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掏耳朵易导致中耳炎的病因
频繁掏耳朵易导致中耳炎的病因
导致中耳炎的病因有很多,了解疾病的病因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家解决疾病的困扰,专家提醒,导致中耳炎的病因,频繁掏耳朵就会导致中耳炎疾病的发生。所以大家切记不要过分的掏耳朵。
那么,为什么说导致中耳炎的病因,频繁掏耳朵就是中耳炎的病因呢?
腺体分泌旺盛的人,耳屎生成速度较快,难以自行排出,这时就需要时常人为地清洁耳道,有时还需要请专业医生使用专用器具来完成。
正确的做法是:将棉签浸透温水后稍稍挤干,放入外耳道内朝一个方向轻轻旋转,将“耳屎”泡湿、浸软后随之带出,也可以用此方法先将“耳屎”泡软使之松动,再用专用的掏耳勺轻轻取出。质硬的“耳屎”则需找医生取出。
介绍经常掏耳屎对耳朵的危害:
1、使皮肤角质层发生肿胀,因而阻塞毛囊,使细菌快速生长,导致耳道内奇痒、流黄水。
2、造成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若进一步严重感染,可并发一系列的疾病,如细菌性脑膜炎、败血病而危及生命。如果外耳道的皮肤长期处于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导致外耳道炎的发生。
3、容易刺激皮肤的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那么就可能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现象,同时,还很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使耳道奇痒难忍。
掏耳朵能掏出癌症
掏耳朵能掏出癌症?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患者其实并不少见,而且多是在“很愉快”的情况下中招的。
案例:某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来了位30多岁的男子,他说近几个月来觉得左耳朵听声音越来越不清楚,感觉里面像堵了一团棉花。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左耳内长满了乳头状瘤,从里到外把耳道堵得死死的,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他听力下降。
耳道乳头状瘤是病毒感染引起,开始时是良性的,但如果外界刺激比较多,就会使其恶变,越长越多最终堵塞耳道。在各种致其恶变的因素中,掏耳朵是最多最直接的,询问病史可以发现,此类病人往往有掏耳朵的经历,那位30多岁的男子就经常让理发师给他掏耳朵,并视之为一种享受。殊不知没经过消毒的公用掏耳工具不仅能传播引起耳道乳头状瘤的病毒,还能刺激其恶变。
不要随便掏耳朵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一些诸如火柴棒、小发夹之类的东西掏耳屎,并说为了舒服。其实,这样做害处很多,轻则导致耳道发炎,重则能使听力减退甚至丧失。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屎,医学上叫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耵聍过多却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所以,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
鼓膜是一层厚约0.1毫米的薄膜,如果用尖锐的工具掏耳朵,不小心会将鼓膜刺伤甚至穿孔,严重的会造成耳聋。
耳屎多了,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脱脂棉卷成棉签儿,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耳屎”也有人称为“耳蝉”,医学名称叫“外耳道耵聍”。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这些液体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将灰尘及皮肤的脱悄粘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即形成“耳蝉”。
“耳蝉”积聚较多时,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因此应掏出来。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人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习惯,频繁掏耳,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一般细菌感染,使用有效消炎药后会很快好转,但如果诱发霉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会使人坐立不安。另外,如果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因此,严格来讲,不要自己掏耳朵。但由于“耳蝉”生成速度比较快,特别是那些腺体分泌旺盛、俗称“油耳”生成速度更快,专门到医院掏耳太麻烦,也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自己掏耳,但应做到如下两点: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经常掏耳朵对健康是有害的,具体表现在:
