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凉引起发烧的治疗方法
着凉引起发烧的治疗方法
着凉引起发烧的治疗方法
1、如果发烧不会很严重只是轻微发烧的情况下,我不建议吃药,因为发烧会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从一方面来说对人体是有好处的,轻微发烧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一下会很快痊愈的,比如我们应该多注意休息好,多喝开水,也可以在额头和身上涂抹一些酒精,以加快人体散热。
2、感冒发烧以后最好不要用抗生素,虽然好的快,但人体会慢慢有依懒性,长时间就会没有效果,而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越来越差,给大家介绍一个食疗的方法,准备桑叶,菊花各5克,薄荷3克,苦竹叶30克,然后在开水里煮,直接饮用就行,对风热型感冒有很好的效果。
3、如果发热很急促发热又很严重的话,比如体温超过38.5℃,建议要服用一些药物治疗,比如服用三九感冒灵,对乙酰氨基酚来退烧,退烧效果很好,如果高烧还持续的话,一定要去医院做下检查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伤害。
4、感冒以后一定要注意自己平时的作息习惯,并且平时多注意个人的卫生,饮食方面要清淡,切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些习惯都有助于感冒的早日康复。
5、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要保持室内通风。
6、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7、温水拭浴:
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
此可使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着凉发烧时各种不同的表现
1、轻者,只是流清水鼻涕、鼻塞、喷嚏、或者伴有流泪、微咳,咽部不适。一般3~4天能自愈。
2、一般,伴有发热、咽痛、扁桃体发炎以及淋巴结肿大。发热可持续2~3天至1周左右。有时伴有呕吐、腹泻。
3、重者,体温高达39~40℃或更高,伴有畏寒、头痛、全身无力、食欲锐减,睡眠不安等全身症状。
预防着凉发烧的方法
1、及时添减衣服
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减衣物,保持体温正常。
2、进行“冷”锻炼
用冷水洗脸,可以刺激皮肤血管,增强人体抗寒防病的能力。再一点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开窗,这样既可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还可以让晚间寒冷空气进入房间,以增强人体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对预防也很有好处。
3、营养要均衡
人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充足与否,是机体免疫功能好坏的因素之一。免疫球蛋白缺乏,机体抵挡细菌或病毒的能力就会下降。鱼、肉、蛋、奶及豆制品等,营养价值较高,应注意摄食,以加强蛋白质的合成利用,此外,服用维生素C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对预防也有一定的作用。
4、补充适当的酵素
人体内有很多细菌,既有有益菌也有有害菌,当有害菌占主导时,人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减弱导致感冒,在平时适当的补充一定的长生酵素有助于预防感冒,它的作用机理就是通过分解蛋白质,补充人体所需营养,以增强人体应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5、多运动
体育锻炼和营养均衡同样重要,所以,平时要多运动,如跑步、做操等。早晚多在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可增强血液循环,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功能。
6、提高免疫力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自身免疫力低下是反复生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采用高效、安全的手段从根本上增强免疫力,才能彻底摆脱反复生病所带来的危害。补锌可提高免疫力,多吃补锌的食物,如海产品、瓜子、核桃等。
风寒感冒反复发烧怎么办
一般风寒感冒的初期症状就会伴有发烧的现象,即使是患者吃了退烧药,也只能缓解发烧症状,并不能治疗引起发烧的源病,因此对于风寒感冒发烧,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反复发烧3—4天,只要温度不高是正常现象,不用太过担心,通过这种反复发烧的过程我们人体才会产生对抗感冒的抗体。
发烧温度应对
1、体温38.5℃以下首选物理降温进行干预。
发烧是风寒感冒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发烧的处理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处理”和“药物处理”,通常来说,当体温低于38℃时不需要采用药物处理,而是选择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即可。例如贴退热贴、多喝水、洗温水澡等方式都有助于体温的降低。
2、体温38.5℃以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如果发现风寒感冒体温已经超过38.5℃时,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以便做出及时的反应。对于体温超过38.5℃的,需要给予药物治疗。
3、体温39℃以上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当风寒感冒体温已经超过39℃属于高度发热时,通常情况下选择西药退烧治疗。但必须明确一点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注意用药的剂量,并且及时送院治疗。
孩子全身起疹子怎么办
幼儿急疹。如果宝宝已经发烧治疗过了,很可能是幼儿急疹,热进疹出,出了红疹就说明发烧好了,不用太着急,两三天就能好。
