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什么是多重人格障碍

什么是多重人格障碍

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

“多重人格”一词最早出现在希区柯克的那部1960年的黑白老片——《惊魂记》中。后来这种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有大家非常熟悉的《致命ID》《搏击俱乐部》《禁闭岛》等等。多重人格有个对大家来说可能非常生疏的学名:解离性身份障碍(DID,又称人格分裂),又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可以从字面理解成分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有时候有人会跟你开玩笑说:“你是爱我的肉体,还是爱我的灵魂?”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多重人格障碍看做是一个肉体中装了多个灵魂,它们轮流来享用、驱使你的肉体。

“肉体”,就是你的躯囊,是你照镜子时镜中你的模样。

“灵魂”,就是你自己独有的行为模式、语音语调、习惯性姿势等。

比方说,你的亲人在家中等候你归来,这个时候楼道里响起了脚步声,很多时候他们不用眼睛,仅靠聆听那脚步声的轻重缓急便能分辨出来是不是你。而这个你独有的脚步声就是你“灵魂”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灵魂就是你的气息,你的性格,你为人做事的方式……是人们常说的就算你化成灰他们也认得的东西。

事实上,关于多重人格障碍,有个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的说法。核心人格是自娘胎里出来时原装的“灵魂”,非核心人格就是后来出现的“灵魂兄弟”。通常情况核心人格是消极的、依赖的、内疚的、抑郁的,要不怎么会让别的“家庭成员”乘虚而入?非核心的人格可能是敌对的、控制的,有的时候,更权威的非核心人格反而会来掌控整个局面,它会把时间分配给其他人格,并且常常会把那些人格安排在不舒服的情况下出现。

那么,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究竟能够分裂成几个人格?

专家说:“临床研究表明,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平均可以有13-15个不同的人格。”

多重人格中的分身是没有性别、种族甚至物种限制的。比如说,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一个娇小可爱的女性和一个强有力的男性两个分身,其中男性的一方充当起了保护女性的角色;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主人和宠物两个分身,他的人格时而是人,时而又变成一条毛茸茸的大胖狗。

电影中不同人格间的转换往往神不知鬼不觉,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现实生活中的转换也如此,是瞬间的,如同川剧的变脸,“嗖”的一下就过去了。而且换了“灵魂”后还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一项研究表明,37%的病例发生了优势手的改变,一下子就变成了左撇子或右撇子。还有人之前有眼睛斜视的问题,变成另一个人格后这个问题也神奇地消失了。

多重人格障碍是否可以伪装?

我们都知道,有很多情绪问题,如伤心、抑郁、焦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自愈,但有一个无情的现实是,绝大部分的心理障碍是绝对没有可能自愈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也是,一旦患上,如不治疗,将会持续终生,而且当他们到了新的环境生活,可能还会增生出新的人格。

患上多重人格如此难治疗,没病的人可不可以伪装患上多重人格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里要提一下电影《致命ID》,它简直可以成为多重人格障碍的科教片了。影片中有司法人士和心理学专家坐在一起争论男主角是否应该定罪的情节,其中,司法方提出这个凶手会不会是在伪装多重人格障碍?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后以下是一个关于多重人格能否被伪装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晚期,有位叫K的男子在洛杉矶地区残暴地强奸并杀害了10名年轻妇女,并把她们的裸尸抛到不同的土堆上。“丘陵杀手”因此得名。虽然事后有无数证据表明K就是那个丘陵杀手,他却一直不停狡辩,哭天抢地,引来专业医师的注意,认为他可能是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接下来,一位心理医生催眠了K,然后该医生问他:“我能不能和你身体中的另一部分聊聊天?”这时,一个叫做S的人出来答话了:“我等了你们很久了,没错,我才是那些案子的凶手,你想把我怎么样?还有啊,K他什么都不知道,他可是无辜的啊!”

有了这种证据,K以及K的律师都觉得十拿九稳,气定神闲。只是没有料到,一山更比一山高,控方律师见状请出了M先生来“料理”K的心理问题。M是当时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及精神病学专家,在催眠及多重人格障碍领域响当当的泰斗级的人物!

