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夏至逢梅雨 易发湿热病

夏至逢梅雨 易发湿热病

昨天是夏至,本市气温明显上升,闷热感明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晓天表示,夏至意味着夏天的开始,申城虽然还处在黄梅天,但天气会越来越热,湿热体质的皮肤病患者可多吃薏苡仁、山药健脾化湿。

家住徐汇区的沈女士最近一早就觉得胸口闷,浑身无力,还伴有头晕。沈女士有早搏病史,最近半年来控制得不错,没想到在这个梅雨季里又开始难受。夏至加上梅雨,天变得更闷热,心血管疾病患者胸闷、心悸、呼吸不畅等状况的发生率较高。张晓天主任提醒,中老年心血管病人在最近闷热的天气里,可以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在家里做些简单的运动。打开空调除湿功能,保持一定通风。另外,部分中老年心血管病人在这个季节配备家用小型氧气瓶,也有利于稳定病情。

此外,皮肤病也是近日高发病。一些湿热体质的皮肤病患者,最近处在反复发病的难熬状态。张主任建议多吃薏苡仁、山药等健脾化湿的食物,保持皮肤局部干燥,尽量穿棉麻质地的衣服裤子,不要穿紧身的、不透气的、化纤的服装。尽量穿宽松的皮鞋或帆布鞋,不要穿小而紧的高跟鞋。

入梅热吗 黄梅天是几月

6-7月份。

黄梅天就是我们常说的梅雨季节,在6月份到来,此时节梅子成熟变黄,称为黄梅时节、梅雨季节,因为温度高、湿度高,很容易出现发霉的情况,因此,又称为霉雨季节,是初夏到盛夏的过渡时期。

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气候特点

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潮湿。

夏至节气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流域的梅雨天气,此时节会经常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夏至时节时正是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此时江南梅子黄熟,空气湿润,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夏至是盛夏节气,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天温度高,地表的水分被蒸发到空气中来,相对湿度较大,而且梅雨季节所特有的强降雨会增加空气中的水汽,所以夏至时分会让人有潮湿的感觉。

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到几月份结束 梅雨有什么特点

持续连绵的阴雨、气温高、湿度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通常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梅雨季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容易发霉,所以梅雨也称为同音的“霉雨”,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夏至是什么时候 夏至梅雨期要防病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芒种期间天气特点

长江中下游的黄梅天多半是从芒种节气后期开始的。农民对芒种节气的雨水很关心,故流传下来的气象谚语很多。如下:

◇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粤)

◇芒种夏至,水浸禾田。(粤)

◇芒种落雨,端午涨水。(湘)

◇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闽)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苏、皖、川、鄂、贵)(指阴雨天多,行路容易滑倒)

一般来说,在芒种后期,从我国的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会出现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因正值梅子黄熟,故称梅雨。古代形容梅雨的诗句要属《千家诗》中,赵师秀《约客》一首最为著名:“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根据《长江中下游气候》一书中有关入梅日期的统计:一般武汉是在6月16日、安徽安庆6月15日、南京和上海是6月17日。在湖南、江西、浙江大部,梅雨一般比长江流域来得早几天。但降水日数很少的年份也出现过,气象学上把这段时期没有连续性降水的情况,称为空梅。梅雨之后是长江中下游的伏旱期,如果空梅,这一地区将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夏旱。

芒种期间,华南汛期虽说处在晚期,依然会有大暴雨。正常情况,一般先进入梅雨期的是湖南、江西中部、浙江南部地区,入梅后如同华南一样,该地区的主汛期开始,时有暴雨发生,山区地区需要警惕局地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有城市排除积水、农田排涝和抢救遇难群众,都会列如应急预案之中。

历史上1954、1991和1998年,梅雨期间的暴雨都引发了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今年5月发布的洪涝灾害统计,1998年因洪水死亡4150人,损失人民币2550亿元。当然这种情况的形成,一定是冷暖空气势力都较强,势均力敌所致。

另外,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在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夏至的特点

至期间,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而且是闷热。有以下几种天气值得关注: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暴雨天气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2006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湿热过重怎么解决 湿热在什么季节容易犯

夏季。

我国地处北半球,在夏秋之交,暑热未尽,水湿泛滥,湿热最盛时,湿热之邪最易侵犯人体蕴结为病,而东南沿海地区,四季湿气均较重,尤其是每年的3-5月的梅雨季节,天气渐热,暑热渐盛,与湿气胶结,更易致湿热为患。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后也可形成湿热。

入梅是节气吗 什么叫入梅

江南地区将初夏梅子成熟的时期称为黄梅季,这段时间多雨水,就称此时节的雨为黄梅雨,因为雨水多,空气潮湿,这时温度适当,细菌繁殖快,衣物等容易发霉,故将黄梅雨又称为霉雨。黄梅天的开始日期称作“入梅”。

