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交流中的禁言与妙语
亲子交流中的禁言与妙语
举例:
1、“我不要吃饭,我要吃薯条”
妈妈刚预备了午饭,但珊珊却没精打采地伏在餐桌上,不肯提起筷子进餐。妈妈以为珊珊不舒服,谁知她却嘟着小嘴儿说我不吃饭,我要吃汉堡包、薯条!
禁言
“现在是你烦人还是我烦人?我叫你吃什么便吃什么,不吃饭就什么都不准吃,饿死你。”“很多小朋友想吃都没得吃,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不吃饭,我就给街边的小朋友吃。”
妙语
“你乖乖地吃了午餐,到下午吃茶点时,妈妈再带你去吃汉堡包。”
专家指路:
孩子钟情于美味可口的零食是无可厚非的,而汉堡包及薯条等食品又特别为小朋友所喜爱。虽然如此,但父母总不能让孩子以此作为三餐的主要食粮,否则,不但影响孩子正常的营养吸收,也容易使孩子养成偏食习惯,到发觉时要把这坏习惯改掉也很难了。这些快餐小食对孩子来说是既美味又简单,而且这类快餐厅的设计气氛也迎合小朋友的喜好,加上随餐附送的玩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要改变珊珊这种想法和偏食倾向,短时间内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妈妈在下厨时便要多花一点心思,设计多些色香味美、配搭新鲜的食物款式,例如孩子喜欢吃薯条,可煮些西餐如汉堡牛扒加薯条,又或做个番茄生菜牛肉三文治,慢慢纠正孩子的饮食习惯。
2、“为什么只有我没有零花钱?”
丁杰的父母皆是劳工阶层,每月赚取的薪水只够该月开支,所以也没有余钱给儿子作零用。丁杰眼见同学们有新波鞋、新书包上学,而自己的波鞋与书包已非常残旧,课间休息时想喝瓶汽水也没有钱买,越发感到自卑。他开始讨厌父母,讨厌这个家庭。有天晚饭,他看着桌上仅有的青菜和炒蛋,突然向父母大发雷霆:“最终错的是你们,为什么要生我出来受苦?”父母听后很伤心。
亲子交流说话时与孩子平视
说话时与孩子平视
假如给出生一个月的宝宝挂上一个有音乐的转动玩具,你就会发现宝宝的眼神虽然反应不是很灵敏,但还是会随着玩具转来转去,而且手脚也会随着玩具上转来转去的各种颜色来回舞动。有一次外婆抱着两个月大的俞真吃饭,孩子的眼神就能在饭碗和外婆的嘴之间来回转动。好好观察宝宝,你就会发现他们也在非常认真地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
以前,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刚出生的孩子不会看,希望他安安静静地躺着。这是因为大人没有发现宝宝会看这一事实。
如果宝宝从床上掉下来,大人会以为那是宝宝看不出高度的缘故。其实不然,那是因为孩子想避开但因为头太重无法平衡身体,或者错过了往后退的有利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Gibson) 和沃克(Walker) 认为宝宝从会爬开始就已经对高度有了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两个高点之间制作了一个视觉上的“绝壁”,上面铺好玻璃,然后把宝宝放在上面。虽然没有掉下去的危险,但宝宝还是没有向另一边正在呼唤他的妈妈爬去。
所以说不能一味地认为“不闹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孩子之所以不闹可能是因为周围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或者是因为没有好奇心,或者是因为再怎么闹也不能引起大人的关注而放弃的一种行为。
可以在宝宝的周围贴上各种颜色的图片,也可以用有漂亮图案的布做成小被子,或者在宝宝的眼前挂上一些漂亮的玩具,而且要经常更换,这样宝宝就有东西可以看了。婴儿是可以看的,只是没有像成人那样的综合分析能力。
婴幼儿听的能力和看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并且他们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所以说,父母在对待婴幼儿时一定要认同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进而让宝宝体验到各种适合婴幼儿的事物。
美国的心理学家沃森(Watson) 在观察了婴幼儿的反应后得出结论:大人与孩子平视的时候,心灵的交流效果最为显著。当爸爸妈妈以平视的角度抱着出生14 个月的宝宝时,其反应比以90 度角抱着的时候亲热2 倍。与宝宝平视,并看着宝宝的眼睛说话的技巧不仅适合婴儿,而且也适合上幼儿园的孩子。大人的身材原本就比孩子高,如果再俯视孩子并与其谈话,那谁都不会喜欢。
有一次一位未婚女性对我说:“我很喜欢我的侄子,可是每次我要接近他,他就大喊我是‘大象’,这真让人伤心。”在一个3 周岁的孩子眼里,没有俯下身来并且说话不太亲切的姑姑可能就像恐怖的大象,有时候还会因为害怕这样的姑姑而放声大哭呢。
美国有一位建筑师在设计幼儿园的时候坐在地板上,从孩子的高度仔细观察了周围,再开始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我觉得他的这种做法是很专业的。在孩子的眼光所不能及的高度上贴各种照片或展示物品是根本不为孩子着想的做法,把孩子在幼儿园或小学里画的图画贴到家里与孩子视线平行的墙壁上,孩子会觉得父母尊重自己,这样做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与刚出生的宝宝交流时一定要把孩子抱到与大人的眼睛平视的高度上,而与上幼儿园的孩子交流时大人则可以单膝跪下,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
为什么亲子交流很重要
