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育儿困惑多
80后育儿困惑多
育儿大课堂帮你解惑
“宝宝上火了怎么办”、“怎样衡量宝宝营养是否均衡”、“早教该从哪些内容开始”……年轻父母的诸多育儿困惑将有解答。近日,“三公仔·爱子有方”育儿大课堂再次启动,邀请资深儿科医生、营养学家和早教专家,陆续在广州、深圳、南宁、武汉、成都、重庆等9个城市为婴幼儿家长讲授科学的育儿方法。
年轻父母育儿知识欠缺
一位急诊科专家告诉新快报记者,一位三岁的男孩发烧,年轻的爸爸开车送儿子去医院,途中孩子出现轻微抽搐,这位爸爸立刻吓得六神无主,手足无措甚至无法开车,只会打120,然后就坐在一旁干等。至于大热天孩子发着高烧父母仍里三层外三层将其包得严严实实,孩子消化不良胃口不好,这边医院刚看完病,那边父母就带去吃香口的炸鸡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许多父母不知道如何科学育儿。育儿专家孟迁介绍,年轻父母尤其是“80后”父母,在婴幼儿疾病、护理、营养、教育、心理等方面存在不少困惑。
“80后”跟老辈共同育儿易冲突
记者在活动的启动现场看到,一位来自某高校的老师热切地向专家咨询“爷爷奶奶带孩子太讲究对不对?该如何让老人接受我的育儿观”等问题,专家认为,两代人共同育儿是目前中国最普遍的育儿模式,祖辈带孩子,父母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接着带。
育儿专家分析说,这些新生代婴幼儿的父母,没能系统地学习科学育儿方法;同时,他们也不大认同父辈传统经验,遇到问题,主要求助于书本、网络,获取的知识良莠不齐,有时令他们无所适从,甚至焦虑抑郁。
活动链接
鉴于目前许多年轻父母在育儿方面存在困惑甚至误区,为了给家长普及全面的、科学的育儿知识,王老吉药业创立了“三公仔·爱子有方”公益项目,邀请资深儿科医生、营养学家和早教专家,为准家长及婴幼儿宝宝家长讲授科学的育儿方法,并在各大幼儿园进行“启智绘画比赛”启发儿童智力。
独带独时代教育孩子也要时尚
所谓“独带独”,是指父母是独生子女,小孩也是独生子女。时下,上海各幼儿园已陆续开学。根据某幼儿园的统计,入园新生的父母中80后所占比例已达到56%,未来三年内这个比例更可能增至80%。随着80后家长正在成为幼儿园里的主流家长群,幼儿教育进入了“独带独”时代。在这一新老更替的过程中,幼儿教育显现出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幼儿怎样教80后家长很迷惑
“从‘独生子女’到‘为人父母’,80后角色正在悄悄转变。 ”
进入“独带独”时代,80后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面临的一大困惑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冲突。80后家长都十分年轻,看上去就像是小朋友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完全不会给人明显的父母与子女间的感觉。
此外,80后家长学历普遍较高,对孩子教育常有自己的见解,但他们工作压力比较大,带孩子的时间非常少,这样新的幼儿教育问题随之而来。专家建议80后家长应定期学习先进的国际幼儿教育理念,探索该怎么更好地去和孩子相处,怎么去教育孩子。
80后家长Ada从小受过西方教育,赞赏自由开放、创造思维的西方教育模式。女儿乐乐进入幼儿园之后,她的枕边书变成了劳伦斯·科恩的《PlayfulParenting》以及阿黛尔·法伯的《How toTalkSoKidsWillListen》。同时,她定期参加了GPST-PT国际幼儿教师课程。学习能充分满足2-6岁的幼儿教育所需专业幼教知识,树立科学的时尚育儿理念。在她看来,育儿应当是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事情,缺一不可。
幼儿怎样教,幼儿教师该补课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 ”
幼儿教学是一项非常专业化的工作,只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化教育与培训的人员才能够胜任这项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当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角色,也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型”教师,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型”教师。
