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1、“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
一般来说,大约有50%的早期高血压病人可以完全没有任何症状,这种高血压其实潜在的危险更大!因为,有症状的人,会促使他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有助于病情的控制;而没症状的人,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对高血压不敏感,因而忽视了治疗,但血压高所造成的危害在持续着,结果很多人直到出现心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后才去治疗,悔之晚矣。所以只要诊断患有高血压病,都应该进行认真地治疗。
2、“血压高了吃药,血压不高不吃药”
许多患者服药总是断断续续,以为血压高了才需要吃药,结果血压反复波动,心脑血管事件有增无减。造成用药中断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对高血压病必须长期治疗认识不足,误以为血压一旦降了下来便可以停药了,担心用药时间长会引起不良反应。这种误区极为有害,应当消除。要知道,高血压病目前尚不能治愈,是由于药物的作用血压才降至正常,一旦停药,血压会很快恢复至原来的水平。因此,高血压病患者一般需要终身用药。但最近的医学信息认为,从某些选择性的病例里,小心地逐步戒断药物是可以做到的,这部分病人一般没有并发症、没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被长期控制在正常的水平、最好是那单服一种降血压药物者。但这最好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能自行停药。
3、“血压低于140/90mmhg就可以”
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以为血压降至140/90mmhg就足够了。这种认识是个误区,据国外研究的最新资料显示,55岁时正常血压者在以后生命过程中90%发生高血压。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事件之间的关系是连续性的,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年龄40-70岁的个体血压从115/75至185/115mmhg的整个范围,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心血管疾病危险倍增。血压越高,未来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越大。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nc7的新分类正是基于这一关系,修订了血压分类,列出了高血压前状态,将预防干预措施前移,干预力度加强。因此,目前主张血压在理想范围内越低越好,当然病人应可以耐受,没有其它任何不适表现,尽量控制在135/85mmhg以下,对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时,血压水平应低于130/80mmhg以下,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延缓肾功能的恶化。
治疗高血压谨防入误区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患者都采取家庭治疗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虽然方便,但实际治疗过程中却存在不少误区,有些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治疗高血压须走出这样的误区。
不测血压服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平时不测血压,仅凭自我感觉服药,平时感觉无不适时少服或不服,一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就加大药量,殊不知,血压忽高忽低或下降过快,同样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不测血压,盲目服药,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还可使病情恶化,诱发心脑血管疾患。
间断服药 有些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好转,血压降至正常,即认为已“治愈”,便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再用药使血压下降后再停药,人为地使血压降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这样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不仅能使病情恶化,使机体产生耐药性,而且还会导致“高血压危象”。
无症状高血压不服药 一些高血压患者血压虽然很高,平时却无任何自觉症状,由于身体没有其它不适,这些人很少服药或不服药,从病理学方面讲,无症状高血压长期不服药,可使病情加重,又可诱发心脑血管疾患。
降压过快 一些高血压患者治病心切,常常擅自加倍服药或数药并用降血压,数天内血压大幅度下降,降压过快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脑梗塞等严重后果,这种教训是深刻的。
睡前服药 有些高血压病人喜欢睡前服用降压药,认为这种治疗效果会好些。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人在睡眠后,全身神经、肌肉、血管和心脏都处于放松状态,血压比白天下降20%左右,如果睡前服药,两小时后正是药物的高效期,这样就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从而使血液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阻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滥用乱用 高血压按其病情及其它器官的损害情况分为三期,对各期高血压的治疗用药有所不同,有些人患高血压后,不按医嘱服药,而是按照别人治疗高血压的用药处方用药,或者偏信广告中的好药,这样就势必出现治不对症、药不对病的情况,延误疾病的治疗。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用药治疗时,除避免上述误区之外,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既有效地控制血压稳定,又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必须严格遵照医嘱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
心脑血管疾病的7大防治误区
随着天气转凉,又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在我国,中青年突发心血管疾病问题日趋突出,呈低龄化态势。正确认识心脑血管疾病,澄清大众对高血脂、胆固醇等认识所存在的误区,才能更好帮助人们远离梗死和中风。
心脑血管疾病的7大防治误区
误区一: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是多吃少动生活方式导致的。
误区二: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就是血黏度度高、血流缓慢。
