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怎么形成的 长期服用控制尿酸药物
痛风是怎么形成的 长期服用控制尿酸药物
患者在进行痛风治疗时通常会服用一些促进尿酸的药物,但要警惕其对我们肾脏带来损伤,同时某些药物会影响体内尿酸的正常排泄,令痛风病发作。
如何告别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如果患者无临床症状,血中尿酸浓度高于正常值,医学上称为“高尿酸血症”。血中尿酸浓度如果达到饱和溶解度的话,这些物质最终形成结晶体,积存于软组织中。最终导致身体出现炎症反应。痛风可以由饮食、天气变化如温度和气压突变、外伤等多方面引发。家族倾向,遗传模式尚不清楚。
1.急性期的治疗
应祛除诱因并控制关节炎的急性发作。常用药物包括:
(1)非甾类抗炎药
急性期首选的止痛药物,如双氯芬酸钠或双氯芬酸钾,或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等。症状控制后停药。应用期间注意监测血肌酐水平。
(2)秋水仙碱
非甾类抗炎药无效时可考虑应用,开始时小量口服,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药物副作用时停药。用药期间监测不良反应。
(3)糖皮质激素
如果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急性期可以考虑糖皮质激素,临床常选用德宝松肌注。
2.缓解期的治疗
主要目的为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再次急性发作。
(1)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别嘌呤醇,根据尿酸水平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
(2)促进尿酸排泄药物
苯溴马隆。
应强调的是,降尿酸药物可能诱发急性关节炎,因此在急性期不宜使用,而且此类药物均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3.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减肥、控制血脂、减少非必要的利尿剂应用、控制饮食等。同时对共患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症予以积极治疗。降尿酸药物的应用时机目前尚无定论。由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约5%~15%发展为痛风,如有心血管病或其他高危因素,应在血尿酸持续高于480umol/L时开始规律降尿酸治疗。如无心血管病等高危因素,则可在血尿酸高于540umol/L时开始持续降尿酸治疗。
痛风尿酸降下来了为什么脚还会痛 痛风患者使用降尿酸药的三个误区
尿酸高只是痛风的发病基础,大多数高尿酸血症患者并不会马上出现痛风的症状,只有5%-12%的高尿酸血症会发展为痛风。因此,对于高尿酸无痛风症状患者不一定要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因为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会有严重的副作用。
建议:一般认为,每年有两次以上的痛风发作,或有痛风石、肾结石、肾损害表现,或经饮食控制、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血尿酸仍显著升高的患者,才需要药物来控制。
如果痛风处于急性发作期时使用降尿酸药物,血尿酸水平会迅速降低,以至于关节内外尿酸差较大,反而加重关节疼痛的症状。
正确做法:在急性期给予一般性处理,例如: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大量饮水等,痛风的间歇期再系统地应用降尿酸药。
痛风急性发作期会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和功能障碍,这些症状类似于感冒的症状,容易产生误诊,使用抗生素。
而痛风本身属于自限性疾病,即使无任何治疗也可能在发作3-10日内逐渐自然缓解,这种情况就容易被误认为是抗生素的疗效。
事实上,青霉素等抗生素对痛风急性发作不但无效,而且还可加剧病情、延迟缓解。
如何治疗痛风
一、药物治疗
对于急性发作期的痛风患者,以控制症状为主。因此需要使用控制急性炎症的药物,比如双氯芬酸、芬必得等非甾体抗炎药。如果部分患者剧烈疼痛,可以短程的使用一些激素类药物,快速将炎症控制下来,缓解其症状。
一旦过了急性期,评估患者身体情况,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或者冠心病等具有高危风险的疾病,根据个人情况开始进行降尿酸治疗。根据作用机理不同降尿酸药物分为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促进尿酸排泄的包括苯溴马隆、丙磺酸等。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副作用,别嘌醇有一定的肝肾毒性,也有可能发生急性过敏反应等,因此,在用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非不司他对肝脏有损害,因此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应该慎用。有些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有可能会损害肾脏,部分肾功能不全排泄异常的患者在使用时需谨慎。
二、一般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痛风之外,一般治疗也很重要,也就是对患者的健康宣教,首先痛风患者必须戒酒,其次患者需要在一段时间里控制饮食,建议低嘌呤饮食,
患者应该大量饮水,有助于尿酸结晶从肾脏排出。另外,注意关节的保暖,防止损伤。
三、手术治疗
部分形成痛风石较多且范围较大的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破溃或发生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手术切除部分痛风石。
