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针灸扎哪里 大杼穴
牙痛针灸扎哪里 大杼穴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刺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斜刺入皮肤0.5-0.7寸,然后先慢后快,提插捻转,待患者有针感后,接电麻仪两极于针柄上,开机调频率和波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间隔5分钟停电1次,留针30分钟,在无针或患者畏针时,可用双手拇指尖压迫穴位,使患者有酸麻,胀,重感。
点评:大杼穴是太阳膀胱经穴位,联络肾脏,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另大杼为八会穴之骨穴,是骨精气会聚的地方,电针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症状自然消失。
针灸好吗
颈椎病多由于风寒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所致。因此,颈椎病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是舒经活血。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常用绝骨、后溪穴。因为后颈部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所通过;侧颈部为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所通过。绝骨穴属足少阳胆经,是足三阳络,为髓之会穴;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督脉。故针于绝骨、后溪穴对颈项部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舒筋止痛之效。根据局部取穴、邻近取穴的原则,佐以颈椎天脊、风府、大椎、大杼、魄户、天目、天柱穴,能治项强不能动,颈项及肩背疼痛等。治疗时,一般留针12-20分钟,每日针灸1次,疗程按患者反应而定,一般8一12次即可见效。
灸疗: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针灸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以艾叶作为施灸的材料,与针刺穴位一样,具有激发经络,达到调节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的目的。其治疗颈椎病的原则是强筋活络。一般取天柱、大椎、风池、大杼、肩髃、肩井、后溪灾,每日施灸2次,每次3-5壮,可用艾条悬灸。取天柱、大椎穴主要是疏调局部经气、通经活络。取风池、大杼穴为祛风活血止痛。取肩髃、肩井穴主要为通经活络。取后溪穴为通调督脉、活血止痛。
相信随着上述我们大家都了解,广大朋友们对针灸治疗的效果心中也已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当然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从古到今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认可,因此它的安全性是非常不错的,而效果也会因人而异,所以大家要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
牙痛针灸扎哪里 太溪穴
定位:足内踝尖正中微凹陷处。
刺法:左痛取做,右痛取右,一侧不效者可双侧取穴,用13毫米亳针垂直进针,刺至骨面后手不离针,不断捻转行气,持续5-10分钟,5-10分钟,行针时患者可感觉足内踝部有酸胀,重麻感,不少患者自觉有一股热胀感自足踝缓慢向上,停留在膝关节部,也有少数患者热,胀感在膝部停留数分钟后继续上行至躯干。
点评: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若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枯槁易于松动,若肾阴不足,则不能上濡牙齿,虚火上炎,熏灼牙龈而至疼痛,太溪位于足内踝尖,内踝乃足少阴肾经所环绕,其脉络“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针刺太溪可以起到鼓舞生气,益肾天井的功效,使牙齿得肾气充养,水壮则火自消,牙痛速止。
落枕能艾灸吗 艾灸治疗落枕有用吗
艾灸治疗落枕是用的。
灸大杼穴有强筋壮骨的作用;灸京骨穴有很好的疏筋通络的功效,主治头痛、项强等症状;灸肩外俞穴能舒筋活络、祛风止痛,主治颈肩部位疾病;灸局部痛点有很好的舒筋活络的作用。
艾灸颈椎病灸哪里
治疗颈椎病可艾灸风池,大椎,大杼,天宗四大穴位。
风池醒脑开窍,疏风清热,大椎解表通阳,补虚凝神,大杼强筋骨,清邪热,天宗舒筋活络,理气消肿,四个穴位搭配施灸,可增强舒筋活络,通络止痛之功效,缓解颈椎病以及该病引起的颈骨疼痛,头痛等病症。
中医针灸能治颈椎吗
中医针灸能治颈椎病吗
当然可以,中医常用针灸治疗,想要达到好的效果,除了严格按照穴位针灸外,坚持也很重要。
1、颈型颈椎病:风池、大椎、天柱、玉枕、大杼穴位采用补的手法;肩井、颈椎夹脊、手三里、合谷、列缺穴位采用泻的手法。
2、脊髓型颈椎病:百会、风池、后顶、足三里穴位采用补的手法;委中、后溪、大椎、涌泉穴位采用泻的手法。
3、椎动脉型颈椎病:大椎、风池、大杼、足三里等穴位采用补的手法;玉枕、丰隆、合谷、颈椎夹脊等穴位采用泻的手法。
4、神经根型颈椎病:大椎、风池、阳陵泉、大杼等穴位采用补的手法;肩髑、合谷、手三里、委中等穴位采用泻的手法。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风府、风池、内关、列缺等穴位采用补的手法;颈椎夹脊、大椎、后顶、合谷、涌泉等穴位采用泻的手法。
痛经针灸扎哪里 痛经针灸穴位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血尖角凹陷中。
刺法:患者俯卧,以6寸亳针针刺双侧承山,徐徐捻转进针,以有强烈针感为度。
作用:承山是足太阳膀胱经穴,挟脊抵腰中,和带脉相会,绕带脉又冲击任,督二脉,可驱除胞宫之寒滞,运行气血温煦下焦。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取穴。
刺法:常规针刺,针尖略偏向足心方向,快速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针感向上传导为佳,留针30分钟。
作用:该穴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肾藏精,胞脉系于肾;肝藏血,主疏泄,与经血,行经相关;脾统血,为经血生化之源,且肝经过阴器,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足少阴筋并足太阴之筋而上结于阴器,从而缓解痛经。
