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
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
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有:
1、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2、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3、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4、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5、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常见的类型、占急性脑血管病的40%,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液在脑动脉管腔内凝集,且在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支循环不良的情况下,该动脉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牛缺血变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或影像上显示出软化灶,因90%的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也常称之为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程缓慢,许多患者长期无症状,自动血细胞检查仪器的使用使诊断无症状病例的机会增多。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不同,发热、多汗、体重减轻等非常少见。体格检查约40%患者仅发现脾大,一般为轻度或中等度肿大。可发生脾萎缩和脾梗塞。淋巴结肿大罕见。
出血可为自发性,也可因外伤或手术引起。自发性出血以鼻、口腔和胃肠道黏膜多见。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也可有出血。脑出血偶有发生,可引起死亡。此病出血症状一般不严重,但严重外伤或手术后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炎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出血。
血栓形成在老年患者中易见到,年轻患者中较少见。动脉和静脉均可发生,但动脉血栓形成更多见。脑血管、脾血管、肠系膜血管和指、趾血管为好发部位。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小血管,但也可发生在大血管。手指或脚趾血管阻塞可出现局部疼痛、灼烧感、红肿和发热,可发展成青紫或坏死。脑血管血栓形成常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暂时性脑缺血、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头痛、头晕、失眠等常见,脑血管意外也有发生。肺血栓和心肌梗死均有发生。习惯性流产和阴茎异常勃起也有报道。皮肤瘙痒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少见。
脑血栓的诊断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常见的类型、占急性脑血管病的40%,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液在脑动脉管腔内凝集,且在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支循环不良的情况下,该动脉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牛缺血变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或影像上显示出软化灶,因90%的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也常称之为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患者通常做以下项目的化验检查:
1、血常规:
脑血栓发病初期,一般无特殊变化。白细胞不高,这一点就与脑出血不同。当合并感染时,如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感染,则白细胞增高。
2、尿常规:
脑血栓对尿常规并无影响。当病人有肾小动脉硬化并存时,尿常规可有异常。有慢性前列腺炎的男病人,尿中可有脓球、蛋白。尿糖检查可发现既往症状不显的糖尿病患者。
3、大便常规:
一般无变化,脑血栓病人检查大便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寄生虫和其他肠道疾病。大便潜血以发现胃肠道的出血。
4、血糖测定和糖耐量试验:
可发现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邀低下病人。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脑血管病急性期,无论出血性或缺血性,有中数病人糖耐量低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论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期间、急性期及恢复期均常有糖耐量低下,而且持续地存在。而在糖耐量低下的脑血管病人中,凝血因子VIII相关抗原、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显著高于正常,血液存在高凝状态,是促发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
5、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栓塞部位、但阴性者不能排除本病。
6、 CT 检查:常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还可发现脑水肿及有无脑室受压、移位及脑疝形成等
如何诊断脑血栓疾病比较准确
脑血栓疾病诊断要点需依据年龄在5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者;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在几小时到1—26内症状发展到高峰;意识多不丧失,不伴有头痛、呕吐;腰穿脑脊液压力不高,细胞数与生化基本正常;脑血栓者眼底有动脉硬化改变,颈动脉搏动减弱,颈部或锁骨上窝听到血管杂音;脑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脑扫描、CT脑扫描、MRI等有阳性所见,支持脑梗死者。
诊断脑血栓需要与脑栓塞相鉴别,对脑血栓和脑栓塞两种病门常常易混淆辨别不清,它们虽然都属缺血中风,其实又不是同一回事。从发病机理上讲,脑血栓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血管阻塞所致;脑栓塞则为身体其它部位栓堵塞脑血管引起。从临床表现上看,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脑血栓发病年龄多较大多55岁以上;而脑栓塞则多发生20~40岁中青年身上。脑血栓多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其偏瘫、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而脑栓塞可有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偏瘫、失语等症状往往突然发生。
脑血栓患者脑脊液多正常。CT扫描可见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发病6小时以内多正常)。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多普勒可检测脑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脑血栓。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项检查,以便同脑出血、脑栓塞等鉴别。
脑血栓如何鉴别诊断
1、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多发生在中年以后,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粥样硬化导致的狭窄或闭塞引起相应血管供应区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而产生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多起病缓慢,常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发病,发病前可有先兆,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等,脑CT扫描不易与脑栓塞区别,但脑栓塞者在影像上的表现更易伴有出血。2、脑出血:脑出血多有高血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病史,一般在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可出现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的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等。脑CT扫描可见高密度出血灶,据此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
血管堵塞的鉴别诊断
1、多静态发病
在睡眠中或睡醒后出现症状,常逐渐加重。多无剧烈头痛及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体征明显。
2、发病年龄较高
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中风危险因素或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
3、脑脊液多正常