误区三:胆固醇异常是慢性问题,即使不达标也不会有大碍。
误区四:保健品或重要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血黏度,服用无副作用。
误区五:中风不能预防。
误区六: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中风。
误区七:中风病人不可能完全恢复。
脚气防治误区
首先,足癣是所有癣病的主要传染源,如不及时治疗,可传染到身体的其它部位或其他家庭成员,也会造成足部或下肢的细菌感染,如丹毒等;在足部真菌感染加重时,还会因为身体对真菌的代谢产物过敏,致使身体其它部位患医学上称为“癣菌疹”的皮肤病;足癣引起的局部瘙痒也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其次,“足癣是体内排毒的表现,治好足癣会带来其它疾病”,这一观点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医生都持否定观点。另外,现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抗真菌药,只要正确、足量用药,完全可以治愈足癣。成功治疗足癣首先要正确诊断足癣,必须做真菌检查才能确诊,临床上还要与脚部常患的湿疹、汗疱疹、掌跖脓疱病等多种疾病鉴别,并非随意买支药膏涂搽就可以了。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认为,口服药和外擦抗真菌药膏相结合是彻底治愈足癣的最佳方法。
时下气温迅速上升,即将进入炎热潮湿的夏季,正是真菌繁殖旺盛、足癣高发时期,原来没有足癣的人此时可以患上足癣,原来患有足癣的患者此时常常会病情加重,因此大家更要积极防治足癣。
如何有效控制血压
第一步:
(1)做好降压治疗的准备,了解自己有无其它并发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心、脑、肾损害或其它相关疾病。
(2)了解血压应控制在什么水平。一般病人:小于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病人:小于130/80毫米汞柱(2)学会自己监测血压在家定期监测血压,记录结果,以便与医生沟通。
(3)走出降压治疗的误区误区一:不愿意服药,宁用保健品、降压帽、降压鞋等;误区二:没有症状不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误区三:不按医嘱服药,按广告服药。
第二步:
患者必须要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控制体重,避免高盐饮食,避免长期过量饮酒,减压,适当体力活动等。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础。
第三步:
降血压最重要的是24小时平稳降压,避免一天中血压忽高忽低,以免各个器官供血不足。选择药物时要考虑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尽量减少药物的肝肾毒性。
高血压患者最容易进入的八大误区
高血压是心血管科的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在饮食生活上存在着很多的注意事项。比如主食的选择。盐的摄入量。心理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等都是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的。另外,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防止高血压的重要方法。但人们在治疗高血压期间很容易走入误区使得病情没能好转,下面介绍了患者容易进入的八大误区,一起来了解下。
1.血压降下来后不一定再用药。
2.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
3.治病心切,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
4.不用药亦可降压。
5.新药、贵药就是好药。
6.担心血压降得过低。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对目前提出的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即135/85mmHg以下有所顾虑,担心血压会因此降得过低,对心、脑、肾供血不利,引起这些器官供血不足而诱发相应并发症。这种认识是个误区。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血压在理想范围内越低越好,只要平稳地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以下,既可减轻症状,也可减轻各种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7.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
8.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
老人高血压防治四大误区
1.降血压的药都是理想药
降压不是评定药物疗效的唯一标准,也不是治疗高血压的唯一目的。降压同时还能保护靶器官,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影响脂质代谢和糖代谢,这类药物适合长期服用,才是最理想的药物。除此以外,还要能压制与高血压有协同危害的hcy(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目前唯一同时治疗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的依叶片已经上市。
2.降压越快、越低,就越好越安全
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脑缺血、体位性低血压。除了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需要紧急降压外,其余高血压病人,即使血压水平较高的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也应平稳而逐步降压。另外,当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血压可自然下降20%,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2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致命性脑血管问题。因此,按人类生物钟用药,即上午9~10时、下午14~15时各用一次降压药更为安全有效。
3.血压降至正常就是治愈
有患者当血压降至正常以后就认为已经治愈而停止治疗,结果血压又复发,这样治疗,对身体非常不利。可依据患者不同病情灵活选药的具体化阶梯治疗方案,即所有药物初用时都应自小剂量开始,待血压下降至预定水平,且稳定一段时间(6个月)后,可减少用药种类、剂量,以减轻或消除副作用,并坚持治疗的顺从性。
4.自我感觉良好就不需要治疗
因为老年人有生理性退变,对高血压的应激反应不及时,其自觉症状不明显,自我感觉良好就自动停药且不再检查,直到发生严重的靶器官损伤(脑中风、高血压肾病、心肌梗塞等)。因此,自行停止治疗是有害的。
陈醋泡花生的做法 功效
调节血压、防治高血压。
高血压治疗误区