随即,PK开始。

一次与K的深入会谈中,M佯装不经意地提到,一个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应该至少分裂出三种人格。不久之后,K体内的S2就出现了。一日M约见K,提出一个非常诚恳的请求:请把这一天的时间都给我好吗?随后,M大爷手提量表,像打了鸡血,对K进行了一整天心理测试的狂轰滥炸。这些战火中诞生的测试结果表明,K与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M联系警方搜查了K的住处,发现有很多关于精神病理学的教科书,因此推测,他可能研究过这类问题;调查采访K的亲友,发现他在被捕之前从未出现过任何心理异常。K完败于大师脚下。M最后得出的结论是:K的多重人格障碍是伪装的!在这份有力的证词基础上,K最后被认定为有罪并判处无期徒刑。

实际上,还有种非常简单的区分伪装与否的方法:装病者总是急于显示自己的症状,而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则会试图掩盖自己的症状。

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

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它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理障碍。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肉体多个灵魂,而后者是一个肉体一个灵魂。除此之外,两者都会产生幻听,但区别又在于: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听到的声音来源于内部,自己头脑里,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会认为那是天外之音,是别人发出来的。同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能认识到所有这些只是种幻觉,往往会自己压制住这种声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认为那些声音都是真实的,尽管实际上它们并不存在。

有个著名的“安娜案例”。安娜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以及随后出现的精神分析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她的出现,人们才把目光迅速投向了潜意识领域,因此她也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第一位病人。安娜是一名21岁的未婚女性,出身维也纳一个显赫的犹太家族。心理师J成功地用催眠术勾起了安娜的记忆,重构了那些导致她前来就诊的事件:远到童年的经历,近到她正在照顾身染重病的父亲,备感身心疲惫。1881年4月5日,安娜的父亲去世了,悲伤之余,已经卸下重担的安娜病情却急转直下。她人格转换的频率越来越快,再后来,她开始有自杀倾向。J又开始了对她的催眠。J顺势诱导她表达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当安娜从催眠中醒来时,J顿时领悟到了这种后来成为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治疗方法的东西,那就是:宣泄!只是,尽管安娜的许多病状都已被清除,她多重人格的身份却并未发生改变。她就像是过着"双重的生活",一方面,她是个柔弱的维也纳19世纪末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强硬的女权主义者和改革家。

安娜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多重人格障碍成因:几乎所有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回忆时都有提到,在他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受到了极为可怕的、常常是难以启齿的虐待。一份研究报告也证明,100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中,有97个都在儿童时期受到过严重的精神创伤,而且往往是躯体创伤和性虐待。有的孩子被火柴、蒸汽熨斗烫伤,有的被刮胡刀或玻璃片划伤。

什么是双重性格

在医学上讲,双重性格的解释是;正常人在相同时刻存在两种(或更多)的思维方式。其中,各种思维的运转和决策不受其他思维方式的干扰和影响,完全独立运行.。

双重性格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华医学会心理健康部2004年的统计结果中,百分之三的人明显感到有双重性格,百分之十三的人感觉双重性格对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

双重人格对患者的正常生活有比较严重的影响.通常来说,患者在思考问题时常常有两套思路在运转,影响了信息的采集,对于结果的选择也有不利影响;患者可能不能选择或左右不定,引发焦虑、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 双重人格是多重人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

双重人格是多重人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美国精神病大词典对于多重人格的

定义是这样的:“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多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

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虽然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多重人格可以有双重人格、三重、四重,最多的可以达到17重人格。其中以双重人格相对多见,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其实,纯粹的多重人格现象是非常罕见的,迄今为止,世界上见诸报道的,还不足50例,而我国只有一些双重或多重人格的正式报道。