CT扫描可见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发病6小时以内多正常)。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多普勒可检测脑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项检查,以便同脑出血、脑栓塞等鉴别。
4、脑血流图检查
诊断脑血管堵塞,“脑血流图检查”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检查之一,被誉为头晕头痛诊断的“金标准”。
如何诊断脑血栓呢
1、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2、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3、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4、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5、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6、发病年龄较高,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中风危险因素或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
7、多静态发病,在睡眠中或睡醒后出现症状,常逐渐加重。多无剧烈头痛及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体征明显。
8、脑脊液多正常。CT扫描可见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发病6小时以内多正常)。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
9、多普勒可检测脑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项检查,以便同脑出血、脑栓塞等鉴别。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常见的类型、占急性脑血管病的40%,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液在脑动脉管腔内凝集,且在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支循环不良的情况下,该动脉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牛缺血变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或影像上显示出软化灶,因90%的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也常称之为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如何诊断
1、可能有前驱的短暂脑缺血发作史。
2、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清晨睡醒时发病。
3、症状常在几小时或较长时间逐渐加重,呈进展性卒中型。
4、意识常保持清晰,而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则较明显。
5、发病年龄较高,6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高。
6、常有脑动脉硬化和其他器官的动脉硬化。常伴高血压、糖尿病等。
7、脑脊液清晰,压力正常。CT扫描 发病在24h以内的脑血栓,CT扫描可正常,24h以后在受累脑区可见楔形、方块形或不规律形 低密度灶。但脑干与小脑梗死可因骨质伪影辨认不清。
8、根据上述辅助检查即可诊断。
脑堵塞的诊断
多静态发病
在睡眠中或睡醒后出现症状,常逐渐加重。多无剧烈头痛及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体征明显。
发病年龄较高
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中风危险因素或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
脑脊液多正常
CT扫描可见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发病6小时以内多正常)。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多普勒可检测脑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项检查,以便同脑出血、脑栓塞等鉴别。
脑血流图检查
诊断脑血管堵塞,“脑血流图检查”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检查之一,被誉为头晕头痛诊断的“金标准”。
脑血栓与脑栓塞的鉴别诊断
对脑血栓和脑栓塞两种病门常常易混淆辨别不清,它们虽然都属缺血中风,其实又不是同一回事。从发病机理上讲,脑血栓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血管阻塞所致;脑栓塞则为身体其它部位栓堵塞脑血管引起。从临床表现上看,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
1、发病年龄:脑血栓发病年龄多较大多55岁以上;而脑栓塞则多发生20~40岁中青年身上。
2、病史:脑血栓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脑缺血发作及糖尿病等病史;而脑栓塞患者多有心脏病,特别是风湿心脏病、心房纤颤等病史。脑血栓形成之前,常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表现医学`教育网整理。而脑栓塞则很少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
3、起病形式:脑血栓多为缓慢发病,常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中发病。而脑栓塞往往是活动中,特别是用力或情绪激动情况下突然发病。
4、症状表现:脑血栓多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其偏瘫、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而脑栓塞可有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偏瘫、失语等症状往往突然发生。
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有什么
1、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2、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3、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4、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5、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肾静脉血栓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 主要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常伴有腹泻、脱水和/或感染。
表现为:
①起病急骤,表现为发热、寒战。
②肾脏肿大及肾区叩击痛。幼童可主诉腰部或侧腹部持续性疼痛。
③肉眼血尿。
④高血压 部分病人可有高血压。
⑤下肢水肿提示下腔静脉内也有血栓形成。
⑥少尿或无尿 若两侧肾脏同时受累,常在2、3周内因尿毒症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有蛋白尿和多数红细胞。
2)血液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增高。
(2)慢性肾静脉血栓形成 见于成年人,常无明显症状。
表现为:
①下肢水肿 水肿始于下肢,渐向臀骶部及全身发展。
②腰部胀痛。
③肾脏肿大 早期肾脏轻度至中度增大,表面光滑。
④腹壁静脉曲张;左肾静脉血栓形成者司引起左侧精索静脉曲张。
⑤肺栓塞症状 血栓脱落可发生肺栓塞,表现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甚至猝死。
⑥进行性肾功损害。
⑦高血压 部分病人可出现高血压。
实验室检查:
1) 尿液检查 出现蛋白尿及间断发作性大量蛋白尿。酚红排泄试验、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肾血流量测定均逐渐降低。
2) 血液检查血清白蛋白降低,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胆固醇含量升高,尿 2.X线俭查
(1)静脉尿路造影 早期可见肾影增大,患肾显影迟缓或不显影;长期阻塞时肾盂输尿管上段边缘可见多处压迹,提示已形成侧枝循环。
(2)逆行肾盂造影显示肾盏斗部伸长、肾盏距离增加;因渗间质水肿造影剂回流入肾实质,呈现云雾状影像。
(3)下腔静脉造影可见肾静脉狭窄或造影剂中断征象。
3.超声检查可探及增大的肾脏,表面光滑。
4.放射性核素肾扫描及闪烁照像 肾影增大、放射性核素分布稀疏。
脑血栓形成的诊断
(1)多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病前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2)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3)起病相对较缓慢,呈进行性加重,1~3天达高峰,但亦可表现为突然完全性卒中。
(4)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5)全脑症状轻,多无明显头痛、呕吐,意识清晰或有轻度障碍,生命体征及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多无异常变化。
(6)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正常。
(7)ct检查显示密度减低区,大面积脑梗塞可伴有脑水肿和占位效应。
(8)脑血管造影可显示病变动脉狭窄或闭塞。
(9)局灶体征明显,由于受累血管不同,而临床特征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