幼儿园应逐渐打破传统思维推出创新举措,比如安排灵活的接送时间、多开展亲子互动活动、举办亲子野外生存互助活动等。当然这样也就意味着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一颗足够包容的心外,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
针对这一现状,GPST-PT国际幼儿教师认证引进国际领先的教育理念,科学有效地开发幼儿潜能。如通过引进欧美教育心理学概念——“心情教育”,让学员学会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帮助孩子建立成功感,从而让孩子有表达的意愿,并对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这样,小孩子上幼儿园不再是一种痛苦。
进入独带独时代,80后角色的转换
幼儿怎样教80后家长很迷惑
“从‘独生子女’到‘为人父母’,80后角色正在悄悄转变。 ”
进入“独带独”时代,80后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面临的一大困惑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冲突。80后家长都十分年轻,看上去就像是小朋友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完全不会给人明显的父母与子女间的感觉。
此外,80后家长学历普遍较高,对孩子教育常有自己的见解,但他们工作压力比较大,带孩子的时间非常少,这样新的幼儿教育问题随之而来。专家建议80后家长应定期学习先进的国际幼儿教育理念,探索该怎么更好地去和孩子相处,怎么去教育孩子。
80后家长Ada从小受过西方教育,赞赏自由开放、创造思维的西方教育模式。女儿乐乐进入幼儿园之后,她的枕边书变成了劳伦斯·科恩的《PlayfulParenting》以及阿黛尔·法伯的《How toTalkSoKidsWillListen》。同时,她定期参加了GPST-PT国际幼儿教师课程。学习能充分满足2-6岁的幼儿教育所需专业幼教知识,树立科学的时尚育儿理念。在她看来,育儿应当是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事情,缺一不可。
幼儿怎样教,幼儿教师该补课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 ”
幼儿教学是一项非常专业化的工作,只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化教育与培训的人员才能够胜任这项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当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角色,也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型”教师,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型”教师。
幼儿园应逐渐打破传统思维推出创新举措,比如安排灵活的接送时间、多开展亲子互动活动、举办亲子野外生存互助活动等。当然这样也就意味着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一颗足够包容的心外,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
针对这一现状,GPST-PT国际幼儿教师认证引进国际领先的教育理念,科学有效地开发幼儿潜能。如通过引进欧美教育心理学概念——“心情教育”,让学员学会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帮助孩子建立成功感,从而让孩子有表达的意愿,并对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这样,小孩子上幼儿园不再是一种痛苦。
复杂语言环境会导致宝宝金口难开
1、妈妈疑惑:复杂语言环境对宝宝说话有影响?
爷爷奶奶在家里说方言,爸爸说广东话,妈妈是说普通话。家里复杂的语言环境让妈妈很担忧,儿子宁宁已经两岁了,除了喊“爸爸妈妈”比较清楚之 外,其他话都是依依呀呀的口齿不清。看着一些同龄的小朋友语言流利,妈妈真是很焦急。医院检查并没发现有什么异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因为家里人 “各说各话”对宝宝学说话有影响?
有研究指出,讲两种以上的方言的家庭的孩子,比单讲一种语言的家庭的孩子更多地出现发育性语言障碍,且以2至3岁年龄的儿童较为突出。所以家庭语言环境过于复杂,就像宁宁家庭那样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宁宁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
2、语言混杂对宝宝说话有哪些影响?