人格障碍的症状

很多人对人格障碍这种病情都不了解,都以为是什么难以治疗的大病,一说到人格障碍,人们都会感到既陌生又恐惧,有人甚至把它和“神经病”划等号。其实,人格障碍没那么可怕,是一类十分常见的心理障碍,不用太担心这种病,只要了解了就不怕治不好,下面带大家来认识这种病。专家解释,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格异常等。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人格障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概念。欧美各国都持广义观点,除了传统的反社会型病态人格外,还包括偏执型、分裂型、情感型、暴发型、强迫型、薏症型、衰弱型、幼稚型以及纵火癖、偷窃癖、说谎癖等数十种类型。多数精神病学家认为本症不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病,而是一种人格异常,病理人格、心理变态,极端偏离正常人的人格范畴的心理障碍。在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上也与一般精神病不同。他们所犯的犯罪行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要减轻量刑尺度。在心理医学中,按照传统习惯仍将病态人格与性变态放在心理疾病的范畴中探讨,是一种表现在人格方面,即心理功能第二层次的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病理形态。

关于人格障碍的病因,专家分析,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独生子女承担了父母更多的期望,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压力,父母给予了他们更多的爱,同时不自觉地也希望索取得更多,比如荣誉、面子等等,让孩子感觉极不平衡、不对称,从而产生叛逆,所以独生子女是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

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出现的人格问题也不相同:父母比较强势或父母之间关系紧张,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回避、冲动型人格障碍;父母比较冷漠,孩子容易形成分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容易出现自恋、依赖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分类有哪些

⑴人格障碍者一般来说意识是清醒的,认识能力也保持完整。这种人是在没有意识障碍,智力活动无明显缺损的情况下,出现行为活动和情感等方面的明显障碍。这种人中的大多数都有求医的要求,希望治好自己的“病”。

⑵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维持终生。人格障碍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因为治疗的效果一般不太理想。

⑶人格障碍者一般都能正确处理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也能理解社会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评价标准。但由于这种人缺乏自知力,尽管经常同周围发生冲突,并处处碰壁,却很难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因此,难以适应单位和社会环境。

⑷人格障碍者在智力水平、思维水平和创造等方面并不低,有的还超过常人,但由于人格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

⑸人格障碍与一般疾病不同,它没有起病标志和病程变动。因此,人格障碍不能作为真正的精神病。

为了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方便,通常把人格障碍分为若干类型。类型也就是典型。实际上,过渡的或混合的人格障碍更多见。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戏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性人格障碍

偏执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以上我们了解了,人格障碍分类,一般来说,这种现象都会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心理上的障碍,会让人感觉到人格障碍,甚至说出现交朋友的困难,生活中要注意恢复。

人格障碍的病因

遗传因素(25%)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心理因素(21%)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环境因素(15%)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多重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有什么区别

多重人格障碍曾经被认为是一种人格障碍,但它早在1994年就已被重新命名为解离性认同障碍,属于解离症的极端类型,比较罕见。根据《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的记载,当某个与多个心理过程与意识的其他部分发生分离时,就意味着解离症将会出现。这种病的症状有人的意识、对身份的认同或身体行为出现突变,可能会有明显的记忆丧失。这种病发作后,病人无法回忆起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在哪?)有的人会为自己虚构一个新的身份,他把这个身份当做真实的自己,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但实际上这个人格是不完整的,因为它没有经过正常的人格塑造过程。它们只能成为一个个“身份认同”。处在新人格中的人如果再次出现解离症发作,那么他可能再虚构一个人格,这便是多重人格障碍。

例子,按上面编个就行了。某人患有严重的解离症,在发作后他发现自己全然不知自己是谁,于是假定自己是一个XXXX样子的人。后来解离症多次发作,上述过程多次重复,于是此患者有多个身份认同,也就是多重人格障碍。细节自己写。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本病患者一般无意识和智能方面的障碍,但发作时不仅影响本人的劳动能力,且对家庭和社会也有影响,应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精神分裂的人是否有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是多重人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美国精神病大词典对于多重人格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多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虽然同一个人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显现出来。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多重人格可以有双重人格、三重、四重,最多的可以达到17重人格。其中以双重人格相对多见,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