什么是幼儿急疹。宝宝首先是持续3~4天发高烧,体温在39~40℃之间,热退后周身迅速出现皮疹,并且皮疹很快消退,没有脱屑、没有色素沉着。随即可有轻度腹泻,可自愈。有类似感冒症状,但并不明显,精神、食欲等都还可以,咽喉可能有些红,颈部、枕部的淋巴结可以触到,但无触痛感。幼儿急疹对婴儿健康并没有什么影响,出过一次以后也不会再出。
边发热,边出疹子。如果孩子边发热边出疹子基本上均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应该请儿科医生或者感染科的医生看看是否是出麻疹或者是风疹。
我们去正规大医院用药后,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以保持宝宝的尽快恢复:
不要乱用药。治疗均是以抗病毒为主,不要乱用退热剂,影响疾病的痊愈时间。
注意饮食清淡。生病期间注意饮食清淡,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要吃动物性高蛋白的食物或者发物,比如:鸡蛋、牛奶等,那样会引起发热更高。
保持安静,注意休息。注意室内要安静,一定要让患儿休息好,人体修复是在睡眠中进行的,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恢复的快。
保持通风。室内空气要新鲜,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小时,被子不能盖得太厚太多。
多喝白开水。多喝白开水或蔬菜水果汁,是有利于出汗和排尿,促进毒素排出。
保持孩子清洁。经常给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渍,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以免再次着凉。
吹空调会引起发烧吗
吹空调可能会引起发烧。
吹空调的时候如果温度开的太低、对着空调出风口吹或者在晚上吹空调的时候没有盖好被子,很容易就会着凉了。着凉后人的免疫能力下降,细菌、病毒乘机进入人体就可能会引起感染发烧。
风寒感冒反复发烧怎么办 第1步:量体温,观察病情
一般风寒感冒的初期症状就会伴有发烧的现象,即使是患者吃了退烧药,也只能缓解发烧症状,并不能治疗引起发烧的源病,因此对于风寒感冒发烧,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反复发烧3—4天,只要温度不高是正常现象,不用太过担心,通过这种反复发烧的过程我们人体才会产生对抗感冒的抗体。
所以患者反复发烧我们应该先观察患者的精神情况,如:是否有精神娱乐、有食欲、有无呕吐、腹痛等其他病症,则需就医;另外还要量体温,确定是否需要就医。
1、体温38.5℃以下首选物理降温进行干预。
发烧是风寒感冒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发烧的处理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处理”和“药物处理”,通常来说,当体温低于38℃时不需要采用药物处理,而是选择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即可。例如贴退热贴、多喝水、洗温水澡等方式都有助于体温的降低。
2、体温38.5℃以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如果发现风寒感冒体温已经超过38.5℃时,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以便做出及时的反应。对于体温超过38.5℃的,需要给予药物治疗。
3、体温39℃以上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当风寒感冒体温已经超过39℃属于高度发热时,通常情况下选择西药退烧治疗。但必须明确一点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注意用药的剂量,并且及时送院治疗。
发烧有什么注意事项
发烧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要寻找引起发烧的原因,如果是感染导致的,要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长期反复的发烧,要警惕慢性消耗性的疾病,甚至是恶性肿瘤等疾病。
一般发烧的时候不可以直吹风扇,以免加重着凉,但也不要过度的保暖,防止热气难以散去,加重体温升高的情况。
其次就是发烧体温高,可以服用退烧药物,服用退烧药后退烧过程中可能会大量的出汗,要注意及时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引起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宝宝发烧后身上出疹子怎么办
如果宝宝已经发烧治疗过了,很可能是幼儿急疹,热进疹出,出了红疹就说明发烧好了,妈妈不用太着急,两三天就能好。
不要乱用药。治疗均是以抗病毒为主,不要乱用退热剂,影响疾病的痊愈时间。
注意饮食清淡。生病期间注意饮食清淡,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要吃动物性高蛋白的食物或者发物,比如:鸡蛋、牛奶等,那样会引起发热更高。
保持安静,注意休息。注意室内要安静,一定要让患儿休息好,人体修复是在睡眠中进行的,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恢复的快。
小孩子晚上睡觉时鼻子不通气怎么回事
一般孩子鼻子不通气的情况可能是受凉引起的。儿童鼻塞有时候是房间很热或感冒后黏膜充血肿胀、炎症使得鼻腔内分泌物增多,使鼻腔堵塞,影响孩子的正常呼吸功能。孩子鼻塞时,可用一块不要太热的湿毛巾轻敷鼻孔上方,使孩子呼吸到比较湿润的空气,增加孩子鼻腔里的湿度,对鼻塞有缓解作用,孩子如果有鼻涕出不来,家长可用蘸温水的棉签伸入鼻腔,为孩子清理鼻涕,必要时房间里可以添加加湿器和几盆清水,增加室内湿度,并让孩子多喝白开水。此方仅限着凉感冒引起的鼻塞症状。
三大原因引起儿童鼻塞:大部分的儿童鼻子不通气由着凉感冒引起,经常伴有发烧、咳嗽症状,持续时间大约一周左右,家长只要注意日常护理即可;一般家长无法区分小儿鼻炎与感冒,小儿鼻炎鼻塞症状持久反复,时轻时重,无发烧症状,伴有清水样或黄脓鼻涕、打喷嚏;腺样体肥大由感冒治疗不彻底、小儿鼻炎发展而来,鼻塞随时间加重,最终因腺样体终堵塞鼻孔导致打呼噜和张嘴呼吸。
宝宝光脚走路有哪些好处 宝宝能不能光着脚丫子走
温度在26℃-28℃以上就光着脚走,低于这个温度就穿上袜子,防止寒从脚起生百病吧!
另外当然要结合宝宝的身体状况和家里的地板情况而定,比如宝宝感冒发烧着呢,那就保护好脚丫子;再比如家里是木地板可以放心让宝宝光脚走,但是如果家里地板是大理石的,那就穿上袜子最好啦,以免宝宝脚心着凉,引起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