宝宝困惑,金口难开
在家庭中交流语言不统一,宝宝想要模仿学习很难,他不知道哪个音是正确的,再加上宝宝辨别能力差,孩子变成了跟谁在一起就学谁说话,结果学习语言的阶段拉长了,最后是连一套完整的语言也说不清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宝宝在该说话的年龄却金口难开。
严重可能失语症
更为严重的影响是多种语言环境可能让宝宝变成“哑巴”,即患上失语症或自闭症。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目前美国儿童自闭症发病率比上世纪80 年代增长了10倍,每300个儿童中就有1个患上此病。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生活在多语言的文化环境中,宝宝无所适从,因不适应这种复杂的语言环境而 患上自闭症。
混乱语言,混乱思维
家里多种方言并存,宝宝周围的人有的说这样的话,有的说那样的话,致使宝宝一直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下长大。例如,年轻的妈妈每天晚上用普通话 给宝宝讲故事,同一个故事,奶奶在白天的时候用方言讲,讲法不同,故事内容里的叫法也不同。妈妈再给宝宝讲故事让其指认东西时,宝宝都是充满疑惑的眼神, 因为多种语言来讲,造成了宝宝语言思维的混乱。
孕晚期不需要补钙是真的吗
孕晚期能补钙吗?这是很多妈妈都疑惑和担心的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是很不必要的,孕晚期补钙不但不会出现分娩困难现象,而且还有利于胎儿和孕妇的身体健康。?孕期补钙会导致分娩困难是谣言。
孕晚期补钙虽然会让胎儿的头骨硬化,但是胎体最大部位的胎头具有可塑性,在分娩过程中,颅缝可以轻度重叠,会使头颅径线缩小,便于娩出。因此,一般补钙不会让宝宝不好生,除非出现巨大儿或骨盆狭窄或胎位异常等情况,才会出现分娩困难的情况。
孕晚期补钙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
准妈妈在孕晚期补钙也是很关键的。因为在孕晚期,胎儿骨骼的钙化速度就骤然加快,这时胎儿需要大量钙质,才能保证骨骼的正常钙化,在整个胎儿发育过程中,胎儿体内的钙储备中有80%是在孕晚期积累的,所以妈妈要有充足的钙才能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而且孕晚期补钙还可以补充身体钙的储存,对哺乳期的营养也有促进作用。
现在的婆媳都会有哪些矛盾
矛盾一:婆婆总觉得我不够好
婆婆不是妈妈,总是对媳妇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很多事情也不会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事事包容,但是对于骄纵的80后女生,又怎么受得了婆婆的指指点点?矛盾一触即发!
矛盾二:婆婆处处向着老公,家里的事情都要我来做
这点应该是很多现在80后女生的一致心声,老公是家里的独苗,我也是家里的千金啊!在老一辈的观念里女主内男主外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对媳妇的要求也相对偏高,但是现在的80后的女生哪个在结婚之前就会做家务的?少之又少……所以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矛盾三:婆婆看不起我家里人
这点矛盾经常会出现在女生嫁的比较好的情况下,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父母都希望女儿能嫁的大富大贵,当中当然有好的方面,但是往往不好的方面也会随之而来……
矛盾就在这样的局面下展开。
矛盾四:婆婆喜欢干涉我们的生活
非常多的80后男生是在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长大了,就算结婚了,你的婆婆还是会把你的老公——家里的顶梁柱当成一个孩子,往往让你哭笑不得,她们随意进入你的房间,随意的改变你的房间摆设。让你的生活陷入混乱,但是婆婆依然是顶着好人的帽子,这样的情况,矛盾怎么会不发生?
矛盾五:价值观完全不同
如果你遇到一个时尚并且懂得生活的婆婆真是万幸!但是如果你遇到一个思想保守并节俭持家的婆婆呢?应该会让你头痛不已吧?
80后的女生生活自由,生活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生活指标,但是婆婆那一辈的想法未必是这样的,那你们的争执必定展开,只是早晚的问题罢了。
矛盾六:婆婆的育儿方式我不认同
教育孩子本是家长的任务,但是由于现在中国的国情,带孩子变成了老一辈的工作,无论哪个城市的街头你都可以看到老年人带着孩子读书去补习班,但是真的是现在的80后父母不愿意管吗?还是更多的让婆婆和公公代替没有插手的余地了?
