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口禾髎的定位与主治 口禾髎的定位

口禾髎的定位与主治 口禾髎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即为口禾髎穴。

快速取穴法:

1.正坐位,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按压有痛感。

2.正坐位,在上唇部,鼻孔旁开0.5寸,按压有痛感。

口禾髎的准确位置图 口禾髎的作用

口禾髎属于手阳明经,位于口鼻之间,其经脉入下 齿龈,回出环绕口唇,交人中,抵鼻旁。故该穴有疏风清热,通鼻利窍的作用,善治疗各种鼻子疾患;并可疏面风邪,以治疗面口疾患。

口禾髎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口禾髎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仰卧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取穴。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针20分钟,禁艾炷灸,温和灸2-5分钟。

耳和髎的定位与主治 耳和髎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头部,鬓发后缘,平耳廓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快速取穴法:

1.侧坐位,在头侧部,鬓发后缘,平耳廓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按压有酸胀感的位置。

2.侧坐位,在头侧部,鬓发后缘,耳根前1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治疗腰间盘突出如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穴位有:悬枢、命门、腰阳关、腰俞、腰眼、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髂、次髎、中髎、下髎、会阳、胞肓、秩边、承扶、殷门、委阳、委中、承山、昆仑、京骨、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穴。下面一一介绍。

(1)悬枢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脊强痛、腹痛、泄泻。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2)命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脊强痛、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3)腰阳关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4)腰俞 定位:当骶管裂孔处。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痔疾、癫痫。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5)腰眼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的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6)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 操作:直刺0.5~1寸。

(7)气海俞 定位: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肠鸣腹胀、痔瘘、痛经。 操作:直刺0.5~1寸。

(8)大肠俞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腹胀、泄泻、便秘。 操作:直刺0.8~1.2寸。

(9)关元俞 定位: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腹痛、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 操作:直刺0.8--1.2寸。

(10)小肠俞 定位: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腹痛、泄泻、痢疾、遗尿、尿血、痔疾、遗精、白带。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2寸。

(11)膀胱俞 定位: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脊强痛、遗尿、泄泻、便秘、小便不利。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2寸。

(12)中膂俞 定位:第三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脊强痛、泄泻、疝气。 操作:直刺1~1.5寸。

(13)白环俞 定位: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骶疼痛、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白带、疝气。 操作:直刺1~1.5寸。

(14)上髂 定位:第一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督脉韵中点。 主治:腰痛、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1~1.5寸。

(15)次髎 定位: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疝气、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带下、遗精。 操作:直刺1~1.5寸。

(16)中髎 定位:第三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督脉之间。 主治:腰痛、便秘、小便不利、泄泻、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17)下髎 定位:第四骶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督脉之间。 主治:腰痛、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18)会阳 定位:尾骨尖旁开0.5寸。 主治:泄泻、便秘、痔疾、阳痿、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对于腰间盘突出这类疾病,在医院医生往往会采取针灸,理疗以及药物等方面的治疗措施的,有的往往还会采取手术治疗,而上述主要就是介绍的有关“穴位治疗腰间盘突出如何治疗”的情况,患者朋友们不妨试一下采用穴位进行治疗的,帮助自己尽快的恢复的。

慢性鼻炎怎么按摩 慢性鼻炎按摩处方

治则:疏风宣肺,通络开窍。

取穴:人中,印堂,上星,百会,风府,风池,大椎,睛明,曲池,通天,玉枕,合谷,迎香,口禾髎,中府,肺俞,风门,肩井。

按摩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抹法,擦法,搓法。

秩边的简易取法

科学定位:在骶部,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快速取穴法:坐位,在骶部,先取下髎,再旁开4横指(即3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下髎定位:在骶部,中髎下内方,正对第4骶后孔中。

口禾髎的定位与主治 口禾髎的作用主治

类属:手阳明大肠经。

作用:祛风开窍,活血止血。

主治病症:鼻塞,鼻衄,嗅觉减退,腮腺炎;口喎,口噤不开,面神经麻痹;龋齿,牙龈脓肿。

配伍:配地仓,颧髎,合谷,主治面神经麻痹;配迎香主治鼻炎;配颊车,地仓治疗口喎。

相关推荐

肩髎和肩髃怎么定位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陷窝,前者为肩髃,后者为肩髎,或上臂垂直,于锁骨肩峰端后缘直下约2寸,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处是肩髎穴,与之对应的为肩髃。