1、 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 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 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冬天耳朵里面疼 中耳炎
中耳炎是导致耳朵里面疼的常见原因,经常掏耳朵、耳朵进水以及鼻炎、咽炎等都可能导致中耳炎的发生,从而出现冬天耳朵里面疼,甚至耳鸣、听力下降等情况。
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明确中耳炎的严重程度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消炎等治疗。
为什么耳朵会痒 耳朵掏不得
如果抠破外耳道的皮肤,会感染细菌而引起外耳炎,出现红肿、炙热感以及剧痛。外耳炎如继续扩散,会透过耳膜形成中耳炎。慢性炎症痊愈后,皮肤组织细胞会增生变厚,使耳垢增加不易排出,耳道愈来愈窄。
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频繁掏耳,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如果诱发霉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会使人坐立不安。若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恢复听力。
正确掏耳朵的方法 如何正确掏耳朵
一般耳道健康的人不需要频繁挖耳,只有在耳屎过多导致耳部不舒服时才需要掏耳朵。但挖耳不能用发卡、火柴棒、牙签等尖利、不洁的器具,可以选择药房售卖的医用棉签轻轻把耳屎清理出来。如果是油耳,耳屎不易自行干燥和排出,可以自己用医用棉签,蘸少许75%的酒精,平时经常擦拭清洁外耳道。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耳朵合适。患有慢性外耳道炎的人,耳屎分泌较多,不易排出会形成硬块,如果耳道内感觉有硬物阻塞,不舒服、特别痒,或者有流水、疼痛等症状时,可能是发生了耵聍栓塞或出现了炎症,应去正规的耳鼻喉医院进行就诊。所以,不要经常掏耳朵。特别是小孩子,最好不要掏耳朵。
耳朵痛是什么原因
1、急性中耳炎
如果我们的中耳腔内出现细菌感染,耳朵里的脓液会不断的增多,这些脓液会直接压迫我们的鼓膜,鼓膜对疼痛是很敏感的,随着我们的脉搏跳动,会感觉耳朵有阵痛。这种中耳炎引起的耳朵疼痛,往往会发生在半夜,半夜睡觉时我们的中耳腔脓液会更多,甚至会流出耳道。
2、外耳道炎
有些人没事时喜欢掏耳朵,拿个火柴杆或者直接用指甲来掏耳朵,这种不正确的掏耳方法很容易导致我们耳内皮肤受损,耳道的皮肤受到伤害后容易感染发炎,从而引起耳朵疼痛,这种耳朵疼痛往往耳道会有血。
3、耳垢
耳垢也是会引起我们耳朵痛的。因为耳垢是因为耳道皮肤下的耵聍腺分泌物,并且当耳垢堆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则会导致我们听力下降,而如果耳朵进水的话,则会导致耳垢膨胀而引起耳朵痛。
耳朵痛小心中耳炎
耳朵疼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是耳朵发炎了,导致各种病变,例如中耳炎就是其中的一种。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说说耳朵痛是怎么回事,来了解下吧!
耳朵痛是怎么回事
专家介绍,耳朵痛很有可能是耳朵中隐藏了某一些的疾病,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中耳炎,它会导致中耳部分或者是全部都出现发炎的情况。症状主要表现为耳朵内部疼痛,身体出现怕冷发热的情况,小便的颜色也变得发黄或者是发红,身体出现便秘以及嘴巴发苦的情况,同时听力也会下降。如果身体出现了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如果是身体出现了中耳炎,那么耳朵就会疼痛,特别是患有急性中耳炎的患者,耳朵会出现持续性的隐隐作痛。如果是慢性中耳炎患者,那么耳朵的疼痛情况就不是那么的明显。在疼痛的情况下,还有可能伴随有耳朵闭塞以及闷胀感。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大家可以选择按压住耳屏,这样能够缓解闷胀感,同时疼痛也会减弱。
一般情况下,耳朵痛还会伴随有听力下降以及耳鸣的症状。这个时候一定要学会每天检查自己的身体,例如一只耳朵听力下降的情况是比较难引起注意的,平时一定要注意身体状况。
除了一些突然感觉到耳朵疼痛的情况,也有一些人在吞口水的时候也会感觉耳朵痛,这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告诉我们,一般导致耳朵痛的原因都是由于中耳炎导致的。而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中耳炎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感冒所导致的化脓性中耳炎。另外一种则是不流脓的中耳炎,这个时候仅仅是感觉到耳朵闷闷的,并且听力也会下降容易出现耳鸣的症状,这种症状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耳咽管中出现了炎症,导致耳朵中的压力变化,所以出现中耳炎。第二种情况就会导致我们平时在吞口水的时候也会耳朵痛了。
