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束骨准确位置 束骨穴针刺操作手法

束骨准确位置 束骨穴针刺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卧位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通经活络,清热散风。

主治:癫痫,头痛,项强,腰背及下肢痛。

配穴:配气海俞,委中,承山治疗腰背痛,下肢痹痛;配通天治疗头痛。

委阳的准确位置图 委阳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屈膝,腘横纹外侧端是穴。

进针方向:从屈侧向伸侧直刺与腘窝平面成90°。

深度: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1-2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疏利三焦,通经活络。

主治:腰脊强痛,小腹胀痛,小便不利,腿足挛痛。

步廊的准确位置 步廊痛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进针深度:针0.2-0.4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止咳平喘,补肾纳气。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魄户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魄户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其下缘旁开4横指处是穴。

进针深度:针0.3寸-0.5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宣通肺气,止咳平喘。

主治:肺痨,咳嗽,气喘,肩背痛。

京骨准确位置 京骨穴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于足跗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

进针方向:从外侧刺向内,与外侧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痛,向周围。

功能:清热散风,宁心安神。

主治:癫痫,头痛,项强,腰腿疼。

束骨的准确位置图 束骨穴的作用

束骨穴属膀胱经,位于足外侧,为膀胱经之腧穴,五行属性属木,由于水生木,故本穴为膀胱经之止血,其清热祛邪之力较强,可用于治疗风热上犯所致的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等;该穴通过疏调膀胱经气,循经治疗项背,腰骶,下肢疾患;膀胱新循头入脑,本穴还可治疗膀胱经气阻滞,热扰神明的癫狂,有泄热宁神之功。

三阳络的准确位置 三阳络针刺操作手法

取穴法:肘关节半屈,前臂旋前。腕关节水平上方4寸,前臂背面内3/5与2/5交界处。

进针方向:向掌面直刺,与前臂背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向肘关节。

功能:舒筋活络,开音益聪。

主治:耳聋,耳鸣,暴喑,牙痛,上肢痹痛。

怎么找天溪准确位置 天溪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进针方向:从腹侧向背侧刺向胸部与胸壁成90°。

进针深度:针0.4-0.6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点附近有酸胀感。

功能主治:宽胸理气,止咳消肿。主治咳嗽,气逆,胸中满痛,乳痈,乳少,心悸,气短。

相关推荐

悬厘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悬厘准确位置 悬厘位于人体的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快速取穴: 1.侧坐位或侧卧位,先取悬颅与曲鬓,在悬颅至曲鬓的弧形连线中点处(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按压有酸胀感。 2.侧坐或侧卧位,在头维与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3/4与下1/4的交点处,按压时有酸胀感。 悬厘穴的作用主治 悬厘穴有清热散热,通络消肿的作用,长期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疼痛等疾患;临床上配伍鸠尾穴,能够治疗由于热病偏头痛引起的目外眦;

悬厘如何找 悬厘的配伍功效

悬厘穴配束骨穴:治癫痫; 悬厘穴配鸠尾穴: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

儿童中医保健方法有哪些呢

(一)饮食调养 1. 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 3.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 4. 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 (二)起居调摄 1.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 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 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4. 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

公孙在人体的哪个位置 公孙的功效与作用

公孙穴的功效: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 1.配束骨穴、八风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2.配支沟穴、章门穴、阳陵泉穴,主要治疗胁肋下痛; 3.配丰隆穴、膻中穴、中魁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要治呕吐、眩晕; 4.配足三里穴、滑肉门穴、太白穴,治胃痛; 5.配合谷穴、内关穴,针刺得气,用电针治疗仪分别连接于双侧同名穴,每次20分钟,10-20天为一疗程,治原发性低血压。配滑肉门穴、三阴交穴、肾俞穴、命门穴,治月经不调; 6.配解溪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要治胃脘胀痛

间使位置图和作用 间使针刺操作手法

直刺0.5-1.5寸,在局部会有酸胀感,或有麻胀感向指端放散,刺正中神经时中,忌用捻转手法强刺激,在针刺本穴,如电击样的感觉突然从本穴循手厥阴经下行走至手腕,手指或腕臂,手厥阴经经线抽筋,应立即将针拔出几分向另一方向刺入,如继续捻刺,会出现麻木,灼痛或运动障碍。

针灸治痛风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2、曲池。 配穴:分2组。1、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2、合谷。 (二)治法 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1~1

针刺孔最有什么作用

针刺孔最的准确位置图 准确位置: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定位取穴:把手臂前伸,手掌向上,从肘横纹(尺泽)直对腕横纹脉搏跳动处(太渊)下行5寸处。(注意:从太渊至尺泽为12寸)。 针刺孔最的作用 类属:属手太阴肺经,为该经腧穴。 作用:清肺止血,止咳平喘,舒筋活络。 主治病证: 1.肺热炽盛,热伤血络之咯血,鼻衄等病证。 2.风热,风痰,痰热犯肺之胸痛,咳嗽,气喘,失音,咽喉肿痛诸病证。 3.经络不通之肘臂挛痛,腕痛,上肢不遂诸症。 操作方法 简易取法:掌后第1横纹上七寸,在桡骨

儿童中医养生方法

捏脊 (1)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2)操作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施术从长强穴开始,操作用双手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自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捏一遍。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操作者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

当阳在哪里 当阳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取穴,在头前部,当瞳孔之上,前发际上1寸处是穴。 进针深度:进针0.2-0.3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明目醒神,疏风通络。 主治:头痛,头晕,鼻塞,目赤肿痛,卒不识人。

秉风的简单找法 秉风穴针刺操作手法

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冈上窝中央约肩胛冈中点上缘上1寸处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主治:疏风活络,止咳化痰,主治肩臂酸痛,肩胛痛。配天宗,天髎治疗肩胛痛;配肩贞治疗肩痹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