在接送孩子回家的路上正确的交流方法,多用启发式提问,从感受出发。比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谁谁来上学了吗?“你教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有没有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喜欢和家长交流一天的在园生活。
和孩子对话时一定要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不能孩子还没讲完就开习惯性地批评指责,或者对孩子的感受不细心,如果孩子说今天不开心,一定要慢慢引导孩子讲出来为什么不开心,像一个朋友那样给孩子一些解决方法和建议,最后怎么解决让孩子自己想出方法。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在幼儿园一天时间了,父母都想知道孩子在园过得怎样?但在和孩子沟通时要方式方法得当,否则不但从孩子哪里了解不到什么,反而另孩子产生反感,不愿与家长讨论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所以接送孩子放学回家的路,有效优质的亲子沟通非常重要。
亲子交流说话时与孩子平视
说话时与孩子平视
假如给出生一个月的宝宝挂上一个有音乐的转动玩具,你就会发现宝宝的眼神虽然反应不是很灵敏,但还是会随着玩具转来转去,而且手脚也会随着玩具上转来转去的各种颜色来回舞动。有一次外婆抱着两个月大的俞真吃饭,孩子的眼神就能在饭碗和外婆的嘴之间来回转动。好好观察宝宝,你就会发现他们也在非常认真地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
以前,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刚出生的孩子不会看,希望他安安静静地躺着。这是因为大人没有发现宝宝会看这一事实。
如果宝宝从床上掉下来,大人会以为那是宝宝看不出高度的缘故。其实不然,那是因为孩子想避开但因为头太重无法平衡身体,或者错过了往后退的有利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Gibson) 和沃克(Walker) 认为宝宝从会爬开始就已经对高度有了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两个高点之间制作了一个视觉上的“绝壁”,上面铺好玻璃,然后把宝宝放在上面。虽然没有掉下去的危险,但宝宝还是没有向另一边正在呼唤他的妈妈爬去。
所以说不能一味地认为“不闹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孩子之所以不闹可能是因为周围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或者是因为没有好奇心,或者是因为再怎么闹也不能引起大人的关注而放弃的一种行为。
可以在宝宝的周围贴上各种颜色的图片,也可以用有漂亮图案的布做成小被子,或者在宝宝的眼前挂上一些漂亮的玩具,而且要经常更换,这样宝宝就有东西可以看了。婴儿是可以看的,只是没有像成人那样的综合分析能力。
婴幼儿听的能力和看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并且他们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所以说,父母在对待婴幼儿时一定要认同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进而让宝宝体验到各种适合婴幼儿的事物。
美国的心理学家沃森(Watson) 在观察了婴幼儿的反应后得出结论:大人与孩子平视的时候,心灵的交流效果最为显著。当爸爸妈妈以平视的角度抱着出生14 个月的宝宝时,其反应比以90 度角抱着的时候亲热2 倍。与宝宝平视,并看着宝宝的眼睛说话的技巧不仅适合婴儿,而且也适合上幼儿园的孩子。大人的身材原本就比孩子高,如果再俯视孩子并与其谈话,那谁都不会喜欢。
有一次一位未婚女性对我说:“我很喜欢我的侄子,可是每次我要接近他,他就大喊我是‘大象’,这真让人伤心。”在一个3 周岁的孩子眼里,没有俯下身来并且说话不太亲切的姑姑可能就像恐怖的大象,有时候还会因为害怕这样的姑姑而放声大哭呢。
美国有一位建筑师在设计幼儿园的时候坐在地板上,从孩子的高度仔细观察了周围,再开始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我觉得他的这种做法是很专业的。在孩子的眼光所不能及的高度上贴各种照片或展示物品是根本不为孩子着想的做法,把孩子在幼儿园或小学里画的图画贴到家里与孩子视线平行的墙壁上,孩子会觉得父母尊重自己,这样做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与刚出生的宝宝交流时一定要把孩子抱到与大人的眼睛平视的高度上,而与上幼儿园的孩子交流时大人则可以单膝跪下,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
交流障碍症的表现有什么
1、社会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自幼与外界交往甚少,兴趣范围狭窄,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孩子对亲人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当父母离开时不表现出依恋,回家时也不表现愉快;当身体不舒服时也不会去寻求父母的安慰。
2、“鹦鹉语言”。从小完全沉默,语言交流障碍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婴儿时期不会呀呀学语,以后会说话时常需父母逗引才说,不主动与他人说话,语言障碍可以表现在2岁和3岁时仍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并说出难懂的话。在运用身体语言方面也同样落后,较少运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拒绝。