吞口水也会耳朵痛这种中耳炎大多数都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导致的急性情况。想要能够快速的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选择抗生素是一个非常棒的治疗。另外,最好能够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常见的就有头孢类以及青霉素这些。如果想要能够再快一些,点滴也是一个好方法。
耳朵痛怎么办
上面我们和大家介绍了身体出现耳朵痛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一种就是中耳炎。那么,平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耳朵痛的情况呢,日常又需要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情况,具体如下:
想要治疗中耳炎,小编建议大家孔能够选择一些保守的治疗方法,这样更加的安全一些。例如使用双氧水来清洗耳朵,并且适当的服用一些阿莫西林等。除了西医的方法之外,也可以选择中医,使用牛黄解毒丸等,平时也要多喝水,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少碰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日常需要注意的事情如下:
第一:预防感冒
研究发现,大多数的中耳炎都是由于身体感冒所导致的。感冒的时候咽鼓管就会不通气,这样就容易渗透进入耳朵中,出现渗透性中耳炎。夏天正式感冒的高发季节,平时一定要注意保养。
第二:不要让水进入外耳道
平时在洗澡洗头或者是有用的时候,一定要避免耳朵进水。如果耳朵中进水了,那么应该立即用棉签将耳朵中的水分吸出,这样能够更好的保持外耳道的干燥以及清洁。
第三:尽量不要掏耳朵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掏耳朵的习惯,认为这样能够令耳朵中更加的干净。小编建议大家在掏耳朵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尖锐的物品进行,并且一定要保持器皿的干净。科学家告诉我们,成年人的外耳道距离鼓膜的位置仅仅只有三点五厘米,所以很容易受伤。想要清洁耳朵,那么可以用棉签进行清洁,并且力道不能够太大,也不要深入。
第四:注意休息
如果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者是保持同一个动作,这样很容易导致耳朵中的一些血管神经受到压迫,也容易导致耳朵痛的情况出现。平时要学会放松自己,坐下来的时间不能够超过一个小时,进行适当的运动,同时放松颈部。
耳朵痛的原因有很多,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平时一定要注意耳朵健康,不要经常掏耳朵,同时避免耳朵进水。生活中也要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休息,这样才能够远离耳朵痛的情况。
经常掏耳朵易导致耳朵发炎
上理发店洗头、掏耳朵已成为一些人的必选项目,眯着眼睛,任凭洗头小姐拿着棉签往耳朵里转,发出“嗦嗦”的声音,是件很享受的事。可时间一长,有些人的耳朵就不对劲了,外耳道开始发炎,有时甚至还有黄色的液体流出。耳鼻喉科医生说,现在,理发店里掏耳朵掏出问题的患者太多了,差不多每天都有。耳朵的保健,你知道吗?
耳屎是保护耳朵的防线
人们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潜意识上,是把它当成了人体的废弃物。其实,耳屎还有个学名叫耵聍,“它对耳朵有保护作用。”有关专家说。
人体外耳道的长度大约有2.5cm至3cm,耳屎只占外耳道的三分之一,另外靠近鼓膜的那三分之二并无耳屎占据。耳屎呈酸性,它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环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御外部的细菌侵袭。频繁掏耳朵,将耳屎一掏而尽,等于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线,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会引起慢性炎症,出现耳朵疼痛、流脓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听力下降。
耳朵是人体很敏感的部位,每个人耳道的深浅都各不相同,任由一个不了解你身体的人来掏,一不小心,棉签就伤到了耳道旁的皮肤,甚至伤到鼓膜。如果用来掏耳朵的棉签不干净,上面沾有细菌,耳朵的健康就更难保证了。
耳屎自己就会掉出来
有时,我们会用“你是不是耳屎堵住了耳朵?”来形容一个人“耳背”。然而,在正常情况下,即使不掏,耳屎自己也会掉出来。
专家说,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它就会不断脱落排出耳朵外面,因此根本不用担心堵塞耳道。
■ 专业提醒
耵聍堵塞或由外耳道结构决定
临床中,确实有些人的耵聍块较大,在外耳道中形成堵塞,陈崇学解释,之所以形成这种堵塞,与外耳道先天生理结构有关,外耳道较长,外耳道口较小,导致外耳道分泌物难以排出,容易形成耵聍栓并在外耳道中形成堵塞。堵塞形成后,如果人们在洗澡、游泳等时导致耳朵进水,耵聍栓吸水后会膨胀,容易影响听力。这种情况出现后,如果耵聍栓形成后长时间没有得到处理,则会对外耳道产生长期刺激,容易引发外耳道炎和骨膜炎。
有些人耵聍腺分泌旺盛,分泌物较多,容易形成耵聍栓塞,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数与炎症刺激有关,张延平建议,这种情况最好交由医生处理。如果自行处理,难以确保工具卫生,有可能会传播微生物病毒,造成病毒感染。有些人借助手指及指甲掏耳朵,反而容易将耵聍推入耳道深处,更不易排出。
