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强迫症不能忽视强迫收集行为

强迫症不能忽视强迫收集行为

强迫症的人收集东西的理由是将来的某个时间段会用到这些东西,但实际上他们并不需要这些东西,他们收集来的东西多数都是废旧物品,甚至是大量的连废品都算不上的垃圾,但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都很重要,如果扔掉会感到非常痛苦。

那么,有强迫收集的人,都会收集哪些物品呢?比如废旧报纸、杂志、烟盒,甚至是穿烂的袜子、用过的牙刷等。事实上,他们也觉得收集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和价值,但仍受“万一用得着”、“可能有用”等想法控制而继续收集下去,同时越是想控制不去收集越控制不住地继续收集下去。强迫收集的人自己也弄不清为什么要这么做,并为此苦恼不已,也想过要控制,但仍是控制不了。

有人认为,同样是狂热的收藏爱好,强迫收集与收藏硬币、古董没啥区别嘛,只是收藏的物品不同而已,为什么会说它是强迫症的症状呢?其实,强迫收集跟集邮和收集硬币、古董是不一样的,古董这些东西是有真实价值的,收集这些东西也是一种兴趣和爱好。然而,强迫收集的理由却仅仅是为了将来某个偶然机会能用到而已。

如何才能克制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事情,有强迫症的人也会感到很多的烦恼和痛苦,但是克制强迫症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像克制人逐渐增长的欲望一样,所以想要克制住自己的强迫症,首先一定要有坚强的毅力,一定要有战胜它的决心,这是战胜它的前提。其次,我们要了解自己强迫症的原因,这样才可以根据原因来抵制自己的强迫症,要集中注意力,克制住自己的强迫欲望。

强迫症患者首先要开始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经常性地对自己有心理暗示,告诉自己确切的答案,并且要对自己有信心,有时候可以用注意力转移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第二是注意可以无视强迫症的出现,当感觉自己正在进行强迫自己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故意无视这个事件,用别的事情来代替,最好是顺其自然的方法,如果非常严重,建议药物治疗。

强迫症发病原因

强迫症,对于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感到陌生,因为我们周边的患者相对较少。当然,也有对此熟悉的人,但却并不重视。那么,强迫症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人认为是自身因素,也有人认为是社会因素,说法不一。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专家对此的解释。

首先,个体确实是强迫症病因的最大致病源。人们的性格、癖好和生活习惯是不同的,为什么有的人会得上强迫症呢?这就是原因所在。那些谨慎细心,过份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的人最易得上强迫症。

其次,职业特性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职业病”这个词大家都听说过,指的是某些人下班后还会无意识的重复上班时的某些动作或思维,使得生活与工作不能截然分开。强迫症的形成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常会不由自主的重复某些行为,告诫自己停止,但又停不下来。生活环境会塑造人的行为也会固化人的行为,一种生活习惯养成了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会在反复操作中控制人们的心智,造成人们强迫行为的产生。这是很可怕的强迫症病因。

再次,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专家认为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

区分正常人强迫行为与强迫症

强迫行为和强迫症症状的区别,正常人的强迫表现区别于强迫症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现时间短暂,断断续续,有时候出现而有时候没有;

2、正常人出现一些强迫现象表现比较轻松,不会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3、没有“反强迫”心理,即从思想上主动的克制那些强迫的内容;

4、当事人做出一些强迫的行为并不感觉痛苦,也没有治疗的愿望。

由此可以看出,强迫症和正常人的强迫行为是不一样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已经达到病态的程度,是否有损害自我和社会生活的功能,以及是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痛苦的体验。此外,一些正常的行为模式应当区别于强迫症。例如一些小孩子喜欢在上下楼梯的时候,一只手搭在扶手上擦过不离开,在街边走路的时候遇见电线杆子或者树就必须用手触摸一下,走路的时候避免踩砖缝或隔一块砖走一步等,这些都是正常的游戏行为。通常来说,大人或者小孩动作中带有做作和重复性质,并从中感到愉快或者满意的话都不是强迫症。

为你揭秘强迫症的6个表现

几乎每个人都有强迫行为,但强迫症就是病态行为了。专家提示,如果你的强迫行为越来越严重,就可能会发展成强迫症。究竟生活中最常见的强迫行为有哪些呢? 1、晚睡强迫:有些患者明明很困了,躺下就能睡着,又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可他们就是硬撑着不睡觉,这都是压力过大造成的,也是烦恼无法排解的表现。

