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针刺深度 涌泉穴常用配伍疗法
涌泉针刺深度 涌泉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百会,水沟,十宣,丰隆,太冲,针刺泻法,十宣点刺出血,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治疗风痰阻窍之中风昏迷。
2.配水沟,大椎,曲泽,委中,百会,针刺泻法,曲泽,委中点刺出血,泄热苏厥,治疗热毒蒙心之昏厥,暑厥等。
3.配前顶,印堂,神门,针刺泻法,镇惊熄风,治疗惊恐小儿惊风。
4.配风池,百会,太冲,针刺泻法,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5.配大陵,合谷,中脘,丰隆,针刺泻法,豁痰开窍,清热醒神,治疗痰火扰心之狂证。
6.配神门,大陵,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清心安神,治疗心肾不交之心烦,失眠等。
7.配鱼际,廉泉,太溪,照海,针刺补泻兼施,滋阴清热,利咽开音,治疗阴虚火旺之咳嗽,咽喉肿痛,喑哑,失音等。
8.配中极,关元,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泻兼施,温肾利水,治疗肾气不足之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
9.配脾俞,中脘,足三里,针刺补法,灸涌泉,温肾健脾,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
10.配百会,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针刺补法,益气补血,治疗气血虚弱之头晕,眼花等。
11.配关元,太冲,公孙,针刺泻法,平肝降逆,治疗肝热奔豚气。
12.配少府,太溪,昆仑,照海,针刺补法,补肾通络,治疗肾虚之足跟痛,手足心热,足趾麻木等。
涌泉穴怎么针刺
涌泉针刺方法
简易取穴:
1.足底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是本穴。
2.仰卧或俯卧位,5个足趾屈曲,屈足掌,当足底掌心前面(约足底中线前1/3处)正中之凹陷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足心直刺向足背。
进针深度:直刺,深0.5-1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可有痛,酸胀感。
作用与好处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它具有通关开窍,苏厥回逆,镇静安神,清热降火的作用,多用于喑不能言,善恐易惊,中风,小儿惊风,痫证,头眩眼黑,巅顶疼痛,咽肿,喉痹,鼻衄,身热,胸痛,心中结热,胸胁支满,咳嗽喘闷,身面发黄,胃脘疼痛,食欲不振,水肿,口渴引饮,大便难,腰痛,足心热,五趾尽痛,疝气,风疹,高血压等症。
注意事项
1.本穴较为敏感,进针时会产生剧痛感觉,因此,为减少疼痛感,进针时宜轻,快,以免患者产生不适。
2.忌刺激过强,本穴针感强烈,足底下有足底动脉弓,不可提插幅度过大,以免伤及动脉,造成血肿。
3.对怕针,精神紧张以及有心脏病,高血压患者,针刺本穴时要谨慎,尤其是进针不可手法太重,应先用指切法,待患者精神放松,不留意时方可快速刺入,不可贸然强刺,否则会使血压升高,或发生晕针。
4.禁用瘢痕灸,本穴皮下肌肉浅薄,深部有动脉,不可使用化脓灸,以防艾火灼伤皮肤和血管,影响足部运动。
针刺带脉怎么操作正确
带脉针刺深度及方向
带脉位置: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简易取法:腋中线上,与通过其中的水平线相交处是穴。
进针深度及方向:直刺,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注意:带脉不宜深刺,忌猛力快速提插,以防刺破肠管。
作用主治
带脉穴为足少阳胆经穴,是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起于泻下,环形腰间一周,络胞而过,具有约束诸经之功,可固摄本经经气,起到调节止带,疏经活络,疏肝理气的作用,为治疗带下之要穴。常用于治疗经带病,腹痛,腰胁痛,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带状疱疹等。