相关推荐

数九从什么时间开始

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开始算起的。 有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壬数九”,数九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一般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以此类推当数到九个九天(即八十一天)时,数九天就算结束了。 数九天结束的时候就代表着春天快要来了,此时的天气也会开始回暖,处处生机盎然,而2021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数九也是从这个时间开始算起的。

立冬每年都是同一天吗 数九是从立冬开始立春结束吗

不是。 民间由“数九”计算寒天,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壬数九。”,可知数九在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开始,而冬至壬日的时间肯定不在立冬时分,具体日期是不固定的,须视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在哪一天而定,一般时间以冬至日为主,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每九天为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就结束了,时间也不是在立春时分。

夏季淋雨要小心预防脚气病

雨季潮湿 催生足癣 随着闷热的天气夹杂着一阵阵雨水的影响,近日,足癣的发病率显著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正常人群中夏季足癣的发病率为30%-40%,某些如长时间穿不透气的鞋、雨天穿凉鞋等人群,其足癣发病率可高达60%左右。 夏季是多雨湿热季节,很适合真菌、霉菌等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再加上出汗多和足部新陈代谢增加,足癣就易到处肆虐。尤其是那些喜欢雨天穿凉鞋的人,双脚沾到雨水或脏水后没有及时擦干,很容易为脚趾间真菌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双足长期在雨水中浸泡会导致脚癣加重,甚至出现并发症。尤其是曾经得过足癣的人则更

身体湿气重怎么回事

1、夏季吹空调 造成体内湿气重的原因有很多,在夏天的时候吹空调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夏天室外的温度很高,人们都习惯躲在室内吹着两双的空调,看上去是很舒服的样子,但是由于身体没有排汗,这样就会把本来需要通过排汗来发泄到体外的湿气留在了体内,另外由于毛孔张开,空调的寒气也会入体,这样就会引发多种病症。 2、潮湿多雨 在夏至之后,很多地方都迎来了梅雨季节,这时候气候就会变得异常潮湿,很多身体素质不好的人是很容易被湿邪之气乘虚而入的。假设要是脾虚的话,湿气就很容易留在体内了。而在这个时候,身体内部的热度还会不断的炙

梅雨季节在什么时候 出梅标准

梅雨结束前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以北,且日平均气温≥27℃,最高气温≥30℃,且连续6天以上无雨。以后再出现连阴雨,属“夏雨”,不属“梅雨”。传统的入梅和出梅与天干和地支有关。

老年人梅雨季节注意事项

梅雨季节,食物食用前应该先进行加热杀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调整饮食和睡眠,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风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保护腕、肘、肩、膝等部位。 合理饮食 注意饮食结构和卫生,少吃多脂肪、含热量高的食物,多饮水,少饮咖啡和酒,尤其不要食用被霉菌污染的食物,以防中毒。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扁豆、薏苡仁、冬瓜等,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必要时可服用健脾化湿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保和丸等。 注意劳逸结合 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还

梅雨季节是几月份

梅雨出现的时间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其实是在每年六月下旬到了七月上半月之间大约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且这种情况属于持续天阴有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自然气候现象。因为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在成熟的时间,所以,中国人叫做这一种季节被叫做是“梅雨”,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这就是梅雨的由来。 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

姜汤可驱雨湿寒

立夏前后,天空中时不时会来一场不大不小的雨。小张是单位的篮球运动员,身体十分健壮,从不把阴雨绵绵当一回事。用他的话说:那么丁点雨用得着打伞吗?不就是淋湿点儿吗,有什么大不了的!结果,说这话的他终于在淋了小雨后病倒了。这才让他认识到,原来绵绵小雨也不好惹啊。 在潮湿的天气里,尽管是风、寒、湿三者兼而有之,但湿气是最主要的。此时,若恰体内湿气猖獗,就会在雨天出现沉重、困倦、胸闷不适、关节疼痛、脾胃不和、腹泻、浮肿等症状。 为防阴雨的湿寒侵袭人体,建议大家: 1.在阴雨天时注意保暖,减少开窗。 2.不要淋雨,

入伏是什么意思啊 入伏梅雨就结束了吗

不会。 梅雨天气是气候原因,三伏天是一个杂节气,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入伏是指夏至日的第三个庚日,而出梅是在小暑起的第一个末日,这两个时间的推算依据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得出结论说入伏之后梅雨季节就结束了。 大多数地方的梅雨季节会比较早,进入三伏天的时候,梅雨季节已经结束,但是少部分地区的梅雨季节比较晚,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即使进入三伏天,梅雨天气依然没有结束。

2020年三伏天共多少天

40天。 2020年三伏天闰了一个中伏,因此,2020年的中伏有20天,加上初伏和末伏的日期,2020年三伏天一共有40天。 三伏天时气温较高,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处于北半球的夏季,从夏至到大暑这段时间,气温渐升至最高,加上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天气晴朗少云,地面辐射增温,还有在东南季风的影响下,北半球也开始进入梅雨季节,雨水增多,所以就形成了“三伏天”这样气温高又潮湿、闷热的天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