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周期的概念 黄体变成“白体”
卵巢周期的概念 黄体变成“白体”
若卵细胞未能与精子结合,便很快会退化消失。而成熟卵泡排出卵细胞后逐渐形成黄体,如卵细胞未有受精,在排卵后9〜10天黄体开始萎缩,并逐渐被吸收,形成纤维化变性,变成一个“白体”。
如何了解自己有无排卵
女性的体温随着排卵周期会出现波动。排卵后,残存的卵泡细胞逐渐黄素化成黄体,并逐渐成熟。如果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便开始退化,最终变成白体。
当然,这是标准的排卵发生时的生理现象。排卵试纸虽然使用方便,但由于制作过程、操作者本身等原因,准确率大概只有75%。
另外,测试结果也并不是简单的“有”或“无”。有些人可能连续强阳几天,这样既有可能发生排卵(一般发生在最后一天的强阳以后),也有可能根本就没有排卵。如果是持续的弱阳性,那还可能是多囊卵巢。
临床上,医生又是怎么测定的呢?
①宫颈黏液法:排卵期宫颈黏液稀薄而量多,拉丝度好(这个自己可以感觉到)。这种性状的黏液,是为了配合精子和卵子的顺利结合。这个时候取黏液涂片检查,干燥后若有羊齿植物叶状结晶,说明有排卵。
②监测性激素水平:通常有规律排卵周期的妇女基础性激素水平正常,整个周期雌激素、孕激素等性激素都有不同的高峰,据此可以判断是否排卵。
③超声检查证实排卵:超声检查可直观监测卵泡的数量、生长速度及优势卵泡(即将脱颖而出的卵子)的情况。其中,又以阴道B超最为准确。
正常卵巢的大小范围是多少
女性的卵巢大小正常值在成人中,女性的卵巢长度左侧平均为2.93cm,右侧平均为2.88cm;宽度左侧平均为1.48cm;右侧平均为1.38cm;厚度左侧平均0.82cm,右侧平均为0.83cm,卵巢重为3—4g。
依据年龄的差异,卵巢的大小不一样。成人卵巢大小:右侧卵巢平均长为2.88cm;宽为1.38cm;左侧卵巢平均长为2.93cm,宽为1.48cm;在同一人,左右卵巢并不一致,一般左侧大于右侧。
当女性在35到45岁的时候卵巢就开始逐渐缩小,到女性绝经期以后,卵巢可以逐渐缩小到原体积的二分之一。通常成人卵巢的大小,相当于本人拇指指头大小。卵巢多大正常呢?由于卵巢屡次排卵,卵泡破裂萎缩,由结缔组织代替,因此其实质渐次变硬,可以看见卵巢是随着身体而发生变化的。
狭义的卵巢保养是指目前美容院把药放在肚皮上按摩,让药物由皮下毛细血管渗透到卵巢,上述方法可以使精油渗入卵巢,延缓卵巢早衰等妇科疾病。广义的卵巢保养概念是指女性保养卵巢要顺应卵巢的周期性变化特点,来改善卵巢功能,提高卵巢储备能力,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延缓卵巢早衰,调整月经周期,延缓衰老。
测定卵巢功能的常见方法
测量基础体温:卵巢在排卵后形成黄体,分泌孕激素,孕激素有升高体温的作用,利用这一特点,在每天睡醒后立即测量舌下体温,并列出体温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有无黄体形成,同时又可间接地了解有无排卵。正常妇女在月经期后,一般体温在36.5℃上下,排卵日可达到最低点,继而上升0.3-0.5℃,维持12-16天,然后在月经期前一天或第一天下降至低水平,这种前半段低、后半段高的基础体温即为观相型体温,提示有排卵。若后半段体温不升高,则称为单相型体温,表明无排卵。
观察宫颈粘液:子宫颈腺体的分泌随着卵巢周期的影响,也有周期性的变化。月经后粘液量少而粘稠,排卵期粘液稀薄、透明、拉丝力强,放在玻片上干燥后,于显微镜下可见羊齿状结晶。
阴道涂片:阴道的上皮细胞也随卵巢周期的影响而呈周期性的改变。阴道涂片观察细胞可以反映体内雌激素的水平,从而了解内分泌状况,粗略地了解月经失调者的卵巢功能状况,但不能测知是否排卵。
子宫内膜活俭:子宫内膜是受精卵着床的部位。采取子宫内膜做活组织检查,可了解卵巢功能,有无排卵及分泌期的情况,同时还可了解内膜有无炎症、息肉及癌变等器质性病变。
黄体血肿和黄体破裂有什么区别
黄体血肿:定义:黄体血肿为正常排卵过程中,卵泡层破裂,引起出血,较多的血液潴留在卵泡或黄体腔内形成血肿。 症状:正常黄体直径为15mm左右,以后转变为白体,并在下一个周期的卵泡期自然消退。若黄体内出血量较多,则形成黄体血肿,或称黄体内出血,出血性黄体。黄体血肿多为单侧,一般直径为40mm,偶可达100mm,黄体血肿被吸收后可导致黄体囊肿,较大的血肿破裂时可出现腹腔内出血,,剧烈腹痛、少量阴道流血和腹膜刺激征,不易与宫外孕区别。黄体破裂:黄体是在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后,留在卵泡内的颗粒细胞及卵泡膜细胞肥大、增生,内含黄色类脂质,称“黄体细胞”,在排卵后一周,黄体发育至最高峰,直径可达1~3厘米,内层布满丰富的毛细血管。如果卵子未受精,黄体即开始退化,逐渐形成白体,直至萎缩、消失。此时的黄体因下腹受到撞击,以及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解大便时,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可促使成熟的黄体发生破裂。有部分人是无原因的自发性破裂。黄体破裂的主要表现为:突发下腹剧痛。因此女性排卵期后发生的剧烈腹痛要注意黄体破裂可能。
月经前子宫内膜厚度
