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肺心病临床缓解期的健康指导

肺心病临床缓解期的健康指导

如果我们疾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在临床上一定要坚持,如果半途而废的话在临床上就不能很好地治疗这种疾病,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要点都有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这种疾病到医院肯定会接受氧气治疗,此外还应该在饮食上注意起来,但是具体的知识点我们还是通过专家的阐述来了解。

(1)预防感冒: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诱发肺心病急性加重的主要因素。

1)注意避免受凉、过劳 等感冒诱因,气温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

2)在感冒流行期间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次数,避免与上感患者接触,可服用板兰根冲剂,核酪口服液等预防。

3)如出现咳嗽、鼻塞、咽痛等上感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感染加重。

4)加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烟雾、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刺激。

(2)合理氧疗:一般主张氧流量为1—2升/分,氧浓度为24—28%,每天吸氧10-15小时左右较为合理。加强正确的氧疗指导,避免出现氧浓度过高或过低而影响氧疗效果。

(3)加强营养: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瘦肉、蛋、鱼、豆腐、新鲜蔬菜、水果、根据个人喜好,经常变化食物花样,满足营养需要。多饮水,少食脂肪食物。食欲不佳的病人可加服助消化的药物,多汗或服用利尿剂者,应选用含钾食物,有尿少、水肿者,应限制水盐摄入量。

(4)肺功能锻炼:常用的有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锻炼,(病人取立位或坐位,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嘴闭用鼻吸气,胸部不动,尽量挺腹;呼气时,腹部内收,口唇收拢,以吹哨样动作将气体呼出,吸与呼时间之比为1:2或1:3,要求深吸缓呼不可用力,每日锻炼两次,每次10——20分钟。)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及呼吸运动。

(5)坚持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应注意休息,防止劳累,可参加适宜的室内外活动,并注意活动和休息交替进行。

我们可以看到专家对于肺心病的健康宣教内容给出了这么多,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很简单的,其实我们应该给予肺心病高度的重视,如果这种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不能及时的治疗的话在临床上还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最好做好相关的要点。

肺心病的家庭急救方法

心病是比较常见的心脏疾病,急性发作的肺心病,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突然发作性呼吸困难、紫绀、剧烈咳嗽、心悸、咯血和胸痛、胸骨后疼痛等并伴有血压急剧下降、皮肤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甚至休克、心力衰竭、心脏停搏或心室张颤而猝死。因此,懂得必要的家庭急救措施对于急性肺心病的发作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1)正面半卧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头稍低,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2)紧急口服或肌注安定10毫克1次镇静。

(3)可以喝点水,或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及易消化食物饮食。

专家提醒大家,对于肺心病,在缓解期的治疗是很关键的,选择药物上是不容忽视的,及时到医院确诊治疗

支气管炎哮喘临床表现

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出现反复发作的胸闷、气喘、及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在发作前常有鼻塞、打喷嚏、眼痒等先兆症状,发作严重者可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有时咳嗽为惟一症状(咳嗽变异型哮喘)。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和加重是哮喘的特征之一。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有些症状轻重可自行缓解,但大部分需积极处理。

发作时出现两肺散在、弥漫分布的呼气相哮鸣音,呼气相延长,有时吸气、呼气相均有干啰音。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呼吸音低下,哮鸣音消失,临床上称为“静止肺”,预示着病情危重,随时会出现呼吸骤停。

哮喘患者在不发作时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慢性持续期是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临床缓解期是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持续3个月以上。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如何预防

1.由于绝大多数慢性肺心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并发肺气肿的后果,因此积极防治这些疾病是避免慢性肺心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2.讲究卫生,戒烟和增强体质,提高全身抵抗力,减少感冒和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呼吸道感染是慢性肺心病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应积极予以治疗。

3.对已发生慢性肺心病的患者,应针对缓解期和急性期分别加以处理,缓解期治疗是防止慢性肺心病发展的关键,可采用:

①冷水擦身,膈式呼吸,缩唇呼气以改善肺通气等耐寒及康复锻炼。

②镇咳,祛痰,平喘和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

③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如核酸酪素,气管炎菌苗,免疫核糖核酸等。

④中医中药治疗:扶正固本,活血化瘀,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肺循环功能。

肺心病护理常规

预防护理:

1.由于绝大多数慢性肺心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并发肺气肿的后果,因此积极防治这些疾病是避免慢性肺心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2.讲究卫生、戒烟和增强体质,提高全身抵抗力,减少感冒和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呼吸道感染是慢性肺心病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应积极予以治疗。