2、迟到强迫:俄罗斯有24%的人上班经常迟到,这些人当中就有很多强迫检查锁门的人。这类人往往做事特别有规律,喜欢按部就班,规律一旦被打破了就无法容忍。

3、信息强迫:这类人总觉得自己的手机在响,几分钟就查收一次邮件等,在当今竞争环境激烈的情况下,收集更多的信息和最新资讯让自己在职场上更顺畅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比其他人高。

4、强迫购物:有强迫购物行为的人大多有占有心态,也有的人是通过购买行为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5、囤积强迫:有一些老年人衣着很整洁,但就是喜欢收集“垃圾”,而且把垃圾堆得整个房间都是。症状轻一点的囤积,类似我们常说的“恋旧”行为。如果囤积一点经常价值也没有的物品,就是囤积强迫症了。

6、揭皮或拔毛强迫:有些人常常不由自主地拔眉毛、头发,或下意识地抠皮肤上的疤痕,也是一种强迫行为,这些行为也与压力过大有关。

强迫症通常会出现哪些典型症状

强迫症通常会出现哪些典型症状?专家表示,临床上的强迫症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前者指脑海中反复出现某些想法,比如1加1为啥等于2而不是3,或者反复担心是否说错话,因而耗费大量精力,自己和身边人都很累。后者指重复出现一些动作,如觉得手脏而反复洗手、生怕门没锁好而反复检查等。生活中,下面6种强迫症的现象最常见。

1.迟到强迫。调查显示,24%的人上班经常迟到,其中不乏强迫检查锁门者。这些人做事规律性强,喜欢按部就班,一旦规律被打破就无法容忍。

2.晚睡强迫。明明很困,也没重要的事要做,却撑着不想睡。调查发现,41%的人晚睡只是习惯使然。晚睡多由压力过大引起,是烦恼无法排解的表现。

3信息强迫。总觉得手机响、几分钟就查收一次邮件……在竞争环境下,获取更多最新资讯能让职场路更顺畅,导致强迫收集信息行为越来越多。这类人往往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高。

4.揭皮或拔毛强迫。不由自主地拔头发、眉毛,或下意识地抠皮肤上的疤痕,也是一种强迫症。“我有一段时间也会不由自主地抠手上的一块疤。”专家表示,这往往与压力大关系密切。

5.囤积强迫。有些老年人虽然衣着整洁,但喜欢收集“垃圾”,而且堆得满屋都是,可能是囤积强迫症在作怪。据有关数据显示,囤积强迫症的发病率约为2%~6%。专家指出,囤积没有经济价值和精神寄托的物品,才可能是囤积强迫症。如果家里的老人喜欢把不值钱的东西越攒越多,就要尽快就医了。

强迫症是什么疾病

强迫症是什么疾病?

强迫症是一种以无法控制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其突出特点是重复出现的插入性想法、表象、意向或重复仪式性行为,表现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患者自身,患者虽然知道没有必要或理由如此重复,努力抵抗,但仍不能自控,感到痛苦,进而影响学业、工作、人际交往及生活。

得“强迫症”的孩子多吗?

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患病率,在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报道为2%-4%,男女比为3∶2。但从青春期开始,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相同或女性稍高。约20%的强迫症患者在10岁或更早的年龄出现强迫症状;约1/3于童年或少年期起病,约2/3于25岁之前起病,只有15%的病例于35岁以后起病。

得“强迫症”有哪些原因?

强迫症病因复杂,目前无明确定论,但国内外均认为和遗传、心理社会因素及神经内分泌等相关,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养育方式、个性、不良的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工作受挫、要求完美的个性或是强迫型人格。

儿童强迫症的症状有什么特点?

儿童强迫症症状起伏,多变、持续存在,症状隐蔽,不典型;症状种类繁多,强迫观念与行为各4-5个;强迫行为多于强迫症状;仪式行为较多;伴有主观感觉异常。频繁洗手、长时间或频繁上洗手间、回避操场、艺术品或粘的东西、不系鞋带、反复检查、反复核对字词或数字、完成任务缓慢、重复读写或擦掉、反复确认、反复询问同样的问题、要求对称与精确、强迫收藏、攻击性的想法。

儿童少年强迫症的预后如何?

