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有哪些好处 户外活动可以培养创造力
户外活动有哪些好处 户外活动可以培养创造力
如果你在为写作障碍发愁,那么你应该摆脱笔记本电脑,去美丽的户外玩一玩。心理学家发现,背包客们的创造力指数比那些喜欢宅在家里的人高50%。
在游戏上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幼儿园中的游戏有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如区域活动、集体游戏活动,有幼儿自发的游戏,如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自己组织、创造出的游戏,还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游戏形式,即“寓教于乐”。其中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内在的价值,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语言等的提高都有帮助。游戏对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人们越来越发现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实践,我也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这里主要对教师在游戏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点体会和想法。
首先,要提供充分的材料、创设丰富的环境,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一是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投放幼儿游戏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其他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要赋予启发性、层次性,并能构成丰富的游戏情景。如我班开展的“超市”,投放了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瓶瓶罐罐、小碟子……姚诗逸小朋友把“旺仔牛奶”的罐子放到了下面,把一个小碟子放到了上面,用来作秤,一边称东西,一边还说“这个×斤”。可见,幼儿在丰富的游戏环境中就能萌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行为。二是要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才会有愉悦的心态,才会大胆的创造、活动。
其次,要肯定幼儿的大胆创造。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想法。教师应肯定他们的想法,不能否定或进行反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另外,幼儿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应使用正面评价性的语言。如我班的梁凯雯小朋友在玩娃娃家时,遇到了娃娃要过生日但没有生日蛋糕的情景,她就提议,没有蛋糕我们就自己做。老师听到后就肯定了她的想法:“梁凯雯,你的办法真好!”接着,娃娃家里的成员就一起做起了“蛋糕”,他们个个都很认真,娃娃家进行了热闹的生日庆祝会。
再次,教师应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进行指导。
我们知道,教师在游戏中的身份是环境的支持者、维护者,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适时的改变角色,以相应的身份适时的介入幼儿的游戏。如当幼儿在无目的的摆弄操作材料时,教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介入,“×××,老师和你来一起玩好吗?想想这些拼板能做什么?”幼儿拿了一块梯形的拼板说:“可以用来做手枪。”“好,那手枪是谁拿的?”“是警察拿的。”“那你想不想来当警察?”“想。”教师就引导了幼儿利用手里的玩具当警察,并告诉他要再想出新的点子。
最后,要及时的鼓励、表扬幼儿,给幼儿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幼儿再创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游戏中能继续主动的创造和想象。我班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会组织幼儿来讲述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并给一些有创造性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奖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幼儿。
怎样诱发孩子潜在创造力
3要点激发宝宝创造力
多鼓励、给孩子探索的机会
当我们想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时,我们首先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营造可供探索的环境,并且多鼓励孩子多方探索发展。例如带孩子到郊外踏青,孩子在观察花圃、植物时,就应多鼓励他们去看与想象,并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
在家中,也可时常移动家中摆设的物品,让孩子去发现今天家里有哪些地方不一样,请孩子说出来,以及这样的改变是好或不好,和孩子互相讨论,都可以促进孩子多观察、发表,引发他追根究底的精神。
4小技巧诱发潜藏创造力
1、当孩子充满好奇疑问时要顺势引导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忙碌而忽略孩子的需求,因此在孩子问问题的时候,不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或是切断他的问题,而是应该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思考。
2、顺应孩子的兴趣
若孩子对昆虫有兴趣,爸妈就可提供他相关的图书、影片,并带他到野外或博物馆去探访,不仅可以激发他的兴趣,还能够满足他的好奇心。通常有好奇心、想象力的孩子,多数会勇于探索,因此“勇敢”也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关键,若孩子碰到挫折就想放弃,就应多鼓励他,培养宝宝不畏艰难的精神。
3、让孩子身体力行
若宝宝很喜欢动手做东西,爸妈就可趁此机会将家中的瓶瓶罐罐洗干净,让宝宝多动手,顺应自己的想象力,身体力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独创性作品。由于孩子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动脑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在创作时所碰到的难题,当他想出方法又付诸行动后,就会产生结果,若结果能够满足他,就能提高宝宝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又获得大人鼓励的同时,就能增强他的成就感,成为良性循环。因此有创造力的孩子,是需要大人适时地发现与引导、鼓励。
4、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是培养爸比妈咪和宝宝之间亲密感依附的好方法,妳可讲故事给宝宝听,或让宝宝讲给妳听,有时候也可以手偶或玩具进行角色扮演,或和孩子一起到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欣赏展览、艺文活动,给孩子文化的刺激,只要提供宝宝多一点素材,他就能比别人多一些练习的机会,妳也能融入孩子的世界。
宝宝的潜力无限,只要父母与照顾者多用心,运用3要点与4个小技巧,就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发挥无限可能性,让妳的宝宝成为创造点子小天才!