至于双重人格是精神分裂症吗?回答: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的确常被混淆。其区别有:1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而多重人格通常是指自我意识障碍,属于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患者的思维是与现实脱节的,他们虽然智能正常,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的融入生活。而多重人格者并没有与现实脱离,而是以不同的人格生活,他们可能更善于利用现实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多重人格障碍很容易被临床精神医师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假设完整的人格结构好比一个魔方,它的运作是整体的,功能是一致的。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则像是这个魔方的各个小方块散落一地,完全解体掉了。这时,病人的时常搞不清自己与外界或其他人之间的界限。于是别人的一举一动都误认为与自己有

人格分裂有什么危害

人格分裂它指的是一个人拥有多重人格可以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转化,但是每一个人格都是健全而完整健康的.用比较熟悉的东西来说就是 "变化系"。人格分裂并不是一种疾病了。照普通心理学的说法,人格分裂应该是一种精神障碍啊。体现于自我的矛盾性,仅仅是人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而必然表现出的一种特性. 而我们说得多重人格是指人格异常,它是一种精神障碍,有此类障碍的人智力是正常的,意识是清醒的,没有精神失常症状。(与此相同类的还有常见的性变态行为、行为偏离等)

多重人格障碍探秘

“多重人格”一词最早出现在希区柯克的那部1960年的黑白老片——《惊魂记》中。后来这种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有大家非常熟悉的《致命ID》《搏击俱乐部》《禁闭岛》等等。多重人格有个对大家来说可能非常生疏的学名:解离性身份障碍(DID,又称人格分裂),又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可以从字面理解成分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有时候有人会跟你开玩笑说:“你是爱我的肉体,还是爱我的灵魂?”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多重人格障碍看做是一个肉体中装了多个灵魂,它们轮流来享用、驱使你的肉体。

“肉体”,就是你的躯囊,是你照镜子时镜中你的模样。

“灵魂”,就是你自己独有的行为模式、语音语调、习惯性姿势等。

比方说,你的亲人在家中等候你归来,这个时候楼道里响起了脚步声,很多时候他们不用眼睛,仅靠聆听那脚步声的轻重缓急便能分辨出来是不是你。而这个你独有的脚步声就是你“灵魂”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灵魂就是你的气息,你的性格,你为人做事的方式……是人们常说的就算你化成灰他们也认得的东西。

事实上,关于多重人格障碍,有个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的说法。核心人格是自娘胎里出来时原装的“灵魂”,非核心人格就是后来出现的“灵魂兄弟”。通常情况核心人格是消极的、依赖的、内疚的、抑郁的,要不怎么会让别的“家庭成员”乘虚而入?非核心的人格可能是敌对的、控制的,有的时候,更权威的非核心人格反而会来掌控整个局面,它会把时间分配给其他人格,并且常常会把那些人格安排在不舒服的情况下出现。

那么,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究竟能够分裂成几个人格?

专家说:“临床研究表明,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平均可以有13-15个不同的人格。”

多重人格中的分身是没有性别、种族甚至物种限制的。比如说,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一个娇小可爱的女性和一个强有力的男性两个分身,其中男性的一方充当起了保护女性的角色;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主人和宠物两个分身,他的人格时而是人,时而又变成一条毛茸茸的大胖狗。

区别多重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你知道吗?其实青少年多重人格障碍往往是儿童时期就已造成。多重人格又被称为人格分裂症,多重人格指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独立自主,并作为一个完整自我而存在。据上海市青少年小理健康调查资料显示,其中分裂样人格障碍占人格障碍总数的29%左右,接近l/3。l 975年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罗逊特指出这种类型的人约占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于女性。

青少年多重人格障碍的例子:

eg1:杨某,女,16岁,某市初三一名学生,自幼胆怯、孤僻、娇惯。半年前,父母吵架后父亲出走。自此情绪低沉,注意力欠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常无故旷课。一月前。发现言语荒谬,常称自己为“她”,自语“我害了她,拆散了她们一家,使她无法活下去”。经医生检查,初步诊断为多重人格障碍。

eg2:赵某,女性,:20岁,因高考落榜。而后出现多重人格障碍,发作时高声尖叫,数落、责骂、呵斥父母及朋友,高谈阔论。每次发作时间长达数十小时才自行恢复。患者平时性格内向,对父母顺从听话。

