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过敏性休克
如何应对过敏性休克
一、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
1、详细询问既往史 如对青霉素、头孢类、磺胺类药物有无过敏史,使用前必须做药物敏感试验,青霉素等药物用药中超过24h或更换批号应重新做皮试。
2、配药前注意事项 注意药物间配伍禁忌,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药物有无外观变化,有无沉淀及破损,注意看清药物有效期。
3、静脉注射前注意事项 严格三查七对,为防止输液反应要用药液冲洗输液管,即使药液至少有5~10ml流出输液管方可注射。
4、静脉输液期间的观察 嘱病人遇有不适、恶寒、恶心等及时报告;输液应先慢后快,然后改为正常滴速,每15min巡视1次,观察用药后反应及疗效,1h后延长巡视时间,做好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记录。
5、预防措施 为防止某些药物出现过敏,首次用药可以合并用少量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注射室常备抢救药品,抢救设备,放置在容易拿到的位置,并随时处于备用状态。遇有过敏,立即中止输液,并夹住输液管与液体一并送验。
二、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1)遇有过敏性休克,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5~1ml,症状不缓解,半小时后重复肌注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直至脱离危险。
(2)使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5~10mg静推。
(3)收缩压降至80mmHg以下用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并给予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等。
(4)心脏骤停可行胸外心脏按摩或心内注射肾上腺素。
(5)呼吸困难:氧气吸入,同时用尼克刹米、洛贝林等。
(6)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对症处理,直至脱离危险。
什么是过敏性休克
如今,因药物、食物等诱发的严重过敏,如过敏性休克正在日益增多。可多数人并没意识到,看似问题不大的过敏,顷刻间可能会夺人性命。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生命的全身多系统速发变态反应。在接触过敏原后,患者可在几分钟之内,从轻微的皮肤症状,迅速发展至血管性水肿、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意识丧失、休克甚至死亡。
根据英美等国家的文献报道,过敏性休克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多,其发展势头甚至已经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中,药物和食物是引起致死性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元凶。有的人对花生过敏,在跟刚吃完花生的男友接吻后,竟然丢掉了性命。
过敏性休克,就像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刺客”,稍有不慎就会下手。所以我们要积极防范,大多数的过敏性休克都是可以避免的,不要等到来不及了再后悔。
最后,作为健康人必须了解的是,一旦身边有人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将其送到医院抢救,用0.1%肾上腺素0.5~1毫升皮下或肌内注射,并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过敏体质人群应该慎食蚕蛹
牛奶、鸡蛋、花生、腰果等都可能诱发过敏,致人死亡。中外专家共同呼吁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关注过敏性疾病,尤其是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常见的急性突发事件,过敏体质者接触食物、药物等过敏原后,会发生全身皮肤瘙痒、皮疹或水肿,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急性心血管衰竭导致心悸、大汗、眼前黑矇、晕厥等症状。过敏性休克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引起生命危险。由于缺乏对过敏性休克的认识,患者发病后往往没有选择就近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基层医生对过敏性休克的早期识别和诊治也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和处置不当,多选择抗组胺药物和皮质激素治疗而不是首选肾上腺素,导致一部分病人延误治疗。
中外专家呼吁,一线医生、基层医生、社区医生和老百姓应对过敏性休克引起高度重视,了解过敏性休克的急救知识,特别是肾上腺素的正确和及时使用。
切忌运动前不要吃面条
在最近刚刚结束的美国过敏、哮喘和临床免疫学会年会上,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的尹佳教授和文利平医生报告了我国15例“吃面食以后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病例。
据介绍,这种病在医学上被称之为“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这是中国医生首次向世界同行报告,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也有因食入面食后运动而诱发的过敏性休克病人。
尹佳介绍说,“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就是患者在食入面食后6小时内如果运动,就可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症状,但不运动就没有过敏反应症状。我国过去没有人报告过此病,但几年前对一位不明原因反复休克的患者历经2年的诊断和分析过程后,最终确诊该患者为“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此后几年,她和文利平等医生已陆续诊断出数十例此类病人。