对学业、人际关系和年龄相符合的独立能力、参与社会生活方面损害均明显;也有研究提示强迫症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时,强迫症症状更为严重,预后更差;与强迫症的其他症状维度相比,有囤积、收藏症状的预后更差。症状完全消失能恢复到正常的比例约在10%以下,但经过规范系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后,大多数患者能从治疗中获益,症状减轻,痛苦有不同程度的缓解,预后明显提高,少数延续到成年至慢性化。

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当遇到孩子因要求完美、重复思考或问话、清洗、检查等原因而做事速度慢、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回避人际交往,家长不宜盲目批评,也不宜因传统劝说无效而焦虑不堪,更不能“病急乱投医”、轻信一些非专业医疗机构的意见;家长要做的是客观面对,及时陪同孩子前往专科医院求诊,进行系统检查,如经过筛查考虑不是疾病,那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花费;如确诊是强迫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家长需配合诊疗,行使对孩子的监护权,并和校方沟通,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待症状好转,也需定期随访,让孩子的健康能长久稳定。

强迫症的症状体现

在谈强迫症之前,先谈一下强迫现象:几乎所有的人可能都经历过强迫现象:比如有时会有一首歌老在脑海里响起,或者出门后总在担心屋门是否忘记锁了?煤气是不是没关好?甚至会因此回家检查。儿童、少年也会出现强迫现象,比如儿童在马路上行走时,走4步必须跳1步才能继续向前走等。可以说人人都可能会有强迫现象,如果一般来说这种强迫现象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不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的话,就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 ~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强迫症在临床工作中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从精神疾病的分类中看,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属于轻的精神疾病,但实际上,强迫症的治疗比抑郁症、焦虑症都要困难一些,症状改善可能比较慢,服药剂量一般也偏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我曾经见过一位患者洗手要洗3~4小时,手都被洗破了;还有一位患者出门前要反复检查,3个小时都出不去门,为此就整日不出门.可以说强迫症患者非常痛苦,因患强迫症而造成无法工作的患者并不少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强迫症的治疗。

强迫症神经病注意什么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强迫症在临床工作中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从精神疾病的分类中看,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属于轻的精神疾病,但实际上,强迫症的治疗比抑郁症、焦虑症都要困难一些,症状改善可能比较慢,服药剂量一般也偏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我曾经见过一位患者洗手要洗3~4小时,手都被洗破了;还有一位患者出门前要反复检查,3个小时都出不去门,为此就整日不出门.可以说强迫症患者非常痛苦,因患强迫症而造成无法工作的患者并不少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强迫症的治疗。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强迫症患者应该多注意平时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遇到令自己焦虑的事情的时候需要尽量抚平焦躁,不能乱想,思绪的干扰对于强迫症来说是很麻烦的,所以要找一些愉快的事来做,转换注意力,强迫症需要慢慢治疗,切不可着急。

如何识别处理儿童少年的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症状起伏,多变、持续存在,症状隐蔽,不典型;症状种类繁多,强迫观念与行为各4-5个;强迫行为多于强迫症状;仪式行为较多;伴有主观感觉异常。频繁洗手、长时间或频繁上洗手间、回避操场、艺术品或粘的东西、不系鞋带、反复检查、反复核对字词或数字、完成任务缓慢、重复读写或擦掉、反复确认、反复询问同样的问题、要求对称与精确、强迫收藏、攻击性的想法。

相关推荐

强迫应该怎么消除

有些所谓“强迫”的反映可能会形成会形成一种习惯,只要自己不去加深对它的印象,那么它的负面影响力会少很多。所以消除强迫也许只在一念之间。 其实强迫状和强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强迫状通常有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之分,上述病人的强迫状则属于强迫行为一类。尽管强迫状多见于强迫,但我们不能见到有强迫状的人就诊断为强迫。因为,强迫状不是仅见于强迫,还可见于其他多种精神疾病,甚至正常人。 鉴别强迫并不难,这也是消除强迫的第一步。要克服先鉴别。强迫患者最大的特点是对自己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

强迫是怎么得的

一、心理社会因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强迫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行为学家则认为,强迫的产生是由于刺激——反应出现过多重复导致焦虑,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失调,从而导致异常习惯的形成,病理性认识和反射的建立,使冲动、思维和行动拘泥于固定的行为学习模式,这就是强迫的原因。 二、强迫的原因-遗传:家系调查发现,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强迫,远远较普通人群高。另外由于人格特征主要受遗传的影响,而人格特征又在强迫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故也提示强迫与遗传有关。在临床上也观察到,约2/3的强迫

