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经期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经期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月经先期又称“经早”,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以上,甚至每月两次,如仅超前3-5天,或偶尔朝前1次,无其他明显症状,不作病论;若经行先期,量多色紫,质稠而粘,并伴随面红心烦,舌红口感,尿黄便结,为实热;量少色红,五心烦热为虚热;量或多或少,色紫有块,胸胁乳房胀痛,则为肝郁;量多色淡,经致清稀,神疲肢软,心悸气短,为气虚。

艾灸疗法:灸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气虚者加灸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隐白穴,于俯卧位加灸心俞,脾俞穴;肝俞者,与仰卧位加灸期门,内关,地机,太冲穴,于俯卧位加灸肝俞,次髎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月经后期指月经延后7日以上,甚至40-50天一次,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若经行后期,量少色黯,小腹冷痛,喜暖畏寒,面白肢冷,苔薄白,脉沉紧,为血分实寒,若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绵绵作痛,腰酸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为血分虚寒,若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头晕眼花或心慌失眠,面色恍白,舌淡苔少,脉虚细,为血虚。若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胸胁乳房发胀,脉玄涩,为气滞。

艾灸疗法:灸气海,关元,子宫,气穴,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血分实寒者,与仰卧位加灸天枢,归来穴,于俯卧位加灸次髎穴;血分虚寒者,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地机,太溪穴,于俯卧位加灸明目穴,灸法同时;血虚者,于仰卧位加灸神门,足三里穴,与俯卧位加灸心俞,脾俞;气滞者于仰卧位加灸期门,四满,中极,蠡沟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益气活血。

月经先后无定期指的是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其中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经行不畅或有血块,胸胁,乳房,小腹胀痛,精神郁闷,喜叹息者为肝郁;量少色淡,精神不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多为肾虚。

艾灸疗法:灸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肾虚者,于仰卧位加灸太溪,水泉穴,于俯卧位加灸命门,肾俞穴;肝郁者,与仰卧位加灸期门,蠡沟,太冲穴,于俯卧位加灸肝俞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益气活血。

艾灸的基本方法

艾灸的基本用具

艾炷:由艾绒制成,呈圆锥状。在艾灸疗法中,可以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相应大小的艾炷。通常来说,较大的艾柱用来灸大面积的身体部位,如背部、腹部。较小的艾炷用来灸四肢或头面部。另外儿童宜用较小的艾炷。

使用艾炷灸时,将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

艾条:由艾绒卷材的棒状灸具。判断艾条的好坏主要依据艾绒的纯度。一般艾条的包装上会表明艾绒的等级,如艾绒等级为1:6,表明制成1千克艾绒,所需艾叶为6千克。等级越高,纯度越高,品质也越好。

使用艾条灸时,点燃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烤。

艾灸的辅助器具及使用步骤

艾灸盒:艾灸盒是艾灸的首选辅助器具,通常为木制或竹制。

艾灸盒的使用步骤:

①点燃艾条,让艾条充分燃烧。

②将点燃的艾条插入艾灸盒盖上的卡子里。插入长度要小于艾灸盒的高度,又要和盒子保持一定距离。

③将艾灸盒盖按照正确的方向改好,艾条要靠近艾灸盒底部且不触及铁丝网。

④用艾灸盒上的绑带绑在需要施灸的身体部位。在艾灸过程中可通过艾灸盒上的孔眼随时观察艾条的燃烧状态,及时舔掉艾灰,并调整艾条的位置。

艾灸罐:艾灸罐可以在全身不同的部位使用,使用起来很方便。

艾灸罐的使用步骤:

①将艾灸罐打开,取出最里面的内罐,并准备一段长短合适的艾条。

②将艾条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留下一个小孔,点燃艾条有孔的一端,将点燃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上。

③盖上艾灸罐的盖子,装上艾灸罐的手柄就可以手持艾灸罐施灸。

④也可以用绑带将艾灸罐缚在身上施灸,这种方法需要在施灸部位覆盖毛巾等隔热,避免烫伤。

艾炷的常用艾灸方法

无瘢痕灸:施灸时不烧伤皮肤、不让其化脓、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虚寒性疾病的治疗。

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称为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出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施灸。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部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天换敷贴一次。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治疗。

隔姜灸: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拨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至于要施灸的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微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抬离皮肤片刻,再放下继续施灸,之艾炷燃尽再更换艾炷,每次每穴3~5壮,灸至皮肤潮红为止。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咳的作用,故此灸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盐灸:又叫神阙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至脐部填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至患者感觉灼痛,即可更换艾炷。也可在食盐上放置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虚脱等。

艾条的常用艾灸方法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施灸的部位,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烤,使被施灸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如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地活动着施灸。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3厘米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均匀地想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