你知道面瘫针灸治疗吗

1.本病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为基本治疗原则。后期出现机体正气明显虚弱者,应佐以扶正驱邪。 2.在选穴上主要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可进行局部、临近和远端穴位配合。具体选穴原则如下: ①遵循《内经》“在筋守筋”原则,按"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从局部选穴。面部主要为手足阳明、手足少阳经脉循行之处,其经筋亦分布于面,故局部选穴也多选相应经穴或阳明、少阳经筋排刺。根据面肌瘫痪的不同表现可选用地仓、颊车、迎香、禾髎、水沟、承浆、阳白、攒竹等穴。近部取风池、翳风疏散风邪,又由于翳风穴处为面神经的出颅部

巨髎的定位主治 巨髎穴作用主治

类属:足阳明胃经。 作用:疏风清热,疏经通络,明目退翳,紧实脸部肌肤,消除脸肿,美化曲线。 主治病症 1.风邪入络之口眼歪斜,眼眶瞤动,唇颊肿,目翳诸症。 2.风热上攻,火热上炎之鼻衄,齿痛,唇颊肿诸病症。

肩髎的定位在哪里

肩髎的准确位置图 肩髎穴在人体肩部,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快速取穴法: 1.上臂外展平举时,在关节部可呈现两个凹陷窝,后者为肩髎,按压有酸胀感。 2.上臂垂直,在锁骨肩峰端后缘直下约2横指处,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按压有酸胀感。 肩髎的功效与作用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水在此化雨冷降于地部,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对肩臂痛不能举,胁肋疼痛等症有明显的缓解治疗作用,常用这个穴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疾患。此外,按摩肩髎能增

有鼻炎怎么按摩 萎缩性鼻炎怎么按摩

方法一:曲拇指揉按禾髎穴,以酸胀痛感为度,揉按1分钟; 方法二:曲拇指揉按水沟穴,以酸胀痛感为度; 方法三:用食指推擦鼻梁骨两侧,上至晴明穴,下到迎香穴,以热胀红润为度。 方法四:用食指推擦鼻梁骨两侧,上至承泣穴、下到地仓穴,以热胀红润为度。

颧髎的定位主治 颧骨穴名解析

颧,颧骨的意思,指穴位所在的部位;髎,孔隙的意思。“颧髎”的意思是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归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走向小肠经体内经脉,所以名“颧髎”。

巨髎的定位主治 巨髎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正坐平视,瞳孔直下垂直线与鼻翼下缘水平线的交点处是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眼睑瞤动,口眼歪斜,牙痛,唇颊肿痛,鼻衄,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鼻炎,上颌窦炎,结膜炎。

面部祛斑刮痧方法

面部刮痧是可以祛斑的。良性面部刮痧(适度而不是天天)能够改善脸部血管的循环,提高血液、淋巴液以及体液的流通量,加速脸部细胞的血液循环,减少脸部沉着的黑色素,从而祛除皮肤黑色素的沉着形成的脸部斑点。 面部刮痧祛斑的原因:面部斑点虽然分为很多类别,但多与黑色素的不得排解有关,黑色素不得排解便会沉着在脸部,形成黑斑、雀斑、黄褐斑等,而面部刮痧能刺激脸部诸多重要腧穴,改善脸部皮肤之下微小血管的循环,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使血液能够滋泽整个脸部,加速死亡细胞的脱落,达到祛除脸部淤积的黑色素的效果,脸部斑点自然会因此减

不同肥胖类型艾灸减肥选穴不同

一、实胖型艾灸减肥取穴 1、关元。定位:脐下三寸。具有强壮和保健身体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2、大横。定位:肚脐各旁开四寸。主治:便泌、泄泻、腹痛 3、脾俞。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可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的提高。同时对腹胀、便血、哎吐、水肿等有效。 4、三阴交。定位: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对月

面部刮痧可以祛斑吗 面部刮痧祛斑的方法

常用工具:鱼形刮痧板、水、刮痧油。 做法: (1)刮前额:将脸部抹上刮痧油,先刮前额中间并向两侧经阳白穴,再刮至头维穴一端。 (2)刮眼睛边框:由印堂穴沿眼眶上边缘,经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等穴刮到太阳穴处,由四白穴处沿眼眶下缘,经瞳子髎刮至太阳穴处。 (3)刮面颊部:由鬓角处的耳和髎穴处向前下方,经下关、颊车等穴刮至下颌正中的承浆穴处。 (4)刮颜面部:由目内眦往外下方,经迎香、巨髎、颧髎等穴,刮到颊车穴停手。 (5)刮口唇部:由地仓穴处,经口禾髎、人中、承浆等穴环绕口唇。 功效:该方法促进面部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