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调经止带,是治疗带下病的要穴。配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带下;配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白环俞,针刺补法,治疗脾虚带下;配关元,肾俞,次髎,照海,针刺补法,治疗肾虚带下。
2.配三阴交,关元,归来,针刺平补平泻法,清利湿热,益气养阴,治疗湿热下注之阴挺。
3.本穴活血理气,调经止痛。配中极,四满,膈俞,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配太冲,三阴交,气海,膈俞,地机,针刺泻法,治疗血瘀经闭腹痛。
4.配侠溪,阴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通经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小腹减退,月水不通。
5.配大敦,期门,气海,阴陵泉,针刺泻法,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疝气。
头维是什么位置 头维配伍疗法
头痛配伍穴位:涌泉穴、头维穴、大陵穴。
眼睑跳动配伍穴位:攒竹穴、丝竹空穴、头维穴。
精神分裂症配伍穴位:后溪穴、太冲穴、涌泉穴、头维穴。
中医能治疗小儿脑积水吗
目前,治疗脑积水的中医疗法主要有:
1、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脑积水
将适量黄柏研末,水调成糊膏状,然后贴于两足心即愈。主要用于小儿囟肿,生下即肿者。
本方在许多医籍中均有记载。如《幼幼新书》:“秘要方,乃胎热,用黄柏膏涂涌泉穴。如陷,用半夏涂手心,此乃婴儿肾受冷气,邪干于心,故令病生。黄连、半夏皆为末,冷水调贴。”
2、针灸
均采取先针后重灸之法。主穴必取,配穴据不同症型而选。关元行补法,涌泉行泻法,均于得气后即出针;百会施平补平泻法,留针1小时。配穴亦于得气后取针。然后选穴施灸。其中,百会、涌泉必灸。用周氏灸架固定艾条,每穴均须灸完1支艾条,以穴区局部潮红,不发泡为度。每日1次,3个月为一疗程,停治1月后再进行下一疗程。
按摩涌泉的副作用 按摩涌泉的方法
利用涌泉穴养生治病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用拇指的指腹垂直按压足心涌泉穴,也可以用食指操作,把食指屈曲,用指尖关节点按涌泉穴,按下片刻后再提起,一按一放,反复进行,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每次3分钟,每天1次。
用拇指按揉涌泉穴,顺时针揉60次,再逆时针揉60次,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次左右,每天1—2次。
以拇指在涌泉穴上从足跟向足尖方向反复搓动,速度不宜过快,每次2分钟,每天1~2次。
这个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搓脚心”, 操作时,先将两手对搓,直至掌心发热。先以右手心的劳宫穴对准左脚心的涌泉穴,顺时针揉60次,再逆时针揉60次,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次左右即可。按摩后换左手揉右脚,方法同前。每天1~2次。
劳宫穴:劳宫穴在手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当握拳屈指时,中指尖所点的位置就是该穴。
用双手掌自然轻缓的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热感为适宜。需要注意的是要手掌要保持空心状态来拍打足底。
用热盐水浸泡双侧涌泉穴。热水以自己能适应为度,加少许食盐,每日临睡觉前浸泡15~30分钟。
可以直接用艾灸,也可以用隔姜或其他药物灸,每次20~30分钟,每天一次,可在临睡前进行。
如果是穴位贴敷的话就要买些中药,打成细粉,然后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每天睡觉前贴戴在穴位上,外用纱布包裹或胶布固定。两侧的穴位交替使用。常用的药物有桃仁、杏仁、栀子、胡椒、吴茱萸等。
可以用脚心蹬搓床头或其他器械,起到对足底涌泉穴的刺激作用。
取站立位,全身放松去除杂念。双目微闭,舌抵上领,将意念放于足心涌泉处,每次30分钟左右,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时间长短。这其实是气功锻炼的一种方法,每天进行一次,对体弱多病者尤为适合。