至于哪些人更容易出现耵聍栓堵塞?陈崇学介绍,这与人耳的先天结构有关。正常情况下,人体外耳道呈现“喇叭状”,即里小外大,这有利于耵聍的排出,但有些人的外耳道恰好相反,耵聍形成后不易排出,形成堵塞,这就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清理,一般每半年或一年一次即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外耳道结构的形成是先天的,并不需要治疗。
经常掏耳等于给细菌敞开了大门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就有自洁功能。一味去掏,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让耳屎出不来了。”因为用棉签掏耳朵,有可能不仅掏不出耳屎,还会将它们往里推,令耳屎不能自己排出。一旦洗头、洗澡时耳朵不小心进了水,耳屎吸水膨胀,酸性的耳屎会腐蚀耳道深度的皮肤,引发炎症。
而且,经常掏耳朵还会引起耳屎的分泌异常,耳屎可能越长越多,新分泌的耳屎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状,从而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最好不要自己掏耳朵,洗头洗澡时湿了耳朵,最多只能用棉签擦拭一下耳廓的位置。假如出现耳屎堵住耳道的情况,可以上医院处理。耳鼻喉科医生会在额镜直视的情况下,用专业的镊子将耳屎取出。
棉签掏耳可引起听力下降
“耳蝉”积聚较多时,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因此应掏出来。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人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习惯,频繁掏耳,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一般细菌感染,使用有效消炎药后会很快好转,但如果诱发霉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会使人坐立不安。另外,如果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因此,严格来讲,不要自己掏耳朵。但由于“耳蝉”生成速度比较快,特别是那些腺体分泌旺盛、俗称“油耳”生成速度更快,专门到医院掏耳太麻烦,也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自己掏耳,但应做到如下两点: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老年人爱掏耳朵 小心炎症感染
喜欢经常掏耳朵的人注意啦,要慎重思考而为之,因为经常掏耳朵有可能引发中耳炎。生活中总是有一群头上冒着“洁癖”两个大字的人们。这些人的存在简直就是为了让旁身自惭形秽的。不过这些人也有其需要担心的地方。比如这些人总喜欢将耳朵掏得干干净净的。而这个习惯就有引发中耳炎的可能性。那么为了让洁癖人群生活的跟健康,就经常掏耳朵可能引发中耳炎简单说说。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耳屎”积聚较多时,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因此应掏出来。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人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习惯,频繁掏耳,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
掏耳朵掏深了疼怎么办
掏耳朵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深浅,如果掏得太深的话是很危险的,有的人会因此而出现疼痛的症状,这很有可能是耳道皮肤受到损伤的表现,那么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一、一般考虑是掏耳朵的局部刺激引起的症状,需要注意个人的调理,及时的对症治疗,可以改善症状的。首先需要注意个人的调理,局部可以用热敷或者按摩的方法,可以服用左氧氟沙星胶囊炎立消胶囊之类的药物
二、你这这情况会导致中耳炎的、不建议经常的掏耳朵
治疗可以外部滴耳油、内部口服消炎药平时不要频繁掏耳朵
追问:这一次会不会导致中耳炎,吃什么消炎药
估计没事的可以吃消炎药预防,
三、考虑你是外耳道皮肤损伤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有鼓膜损伤引起穿孔的情况下主要表现不只是疼痛并伴有听力下降
建议你可以到耳鼻喉科进行检查确诊,如果鼓膜在没有穿孔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局部的上药及口服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四、这种情况应该是掏耳朵过多造成的皮肤损伤建议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没有明显的破损服用点消炎治疗就可以了。
五、考虑是由于挖耳勺用力不当导致的,一般问题不大的。
要是症状轻的话,建议可以氧氟沙星滴耳液就可以了,要是有流脓及疼痛厉害的话,建议在外用药的同时配合输液治疗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