湿疹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湿疹艾灸部位

阿是穴:皮损局部。

曲池:屈肘90°,肘横纹拇指侧纹头端。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旁开1中指宽。

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

阴陵泉:膝关节内下方高骨下凹陷中。

肝气郁结能艾灸吗 肝气郁结艾灸注意事项

1、因为是以火熏灸,所以艾灸部位有伤口的不宜食用艾灸,艾灸时也要注意不要烫伤皮肤。

2、极度疲劳、过饱过饥、妇女经期都不宜艾灸。

3、没有自制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不宜艾灸。

经期艾灸肚脐眼可以吗

1、因人而异看是否经期可以艾灸肚脐眼

经期是否艾灸,我感觉就要因人而异了,这些治疗都不能给一个死套路。艾灸治疗疾病是具有双向调整的功能,比如治疗妇科病,如果你有功血用艾灸治疗他可以调整使功血正常,如果你经量太少,用艾灸还可以调整经量逐渐增多。至于经期是否可以艾灸,专家的观点也各有不同,我以前也是赞成经期艾灸的,可是有很多人会有不同的意见,只好告诉她们,经期过后再艾灸,这样也免去了很多麻烦。我个人认为经期艾灸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如果你经量比较大,那么你经期就停一停,免得你自己因经期艾灸了,使经量更多或经期延长,心存疑虑。

2、经期可以艾灸肚脐眼

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和血,达到“通则不痛”。适用于肠麻痹、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证。敛汗固表,涩精补虚:艾灸肚脐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调整体质,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帮助入睡。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带下、久泄、梦遗、滑精、惊悸、失眠等。

3、经期艾灸肚脐眼可以调理月经不调

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作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皮肤较薄,敏感度高,具有渗透性强、吸收力快等特点。因屏障功能较差,在人体又属相对虚弱之地,易受凉而染风寒。睡眠时更要注意脐部的保暖,以免引起腹泻或感冒。尤其对于年轻女性而言,特别是经期女性,血管处于充血状态,穿露脐装最易因受凉而使盆腔血管收缩,导致月经血流不畅,时间长了会引起痛经、经期延长、月经不调等。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三寸处,即脐下四横指处。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处,即脐下旁开四横指处。

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侧头的隆起处。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处。

气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月经不调艾灸部位图 月经不调灸疗法则

灸疗法适用于虚寒者月经不调,虚者益气养血,补肾调经;寒者温经散寒,调理冲任。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艾灸运用经络原理,从以下穴位中取3~4穴,进行温和灸,可以调经止痛,疏经活络。

三阴交穴、血海穴、肾俞穴、涌泉穴、气海穴、归来穴、太溪穴、肝俞穴、脾俞穴

月经艾灸什么部位 月经艾灸哪些部位

艾灸腹部穴位大都有调理脏腑气血的功能,月经期间艾灸腹部穴位对于月经不调等相关病证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水分: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气海: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中极: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附:针灸取穴多用同身寸法,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食指与中指并拢为1.5寸。

经期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月经期艾灸有什么注意事项

女性经期经血量比较大,或者是热性体质,高热人群是不适宜于进行艾灸的,阳虚阳亢人群也不适合艾灸,这类人群经期进行艾灸会导致经血量更多。

艾灸期间要注意避寒保暖,此外要注意保持情绪平和,情绪过于激动生气,容易导致气堵经络,影响艾灸效果,加重气血瘀阻。

艾灸对闭经有作用吗

艾灸法具有温阳特性,能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对于气滞血淤引起的闭经有治疗作用。但是如果是自身疾病造成的闭经现象,就应该找到引起闭经等因素,对症治疗。

气血亏虚型闭经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经期后延,经量逐渐减少以致闭经,伴随神疲,头晕心悸,素体虚弱,面色无华,舌淡太苔薄,脉细无力。

施灸穴位:关元,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血淤内热型闭经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月经闭阻,小腹胀痛,精神抑郁,伴随五心烦热,胸肋胀满,舌暗红或紫斑,脉沉弦而涩。

施灸穴位:中极,血海,三阴交,行间,归来,次髎,合谷,苔白痰多者,加中皖,丰隆穴。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施灸

三阴交穴的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或者直接使用艾灸罐艾灸三阴交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 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调理气血。

血海穴的位置: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膝盖骨内侧边缘往端上2寸(3横指宽)、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钟。

作用功效:养血润燥。

肾俞穴的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取俯卧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

艾灸出水是什么原因 艾灸部位出水泡说明什么

在艾灸时,如果艾灸的燃点距离皮肤较近或者艾热产生的温度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没有及时调整的话,很可能就会导致艾灸部位出现烫伤水泡的情况。