第1跖骨基地前下缘,赤白肉际处,距太白穴1寸。
刺法:直刺。
作用:公孙是脾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因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冲为血海,冲为十二经脉之海,故公孙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痛经。
定位: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刺法:直刺,每日1次,连刺3日,下次应在经前3天施术,连针3个月经周期即可治愈。
作用 :地机穴是临床治疗痛经的有效经验穴,该穴可温暖子宫,散寒止痛;而且地机还是脾经的郄穴,郄穴是经气所深聚的地方,治急症效果好,阴经郄穴善治血证,阳经郄穴善治急性疼痛。
牙痛针灸扎哪里
大杼穴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刺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斜刺入皮肤0.5-0.7寸,然后先慢后快,提插捻转,待患者有针感后,接电麻仪两极于针柄上,开机调频率和波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间隔5分钟停电1次,留针30分钟,在无针或患者畏针时,可用双手拇指尖压迫穴位,使患者有酸麻,胀,重感。
点评:大杼穴是太阳膀胱经穴位,联络肾脏,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另大杼为八会穴之骨穴,是骨精气会聚的地方,电针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症状自然消失。
内庭穴
定位:在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刺法:取坐位或仰卧位,只取牙痛对侧的内庭穴,用长13毫米亳针针刺捻转提插有较强的针感,同时嘱咐患者按摩患牙或上下牙作咀嚼食物状,留针15-20分钟,针毕,用三棱针点刺该穴,放血3-10滴,一般治疗1次,最长3次。
点评:内庭是胃经荥穴,属水,刺激内庭穴有以水抑火之功,三棱针点刺出血有泻热之功,二者相结合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从而达到止痛功效。
太溪穴
定位:足内踝尖正中微凹陷处。
刺法:左痛取做,右痛取右,一侧不效者可双侧取穴,用13毫米亳针垂直进针,刺至骨面后手不离针,不断捻转行气,持续5-10分钟,5-10分钟,行针时患者可感觉足内踝部有酸胀,重麻感,不少患者自觉有一股热胀感自足踝缓慢向上,停留在膝关节部,也有少数患者热,胀感在膝部停留数分钟后继续上行至躯干。
点评: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若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枯槁易于松动,若肾阴不足,则不能上濡牙齿,虚火上炎,熏灼牙龈而至疼痛,太溪位于足内踝尖,内踝乃足少阴肾经所环绕,其脉络“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针刺太溪可以起到鼓舞生气,益肾天井的功效,使牙齿得肾气充养,水壮则火自消,牙痛速止。
针刺鱼际的作用有哪些
针刺鱼际的作用
鱼际穴为手太阴肺经的荥穴,具有清肺热,定喘咳,利咽喉,止疼痛,清胃降浊的作用。针刺鱼际有平喘之功,可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哮鸣音减少,肺最大通气量增加,还可改善肺呼吸功能,使呼吸平稳。
针刺鱼际方向
定位:大拇指指根到手掌侧腕横纹之间,大鱼际边上。
针刺方法:直刺,或针尖刺向掌心,针0.5同身寸左右,出现针感后,留针20-30分钟。局部疼痛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注意:本穴多不用补法,忌手法过于猛烈,禁瘢痕灸。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凉血,疏肺利咽。
主治:咳嗽,咯血,失音,喉痹,发热。
配穴:配通里,廉泉治疗失音;配少商治疗喉痹;配大杼,风门治疗咳嗽。
临床应用:临床用于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自汗,盗汗,鼻衄,乳腺炎,疳积,手指肿痛的治疗。
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有奇效
①体针
取穴:主穴:鱼际、孔最、大椎、定喘;配穴:肺俞、风门、膻中、内关。
操作: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先针鱼际、孔最,如效不显,继针或改用他穴。二穴刺法为以1~1.5寸毫针快速刺入穴内,进针约3~7分,针刺得气后,针尖略向上,强刺激施泻法,最好诱发针感至同侧胸部。亦可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12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留针20~60分钟。大椎、定喘,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去针后可拔罐或加艾条温灸。余穴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隔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②艾灸
取穴:主穴:分3组。A.天突、灵台、肺俞;b.风门、大椎;c.大杼、膻中;配穴:身柱、膏肓、气海。
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体质虚弱者酌加备用穴。嘱患者正坐低头,暴露背部,标定穴位,将预先制好的含少量麝香的黄豆大艾炷置于穴上点燃。施灸过程中,当患者感皮肤灼痛时,术者可轻拍打穴周,以减轻疼痛。每炷约4~5分钟。待火熄后,再灸第二壮。腹背部穴各9壮,胸部穴各7壮,颈部穴各5壮。灸毕贴以灸疮膏,每日更换1次。每日灸一穴,4~5天为一疗程。每年在夏或冬季灸一疗程。
③穴住敷贴
取穴:分二组。a.大杼、肺俞、心俞、天突;b.风门、厥阴俞、膻中、督俞。
操作:药物有二种。①白芥子30%,甘遂30%,细辛10%,延胡10%,麻黄10%,上药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糊状,摊于圆形硫1酸纸上备用;②毛莨、天文草(均为鲜叶)各取3~5叶,捣烂成泥,加鲜姜汁调匀,做成直径2.5厘米的药饼备用。每次选1组穴和1组药物,取准穴后,贴上药饼,周围敷以棉花,上盖消毒纱布,以胶布粘住。贴2~3小时,待有灼热或微痛感除去药饼。隔9天后贴第2组穴。本法亦用于预防哮喘急性发作,贴敷3次为一疗程,每年于夏或冬季贴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