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1.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最主要需与前列腺增生相鉴别。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虽然都发生于前列腺,但在一般情况下,前列腺增生本身是不会转变为前列腺癌的。如果把前列腺比作一个鸡蛋,那么前列腺的包膜是蛋壳,前列腺外周带是蛋白,而前列腺移行带是最中心的蛋黄。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前列腺中央区域的移行带,而前列腺癌则主要发生在前列腺的外周带,两者在解剖部位上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理进程,到目前为止,只有雄激素能促使病理性前列腺癌向临床前列腺癌转变的证据,并无促使良性前列腺增生向前列腺癌转化的证据。然而,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千万不要以为有良性的前列腺增生就不会长癌,也有一小部分前列腺癌(约10%)会发生于前列腺移行带,所以有时在前列腺增生手术后的标本中也可发现前列腺癌。因此,老年男性出现排尿症状,千万不能想当然认为一定是前列腺增生,记得要到正规医院的泌尿外科检查排除前列腺癌。
2.前列腺炎:一般情况下前列腺炎属于炎症范畴,与前列腺癌并无直接联系。前列腺炎多发于青中年男性,而前列腺癌多见于老年男性。前列腺炎在急性发作的时候可伴有发热和排尿灼热疼痛的症状,同时也可引起血清PSA值暂时性升高,但通常在抗炎治疗后,这些炎症症状很快消退,而PSA在短时间内也可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许多导致前列腺炎的诱因,如饮酒和辛辣饮食都不利于前列腺癌的预防,因此戒除这些不良嗜好和饮食习惯,对保持前列腺健康非常有益。
前列腺癌诊断鉴别
诊断
1.早期无症状,体检时可发现前列腺硬结,质硬如石,表面不平。
2.晚期出现前列腺肥大的症状,如尿频,尿痛,尿流变细,排尿困难等,可能与同时伴有前列腺肥大有关,但此时行直肠指检可发现腺体质硬而与周围组织固定,活动性差,对临床诊断非常重要,也可出现转移症状如腰背部疼痛,血尿,伴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
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清测定患者血清PSA水平可增高,游离PSA与总PSA的比值降低;有转移时血清酸性磷酸酶可能增高,二者合并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
4.B超检查前列腺内低回声结节,但须与炎症或结石相鉴别。
5.核素骨扫描较X线拍片常能早期显示转移病灶。
6.CT或MRI检查可显示前列腺形态改变,肿瘤及转移。
7.前列腺穿刺活检,可作为确诊前列腺癌的方法,未能穿刺取出肿瘤组织不能否定诊断。
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是一种恶性疾病,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必须与一些疾病相鉴别,以明确诊断。
(1)应与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二者一般容易鉴别,但在增生的前列腺腺体中,有的区域上皮细胞形态不典型,可被误认为癌,区别要点是:增生腺体中腺泡较大,周围的胶原纤维层完整,上皮为双层高柱状,细胞核较前列腺癌患者的小,并居于细胞基底部,腺体排列规则,形成明显的结节。
(2)与前列腺萎缩相鉴别
前列腺癌常起始于腺体的萎缩部,应注意鉴别,萎缩腺泡有时紧密聚集,萎缩变小,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核大,很象癌变,但这类萎缩改变多累及整个小叶,胶原结缔组织层仍完整,基质不受侵犯,其本身却呈硬化性萎缩。
(3)与前列腺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化生相鉴别
常发生于腺体内梗死区的愈合部,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分化良好,无退行性变或分裂相,化生的最突出特征是缺血性坏死或缺乏平滑肌的纤维结缔组织基质。
(4)肉芽肿性前列腺炎
细胞大,可聚集成片状,具有透明或淡红染色胞浆,小的泡状细胞核,很象前列腺癌,但实为巨噬细胞,另一类细胞则呈多形性,细胞核固缩,呈空泡状,体积小,成排或成簇排列,有时可见一些腺泡,鉴别时应注意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腺泡形成很少,病变与正常腺管的关系无改变,常可见退行性变的淀粉样体和多核巨细胞,而前列腺癌的细胞呈低柱状或立方形,有明确的细胞壁,致密嗜酸性的胞浆,细胞核较正常大,染色及形态可有变异,分裂不活跃,其腺泡较小,缺乏曲管状,正常排列形态完全丧失,不规则地向基质浸润,胶原结缔组织层已不存在,腺泡内含有少量分泌物,但很少有淀粉样体,前列腺癌如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则组织结构完全消失,毫无腺泡形成的倾向。
