限捕,更像追捕。”对此,郑金良直言,“限捕的时间都是没有渔汛的时间,刀鱼洄游到哪儿,哪儿开始允许捕捞,从3月到5月份,一直从长江入海口追到安徽安庆,没有一个地方放过刀鱼。真想保护,就应该避开汛期,实行全面禁捕。”
禁捕五年,有望提高产量
早日实现刀鱼人工养殖的规模化,是刀鱼保护者最希望看到的事。从2003年开始,郑金良开辟出25亩池塘,进行刀鱼灌江纳苗实验,“如今每年能够繁殖3万条鱼苗,通过两年能够成长到3两的刀鱼也有,但还不多。”郑金良坦承,刀鱼的人工养殖还处在摸索阶段,存在很多的问题,“刀鱼性格刚烈,一碰就死,10组用于体外受精的种鱼往往有用的只有一两组,育苗非常困难;另外,刀鱼不吃人工饲料,无法进行训饵,基本上还处在‘半人工’养殖状态,产量无法把握。”
对人工养殖成活下来的刀鱼,郑金良则非常珍惜,“不是为了上餐桌的,要留着做实验,一个物种真正的养殖成功,并不是说能在鱼池里成活,而是说能否放回大自然。我们也做过1000条刀鱼的放流实验,收效甚微,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正是这个原因,郑金良呼吁,在如今野生刀鱼还有群体的情况下,如果全面禁捕,根据其产卵周期两年的特性,只要等五六年,刀鱼的产量就会得到有效增加。而一旦物种灭绝,靠人工繁殖恢复物种,可能还需要几十年。
鳗鱼的注意事项
1.捕捞
成鳗养殖若是实行池塘专养的,一般都要采取轮捕轮放的措施,捕捞时间主要是根据鳗鱼的生长情况和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的情况来确定。一般一年可捕捞四次左右,即6月初、7月下旬、9月初和11月中旬。使用捞春片鱼种的网具,运用四大家鱼的捕捞方法,起水率可达90%以上。捕捞前要停食一天,操作要小心谨慎,夏季高温捕捞,最好在黎明前下网,鳗鱼捕起后,应立即置于水车式增氧机的下游吊养。早春和晚秋可在中午捕捞,鳗鱼也不易受伤。
2.分选
分选就是将捕起的鳗鱼进行大小分档,将体重150克以上的鳗鱼出口或供应国内市场,不符合商品规格的继续留养。分选食用鳗主要使用分鳗槽进行。
3.运输
食用鳗的运输方法有塑料袋充氧运输和鳗箱淋水运输两种。前一种适于长距离运输,后一种适于短距离运输。运输食用鳗的装运量一般较大,塑料袋的规格为40×60厘米,每袋可装食用鳗10千克,加10℃的水15千克。夏天高温季节,装袋需要采用“三级降温法”,将水温逐步降到10℃左右,这时鳗鱼已能适应低温环境,即可装袋、充氧、运输。鳗箱淋运输,每格鳗箱可装食用鳗3~4千克,一般4~5格捆成一套,每套可装鳗鱼20千克左右。其运输方法和注意事项均与鳗苗运输相似。
如何捕捉黄鳝
1.直接从野外捕捉野生黄鳝种苗。每年4-10月份,可以在稻田和浅水沟渠中用鳝笼捕捉,特别是闷热天或雷雨后,出来活动的黄鳝最多,晚间多于白天。一人一次可以带200只鳝笼黄鳝种苗。晚上或者雷雨过后放入田间的水沟中,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捕捉到黄鳝。用鳝笼捕捉黄鳝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最好用蚯蚓作诱饵,每只笼子一晚上取鳝苗2-3次;二是捕鳝笼放入水中的时候,一定要将笼尾稍稍露出水面,以便使黄鳝在笼子中呼吸空气,否则会闷死或得上缺氧症。黎明时将鳝笼收回,将个体大的黄鳝种苗出售,小的留作鳝种。用这种方法捕到的黄鳝种苗,体健无伤,饲养成活率高。
2.在市场上采购鳝种;要选择健壮无伤的黄鳝。应该选购一直处于换水暂养状态的笼捕捉黄鳝种苗作为饲养对象。凡是受到农药侵害的黄鳝和药捕的黄鳝都不能作种苗放养。一般可以将黄鳝品种分为三种:第一种,体色黄身上有大斑点,这种鳝种生长快;第二种,体色青黄,这种鳝种生长一般;第三种,体色灰,斑点细密,这种鳝苗则生长不快。鳝苗应该分开饲养。每公斤鳝种生产成鳝的增重倍数是:第一种为1:5~6;第二种为1:3~4;第三种为1:1~2。鳝种的大小最好是每公斤20~50尾,规格太小,成活率低,当年还不能上市;规格太大,增重倍数低,单位净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放养哪一种规格的鳝种还得考虑市场因素。如果春节前后市场上规格大的商品鳝价格很高,养殖者也可以适当考虑放养大规格的鳝种。
3.半人工繁殖的苗种培育。
(1)模拟野外自然产卵环境,在养殖池中让其自然繁殖。每年年底,从人工养殖的成鳝苗中,选择体格健壮、尾重100~200克,体色黄而有光泽的个体,集中在富含有机质土壤的池中越冬,待转年6~7月自然产卵繁殖。当池中水温达到15℃以上时,要加强对这批鳝鱼的投饵喂养。在繁殖期要密切注意鳝鱼产出的卵和孵化的鳝苗,发现卵后可以取出来专门孵化,发现苗也要及时捞出按不同规格分池放养,以防大鳝鱼吃小鳝鱼、相互残食。在培育池内,可以先用鸡粪等有机肥培育出浮游生物,然后将鳝苗放入,让鳝苗靠吃浮游动物生长。如果浮游动物不足,则可以辅助投喂一些煮熟的蛋黄浆。幼鳝一经开始吃食,就可以逐渐分散活动。
(2)在野外收集黄鳝受精卵,然后人工孵化育苗。在每年盛夏的时候,有些湖岸沼泽地区和农村的水沟、水稻田,常常可以见到一些泡沫团状物漂浮在水面上,这有可能是黄鳝的孵化巢。当发现这种现象时,应该及时用瓢或盛饭的勺子轻轻将它捞起,放在已经盛入新水的面盆或水桶中。而后,将鳝卵小心地放在鳝卵孵化器中孵化
鲻鱼苗的鉴别
鲻鱼苗捕获后刚出水时,蹦蹦跳跳,处理不当将将造成大量死亡,这时不能进行长途运输,如果要进行放养,必须进行暂养驯化,使其适应养殖环境。广东沿海渔民当前用小土池对鲤鱼苗进行暂养。在捕苗港口附近掘一个约100平方米的小土池,池深约80厘米,池底以泥沙质最好,池内装有半咸淡水,盐度15灿一20地为宜,然后把捕来的鲍鱼苗马上放入池内暂养,并逐渐加入淡水,慢慢改变池水盐度,最终以达到养殖水体相似的盐度,一般淡化驯养过程需要1一2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