痛风患者应该如何规律使用降尿酸药物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液里尿酸增多,尿酸盐沉积到关节或者身体其他部位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而尿酸盐的沉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慢慢的沉积在关节腔、软骨表面,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诱发痛风。痛风一旦发作预示着关节腔已经沉积很多尿酸盐结晶了,如果不规律降尿酸治疗,以后肯定会经常复发痛风。所以,一旦有痛风急性发作,就需要规律降尿酸了。降尿酸的第一步,就是饮食控制,如果饮食控制不好,所有的降尿酸药物都没有价值,同时还需要多喝水,只要在饮食控制做好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药物降尿酸治疗。
痛风的治疗也很简单,就是要想办法把沉积在关节或身体其他组织的尿酸盐结晶再排出体外。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是360μmol/L左右,那我们要让关节腔里面的尿酸盐结晶溶解出来,就必须保证血液里面的尿酸小于360μmol/L,最好小于300μmol/L,所以单纯的靠饮食控制多喝水是很难达到这个目标的,需要服用降尿酸药物,目前降尿酸的药物,在国内大概有以下几类:
1、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比如说苯溴马隆,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让更多的尿酸从尿液里面排出去,所以吃苯溴马隆需要多喝水,多喝水有尿才能排尿酸。但是大家要注意,有肾结石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苯溴马隆。
2、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比如说别嘌醇和非布司他,这类药物主要是让身体少产生尿酸,从源头控制尿酸的生产,别嘌醇相对于非布司他的副作用更大,而且别嘌醇有一个非常大的副作用,可能引起全身性的剥脱性皮炎,这是有生命危险的,所以在用别嘌醇的时候,需要检查一个容易过敏的基因HLA-B*5801,如果HLA-B*5801是阳性,最好不要用别嘌醇,考虑使用其他的降尿酸药物。非布司他,是一个近年来新研制出来的药物,在中国刚上市2、3年,降尿酸效果好,副作用相对小,但是就是价格相对比较贵。
3、碱化尿液的药物,比如碳酸氢钠,是一个非常好的药物,能够让尿液变碱性,可以促进尿酸排泄,防止结石形成,同时还能保护肾功能,而且价格便宜副作用非常小。在痛风的治疗上来说,基本是一个锚定的药物。
那我们该如何应用这些药物呢?一般来说,在痛风急性发作后,需要等关节疼痛完全缓解后1-2周,才能加用降尿酸药物。如果太着急用降尿酸药物,可能会诱发痛风。一般在关节疼痛完全缓解2周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加用降尿酸药物,一般2周后复查尿酸,根据复查的结果调整降尿酸药物到一个合适的水平。
由于关节腔里面的尿酸盐结晶是慢慢溶解出来到血液,然后再通过尿液排出,所以血尿酸需要控制在300μmol/L左右,而且需要维持6-12个月,这期间主要是为了让关节里面的尿酸盐结晶慢慢的全部溶解出来,这样,痛风就完全控制好了,然后可以考虑慢慢减药。
有部分特殊的患者,肾脏功能不好,降尿酸的药物可以选择的就不多了,在碱化尿液的同时,可以考虑用非布司他降尿酸,药物以小剂量为主,注意一定要根据病情调整药物。
痛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饮食控制、需要适当运动、需要多喝水、还需要坚持服药、还需要忍受痛风复发,但是人就是这样“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真的希望广大患者朋友能够坚持,很多痛风是可以痊愈的。
尿酸高到什么程度需用药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性疾病,尿酸(UA)结晶沉积到软组织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病变称为痛风。国际标准定义男性血尿酸水平>7mg/dl,女性>6mg/dl即为高尿酸血症。我国目前至少有高尿酸血症患者1.2亿。患高尿酸血症时,尿酸微结晶容易析出,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另外,尿酸会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还可通过对小动脉的影响而加快脑梗死的发生。
理想的血尿酸浓度应控制在6mg/dl以下,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应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正常的血压、血脂和血糖,避免应用易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以及降尿酸药物治疗。尤其对于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且血尿酸>471umol/L的患者以及无合并症但血尿酸值>530umol/L的患者,应接受降尿酸药物的治疗。
降尿酸药物主要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生成两大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促尿酸排泄药物是立加利仙。
其起效和疗效均优于抑制尿酸生成的常用药物别嘌呤醇,一般服用6~8天后多数患者的血尿酸值可恢复正常。
坚持服药可使血尿酸水平维持在稳定状态,安全性良好,与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之间无药物相互作用,不会干扰体内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长期服用对血细胞没有影响,更适合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
尿酸高到什么程度需用药
理想的血尿酸浓度应控制在6mg/dl以下,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应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正常的血压、血脂和血糖,避免应用易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以及降尿酸药物治疗。尤其对于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且血尿酸>471umol/L的患者以及无合并症但血尿酸值>530umol/L的患者,应接受降尿酸药物的治疗。