80后孕妈三大问题最头疼
产前焦虑惹人烦
据调查显示,有98%的孕妈妈在怀孕28周后容易产生焦虑心理,有些孕妈妈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会使焦虑心理减轻;有些孕妈妈不善于调节,导致心理焦虑越来越重。
造成这种心理问题有多种原因:
1、城市女性大多数是第一次怀孕,缺乏对生产的直接体验。从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又耳闻目睹了许多孕妈妈生产的痛苦经历,考虑到自己也将经历此过程,心中不免焦虑。
2、怕孩子畸形。虽然做过多次检查,但检查毕竟是通过机器和各种化验,有些胎宝宝存在健康问题不能查出,孕妈妈对此焦虑,怕生个不健康的宝宝。
3、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心脏病等产前并发症的孕妈妈,由于自身健康存在问题,同时也怕殃及胎宝宝,因此也易焦虑。
4、由于行动不便,整日闭门在家,注意力集中到种种消极因素上,加重焦虑。心孩子出生后,自己的职业受到影响或家庭经济压力加大,而产生焦虑。
产后抑郁让人厌
由于种种的不适应,月子期间出现心理问题的新妈妈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是因为怀孕和生产的关系,让新妈妈的激素水平、内分泌等产生很大波动,容易出现精神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本身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很大。
当新爸爸因为工作的压力忽略新妈妈,而宝宝又需要照顾时,新妈妈未完全适应身份转变、急需关爱的新妈则因此产生强烈的被忽视感,从而变得敏感多疑,产生产后抑郁症的问题了。
由于新妈受到抑郁情绪的影响,泌乳功能下降,母乳喂养难以坚持,这就容易使宝宝的体重和身高受到影响。不仅如此,如果新妈妈产后抑郁严重的话,最终影响宝宝的情绪、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发展,对孩子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
面对产后抑郁,新妈妈要学会自我调节:
1.自我鼓励法:新妈妈要学会自我欣赏,多看自己的优点,多看事物的好处,多想事情可能成功的一面。
2.倾诉宣泄法:新妈妈情绪低落时,可以好朋友或者亲人倾诉和交流,尽诉心声,即便是大哭一场也无妨,最重要的是尽情宣泄郁闷的情绪。
3.角色交替法:别忘了自己虽然已为人母,但仍是新爸爸的妻子、父母的爱女,谁也不可能只做24小时全职妈妈,所以新妈妈要给自己换个角色享受娇妻爱女的权利。
易与婆婆发生矛盾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80后”第一代独生子女自出生后就受到百般宠爱。因此当“80后”妈妈怀孕和坐月子时,难免会有缺乏责任心、自我意志过强的缺点。当“别具个性”的时尚孕妈妈遭遇观念守旧的婆婆时,问题又出现了。
有些婆婆,跟她相处时,你会觉得她并非是“老顽固”,但是一旦涉及到孙子的事情,老太太的脾气可不是一般的火爆。而且,老人家观念守旧,当你怀孕或者坐月子时,婆婆让你遵守一些莫名其妙的规条。自自然然,“80后”孕妈妈很容易会与婆婆发生争吵。
而且,一些网络论坛上,往往也可以看到一些“婆媳矛盾”的帖子,而其中关于两代人育儿观点差距的帖子又占了一半以上。当强势的“80后”孕妇遭遇固执的婆婆时,两代人的观念差距,往往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
许多“80后”在结婚后不久就开始了孕育过程,在孩子降生后,本来的“两人世界”变成了“三人世界”甚至“多人世界”。“孩子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参与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来,这使得本来就不懂分享、不擅长人际关系的“80后”夫妻更陷入了家庭矛盾中。
相互尊重才能和平相处:
所以,在遇到这种情况下,小编建议,“80后”孕妈妈应该发挥自己的知识长处,将科学育儿知识传递给长辈,而不是一味地和婆婆们对着干。如果条件允许的话,“80后”夫妻俩最好跟老人家们分开住,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出现。
由于是独生子女,“80后”的孕妈妈从小就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长大,性格会比较自我。尤其是夫妇俩都是“80后”的话,怀孕后,准爸爸家人的重心就直接转移到孕妈妈身上。而且由于“80后”的孕妈妈极具个性,因此孕期的夫妻关系可能会日趋紧张。
80后看东西方育儿智慧大比拼
东方是指中国,西方式指欧美等发达国家。东西方早教差异相信大多数80后父母都明白,造成差异基本基与两个元素:
一、东西方文化价值取向差异所造成的,
二、社会的发展差异所造成的。
总的来说外国的家长比较在乎自我意识即:我的孩子将怎么来看待着个世界!中国家长比较在乎社会意识:这个世界将怎样看待我的孩子!很难简单地说孰优孰劣,但做为中国育儿主力军的80后父母应该具备将中西育儿精华融化贯通的能力。孩子的所有认知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早教中心!