青少年多重人格障碍的原因:

一、不正当教育

此类患者的原因是儿童时期的不正当教育!不正当教育致使儿童停留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像个阴谋家一样等待时机,释放自己的阴谋。好奇,贪婪,贪玩,幼稚为儿童在儿童时期的主格。主格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时期同时接受或排斥正当与不正当的诱导与诱惑,从而产生分离,分离的人格将会暂时潜伏在主格的压制之下。使分格患抑郁症。次格有可能分离性的表现在主格的生活之中,而主格有可能暂时或长期无法意识此类表现,从而招致更多的来自外界的压制。恶性循环。

分离的人格会依据环境与外部刺激长期接管或暂时性的接管主格,使主格完全丧失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使分离的人格完全独立,为所欲为。

二、长期矛盾

1、长期生活在矛盾之中会使主格与各个人格之间的矛盾激化发展,从而使所有人格毁灭,也就是死亡或是紊乱(实际意义的疯子)。

2、环境对儿童的诱导极其重要。

3、还有一种就是人的时间段有关的:

在不同的时间段你的那个年龄就死亡 比如说:童年、少年、青年、老年等随时间的流逝,然后就会有新的时间来代替你,年龄段的死亡就会使你忘记过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失忆忘记一些东西,其实是我们过度的哀伤造成的。然后就会改变(我们常说你恋爱以后怎么改变了)就是另一种人格的表现,这就是经过不同的事物以后我们的改变就有了不同的人格,人一般都有多重人格, 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症状。

辨别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

1、多重人格障碍是一个肉体多个灵魂,而精神分裂症则是一个肉体一个灵魂。

2、幻听的不同。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听到的声音来源于内部,自己头脑里,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同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能认识到所有这些只是种幻觉,往往会自己压制住这种声音。

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会认为那是天外之音,是别人发出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为那些声音都是真实的,尽管实际上它们并不存在。

反人类型人格障碍表现有哪些

1。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多重人格是什么意思

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是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

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之前已发生过的事情。

心理问题的类型

一、一般性心理问题

心理不适和心理失调是较为普遍的,我们成年人都会时有体验。

例如,一段时间脾气暴躁、一段时间心情闷闷不乐、一段时间心理不安、一段时间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等等。 二、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可以包括5个方面: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与性心理变态、行为障碍、酒精和药物依赖。

1、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疑病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瘴病性神经症等。

2、人格障碍包括偏执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双重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障碍等。

3、性心理障碍与性心理变态

性心理障碍包括阳萎、早泄、性厌恶、性高潮缺乏等心理问题。

性心理变态包括露阴癖、窥阴癖、施虐癖、受虐癖、摩擦癖、恋物癖、异装癖、恋尸癖等等。

4、行为障碍

它包括自杀行为、攻击行为等。

多重人格真的存在吗

极少数是存在的。

多重人格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的表现,同时还可能会出现人格分裂、人格转换等等情况。在国外比较出名的多重人格患者就是比利·米利根,是一个美国犯下重罪却又被无罪释放的人,原因就是他是一个多重人格分裂患者,犯罪的不是他的主体人格,也是著名的多重人格小说《24个比利》的原型。再如我们以前常常听说某人被狐仙附体,或者有人被转世成了另一个人,其实都可以算是多重人格的表现。

多重人格分裂是什么意思

1、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是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2、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

3、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之前已发生过的事情。

相关推荐

家暴的男人心理分析 人格障碍

研究表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占了家暴男人的一大半。容易家暴的男人一般都有人格障碍,而这种人格障碍在小时候就开始了,从小就喜欢暴力,爱打架,欺负弱者。他们常常因一点小事情就大发雷霆,大打出手,还以离婚作为要挟。

人格障碍的病因有哪些呢

人格障碍我们常见的一种疾病,又叫异常人格,指形成了一种明显偏离社会的人格,为了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人格障碍,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人格障碍的病因,希望能加深大家的了解。 一、遗传因素:家系调查资料提示先证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呈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双生子与寄养子调查结果都支持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的观点,但家庭、社会环境及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 二、脑发育因素: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型性格障碍的人有较多的神经系统软体征,神经心理学测验也提示轻微脑功能损害。脑电图显示与年龄不相符的不成熟型,Wi