3、平时喜欢独处,总是独自玩耍,不参加小朋友的合作性游戏,可以单独玩上几小时。
父母要学会正确的引导孩子
有些时候,父母可以尝试与孩子交换角色,让孩子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例如:平时都是自己叫孩子起床,现在可以让孩子叫自己起床啊,让孩子感受一下,赖床到底会有何影响。在对换角色的过程中,父母也要观察亲子互动中存在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要是有需要改正的地方要及时改正,这样能使亲子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哦。
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要去隐藏自己的情感,快乐还是悲伤都可以尽情的表达出来,应该尝试彼此分享情绪,在对话的过程中,建立起信赖、尊重的关系。
要是可以的话,父母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采取平时地交流方法,这样孩子会更加愿意听你的话,也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你和他是平等的。
有技巧地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
1.尽量和孩子多说 与孩子说话,应不放过任何机会,随时进行。孩子起床,可问他梦见什么;放学回家,可问问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晚饭后休息,可聊聊白天的见闻。洗衣服做饭时,可做边聊;看电视、阅读时,也可以就节目或书本的内容简单地谈谈,还可以提些问题让孩子思考。节假日与孩子逛商店、游公园,可见事论事……总之,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尽量和孩子多说话,即使是婴儿,经常与其逗话,婴儿也会变得异常活泼。孩子需要家长的关心。
2.激发孩子说活的兴趣 良好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为此,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办法激发他说话,可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边玩边与孩子交谈。交谈时,应多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可以问孩子:“小花猫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孩子会说:“小花猫饿了会去捉老鼠吃。”“到哪里去捉?怎么捉呢?”或引导孩子多看、多想,让他有话可说。还可以找几幅图片给孩子看,看后让孩子讲给家长听,引发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平时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这样,孩子的话才能逐步多起来。
3.不打断孩子的话 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如孩子说:“妈妈,我想看……”母亲知道孩子想看动画节目,便打断孩子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妈妈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父母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4.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家长喜欢那种俯首贴耳“听话”的孩子,家长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扯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快乐。与孩子之间良好的语言交流,会使您的孩子更聪明。
教宝宝说话的实用妙招
尽早“对话”:不要等宝宝会说话了再和他对话,尽可能早甚至从一降生就可以和宝宝“对话”了,当然,这个对话更多是以非语言进行的,比如用心地记录和分辨宝宝哭闹的类型(饿、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并予以相应的回应和满足。当然,这需要慢慢摸索,不必期望自己一下子就成为孩子“肚子里的蛔虫”,如果宝宝对你的反应一时不理会,你可以耐心地等上一会儿或借助于眼神交流、身体接触等途径,使宝宝产生反应。此外,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宝宝的表达方式日趋丰富,开始发出各种各样的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候模仿一下宝宝,它一定很开心。
只要我们满怀耐心和爱的关注,宝宝就会更自如、更固定的使用不同类型的方式和声音来传达不同的需求,从而和妈妈形成了一个初始的会话模式。这不仅是语言发展的高起点,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高起点。
使用“妈妈语”:生活中,对于呀呀学语的宝宝,妈妈(或其他家人)和宝宝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并采用夸张的语气说出或重复说出一些简短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妈妈语”.宝宝非常吃这一套,因为缓慢的语速、夸张的语气、高扬的声调和重复,是宝宝最容易理解的,可以使他更好地感受、学习语言。这不难理解,想像一下第一次和老外交流,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就知道了。