降尿酸药物主要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生成两大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促尿酸排泄药物是立加利仙。
其起效和疗效均优于抑制尿酸生成的常用药物别嘌呤醇,一般服用6~8天后多数患者的血尿酸值可恢复正常。
坚持服药可使血尿酸水平维持在稳定状态,安全性良好,与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之间无药物相互作用,不会干扰体内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长期服用对血细胞没有影响,更适合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
高血尿酸症怎么治疗
长期的尿酸增高会造成高尿酸血症,进而会有引发痛风的可能。
关于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主要以降尿酸为主,常用的降尿酸药物主要有:苯溴马隆、丙磺舒及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有别嘌呤醇,优点药物经济方便,缺点不治本,药物本身的副作用不是很大,但是需要长期服用,一经停用尿酸就反弹,所以还有累积的副作用。
另外,中药一般会用到:泽泻、车前子、茯苓、生薏苡仁、苍术、牛膝、络石藤等。可抵制尿酸成生,也能促进尿酸排泄,且对肾功能无损害。
痛风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误区一:
急性发作时用大量抗生素
痛风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多见于拇指、足背)常常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除此之外,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如不做详细的病史追问、体检和血尿酸等检查,很容易误诊为局部感染或发炎,随即给予大剂量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这是痛风治疗中最为常见的误诊误治。
由于痛风急性发作本身有一定的自限性,一般患者即使无任何治疗,亦多可于疾病发作3~10日逐渐自然缓解。这种自然缓解常常被医生或病人误认为是抗生素的疗效。事实上,青霉素等抗生素对痛风急性发作不但无效,而且可加剧病情,延迟缓解。这是因为注入体内的抗生素大多由肾脏排泄而被清除,这与痛风的罪魁祸首——尿酸的肾脏排泄殊途同归。大家都从一个出口往外“挤”,青霉素“跑”出去多了,尿酸自然“跑”出去就少,其结果是血中尿酸反而升高,从而加剧病情。
误区二:
急性发作时单用降尿酸药治疗
痛风是慢性病,多数病人常常遵医嘱长期服用痛风利仙或别嘌呤醇等降尿酸药物。有些痛风病人在急性发作时盲目加大降尿酸药物剂量,以期终止发作,避免疼痛,结果却适得其反。痛风利仙和别嘌呤醇在药典上属抗痛风药。前者可增加尿酸的肾排泄,后者可抑制尿酸的形成。
其共同作用可降低血中尿酸的浓度,纠正高尿酸血症,预防痛风石、肾结石、痛风肾等痛风慢性病变的发生,故主要适用于慢性期痛风。但降尿酸药并无消炎止痛的作用,非但不能解除病人的剧痛,对终止急性发作也无效。急性发作时单独应用,由于体内尿酸池的动员,血尿酸可进一步升高,引起转移性痛风发作,病情会因此加重。
误区三: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为消除急性炎症反应,解除疼痛,终止发作,医生常给痛风急性发作病人开消炎痛等非甾体抗炎药,而且剂量较大,每日服用次数也较多。但此类药既不影响尿酸代谢,也不增加尿酸排泄,属于对症治疗,并非对因治疗。而且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多,除严重胃肠道反应外,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因此,一旦急性发作过后,即应快速减药,短期内停药。笔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曾遇见一位痛风病人,饱受痛风反复发作之苦。他听人说消炎痛可预防痛风急性发作,故每日超常规剂量服用。一年后化验发现,他的血肌酐(肾功能不全的主要指标)已升高超过正常值的一倍。我怀疑这可能与病人长期服用消炎痛有关,随即让病人停药,不久肾功能即恢复。
痛风是古老的疾病,过去多为帝王将相患此病,故称之为“富贵病”。但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高嘌呤、高蛋白饮食大量摄入,普通老百姓患痛风的人数日益增多,所以有人将痛风列为“现代文明病”之一。
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肥胖:饮食质量越高,其患痛风病的可能越大。数据显示,痛风患者的人均体重高出标准体重的百分之十七点八。同时人体表面积越大,血清尿酸水平越高。所以肥胖是不健康的。
2、年龄:痛风的发病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痛风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是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原发性痛风以中年人为最多见,40~50岁是发病高峰。
3、基因遗传:原发性痛风是一种先天性代谢缺陷性疾病,因此可以遗传。痛风的遗传方式一般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部分为X连锁遗传。
4、高脂血症:相关数据统计,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现象的患者占痛风人群的75%到84%。因此为了缓解病情,应当减轻体重,达到生理体重标准,适当控制饮食,降低高脂血症。
5、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造成血尿酸及血乳酸增高。从而导致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日常饮食摄入过多高蛋白、脂肪和高嘌呤的食物,也会导致体内嘌呤增多,血尿酸增高恐诱发痛风病出现。
6、长期服用控制尿酸药物:患者在进行痛风治疗时通常会服用一些促进尿酸的药物,但要警惕其对我们肾脏带来损伤,同时某些药物会影响体内尿酸的正常排泄,令痛风病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