3.对已发生慢性肺心病的患者,应针对缓解期和急性期分别加以处理。缓解期治疗是防止慢性肺心病发展的关键,可采用:①冷水擦身、膈式呼吸、缩唇呼气以改善肺通气等耐寒及康复锻炼;②镇咳、祛痰、平喘和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③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如核酸酪素、气管炎菌苗、免疫核糖核酸等;④中医中药治疗:扶正固本、活血化瘀,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肺循环功能。

以上这篇文章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肺心病的护理措施,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么在生活的时候就要学会照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不会有个好的事业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的去休息,要劳逸结合。

支气管哮喘症状和体征

1.出现反复发作的胸闷、气喘、及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在发作前常有鼻塞、打喷嚏、眼痒等先兆症状,发作严重者可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有时咳嗽为惟一症状(咳嗽变异型哮喘)。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和加重是哮喘的特征之一。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有些症状轻重可自行缓解,但大部分需积极处理。

发作时出现两肺散在、弥漫分布的呼气相哮鸣音,呼气相延长,有时吸气、呼气相均有干啰音。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呼吸音低下,哮鸣音消失,临床上称为“静止肺”,预示着病情危重,随时会出现呼吸骤停。

哮喘患者在不发作时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2.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慢性持续期是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临床缓解期是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持续3个月以上。

肺心病的预防措施都有哪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疾病困扰着我们,尤其是肺心病,肺心病的早期表现是长期咳嗽、咳痰及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特别是活动后或在寒冷季节里症状更为明显。肺心病的早期,心肺功能处于代偿期,患者没有特异性症状,病人安静时可以没有症状,所以该病不易引起人们注意。肺心病由慢性肺部疾病所引起 ,累及心脏,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缓解期症状较轻。肺部感染是肺心病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严重的发作可出现呼吸衰竭或右心衰竭。

了解一些肺心病的预防措施对患者是有极大帮助的,下面是预防措施的简单介绍:

1.注意气温变化,防止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季节不到公共场所去,以免感染。一旦被感染,应及时治疗。

2.绝对要求戒烟,并动员亲属、同事戒烟,以减少烟雾的吸入。

3.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吸入煤油、油烟等各种刺激性气体。

4.适当参加室外活动,如散步、做呼吸操(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 )等,有益健康。

5.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避免过度紧张及疲劳。

6.哮喘病人应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如吸入花粉、尘螨及进食鱼、虾、海鲜等。

7.在平时的饮食中,要加强营养,特别是多吃高蛋白饮食。疾病缓解期可用“扶正固本”的中药或核酪等药物,以提高肌体免疫力。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应该如何预防

1.由于绝大多数慢性肺心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并发肺气肿的后果,因此积极防治这些疾病是避免慢性肺心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2.讲究卫生、戒烟和增强体质,提高全身抵抗力,减少感冒和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呼吸道感染是慢性肺心病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应积极予以治疗。

3.对已发生慢性肺心病的患者,应针对缓解期和急性期分别加以处理。缓解期治疗是防止慢性肺心病发展的关键,可采用:①冷水擦身、膈式呼吸、缩唇呼气以改善肺通气等耐寒及康复锻炼;②镇咳、祛痰、平喘和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③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如核酸酪素、气管炎菌苗、免疫核糖核酸等;④中医中药治疗:扶正固本、活血化瘀,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肺循环功能。

相关推荐

慢性肺心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以下的检查方法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一、X线检查:除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可有肺动脉高压征;右心室增大征。 二、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有右心室肥大的改变。 三、心电向量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的图形 四、超声心动图检查。 五、肺阻抗血流图及其微分图检查。 六、血气分析。 七、血液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可增加,红细胞电泳时间常延长;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 八、其他:肺功能检查对早期或缓解期肺心病人有意义。痰细菌学检查对急性加重期肺心病

老年人肺心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根据病史、体片、有关检查证实有肺动脉高血压或右心室肥厚增大;失代偿以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为主,老年肺心病的鉴别诊断一般不难。 肺心病伴左心室肥大并不少见,国内有尸检资料报道它的发生率达23.8%~61.1%;肺心病患者亦可出现心肌复极异常和缺血性ST-T心电图改变,尤其是老年患者。这左心室损害既可能是肺心病时高血细胞比容、高黏血症、高血容量、支气管-肺血管分流、反复感染毒血症-低氧血症-心力衰竭时外周血管收缩等引起左心室负荷增加所致,也可能系并存冠心病或高血压心脏病之故,这可以根据上述鉴别要点甄别。 老年肺