专家针对春节后育儿三大提醒
提醒一:温差大别减衣 这两天许多人都嗅到了春天的气息,太阳暖洋洋的,风儿也变得柔柔的,于是,不少人就急着脱掉了厚重的冬衣。
提醒二:多监护防意外。仅2月6日一天,郑州市儿童医院五官科便接诊了110多名小患者,其中患扁桃腺炎和鼻窦炎的占大多数。2月5日和6日两天,就有7个气管进异物的孩子被送到了五官科,这些孩子最大的才4岁,最小的只有8个多月。进入气管的异物多为花生和瓜子。
专家提醒父母,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咀嚼功能不健全,而花生和瓜子等硬的颗粒状食物很容易误入气管、支气管,所以这些食品不适合5岁以下的孩子吃。此外,也不要让孩子吃东西时跑来跑去或是惹孩子大哭、大笑,否则食物易呛入气管。
一旦发现孩子突然有阵咳、憋气等不正常的症状,就要考虑是否为气管异物,父母可从后面抱住孩子的胸口,挤压孩子肚子,使空气从肺里猛然冲出,把异物带出。也可以让孩子趴在大人的膝盖上,拍孩子的背,把异物咳出。如果这些措施都不见效,应立即带孩子就医。
提醒三:调整好吃和睡在春节期间有不少孩子患重症肺炎,而节后因消化不良住院的孩子也不少。董志巧分析,除去天气和季节因素外,春节期间不规律的生活降低了孩子的免疫力,而吃的食物较多较杂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所以,春节过后,父母应该格外注意调整好孩子的作息时间和饮食规律,一方面是预防孩子生病,一方面也为节后孩子的入学和入园做好准备。
关于乳房“二次发育”的困惑
乳房,平民点说,就是人体的一个部位罢了。女性乳房的直接功能就是在生育期间给予幼子哺乳。对于男人来说,乳房在性活动中也担负举足轻重的性刺激作用。话虽这么说,但乳房仅此的生理功能,其实不能完全满足这个部位更隐喻的心理作用,即乳房之于女人,是达到一种优雅性感的至美境地之关键,它形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女人成为美人的信心。所以,本来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一个部位,终于因为它强大的心理影响,自古以来有始无终地成为女人们费尽心思的核心。
的确,从剖析乳房的结构来讲,我们的乳房是由脂肪、乳腺和胸大肌组成。乳房核心部位为乳腺,每个乳腺中包含15-25个乳腺小叶,且都存在纤维组织和脂肪中。丰富的腺体是决定乳房发育的关键。从生理上说,乳房的发育早在女人初次月经来潮之前就开始了,到16-18岁左右,乳房发育基本完成。决定乳房大小的重要元素是“腺泡”。腺泡是否发育完整、饱满,决定着乳房的大小。而这个阶段的发育,决定了女人一生的乳房形状和质量。
了解了乳腺的作用,就很清楚知道乳房发育不存在一次和二次区分。我们所真正指向的发育实际上说的是人体本能的自然生长发育。而少女时期的发育性征仅此一次,再有人做所谓乳房二次发育的文章,切记要明确概念,从乳房形成的三要素考究,想让乳房自然变大,到底是“发育”了脂肪,还是“发育”了胸大肌?
关于“二次发育”的困惑
困惑1 “我在生完孩子后,发现乳房突然变大了,当然和哺乳有关,但是那种变大好像一直持续下来呢。”
很多准妈妈在生完孩子后的第一反应就是相信“乳房变大”。即使过了哺乳期,乳房的罩杯也已然超过了未生育之前的Size。
80后妈妈的6大育儿困惑
困惑一:与宝宝“一见钟情”有点难
在宝宝没降生的那段日子里,妈妈们在心里一遍遍地想象着见到宝宝后是多么地欣喜和疼爱。然而,宝宝真的降生了,有的新妈妈却发现见到宝宝的心情并不是特别激动,也没有对宝宝“一见钟情”,甚至还很陌生。当感知到自己的这些想法后,又为自己的心理自责、内疚。
随着宝宝的降生,原来自由惬意的二人世界被打破,很多新父母会感到难以适应,加之小婴儿与自己之前的想象有所差距,这些都会造成妈妈的如上心理。那么该如何与新生宝宝培养出甜蜜的情感呢?