3要点激发宝宝创造力
多鼓励、给孩子探索的机会
当我们想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时,我们首先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营造可供探索的环境,并且多鼓励孩子多方探索发展。例如带孩子到郊外踏青,孩子在观察花圃、植物时,就应多鼓励他们去看与想象,并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
在家中,也可时常移动家中摆设的物品,让孩子去发现今天家里有哪些地方不一样,请孩子说出来,以及这样的改变是好或不好,和孩子互相讨论,都可以促进孩子多观察、发表,引发他追根究底的精神。
4小技巧诱发潜藏创造力
1当孩子充满好奇疑问时要顺势引导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忙碌而忽略孩子的需求,因此在孩子问问题的时候,不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或是切断他的问题,而是应该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思考。
2顺应孩子的兴趣
若孩子对昆虫有兴趣,爸妈就可提供他相关的图书、影片,并带他到野外或博物馆去探访,不仅可以激发他的兴趣,还能够满足他的好奇心。通常有好奇心、想象力的孩子,多数会勇于探索,因此“勇敢”也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关键,若孩子碰到挫折就想放弃,就应多鼓励他,培养宝宝不畏艰难的精神。
3让孩子身体力行
若宝宝很喜欢动手做东西,爸妈就可趁此机会将家中的瓶瓶罐罐洗干净,让宝宝多动手,顺应自己的想象力,身体力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独创性作品。由于孩子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动脑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在创作时所碰到的难题,当他想出方法又付诸行动后,就会产生结果,若结果能够满足他,就能提高宝宝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又获得大人鼓励的同时,就能增强他的成就感,成为良性循环。因此有创造力的孩子,是需要大人适时地发现与引导、鼓励。
4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是培养爸比妈咪和宝宝之间亲密感依附的好方法,妳可讲故事给宝宝听,或让宝宝讲给妳听,有时候也可以手偶或玩具进行角色扮演,或和孩子一起到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欣赏展览、艺文活动,给孩子文化的刺激,只要提供宝宝多一点素材,他就能比别人多一些练习的机会,妳也能融入孩子的世界。
普通人是左脑发达还是右脑发达
左脑同样具有右脑的功能,右脑也同样具有左脑的功能,只是各有分工和侧重点而已。
如果进行形象一点的描绘,左脑就像个雄辩家,善于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一个科学家,长于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丰富的情感。右脑就像个艺术家,长于非语言的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像力极强。不擅言辞,但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
幼儿智力开发六方
一、 观察力的培养:
大自然千变万化为孩子观察提供了最丰富的材料,家长有意识地带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并引导他们观察自然景色及其变化,能大大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泥塑、图片、幻灯及各种实物等活动,练习儿童观察能力;引导孩子观察每件日用口的用途(基本及多种用途)等。同时要培养儿童观察地随意性、组织性及顺序性。
二、记忆力的培养:
学龄前儿童的记忆是形象记忆,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比较注意也容易记忆,年龄愈小,图片、实物、图画等在保持和再现所起的作用愈大,可以通过观察图像、实物等让孩子讲出所见的事物,通过讲故事后让他们复述等来培养其记忆力;要培养孩子的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及记忆的持久性与正确性。
三、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从小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学前期儿童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培养其思维能力时要注意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如讲 “动物”这个概念时,要联系孩子在动物园所见到的各种动物,说出这些动物各自特征及它们的共同点,使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动物。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小儿安排一些富于想象力的思维能力的活动,如做游戏、玩魔方等,使其在活动中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其想象力及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孩子多提问,让孩子预想事情的结果等。