支气管哮喘会传染吗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产生,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1.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出现反复发作的胸闷、气喘、及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在发作前常有鼻塞、打喷嚏、眼痒等先兆症状,发作严重者可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有时咳嗽为惟一症状(咳嗽变异型哮喘)。在夜间或凌晨

慢支肺气肿的预防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的慢性炎症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 ,也可伴有气喘。有反复发作并加重的特点 ,尤以冬季易发作。 常见于老年人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或老年性生理变化等皆可形成肺气肿。肺气肿的病人呼吸功能减退 ,病人常感气急 ,活动能力下降。日久可以导致肺源性心脏病 (肺心病 )。 肺心病由慢性肺部疾病所引起 ,累及心脏 ,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缓解期症状较轻。肺部感染是肺心病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严重的发作可出现呼吸衰竭或右心衰竭。 注意事项 : 1.注意

肺心病饮食调理有哪些

一、要点 1、饮食清淡易消化,富营养,营养不良者,在健脾胃基础上,适当进补厚味,如蛋、奶、鳖等。 2、禁食辛辣、油腻食品,以免耗伤气阴、助湿生痰;面浮足肿,应少食盐,防水毒留滞。 二、常用饮食处方 1、陈皮粥:先将陈皮15-20g煎成药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煮粥。适用于慢性肺心病缓解期痰湿壅滞证。 2、参芪粥:丹参20g黄芪20g,水煎两次取汁,如粳米100g,煮成粥食。治疗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气虚血瘀证,无明显寒热倾向者可常服用。 3、虫草汤:冬虫夏草5g,鸭两只,炖食,每周1-2次。治疗慢性肺心病缓解期肺肾

慢性肺心病的饮食禁忌

饮食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对肺心病的护理应从患者的饮食健康着手,给患者健康的饮食搭配,可有效的改善病人的病情及体质。平时可多吃一些含有丰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动物肝脏等,同时要适量的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如鸡蛋、瘦肉等。 1、患有肺心病的患者由于自身的体质较差及消化功能障碍等,在饮食上不宜食用不易消化或过硬的食物,应以清淡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2、患者在平时的饮食方面还应注意不宜食用过酸、过甜、过咸、过辣的食物,以免刺激呼吸道而诱发肺心病的发作。同时饮食应讲究五味调和,以增加自身的食欲。 3、肺心病的病程

哮喘和支气管肺炎都有哪些区别

1.支气管肺炎的病因主要认为与大气污染、吸烟、感染、过敏及某些肌体内在因素有关 ;哮喘则大多数认为是与遗传有关嫡疾病 , 同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2.支气管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理改变多为不可逆的改变 ;而哮喘早期多为可逆性改变。 3.支气管肺炎以老年人多见 , 早期以咳、痰为主 , 时常伴有喘 , 冬春季好发 , 常迁延数月 ;哮喘一般认为儿童发病率高于成年人 , 以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和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 常在晚间或凌晨发生 , 经治疗或自动在较短时间内可缓解, 缓解后可无症状。 4

慢支肺气肿怎么治疗

慢支即慢性支气管炎,病程较长,若病情长期进展,可导致肺气肿的发生。慢支如果引起了肺气肿,可造成很大危害,易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肺心病。患者可由于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而最终死亡,需要及时进行规范治疗,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 肺气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病理状态,表现为气道弹性下降,气道壁受损,目前只能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控制病情,避免肺心病的出现。不过,肺气肿可由其他原因造成,慢支患者应及早就诊,明确诊断,以排除其他合并症的可能。 慢支肺气肿的治疗可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主要是进行对症处理。在急性期应积极治疗

当归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改善呼吸系统

当归浸膏对慢性气管炎并发的肺气肿和早期或缓解期肺心病有相当疗效,用药后显着改善肺通气功能,体力有相当恢复。

肺心病应该如何预防

最常见为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其他尚有上消化道出血和休克,其次为肝、肾功能损害及肺性脑病,少见的有自发性气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后者病死率高。 本病常年存在,但多在冬季由于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病死率较高。1973年前肺心病住院病死率在30%左右,以后加强了对本病的防治,1983年已降到15%以下,近12年来仍在15左右,这与肺心病发病高峰年龄向高龄推移,多脏器合并症,感染菌群的改变,绿脓杆菌感染增多等多层因素有关。主要死因依次为肺性脑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