Step1:在宝宝出生后的30分钟内,不管新妈妈此刻是否精疲力竭,都应努力尝试抱着宝宝,让宝宝伏在你胸口听一听心跳。分娩后的搂抱对母子关系的建立和日后安抚宝宝都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果宝宝出生后很久还没有躺进妈妈的怀抱,不仅使宝宝情绪上感到无助不安,也会令新妈妈对“母亲”这一角色缺乏直观的认同感。
Step2:在养育过程中,尽量坚持母乳喂养。母乳是母爱的一部分,当婴儿充满渴求地吮吸你,母子之间的情感就变得密不可分、互相依赖。
Step3:多与宝宝保持身体接触,这也是妈妈与宝宝培养情感的重要方式。除了身体接触,新妈妈还可以用眼神、言语乃至哼唱与宝宝做心理交流。不妨建议新爸爸也学着给宝宝洗澡、换尿不湿、做抚触操,与宝宝一起玩气球和铃铛等,既帮助新妈妈减轻了育儿辛苦,也能在这些接触与沟通中使亲子感情快速成长。
困惑二:育儿与事业如何平衡
当宝宝降临人世,几乎每个妈妈都会面临养育宝宝和事业发展之间的冲突。很多妈妈担心养育宝宝会让自己失去原有的职位或升迁机会,可又想多一些与宝宝相处的时间,提升育儿质量。
无论你希望怎么选择,首先应当明确“有舍才有得”。因为时间精力就那么多,所以你先要告诉自己,希望舍掉什么得到什么。当你真的做好决定后,就不要再犹豫不决,学会享受自己的选择。比如,这一段时间你希望陪宝宝,那么就请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吧,尽量不让所谓重要的“事业”来干扰你平静的生活,也不必去担忧回到工作岗位后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另外,某一段时间当你觉得需要在工作中充实自己,那么就尽量把家务搁下,放心地把宝宝交给保姆或老人带,别在工作时还一直把宝宝“揣”在心里,担心这个惦记那个。虽然做到不容易,但这种平和的心态对宝宝的成长发育也是有益的。
困惑三:初为人母的心理调适
“80后”妈妈多是独生子女,从出生、成长、读书、结婚到怀孕一直都是家庭的重心。生完宝宝后,一家人的焦点一下子都转移到宝宝身上,新妈妈难免会在心理上产生落差,感觉自己失宠了,再加上照顾宝宝的繁重任务、隔断外界往来的闭塞、对自己身材相貌的顾虑、对重返职场的担忧……这一切,都使她们感到无形的压力和莫名地烦躁。
对于“80后”妈妈来说,先学会调整自我最重要。照顾新生儿虽然辛苦,但也有很多乐趣。如何意识到宝宝是上苍赠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写宝宝成长日记,给宝宝拍照片,收集婴儿纪念品等,无疑都是很好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的新发现会令新妈妈对于宝宝的到来充满感恩和欣喜,还能分散注意力,避免独自胡思乱想,滋生坏情绪。
另一方面,家人也要义不容辞地为新妈妈营造愉快的氛围。丈夫应该继续像呵护孕期准妈妈那样关爱妻子,多多鼓励她,肯定和赞扬她对宝宝的付出;抽空多与妻子分享一些育儿的烦恼和乐趣,回家后也要力所能及地帮忙照顾宝宝;妻子身体恢复后,还可鼓励她定期出门与朋友聚餐、逛街;若宝宝有老人照顾,在纪念日时别忘了陪妻子出门看场电影或吃一顿烛光晚餐……家里长辈不妨也多尊重新妈妈的意愿,少些强求或责备,对她表示关切时最好不要说是为了宝宝,否则会让她觉得,长辈关心的其实只是宝宝。
只要善于调整自我,理解家人的苦心,新妈妈一定会尽快找回属于自己的自信和空间!