备注:上述10种按摩方法来源于《黄帝内经》。
涌泉的作用与好处 涌泉治疗疾病方法
1.用拇指指腹按揉涌泉穴,配伍百会,人中,每穴按揉100-2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可苏厥,回阳救逆,治疗昏厥,癫痫,休克等症。
2.用角刮法刮拭涌泉,配伍四神聪,神门 穴,每穴刮3-5分钟,可清心安神,镇静,用于缓解头晕,失眠,癔病等症。
3.用艾条温和灸法灸涌泉,配伍肾俞,膀胱俞,灸5-20分钟,可温阳利水,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瞳子髎针刺深度 瞳子髎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疏风散热,明目通络止痛,如配头维,风池,太阳,合谷,治疗风热头痛;配合谷,四白,少商,攒竹,足临泣,治疗风热目翳,目赤,目痒痛;配风池,翳风,阳白,地仓,治疗风邪入络之口眼歪斜。
2.配睛明,攒竹,太阳,行间,侠溪,太冲,针刺泻法,疏散郁热,清泄少阳,治疗肝胆火盛之目赤肿痛,肝经郁热之迎风流泪,怕光羞明,目翳多眵等。
3.配风池,头维,率谷,悬颅,中渚,针刺泻法,疏利少阳经气,治疗少阳头痛。
4.配睛明,养老,肝俞,足三里,针刺补法,益气养血通络,治疗气血不足之夜盲。
5.配少泽,太冲,针刺泻法,疏肝清热,通络止痛,治疗肝经郁热之女子乳肿。
涌泉穴为补肾之要穴
涌泉穴,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泉水涌出之处,涌泉穴,在人体的经络系统归属于人体的足少阴肾经,肾又为人的一身之根本,而涌泉穴又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为补肾的重要穴位之一。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大约当足底2、3趾趾中点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处。
那么涌泉穴有什么功效呢,王医师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第一,涌泉穴可以治疗人体的神志疾病,如癫痫、晕厥、狂躁、神志不清、精神分裂症等等,同样对于小儿高热惊厥(俗称抽风),有较好的疗效,常常是急救常用穴位之一,可以选择针刺,也可以用普通的艾灸。
第二,头痛、头晕。对于平素有头痛、头晕,伴见腰背酸痛、手足冰冷、畏寒怕风、神疲乏力、进食冷食则腹泻的患者而言,涌泉是不错的选择。涌泉穴为补肾之要穴,肾又为一身之本,肾气充沛,人体则可保持长期的健康状态。同时对于高血压患者,伴见头痛、头晕同样可以选用涌泉穴。
第三,咽喉肿痛。涌泉穴又有利咽泻火之功,对感冒初期或急性扁桃体炎初期的患者,患者见咳嗽、咳痰、咽痛的患者,针刺或按压涌泉穴可以缓解咽喉肿痛。
第四,缓解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女性在进入48岁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患者出现足心热、脾气急躁、夜间盗汗、自觉有气从下向上冲击胸部(中医称为奔豚气),这都是肾气亏虚的表现,因此对于这类人群除了药物治疗外,涌泉穴的养生同样重要。
以上介绍的是涌泉穴的功用,那么如果在涌泉穴进行操作呢。
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的位置,穴位并不局限于某一点,而是一片区域,因此如果定位正确,按压该处会有轻微的酸、麻、胀、痛之感。准确定位之后,便可在涌泉上进行相应操作,涌泉的操作包括了针灸、艾灸、按揉等方法。但是由于大多数人缺少专业的知识指导,因此不提倡大家在没有接受专业指导的前提下使用针灸,日常的养生比较适宜选用艾灸、按揉法。
针灸对适合于一些热证,如上述的感冒及急性扁桃体炎初期的患者,高血压伴见头痛、头晕患者。艾灸和按揉法适合于虚证的患者,如头痛、头晕,伴见腰背酸痛、手足冰冷、畏寒怕风、神疲乏力,男性阳痿、女性月经过少的肾虚患者、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患者。同样,对于平素发育迟缓的、免疫功能低下的青少年儿童都可选用艾灸、及按揉法。使用艾灸法时,常常将艾条放置于穴位上方2-3cm,待到穴位处有透热感时,可用艾条在穴位上方做回旋环转,保持透热度,一次艾灸时间可持续10-15分钟,每日皆可进行。按揉法用大拇指揉按即可,力度以出现能耐受的酸、麻、胀、痛感即可,按揉时间15分钟,晚上泡脚后揉按更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