月经周期的第15-28日,即月经来潮前半个月左右,是子宫内膜分泌期,与卵巢周期中的黄体期相对应。此时黄体分泌的孕激素、雌激素使子宫内膜持续增厚,子宫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子宫内膜的分泌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分泌早期:月经周期的第15-19日。这段时间内,子宫内膜持续增厚,超过5mm;子宫内膜腺体变得更长,呈明显弯曲的状态;子宫内膜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弯曲。
2、分泌中期:月经周期的第20-23日。子宫内膜比之前变得更厚,呈锯齿状。此时,血液中的许多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和上皮细胞分泌的结合蛋白结合,进入子宫腔内。子宫内膜间质更加疏松、水肿,螺旋状小动脉进一步增生并卷曲。
3、分泌晚期:月经周期的第24-28日。现在是月经来潮前期,子宫内膜此时呈海绵状,厚度达到10mm;子宫内膜间质更疏松,呈水肿状态。
子宫内膜厚度周期性变化
1、增生期:在卵巢周期中,当卵巢内有卵泡发育及成熟时,在卵巢分泌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出现增生现象即增生期子宫内膜。
2、分泌期:排卵后,在卵巢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下,使增生的子宫内膜有分泌现象即分泌期内膜。
3、月经期:卵巢内黄体退化后,由于雌激素及孕激素量的减少,子宫内膜失去了支持出现坏死和剥落,表现为月经来潮,此时称月经期内膜。
黄体破裂的形成
黄体是在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后,卵泡塌陷,留在卵泡内的颗粒细胞及卵泡膜细胞肥大、增生,内含黄色类脂质,故称“黄体细胞”,并逐渐形成黄体。 在排卵后一周,黄体发育至最高峰,直径可达1~3厘米,内层布满丰富的毛细血管。此时,如果卵子受精,则这种一般性黄体变为妊娠黄体,能继续维持到妊娠4~6个月才开始退化;如果卵子未受精,黄体即开始退化,逐渐形成白体,直至萎缩、消失,再过4~6天,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一个新的卵泡发育。由此可见,黄体破裂最易发生在月经中期后的一周内。
卵巢保养的介绍
卵巢保养,狭义的卵巢保养是指目前美容院把药放在肚皮上按摩,让药物由皮下毛细血管渗透到卵巢,上述方法可以使精油渗入卵巢,延缓卵巢早衰等妇科疾病。
广义的卵巢保养概念是指女性保养卵巢要顺应卵巢的周期性变化特点,来改善卵巢功能,提高卵巢储备能力,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延缓卵巢早衰,调整月经周期,延缓衰老。
更年期的性激素变化情况
女性进入更年期之后,月经逐渐减少,最后停止。月经的停止是卵巢功能衰退的结果。
月经是卵巢周期性活动的反应,在绝经前期——大约是绝经前一、二年,卵巢的周期性活动已开始有所变化,最早的变化是卵巢对垂体促性腺激素敏感性降低,卵泡仅发育至一定程度即自行闭锁,没有排卵,也没有黄体的形成。该时,虽仍有月经,但这是无排卵性月经。以后,卵巢功能进一步减退,不但不能形成黄体,卵泡也停止发育,卵巢的周期性活动终止,月经也就停止。
在停经的过程中,人体的内分泌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绝经前期,卵泡仍有雌激素分泌,但黄体分泌的孕激素(黄体酮)的水平大大减少,造成雌、孕激素比例失调,雌激素占相对优势。至绝经期,雌激素的水平也逐渐下降。从内分泌角度看,从失去平衡到再平衡是更年期的主要特点。
黄体破裂怎么办
在临床上,黄体破裂极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尿路结石”等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甚至酿成不良后果。 黄体是育龄妇女卵巢周期性变化的产物。每次月经中期,卵泡发育成熟。排卵后的卵泡塌陷和出血,形成血块,留在卵泡内的颗粒细胞肥大、增生,内含黄色类脂质,称“黄体细胞”,黄体细胞逐渐形成黄体。黄体在排卵后一周发展至高峰,直径可达1.3cm,内层布满丰富的毛细血管。此时,如卵子受精,则这种一般性黄体变为妊娠黄体,能继续维持到妊娠46个月才开始退化;如未受精,黄体开始退化,逐渐形成白体直到消失,过46天,月经来潮,卵巢中又开始有一个新的卵泡发育。
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好发于14至30岁的年轻女性。黄体破裂后的变化因人而异,其临床症状及表现有很大的差别。有可能仅有突然的但很轻微的腹部疼痛,破裂后的毛细血管自行愈合,流出少量的血液也自行吸收。有的则可能发生较为剧烈的腹痛,并继发黄体内的血管破坏,血液流向腹腔,严重者因此而出现出血性休克,如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内膜多厚才算是正常
1、增生期
在卵巢周期中,当卵巢内有卵泡发育及成熟时,在卵巢分泌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出现增生现象即增生期子宫内膜。
2、分泌期
排卵后,孕激素和雌激素在黄体孕激素的分泌,使子宫内膜分泌的分泌期出现分泌期的现象。
3、月经期
卵巢内黄体退化后,由于雌激素及孕激素量的减少,子宫内膜失去了支持出现坏死和剥落,表现为月经来潮,此时称月经期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