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针灸方法
面瘫的针灸方法
针对面瘫,我们有很多种治疗方法,但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而又有效果呢?小编这里有一篇关于面瘫的针灸疗法,不知道能否适合各位读者,但起码可以试一下,多一种方法多一分把握嘛。
表现:通常急性起病、往往是在清晨起床,或在漱洗照镜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闭目不全、额纹消失、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或歪斜、漱口漏水、说话漏风,进餐时食物常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腮、吹哨等动作,少数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疼痛及压痛。
病因: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从中医角度讲,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阳明、少阳经,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医生温情提醒:针灸治疗本病效果很好,而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有观点认为本病在初始的急性期内不宜针灸,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关键在于取穴及手法。本病的针刺治疗应该分期进行,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取穴、针刺方法和手法等应有所不同,以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在初始发病的急性期,病邪表浅,面部取穴宜少浅刺,手法宜轻,应以颈项部和四肢穴位为主,如风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等。恢复期面部取穴则可适当增加,并使用透刺,如阳白、攒竹、四白、人中、迎香、颧、巨等再配合远端四肢的穴位,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刺激适度、尽量不采用电针、电按摩及过重、过频热敷、按摩的刺激,以免局部组织呈持续充血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炎变神经的水肿,因而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无论是初期还是恢复期,在针刺后,面部给予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可祛风散寒,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降低神经损害,促使神经功能恢复,加速痊愈,防止后遗症的发生。在及早采用针灸治疗的同时,酌情选用修复和营养神经药物辅助治疗,如维生素B1、B12、弥可保、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以助受损神经的恢复,亦可服用中药牵正散等。
通过这篇文章的详细介绍,相信你已经对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只要你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那么你的恢复速度一定会加倍,这样你就能早日摆脱面瘫的困扰了。
儿童面瘫针灸的方法
儿童面瘫针灸的方法
针灸治疗方法似乎是现在治疗面瘫最管用而且有效地方法之一,尤其是针对那些小孩子,其实孩子小的话很多神经都是很难找准的,如果有什么意外问题的产生就会毁了孩子的终身大事的。
还可以通过自我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是活络下我们的神经,我们患者或者是家人朋友们可以用两手食指及中指的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30次,还可以按摩眼睛周围。
不能用冷水法脸,要用温水洗脸,遇到风雨天气,要做好面部的保暖。天气很冷的时候要带口罩,夏天不要吹电扇和空调,多吃一些富含丰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其次,要好好休息。不要用眼过度。
注意事项:
经常补充钙及维生素B族元素。因为钙不仅能对骨骼和智力有益,还能促进肌肉及神经功能正常,因为面瘫主要是面神经传导障碍而导致肌肉萎缩,所以补钙很重要
上面就是对儿童面瘫针灸的方法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在遇到小孩出现面瘫的时候就能更好的进行治疗了,另外平时在生活中炎热的夏季一定要注意保证孩子的生活习惯,出汗过后不要直接吹冷风或者空调等。
面瘫针灸有后遗症吗
专家说。面瘫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可以康复的,康复率在90%以上。面瘫的治疗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有的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面部表情恢复的差不多了就停止了治疗,其实受损的面神经并没有完全修复,不说话不做表情基本正常,但是一说话就不正常了。
如果面瘫的治疗不及时,会有很多的后遗症。传统的面瘫的治疗都是采用火针、电针、理疗的方法。因此,患者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面瘫的治疗方法。主要的面瘫的治疗方法如下:
这些传统的面瘫的治疗办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兴旺解除疾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传统的面瘫的治疗过程当中是有弊端,因此部分面瘫患者延迟了最佳治疗时机,留下面瘫的后遗症。
在肌肉收缩和舒张时,有开大和缩小眼、口、鼻孔的作用。同时这种面瘫的治疗方法会牵动着面部皮肤活动,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面部的肌肉大约有26块之多。