(5)另外,前列腺癌应与前列腺结核,前列腺结石相鉴别。
前列腺肥大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前列腺癌、前列腺结核、前列腺结石、前列腺囊肿、膀胱颈挛缩(Marion氏病)、输尿管间嵴肥大、神经病原性膀胱、膀胱肿瘤、结石、异物等相鉴别。上述诸病,通过查体、化验、肛指检查、膀胱镜检查,绝大多数情况均可作出鉴别。只有前列腺癌在非典型病例,依据前述检查方法,难以得出结论,可用以下方法,辅助鉴别诊断:
1、血清酸性磷酸酶测定:前列腺组织含酸性磷酸酶特高,有癌变时,含量增加,利用此原理进行此项检查,血清酸性磷酸酶正常值按King-Armsstrong为1~5单位,按Bodansky为0.5~2单位,自1950年新的检查方法确定其值0.7K-A单位。前列腺癌患者,半数以上高于正常值。注意于应用睾丸激素或作前列腺按摩后可出现假阳性。
2、血清硷性磷酸酶测定:当有骨转移时,血清硷性磷酸酶为升高,正常值Bodahsky2~4.5单位,King-Armstrong8~14单位,但须注意假阳性。
3、前列腺活检:经会阴或直肠均可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
4、精囊射精管造影:前列腺肥大仅可见有对称性的扩大,边缘整齐;前列腺癌则见有狭窄、不规则、边缘不齐、或缺损。
前列腺炎鉴别
一、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
(1)急性肾盂肾炎:
通常还表现为患侧腰酸、腰痛;而非耻骨上、会阴部疼痛,且无排尿困难。直肠指检无前列腺压痛,前列腺液检查正常。
(2)脓肾:
有明显的患侧腰痛;而无耻骨上、会阴部疼痛,无排尿困难,直肠指检无前列腺压痛。前列腺液检查正常。
(3)前列腺脓肿:
表现为急性的畏寒、发热.伴尿频、尿急和尿痛,是急性前列腺炎发展的结果。经直肠B超、CT检查可见前列腺内有液性占位,穿刺抽出脓液可以明确诊断。
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
(1)前列腺癌:
晚期也表现为排尿不适,可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直肠指检发现前列腺质地较硬,可有结节;血清PSA明显升高,经直肠B超可见前列腺内有不均质光团,前列腺穿刺活检可确诊。
(2)前列腺结核:
尿频、尿急、尿痛伴尿道滴液,有下腹及会阴部疼痛。通常有泌尿生殖系结核病史,直肠指检可发现前列腺有不规则的结节,前列腺液中可找到抗酸杆菌。
(3)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
尿频伴尿道滴液,有下腹及会阴部疼痛。两者主要根据VB1、EPS、VB3的细菌培养进行鉴别,无菌性前列腺炎的VB1、EPS、VB3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
(4)前列腺增生症:
尿频伴排尿不畅。多发生于老年男性,以排尿不畅为主,直肠指检发现前列腺明显增大,而前列腺液常规一般无白细胞。
(5)精囊炎:
尿频、尿急、尿痛伴尿道滴液,有下腹及会阴部疼痛。常有血精,且精囊液检查可见红细胞和白细胞。
(6)慢性膀胱炎:
VBl、VB3均可见白细胞,培养有细菌生长,但EPS检查正常。
三、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
慢性膀胱炎VB1、VB3的细菌培养为阳性,而EPS无细菌生长。
(2)慢性尿道炎:
VB1的细菌培养为阳性,而VB3、EPS的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四、前列腺痛的鉴别诊断
目前对前列腺痛的诊断主要是排他性诊断。即病人出现前列腺炎的类似症状,但做前列腺液检查无炎症细胞,前列腺液培养亦无细菌生长,而且患者没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的表现,即可诊断为前列腺痛。
前列腺肥大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本病应与前列腺癌、前列腺结核、前列腺结石、前列腺囊肿、膀胱颈挛缩(Marion氏病)、输尿管间嵴肥大、神经病原性膀胱、膀胱肿瘤、结石、异物等相鉴别。上述诸病,通过查体、化验、肛指检查、膀胱镜检查,绝大多数情况均可作出鉴别。只有前列腺癌在非典型病例,依据前述检查方法,难以得出结论,可用以下方法,辅助鉴别诊断:
1.血清酸性磷酸酶测定:前列腺组织含酸性磷酸酶特高,有癌变时,含量增加,利用此原理进行此项检查,血清酸性磷酸酶正常值按King-Armsstrong为1~5单位,按Bodansky为0.5~2单位,自1950年新的检查方法确定其值0.7K-A单位。前列腺癌患者,半数以上高于正常值。注意于应用睾丸激素或作前列腺按摩后可出现假阳性。
2. 血清硷性磷酸酶测定:当有骨转移时,血清硷性磷酸酶为升高,正常值Bodahsky2~4.5单位,King-Armstrong8~14单位,但须注意假阳性。