“妈妈语”也更容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一旦宝宝被吸引,他就会逐渐地安静下来,注视着妈妈,并通过“咿咿呀呀”的声音、微笑的表情或其他身体语言来作回应。这种互动一方面是宝宝语言发育的上好土壤,一方面也利于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连结,促进亲子关系的顺利发展,为宝宝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做宝宝的“导游”: 宝宝是这个世界的“新客人”,即便是对洗澡、吃饭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宝宝也莫名其妙,这时候需要我们做好宝宝的“导游”,比如用亲切的声音、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讲他当前面对的事物和事情。比如对他说“宝宝在摇小铃铛”,“妈妈正给你换尿布呢”等。当宝宝开始离开妈妈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去看别人,看别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要刻板的一定对孩子说我们想说的(如我们正在做的),而应该追随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看到的是叔叔”,“那是一棵大树”等。这样自然、亲切的语言“导游”,对提高孩子语言能力非常有效,也很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成为“朗读者”:很多优秀家庭的实践证明,坚持给孩子朗读、多给孩子讲故事,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汉语而不是传统中的婴儿语,宝宝的语言能力可以发展到让人惊喜的程度。
亲子交流要善用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在沟通中影响巨大
我们知道,人与人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依据研究分析,在日常的沟通中,一般人以为影响力最大的是用词遣字(语言内容),其实仅达到7%的效果。和语言相对的非语言信息,其影响力却高达93%,其中55%是通过眼神、表情、姿势、手势、动作等身体语言来表露,38%的影响力是由语气(音调)表现出来。因此,在整个沟通中,非语言沟通就成为影响信息传达的最重要因素。
人们在潜意识层面或刻意的意识下,凭借各种眼神、表情、姿势、动作与声调等身体语言,传达出千百种可能自己都压抑不住或自己都不甚明了的情绪化信息。所以眼神、表情、姿势、动作与声调等,都被归纳为非语言沟通的要素。
重视和孩子间的非语言沟通
“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经常抱抱我;如果你们爱我,就经常亲亲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陪陪我……”正如这首歌传达的孩子们的简单心思,爱,并不一定要说出口,抱抱、亲亲、陪陪都是孩子希望你和她沟通的方式,这便是爱的语言,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
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也曾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你会用爱的语言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关爱的眼神;如果你会用关爱的眼神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爱的微笑;如果你会用爱的微笑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教育孩子时,你除了有意识地用语言与孩子交往,还应该重视与孩子之间的非语言沟通,学会通过目光、表情、服饰、姿态等非语言行为与孩子交往。
亲子交流中的那些非语言方式:
1、抚摸。满足孩子肌肤饥渴的心理需求。
2、拥抱。给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温暖。
3、亲吻。让孩子感受到你开心和快乐。
4、握手。传递你坚定的力量。
5、点头。传递认可和鼓励。
6、微笑。传递默许和包容。
7、眼神。表明你是默许、支持,反对。
8、表情。传递你内在的态度。
沟通不畅亲子交流的阻碍
不学习你长大就要饭去
有一名小学生对好朋友说:“我想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理解我。 我从来没跟任何人说过心里话。”相信许多家长听了这句话都会感到有些心寒,如果说我们的家长不为孩子付出,不想理解他们,真是冤枉死了他们!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的家长不仅勤奋工作,周到地赡养老人,还视孩子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孩子产生了心理困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的家长真是愿意用生命去交换孩子的觉醒。可成年人也有着许多困惑和巨大的痛苦,很多家长焦虑地问我:“孩子不肯跟我说心里话怎么办?”
