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正经穴位 3冲阳
十二正经穴位 3冲阳
位置:在足背最高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上齿痛,足背红肿,口眼歪斜,足痿。现多用于齿龈炎,癫痫,脉管炎等。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配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十二正经穴位 8太溪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
主治:咽喉干痛,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咳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肾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贫血,下肢瘫痪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 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冲阳的准确位置图 冲阳穴穴位解剖
在拇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布有来自绯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绯深神经。
冲阳的意思是什么
冲阳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胃经原穴。
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冲阳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冲阳。
胃经原穴:本穴地部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合胃经之气血,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为胃经原穴。
陷谷的意思是什么
1、陷谷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别名陷骨。输(木)穴。
2、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3、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4、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十二正经穴位 2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灸。
配伍: 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针灸的优点与缺点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十二正经穴位 4太白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胃痉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百会穴上走哪几条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就是经络在胳膊上走在腿上走的区别!这是十二正经
另有奇经八脉分别是
阴跷脉
阳跷脉
阴维脉
阳维脉
冲脉
带脉
任脉
督脉
带脉环腰一周好象腰带,任脉走人体的前正中线,督脉走后正中线
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冲脉;带脉;的穴位都包括在十二正经里,现在的针灸学基础也就是研究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的穴位
至于穴位嘛,晕,太多了,300多!大肠经上有个很好的合谷穴,胃经上有个好的足三里,百会穴在督脉上,会阴穴现在任脉上
十二正经穴位 1太渊
位置: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
有桡动、静脉。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可灸。
配伍:
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冲阳位置很痛是什么病 冲阳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拇短伸肌-中间楔骨。浅层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足背静脉网,深层有足背动,静脉和腓深神经。
十二正经穴位 5神门穴
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
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症,痴呆,胁痛,掌中热,目黄。现多用于无脉症,神经衰弱,心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