高血压实际上是以血压升高为首要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和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目前我国1/3的成年人血脂偏高,现有高血压 患 者1.3亿 , 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并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分别为28.2%和2. 9% 。通 过 多种 方式综合预防和控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55%的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0%血压病的并发症。国内外 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 效的办法是防治,对健康人群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提高整 个人 群 的 健 康水平 和生活质量。所有高血压患者必须改良生活方式, 包括戒烟、限制食盐、 多食绿叶蔬果和脱脂牛奶、减轻体重、减少酒精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和脂肪总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高血压患者应走出不愿意服药、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的误区,积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服药"三不"特点主要表 现为,一 是 不愿意服药或使用医疗器械 产品;二是不规律服药,不遵医嘱 ,一 味 地根据广告和别人的用药经验服药;三是不管血压升高程度,自己凭感觉服药, 感觉不难受不吃药。 他建 议 高 血 压患者一定到医院查找病因,检查有无糖尿病、心肾损害或相关疾病,并按规律服药和使用正规医疗器械, 平 稳降压 。特别重要的是,高血压“高危和很高危”患者必须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治疗的 主要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因此,必须最大程度地对高血压本身和相关的、能够改变的心血管病危 险因素进行干预治疗。对于所有 高血压患者而言,降低血压是“硬道理”。所有 高血压患者血压均应降至140/90毫米汞 柱以下;对于糖尿病 以及 “高危和很高危”的其他患者,包括脑卒中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患者,血压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降压药 是从不离手的,特别是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天测量2~3次血压,并使用它观察自己早中晚的血压变化,避免因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在生活中可以用来调节血压的措施有许多,比如饮食、情绪等都对高血压的病情具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医疗器械对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是尤为重要的,其中磁疗护腕的降压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需要高血压患者积极运用。在平时对任何发病阶段的高血压患者都是适用的。 它对防治高血压有特别明显 的作用,任 何高血压患者都可以使用。据北京地区调查,长期使用磁疗护腕的50-89岁老人,其血压平均值为134.1/80.8毫米汞柱,这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的普通老人。
高血压防治8个误区
1.担心血压降得过低。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对目前提出的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即135/85mmHg以下有所顾虑,担心血压会因此降得过低,对心、脑、肾供血不利,引起这些器官供血不足而诱发相应并发症。这种认识是个误区。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血压在理想范围内越低越好,只要平稳地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以下,既可减轻症状,也可减轻各种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2.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
3.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
4.血压降下来后不一定再用药。
5.治病心切,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
6.不用药亦可降压。
7.新药、贵药就是好药。
8.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一种致全身各脏器功能障碍的妊娠期特有的症候群。
高血压防治四要四不要
要平稳降压,不要让血压波动太大
血压波动太大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发生的危险。资料显示,清晨醒来时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各种心血管意外的高峰时间段,如果对这段时间的血压控制不佳,造成血压波动过大,会大大增加发生中风的危险,甚至导致死亡。
要坚持降压,不要跟着感觉走
高血压患者绝大多数需要终身治疗,但很多人在几个疗程治疗后血压平稳了就不再继续服药了,以为已经根治;有的人一看血压正常了就停药,担心长期服药有副作用;还有一些人凭感觉服药,以为不头晕就是血压不高,不测血压就停药。
坚持用药才能平稳降压。患者不妨选择疗效可靠、作用持久(一天服一次,具有24小时降压作用)且不易受其他药物影响的长效降压药,如各类降压药的缓、控释剂。服用长效降压药可以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更利于平稳地控制血压。
要适宜运动,不要长期饮酒
高血压患者首选快走运动,也可选择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扭秧歌、跳健身舞、跳绳、爬山等有氧运动。患者每天最好走3公里,30分钟走完(最好一次走完,两三次走完也可以);每周最少运动5次;运动量达到中等量为好。
有人发现,少量饮酒在增加血液中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同时,也会升高甘油三酯,还会部分抵消某些降压药物的作用。所以说,高血压病人虽不必绝对忌酒,但是应该因人而异,不应该长期少量饮酒,更不要低估嗜酒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要低脂低盐,不要过饱
宜低脂、低盐饮食。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饮食,烹调时少用动物油,尽量用植物油;每日用油量应小于50克;忌吃油炸、油煎食品;每日用盐量5~6克,血压高时限制在3克以内;忌吃咸肉、咸菜、咸蛋等食品。
忌过饱、贪杯。老年高血压患者消化机能减退,过饱易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胃肠炎等疾病;过饱可使膈肌位置上移,影响心肺功能;过饱还会让心脑供血相对减少,可能引发中风;过量饮酒特别是饮烈性酒,可使血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