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烦恼:世界上没有人理解自己;从家长的角度看他们的烦恼:孩子不对自己说心里话,有一颗为孩子无限付出的心却面对孩子的困惑无能为力,从而痛苦、焦虑达到极点。
所以,“沟通不畅”成为家长和孩子之间交流的最大阻碍。我们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出现问题,比如厌学、早恋、网瘾等等,该怎么解决?可是,孩子的心理困惑和烦恼该怎么解决?许多家长却很少想到。
现在有许多孩子只要一提学习,马上变成苦瓜脸,非常痛苦。而我们很多家长就是弄不懂学习这么重要,为什么孩子却会痛苦?家长总是教育子女:“不学习你长大就要饭去!不学习能有以后的发展吗?”所以孩子厌学就是个性上的胸无大志,没出息,是品质上的懦弱、无能和愚蠢的表现。所以家长更多的是用榜样来鼓励,用物质来刺激,实在不行就开始指责和棒打了,但是目前很多事实说明,这种“黄油加大棒”的做法收效甚微。
心理学认为厌学的孩子对待学习有一个痛苦的神经链,他们一想到学习,就会感到痛苦,这是一个心理学现象,慢慢地孩子一想到学习,就想起父母的狰狞面目,就想到自己毫无价值,丢人现眼,所以就出现了痛苦的感觉……
人的一个主要的心理特点是:追求快乐,逃离痛苦,成年人和孩子都是如此。不是所有孩子都厌学,爱学习的孩子,肯定是从学习中感觉到快乐,而厌学的孩子肯定是感到学习痛苦。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享受学习,做阳光男孩儿或阳光女孩儿,这才是每位家长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儿问刚退休的姥姥:我什么时候退休呢?因为她的爸爸妈妈已经给她安排了繁重的钢琴、舞蹈和学前班里的许多功课,让她感到非常疲惫。
有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女性,她孝敬公婆,工作非常勤奋,在亲戚朋友看来她是个要强的女人,是模范儿媳妇。但是,她对待孩子却秉承“不打不成才”的信条。她没有被生活和工作的艰辛所打倒,但是,16岁儿子的离家出走却让她真正的束手无策了。这说明我们在很多地方为孩子“建立”了一条又一条痛苦的“神经链”,孩子越来越无法忍受,小的时候可能会隐忍,大了之后就会选择逃避。所以,作为家长,在许多事情上一定要多与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让他们自己决定。这样,孩子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稍感“痛苦”的事情了。
你知道怎样和宝宝聊天吗
什么时间跟他做交流
家长们可能认为宝宝0-3个月什么也不知道,实际上亲子交流,不是说宝宝出来以后才做这种亲子交流,而是在你妊娠检查尿检为阳性,孕期周期28天到32天的时候就要做亲子交流,妈妈可以经常拍拍自己的肚子,跟宝宝说话,什么都可以说,你拍拍肚子,可以告诉宝宝,宝宝妈妈现在跟你说话,在怀孕五个月的时候,拍着肚子跟宝宝说的,宝宝在里头非常高兴的告诉妈妈,妈妈我真的知道了,表现是宝宝踢你一下,这个一直做到宝宝生出来。
如何训练宝宝
宝宝刚刚离开妈妈的肚子睁开眼睛,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一件事情,你拿一个红色的东西给宝宝看,宝宝看完了,你拿着这个红色的东西走动,宝宝的眼睛会跟随者这个红色的东西。0-3个月的时候,宝宝的感应能力非常强,可以每天换不同颜色的玩具给他看,宝宝马上就知道了。
适当的皮肤抚触
宝宝一出生时就要和他进行抚触、语言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在宝宝觉醒或和宝宝在讲悄悄话时,要配以轻轻的皮肤抚摸。
多和宝宝说话
这一时期是宝宝语言发展的自发发音阶段,是宝宝学习说话的准备阶段。说话是一种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对宝宝说话也是和他进行情感交流。当你搂抱、抚摸宝宝时,要用柔和、亲切、富于变化的语调,反复的和宝宝说话。当宝宝注视你时,要用爱抚的目光凝视他,对宝宝的微笑和咿呀学语,必须有积极的反应。
多与宝宝进行亲子交流,可以增强对宝宝视觉、听觉的刺激,丰富宝宝的情感,提高宝宝的情商,有利于宝宝健康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