尹佳说,“食物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是食物过敏的特殊类型。患者在食入虾、芹菜、小麦等食物后6小时内运动就会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轻者会突发全身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哮喘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因起病突然,如果远离医院,一旦抢救不及时会导致生命危险。
近十年来,全球食物过敏患病率明显升高,因食物诱发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文利平说,过敏性休克是疑难病症,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国内目前诊断“食物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主要依靠医生对病史的详细询问、综合分析和过敏原检查。她提醒过敏性休克病人就诊时应尽可能详细地向医生提供发病前的进食情况、当时所处环境及身体状态。
如何对过敏性休克患儿进行治疗
应就地进行,积极抢救。一般处理立即停用并清除过敏原;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窒息严重者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氧,保暖,并监测生命体征和内环境。休克的处理01%肾上腺素(lml=lmg)每次0.01-0.03mg/kg,立即静脉、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8ml,必要时可10-15分钟重复1次,直至脱离危险为止。同时静脉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0.2-0.3mg/kg每次或氢化可的松每次8-10mg/kg,加人5%-10%葡萄糖溶液20-40ml中静脉滴注,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抗组胺药物异丙嗪0.5-lmg/kg每次,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3次;小于2岁的患儿选择该药的剂量应偏小,并密切观察有无呼吸抑制情况。10%葡萄糖酸钙5-10毫升/次,于10%葡萄糖液20ml中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什么叫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指某些抗原物质进入已致敏机体后,免疫系统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积症群。
过敏性休克的严重程度跟机体的反应、抗原进入量及用途有很大关系。如果突发症状剧烈,会有致命危险。
过敏性休克有两大特点:
(1)血压急剧下降到10.6/6.6kPa(80/50mmHg)以下,病人会出现意识障碍,轻度的神智恍惚、重度过敏性休克则会昏迷。
(2)出现一些过敏症状,比如皮肤瘙痒、水肿、打喷嚏、流鼻涕、腹泻、恶心、呼吸不畅、胸闷心慌、支气管痉挛等,严重的会窒息或者出现心肌梗死。
应对过敏性鼻炎的三剑
第一剑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各种吸入性过敏原无孔不入,如要彻底摆脱,多数要更换居住地域,另谋他所。常人难以办到,这就需要请出第二剑:治疗过敏的药物。过敏鼻炎的药物也分几大类,有抗组胺药物如新一代的地氯雷他啶、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近些年也有抗组胺的鼻喷剂出现;白三烯受体的拮抗剂,孟鲁斯特。糖皮质激素鼻喷剂如布地奈德、丙酸佛替卡松、糠酸莫米松鼻喷剂等,鼻喷激素几乎所有的药效都集中在鼻腔,全身吸收极少,以成为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首选药物,只是对于“激素”二次莫名的恐惧,使得此类药物远远没有得到国人的认知。这第二剑应用最广,但缺点也很明显,使用药物就有效,停药,过敏症状就会卷土重来。
最后一剑:特异性过敏原免疫治疗(俗称脱敏治疗)
“第二剑”只能控制过敏症状而无法根除,唯一有可能在停止治疗后依然能控制症状的治疗方法就是这第三剑“脱敏治疗”。尤其是在儿童,通过脱敏治疗来控制过敏性鼻炎可以减少成年后出现哮喘的风险。但是免疫治疗缺点是治疗的周期较长,注射性脱敏一般都要坚持两年以上。治疗过程中有激发重度过敏反应的风险。早期的免疫治疗是通过注射完成,能坚持下来确实有难度。目前已有针对尘螨的口服免疫治疗药物-尘螨滴剂投入的临床使用,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类型口服免疫治疗药物被研发出来。
过敏性鼻炎并非绝症,只是根治的“第一剑”和“第三剑”成本比较高,国外的病友通过更换居住地区或居住城市的方法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只能望“剑”兴叹;“脱敏”由于疗程太长,很难坚持。而这第二剑过正规医生的“训练调教”,对于大部分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是可行的。相比更多的“绝症”来说,过敏性鼻炎,其实已经很温柔了,只是没有耍好这“三剑”而已。
失血性休克的偏方
偏方(1)生脉针:以生脉散配制而成,每次40~60ml,以等量的50%葡萄糖稀释后静注,或加入10%葡萄糖中滴注,治疗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有效。
偏方(2)参麦针:用人参、麦冬等量配制成10%的浓度,每次20~30ml加入50%的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每10~30分钟1次,直到血压回升改为静滴,对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均有效。
偏方(3)参附针:每次10~20ml,加入50%葡萄糖30~40ml静注,1~2次后,用40~80ml加10%葡萄糖250~500ml静滴,一日二次。对阳脱有效。
偏方(4)强心灵:每次0.125~0.25ml,加50%葡萄糖20ml静脉缓慢推注,一日1次,对心源性休克有效。
偏方(5)枳实针:每次0.3~0.5g/kg体重,加入5%葡萄糖10ml缓慢静注,每15分钟1次,待血压回升后,改为0.15~0.35g/kg,加入10%葡萄糖100ml中静滴。休克纠正后停药,对低血容量性休克、阴脱之重症有效。与生脉针合用,对过敏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