四、创造力的培养:
学前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埋藏,其创造的欲望仅仅开始萌芽,需要去发现、去培养及引导。可以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游戏、手工、绘画、编故事等培养其创造力,让孩子多参加实践操作如参加小制作、泥塑等,使儿童看到自己的成果,体会到乐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还可提出各种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让孩子想并回答,如 “你能用几种方法玩皮球?” “你能用几种方法系鞋带?”等。
五、感知觉的培养:
感知觉是认识的门户和基础,儿童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对于他们以后认识世界,掌握知识,以及从事各种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终生的实践意义。经常带孩子观赏大自然的风光,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及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摸、多闻以促进其各种感知觉功能的发展。
六、语言能力的培养:
3~6岁是儿童熟练把握口头言语的时期,良好的言语训练能加快这一进程。可以通过游戏、实物、儿歌、识字卡等,教小儿说话,背诵简单的儿歌及复述简单的故事,注意正确的发音,培养孩子辨音能力,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并让孩子懂得词义;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向孩子提问,如外出时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等,并要求孩子回答。
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游戏活动
卡洛尔-斯盖弗勒是3个孩子的母亲和《父母》杂志艺术和手工内容编辑,她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对孩子们最喜欢的手工活动稍做改变的建议。让孩子尝试这些能开阔他们的视野。
如果孩子喜欢画画:给孩子彩色画笔和一张剪成圆形的纸。除了长方形,看看换个形状能激发孩子什么样的创造力。
如果孩子喜欢用手指画画:用等量的剃须膏和白色胶水混合,再在混合物里面滴上颜色,让颜色和胶水的混合物在纸上成形,看看干的时候颜色在里面的形状。
如果孩子喜欢串珠子:让孩子在小塑料管上穿小珠子(任何有合适大小的洞的珠子)。孩子可以把穿好珠子的小管子随意变化形状。
如果孩子喜欢剪纸:把纸折叠,让孩子用剪刀在折叠的边缘剪。剪完把纸打开看看剪出的花边。
如果孩子喜欢玩拼图:从杂志上把人和动物的图片剪下来。把人和动物的头和四肢剪下来,再让孩子按照自己想法重新把头和四肢安上去。
省钱、聪明的回收利用的小点子
磁铁做的礼物
女儿们想出了一个好方法来做有意思的礼物。他们找来一个冷冻果汁瓶子的铁盖:做了个用磁铁操纵的艺术品。小家伙把她们的照片放在盖子的中间,然后拿彩色美术纸剪成花瓣的形状装饰在盖子周围。然后把一块儿磁铁放在盖子背后,瞧,多棒的一个相架!
埃米-施尔若,俄勒冈州
衣服的魅力
女儿3岁半了,小家伙很多衣服上都有洗不掉的污渍。可我不想就这样把这些脏了的衣物扔掉,于是我就让孩子在这些衣服上作画。什么时候孩子的哪件白色或者浅色衬衫弄脏了不能再穿,我就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让孩子用在织物上画画的颜料随便画。小家伙喜欢穿上有自己创造作品的衣服,而且这样也给女儿发挥艺术想像力提供了机会。
凯瑟琳-普莱丝奈尔,北卡罗来纳州
最受儿童欢迎的活动
1.画画和涂颜色
2.穿玻璃珠,做首饰、小饰品
3.折纸,剪纸
4.玩橡皮图章
5.做蜡烛
来源:美国爱好协会
做相框
有一天,我和女儿一起玩垒高拼装玩具,我忽然发现我们可以用拼装玩具做漂亮的相框。只要把几块儿拼装玩具连接成一个长方形,用两个粗的拼块儿能做成放4×6或者5×7寸的相框。然后,用粘胶器把拼块儿粘结实。拼装玩具的拼块儿有各种基本颜色和所有蜡笔有的色彩,所以我能定购和房间颜色搭配的拼块儿来做相框。
吉姆-乔治,加利福尼亚州
烹饪蜡笔
我把孩子折了的蜡笔制成了一个大的彩虹蜡笔。我找到一个底部不沾锅的烤松饼的锡制罐子,把折了的蜡笔上的纸包装都撕下来,然后把蜡笔都放进罐子。再把罐子放在烤箱里加热(200到250°F),直到蜡笔完全融化,最后让化在一起的蜡笔冷却一个晚上就大功告成了。
卡玛-布伯,加利福尼亚州
枕头的功用