3.前列腺活检:经会阴或直肠均可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
4.精囊射精管造影:前列腺肥大仅可见有对称性的扩大,边缘整齐;前列腺癌则见有狭窄、不规则、边缘不齐、或缺损。
前列腺癌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前列腺癌的诊断方法是什么?前列腺癌是一种恶性疾病,因病程发展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人都会忽视过去。前列腺位于膀胱之前,是男性重要的生殖器官。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治疗前列腺癌有着积极的意义。临床明确诊断需要与一些疾病相出相应鉴别:
前列腺癌的诊断与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诊断:
这两个比较容易区分。但在增生时期的前列腺腺体中,有些地方的上皮细胞形态不典型,可被误认为癌。这时候区分的重点是:有增生时期的腺体中腺泡较大,胶原纤维层是完整的,形成明显的结节。
前列腺癌的诊断与前列腺萎缩相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常常起病于腺体的萎缩部,这个要尤其注意鉴别。萎缩腺泡偶尔会有紧密集中,萎缩变小,胶原结缔组织层仍完整,基质不受侵犯,其本身却呈硬化性萎缩。
前列腺癌的诊断与前列腺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化生相鉴别诊断:
常见发病于腺体内的愈合部位,上皮部位分化良好,没有分裂现象和病变。化生的最突出特征是缺血性坏死或缺乏平滑肌的纤维结缔组织基质。
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会传染么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缺乏客观的、特异性的诊断依据,临床诊断时应与可能导致骨盆区域疼痛和排尿异常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排尿异常为主的患者应明确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和膀胱功能异常。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缺乏客观的、特异性的诊断依据,临床诊断时应与可能导致骨盆区域疼痛和排尿异常的疾病,如良性前列腺增生、睾丸附睾和精索疾病、膀胱过度活动症、间质性膀胱炎、膀胱肿瘤、前列腺癌、肛门直肠疾病、腰椎疾病、中枢和外周神经病变等进行鉴别诊断。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应采取综合治疗。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疼痛、改善排尿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一般来说,并不会引起传染。
正确诊断前列腺癌的方法有哪几种
前列腺癌的诊断依据:
1、核素骨扫描较X线拍片常能早期前列腺癌显示转移病灶。
2、CT或MRI检查可显示前列腺形态改变,前列腺癌及转移。
3、前列腺穿刺活检,可作为确诊前列腺癌的方法,未能穿刺取出肿瘤组织不能否定诊断。
4、前列腺癌早期无症状,体检时可发现前列腺硬结,质硬如石,表面不平。
5、前列腺癌晚期出现前列腺肥大的症状,如尿频,尿痛,尿流变细,排尿困难等,可能与同时伴有前列腺肥大有关,但此时行直肠指检可发现腺体质硬而与周围组织固定,活动性差,对临床诊断前列腺癌非常重要,也可出现转移症状如腰背部疼痛,血尿,伴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
6、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清测定患者血清PSA水平可增高,游离PSA与总PSA的比值降低。有转移时血清酸性磷酸酶可能增高,二者合并检查诊断前列腺癌符合率较高。
鉴别诊断:前列腺癌是一种恶性疾病,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必须与一些疾病相鉴别,以明确诊断。
1、前列腺癌与前列腺萎缩:前列腺癌常起始于腺体的萎缩部,应注意鉴别,萎缩腺泡有时紧密聚集,萎缩变小,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核大,很象癌变,但这类萎缩改变多累及整个小叶,胶原结缔组织层仍完整,基质不受侵犯,其本身却呈硬化性萎缩。
2、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二者一般容易鉴别,但在增生的前列腺腺体中,有的区域上皮细胞形态不典型,可被误认为癌,区别要点是增生腺体中腺泡较大,周围的胶原纤维层完整,上皮为双层高柱状,细胞核较前列腺癌患者的小,并居于细胞基底部,腺体排列规则,形成明显的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