在临床上多重人格都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多重人格的各个亚人格都各自独立、彼此分开的,一种人格出现,其他人格就自动退场,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主要人格占优势,人的行为也就由占优势的人格“值班”、控制,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状态”。究竟由哪种人格来支配,完全遵循“哪种人格最适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就启动和出现哪种人格”的原则。这实际上就适者生存法则的心理学翻版。 如果我们用“变色龙”或者“变形虫”来理解多重人格,也许会更形象、更直观。比如,用比较自信的人格,去应付具有竞争性的环境;用脆弱、神经衰弱的人格去赢得同情、获取依赖;用画家和艺术

导致人格分裂症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如下: (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

人格障碍与犯罪有什么区别

人格障碍者可以有违法犯罪行为,尤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中,有约1/3的人属于此类型的人格障碍。但,人格障碍与正常犯罪不能等同的。 罪犯的犯罪,归根结底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东西,他们的犯罪活动始终贯彻这一明确目的,而人格障碍者的违纪或犯罪行为一般不有计划、有预谋的,其动机模糊,很难说有什么目的,他们为何选择了这种危害行为,往往不为人所理解,有时他们甚至否认有什么特殊的企图驱使他们犯罪,只由于一时冲动所致;罪犯通常尽可能不伤害自己,而病态人格者使

分裂型人格的分类

人格分裂(解离症)可简单分成下面两类: 心因性失忆症 心因性失忆症(Psychogenic Amnesia):反应性精神病指一组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 其临床症状特点和病程经过与创伤体验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见急性应激反应及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通过变换环境、支援性心理治疗及镇静安眠治疗,效果较好。 症状体症: 意识恍惚及意识朦胧状态; 感知迟钝、运动减少,呆滞; 情感淡漠、心境抑郁; 睡眠障碍、类似痴呆样表现; 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心悸、多汗、潮红。 有轻度的自残现象厌世,总一种很成

多重人格疾病症状

⒈意识恍惚及 意识朦胧状态; ⒉感知迟钝、运动减少,呆滞; ⒊情感淡漠、心境抑郁; ⒋睡眠障碍、类似痴呆样表现; ⒌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心悸、多汗、潮红。 6.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7.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8.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9.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10.对人冷淡

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由于人格障碍的本质和发生原因尚未解决,因此对治疗作用的估价不一。Kraft(1965)复习有关治疗的资料后指出,即使最严重的病例,经过一个阶段治疗后亦可获得好转。在人格障碍的治疗上应该清除无能为力的悲观论点,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矫治。 1.药物治疗 首先要明确,药物不能改变人格结构,但对人格障碍的某些表现可能有一定效果。目前精神药理学研究认为,抗精神病药、MAOI、锂盐、卡马西平、BZ类药物、抗癫痫药、β受体阻滞剂、5-HT类药物等对人格障碍有疗效。其中,研究最多的分裂型人格障碍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药物治

人格障碍需要早治

人格障碍正在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尚无统一的定义。在精神医学中价格一般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和持续的精神活动模式或行为模式,常与性格,个性等词混用。人格障碍过去又称为病态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y)或人格变态,这种人的人格的某些特点过份突出,影响了本人或周围人的生活的和谐,因而引起别人的注目或认为必须处理。本人一般不能认识或不肯承认自己有这些缺点,“人格障碍”需要及早治疗的。 专家提醒说,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很难矫正。但,青少

​男生比女生易得人格障碍

一项对北京市城乡有代表性的25所高中、共计10039名高一年级学生人格偏离情况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中人格偏离的检出率为5.6%;男生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城区学生检出率明显低于乡镇学生;北京市重点学生检出率最低,普通中学学生检出率最高。3年后对同一批学生高三年级时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显示人格偏离的检出率为5.8%,总体人格障碍患病率为1.8%。 该研究项目负责人、现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说,人格障碍指在年满18岁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的成人中出现的一种偏离所在社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