如果在艾灸时突然感到疼痛,再一看皮肤马上起泡,或者艾灰掉落后瞬间起泡,这些基本都是烫伤。

艾灸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而在艾灸时会导致艾灸部位的代谢加快,从而出现水泡的现象,此时说明可能身体内的寒湿程度较为严重。

相关推荐

荨麻疹艾灸哪个部位 荨麻疹艾灸部位图解

主治疾病: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热病,胸胁痛。 取穴方法: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穴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穴位图片 主治疾病: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 取穴方法: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穴位图片 主治疾病: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

女性经期艾灸好吗

女性经期是否可以艾灸? 经期可以做艾灸吗? 经期有的人血量很大,那么艾灸是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的,如果此时你在艾灸,也许会更加促进了活血化瘀的功能,而导致经血更多。如果你的经量很少,那么你经期艾灸正好趁艾灸的活血化瘀和舒经通络的功能来促使经量加大。排除体内的一些瘀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经期艾灸一定要因人而异。 中医一般将月经失调称为月经不调,又将月经不调归纳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过多或月经过少。但临床上往往不是单纯一种症状出现,如月经过多常与月经先期并见,月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并见。 艾灸治疗各种

月经不来催经应艾灸哪里

具体如下: 正常情况下来说,女性月经不调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艾灸进行治疗的,中医理论上可以通过子宫、内关、温泉等部位进行艾灸;其中关元、子宫的艾灸不能低于30分钟;内宫、内关、源泉艾灸10分钟,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月经不调,其次还可以选择归来穴、山阴穴进行艾灸

经期艾灸可以吗

经期艾灸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因人而异。 艾灸的作用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有的人经期血量多,此时艾灸容易促进活血化瘀,导致经血更多;而如果经量何绍的人,经期可以靠艾灸加大经量,排除体内的一些瘀阻。 艾灸调理月经不调的方法 血虚型月经不调 艾灸穴位: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 艾灸方式: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艾灸,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子宫,内关,涌泉用单眼艾灸盒。艾灸时关元穴,子宫不得低于20分钟,内关,涌泉穴各10分钟。 肾虚型月经不调 艾灸穴位:八髎穴、归来、三阴交 艾灸方式: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

艾灸疗法穴位有哪些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可以通过艾灸来治疗疾病,但是艾灸的穴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每个人身体不同的穴位分管着不同的经络,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比如说艾灸的时候可以选用关元穴来治疗女性宫寒,再比如说肚脐上面的神阙穴能够治疗因为气血阴阳失调而导致的不同疾病。下面就来介绍艾灸疗法的有关穴位。 应用范围: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

艾灸肚脐眼的副作用 艾灸肚脐眼的注意事项

艾灸肚脐眼时不能过饱或过饥、极度疲劳、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肚脐有伤口或处于妇女经期期间。 艾灸的温度一般要先用食指和中指先感受一下,具体做法是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同时还有注意灸的时间,通常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避免时间太长导致其他身体不适现象。 你听过晕针或晕血,但也有的人在进行艾灸的时候会有晕灸现象,如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一旦被施灸者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喝杯温开水缓解。

祛湿的方法 中药艾条灸穴位

中医里最独特的治疗方法可谓穴位疗法,对付湿,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一、药灸的配方是多组方,而艾灸比较单一。 二、药灸具有针对性,而艾灸没有针对部位 三、药灸一般一次见效,而艾灸相对见效较慢。 在传统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加入山甲,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 。艾条味足,功效区别于其他艾条:热量足,渗透力强, 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输穴。了解详情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经常艾灸可以让您轻松祛湿。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

痛经可以艾灸

经量多的人不能艾灸 有的人来月经期间经量比较多,艾灸主要是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这个情况下艾灸的话,会促进活血化瘀的功效,导致经血增加。 经量少的人适当艾灸 如果经量每次都比较少的话,经期的时候适当的艾灸可以借助其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效果来促使经量增加,排除体内的一些瘀阻,缓解痛经。 痛经艾灸哪个位置 子宫穴 子宫穴位于脐下4寸,旁开三寸除,艾灸该穴位,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子宫下垂崩漏,子宫内膜炎,腰痛等症,具有调经止带,理气和血,升提下陷的功效。 次髎穴 取俯卧位,在腰骶部两凹陷处连线上,自正中

不能艾灸部位图解 头面部位

一般而言头面部位不建议进行艾灸,特别是直接灸、瘢痕就是绝对禁止在头面部位进行的,因为这样很可能会留下疤痕影响美观。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气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秘结,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中皖,天枢,神厥,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气海,三阴交 ,膏肓,天枢,大横,腹结,中极,足三里,大敦,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支沟穴。 功效:补气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