困惑四:育儿费用严重“超支”
追求高品质生活的“80后”妈妈,为了宝宝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狂热投资,她们热衷于购买各式各样的婴儿专用产品,许多“50后”、“60后”妈妈们闻所未闻的新鲜玩意儿,正成为“80后”妈妈的新宠。她们常常一边嚷嚷“什么都要给宝宝买最好的”,一边又抱怨“如今的宝宝真是养不起”!
养育宝宝究竟要花多少钱?其实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宝宝的健康、良好的品格不一定与金钱成正比。对新妈妈来说,不要有盲目攀比的心态,物质方面需根据家庭经济状况量力而行,多为宝宝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着想。比如衣服鞋袜之类,由于宝宝成长较快,不妨买稍大一号,数量上够穿就行;手推车这样的大件物品,如果亲朋好友的宝宝有质量还不错的二手小车,可以考虑拿过来继续使用;对于玩具,也不必过分追求进口品牌,只要安全并适合宝宝玩,国内品牌一样有很多选择;亲子班之类,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带宝宝去适应人多的环境,培养交往能力,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没关系,带着宝宝去小区散步玩耍,一样可以遇到很多同龄的宝宝……
对于宝宝来说,再多的物质投资都比不上妈妈精心的呵护、温柔的怀抱、用心的交流,您觉得呢?
困惑五:与长辈育儿观念的碰撞
“80后”的妈妈更容易认可现代的育儿方式,她们热衷于从书籍、网络、专家讲座和亲子培训班中获取科学而时尚的育儿方法,而出生于四五十年代的父母却往往喜欢沿袭自有的传统育儿观念,因此两代人在共同照顾宝宝的过程中,常会由于育儿观念的不同产生不和谐音符。
与其在冲突中互相较劲,不如接受当下的“严峻”现实,静心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是否有商量调和的余地?
由于生活背景和受教育情况等多方面的不同,两代人在育儿问题上产生冲突,很难用简单的对与错去判定谁是谁非。老人的养育方式未必都过时,年轻父母的做法也并非全部都对。消除“育儿代沟”的不二法宝就是多多沟通。不妨建议长辈跟着你去听听育儿讲座或多看看近年的育儿书籍,理性思考一下晚辈的新式育儿观念,年轻妈妈也不妨宽容一下父母的唠叨。
产生冲突时,体谅是最好的调和剂。即便是有些矛盾冲突不能一下解决,大家也尽量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去争论,尤其是宝宝懂事以后,以免给宝宝造成负面影响,引起情绪上的恐慌和行为上的不一致。
各退一步,海阔天空。所谓的冲突归根结底不都是因爱而起吗?给宝宝营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比什么都重要。
困惑六:育儿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许多新手父母在宝宝出生之前可谓做足了功课,生怕自己的宝宝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刚打算怀孕就开始购买各种版本的育儿书籍报刊,或不断地从相关的育儿网站获取育儿信息。这么折腾一番下来,理论知识倒是知道了不少,各种新理念、新名词也耳熟能详。但是,这样就能在宝宝降临后得心应手吗?就能有把握打造一个“神童”宝宝吗?
看看现实中的例子。笔者曾有一位专门搞幼儿研究的朋友在生下自己的宝宝不久后,有一次在电话中抱怨道:“原本以为自己在幼教领域也算半个专家,养育宝宝应该很轻松,可是没想到那些理论在遇到具体情况时就全都失效了!我还是需要从实践中慢慢摸索着来。”
在这里,并不是想说理论知识无用。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是理论知识针对的毕竟是宝宝们的共性问题,如人们常说的“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可具体到生活中,每一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成长发育有早有晚,早一个月会爬,晚两个月会走,都是正常的。不必为此大惊小怪。
除了身体发育速度不同,每个宝宝的性格脾性也不同,因此,“80后”妈妈们在育儿过程中既要向有经验的朋友或长辈请教,同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育儿方法,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育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