面部肌肉都呈扁平、扁薄的皮肌和条状的扁平肌,这些肌肉起自于颅骨的不同部位,分布在眼裂、口裂、鼻孔的周围,呈扁平环形肌和扁平辐射形肌肉与周围的肌肉组织联结在一起,面瘫的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症状。
对于面瘫这种治疗,在针对面瘫后遗症的问题上,必须对症,准确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疗效。面瘫后遗症时期的治疗方案很多,但是患者还是要注意不要急于一时的痛快而盲目乱投医,要根据滋生的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对康复有帮助。
治疗小儿面瘫的方法有哪些
对于小儿面瘫的治疗应选择:对症治疗、去除病因、祛风散邪、温经通络、营养神经的方法。中医对这个病早有记载,而且中医治疗方法也较为丰富。我们对小儿面瘫的治疗力求系统、全面,综合运用针刺、灸疗、面部推拿等方法,再配合内服中药。在针刺时,可以运用无痛针刺,能很好地避免小儿针刺时恐惧感的产生;方法可以使用“四针八穴透刺法,一针两穴,既能减少针刺的次数,又能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
小儿面瘫针灸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轻型面瘫,只用地仓、合谷、太冲3穴即可治愈患者。面瘫症状恢复较慢时,再逐步增加患侧面部的穴位,针刺不必深,针感不必强。
最后,可以给面瘫患儿补充钙及维生素B族元素,对面神经疾病都有帮助。钙不仅能对骨骼和智力有益,还能促进肌肉及神经功能正常,由于面神经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经传导障碍而导致肌肉萎缩,所以补钙很重要。深绿色蔬菜,排骨,海带,蛋黄,水果,芝麻,西瓜,胡萝卜,奶制品等都富含钙质。
小儿面瘫的治疗和成人是有所不同的,针对儿童发育时期的特殊状况,在面瘫的治疗上往往有很多禁忌之类。
面瘫针灸疗法有哪些
一般有风池、太冲、合谷针用泻法,迎香、平刺、下关、牵正,可以采用平补平泻法等。
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以针灸治疗,并以手法为主,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可加用电针或是药物。针灸治疗的原则是祛风通络。
处方:选用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迎香、颊承浆、承浆、迎香、合谷、太冲、牵正、风池、下关。每次选用三到四个穴位。
方法:抽针法、平补平泻;甲减法:对于露睛流泪、眼睑不能闭合的病人,可以加丝竹空、阳白透鱼腰、攒竹、鱼腰。对味觉减退者,加廉泉;耳后疼痛者,加翳风。
操作:风池、太冲、合谷针用泻法,迎香、平刺、下关、牵正,可以采用平补平泻法。颊车向地仓斜刺、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并且采用抽针法,导致面肌向后抽动,留针二十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针灸对面瘫有用吗
针灸对面瘫有治疗效果。
中医学认为,面瘫病因为风邪所致,针灸可疏风散寒通络,故可用于治疗面瘫,对于肝阳化风挟痰阻于经络引起的中枢性面瘫,针灸有平肝潜阳,熄风化痰之功,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面瘫针灸后可以热敷吗 面瘫针灸后要注意什么
面瘫针灸后注意不要吹凉风,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还有牛羊肉,要用凉水洗治疗处,用温水洗后干毛巾擦干。
面瘫针灸后第一天不能碰凉水,避免寒湿邪气入侵。
面瘫针灸后应当避风,特别是空调,乍热乍凉对针灸后敏感的身体经络伤害是很大的。
面瘫针灸穴位
1、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颈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2、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3、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
4、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5、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6、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7、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8、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9、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10、翳风穴: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针灸对面瘫有用吗
针灸对面瘫有治疗效果。
中医学认为,面瘫病因为风邪所致,针灸可疏风散寒通络,故可用于治疗面瘫,对于肝阳化风挟痰阻于经络引起的中枢性面瘫,针灸有平肝潜阳,熄风化痰之功,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面瘫针灸基本治疗法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针灸处方: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
配穴:风寒加风池;风热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鼻唇沟浅者,加迎香;颏唇沟歪斜加承浆;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或消失者加廉泉。
操作方法:面部腧穴均用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昆仑行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治疗功效:面部腧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昆仑为循经远端取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太阳经络邪气,祛风通络;恢复期加足三里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