整理了一堆孩子穿不了的衣服,你可以把这些衣服变成一个大的枕头。把两片儿长方形的布缝在一起,留出一边的开口。然后,在里面放上孩子的旧衣服。大枕头可以当作家里的装饰,也可以放在床边防止孩子摔到床底下。等你有了下一个宝宝,把枕头的一边剪开就可以把衣服拿出来再用了。
莎瑞尔-保罗斯基,新泽西州
节约的办法
女儿5岁了,小家伙喜欢打扮自己。但是玩具店卖的打扮孩子的衣服非常贵,而且那些衣服常常穿不住。于是,我开始在旧货店给孩子买打扮的衣服。旧货店的衣服非常便宜,像伴娘穿的裙子只要1美元。女儿喜欢我给她买的这些衣服,穿上这些衣服小家伙觉得自己是舞会里的美女。
艾利森-俄琳,宾夕法尼亚州
卡片的妙用
生日和节日收到的卡片我都没有扔掉,我和3岁的女儿一起用这些卡片来做木偶。我们先把卡片上的动物、花草和可爱的装饰剪下来贴在做手工的小棍上。女儿喜欢玩这些自己制作的木偶。这些木偶保存起来也很容易,只要放在鞋盒里就行了。
乔斯芬纳-罗曼诺,纽约
安全的玩沙箱子
儿子1岁4个月了,喜欢在院子里装沙的箱子里玩。所以,冬天的时候,我们就决定在孩子的房间也弄个玩沙的箱子。但我们没有用沙子,就改用大米和豆子。我们把大米和豆子倒在一个大的塑料浴缸里,然后再把一些沙箱里的玩具,像铲子和小卡车这样的东西放进去。孩子玩够了,我们只要把箱子推到孩子的床底下就行了。
苏珊·比金戈,康涅狄格州
缝缝补补的乐趣
孩子到了7岁的时候你就可以教小家伙缝缝补补的基本技巧了;到了10岁或者11岁的时候,孩子就能使用缝纫机了。下面是如何开始教授孩子缝纫的一些窍门:
√让孩子参与缝纫工作的准备。让孩子在商店挑选布料和花边。这样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同时教授孩子一些不同质地布料的知识。
√把注意力集中在缝纫的乐趣上。让孩子不用一开始就希望能缝得针脚平整。孩子的线会打结儿,缝的线歪歪扭扭,这都没有关系,这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必然的经历。
√检查工具,注意工具的安全。告诉孩子安全使用针、别针和剪刀的方法。如果孩子要使用缝纫机,确保孩子知道如何关掉开关,如何让手指躲开运动的针头。
√让孩子从简单的工作开始。让孩子练习在纸上缝直线、圆圈和直角。开始练习的好方法还包括,让孩子给T恤或牛仔裤补补丁,或者给袋子缝上细绳,练习缝个枕头或者圣诞节装礼物的口袋。
孩子太听话反而不好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创造力高的孩子招人厌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创造力、听话,如何兼备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蓝太阳”的寓意
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父母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 “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乃最高境界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法
1.鼓励好奇心
婴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好问。他们不断地用身体和感官探索周围的一切事物,积累着知识经验,发展着思维能力。对此,父母不能像对成人般地看待孩子,对他们作出种种限制和随意斥责。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凡是因好奇心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会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否则就会妨碍智能的发展。
2.培养首创性
为了培养婴幼儿的首创性,特别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多关心和了解孩子,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愿,对其微小的创造性表现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避免焦虑感
有的婴幼儿因好奇心而做了错事:如想看看玩具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结果把新买来的玩具拆坏了。对此,单纯的惩罚只能阻碍其创造性的发展。父母既应该对他们讲明道理,指出其错误,又要鼓励他们试验探索的精神,以避免对所犯错误的焦虑感。
4.提倡多样性
在生活中,父母不要对孩子照顾过多,担心过多,限制和剥夺他们独立活动的机会。父母要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活动,为其智能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5.诱发想象力
创造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之处在于有创造想像成分的参与。孩子天真发问或用想象来解释客观事物时,父母都要积极地诱导。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广泛而仔细地观察、比较和体验,使头脑中形成丰富准确和鲜明的印象,更好地发展孩子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