强迫的分类

其实强迫不是简单的强迫状,将他分为“原发性强迫”和“继发性强迫”及“原继发强迫”三大类。 所谓原发性强迫:其实是次原发,因为观念下面潜藏的仍然是恐惧,是恐惧引发了观念。比如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性意念等。 继发性强迫:可以归为内隐的强迫行为之列,其目的也是为了解除原发的恐惧,比如强迫分析、回忆、怀疑、确认,以及其他在头脑中进行的仪式化、程序化的思维过程。强迫行为和动作的意义在于解除原发的恐惧,如果不实施强迫行为,就会产生焦虑,这就是所谓的心瘾。 原继发强迫:就是原发性和继发性

强迫的严重危害

强迫会导致什么后果?相信强迫大家都并不陌生,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一两个患有强迫的朋友,患有强迫的人主要由强迫行为强迫性思维所组成,今天主要和大家讨论关于强迫的后果,即强迫发作的危害,强迫危害不少,大家只有清楚了解其危害才可以做好它的防治,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引起病人患上孤独症:反复的动作以及意识行为是孤独症的常见疾病状,易与强迫的表现混淆,但严重的交往障碍以及多数病人存在语言功效障碍以及智力发育障碍却正好是强迫病人所不具备的。为此,仔细询问病史以及注重不雅察其语言、行为特点,

强迫有什么症状

强迫的早期症状 强迫的早期患者会出现强迫思维或者强迫行为,患者其实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常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仿佛受到一种外力的强迫,不得不反复做一些仪式行为(如消毒和清洗),来消除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早期可能只是强迫性的一些想法,之后可付诸行为强迫行为频率慢慢增加,症状会愈演愈烈。 强迫的表现 第一组以强迫性观念为主,可表现为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表象、强迫意向,可无强迫性动作。如常诉胡思乱想,焦虑不安。有的病人诉看见玻璃就想砸碎,看见刀就想拿起来砍人,病人害怕失控,痛苦不堪。第二组以强迫

强迫的病因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有大量研究表明,焦虑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等均有关系,尤其与患者的个性特点紧密相关,比如: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固执等,具备这些不良个性特征容易患强迫。 研究表明强迫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出现各种强迫状。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够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实现,神经递质就好比是邮差,不同的邮差传递不同的信息,发挥着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研究发现强迫患者体内往往会有5-HT(5-羟色胺)、DA(多巴

强迫有哪些表现

强迫发病率高,起病早,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发病后出现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经常有一些违背自身意愿的想法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强迫危害较大,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患者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一旦发现症状,应及早治疗。强迫有哪些表现,如何治疗? 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的症状 强迫思维与正常思维有所不同,强迫思维会出现与自身意愿违背的观念、意向,甚至出现不良情绪。内容多样,如上班行走途中经常怀疑自身是否已关紧门窗,情绪不好时站上阳台上有自杀的冲动,碰到不干净的东西心里不舒服且以为自己会得病等。强迫

最为常见的强迫的症状是什么呢

1、按照强迫的症状内容分型,强迫患者的思维的内容繁杂,多种多样。常见的强迫的症状表现有怕脏、怕污染,身体被伤害,有关伦理道德、宗教、性的问题,准确性等,有的毫无意义而难以归类。强迫行为也是千变万化,强迫患者可能采取各种各样的强迫行为动作来抵抗或中和其强迫思维,如洗涤、核对、检查、整理和不外显的强迫行为(默默沉思、计数等)。 2、根据自知力分型,强迫的外在表现,传统认为强迫障碍强迫患者的自知力应该是保持良好的,并常将自知力不良者排除在强迫障碍诊断之外,而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但是实际上不少强迫

强迫的疾病诊断

折叠 多发人群 焦虑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等均有关系,尤其与患者的个性特点紧密相关,比如: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固执等,具备这些不良个性特征容易患强迫。 折叠 疾病症状 强迫状一般包括:①强迫观念 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②强迫行为 患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等。 强迫和焦虑就像一对双胞胎一样,强迫患者往往会有明显的焦虑症状。 强迫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患者明知强迫状不对但无法控制,因

轻度强迫和严重强迫的日常表现

轻度强迫日常表现: 1.与朋友疏远 您是否发现孩子与你们的交流沟通不如以前多了?孩子与其他的伙伴是不是开始疏远了?与家人和周围人越来越疏远和难以沟通,这可是预示孩子强迫的征兆之一。 2.行为出格 您是否发现孩子比以前更爱发脾气了?原先很听话的孩子现在是否开始挑战你的权威了?你制定的规矩,孩子也不听,有时还会产生敌对的态度,表现出更多的生气和好战? 3.对爱好失去兴趣 在生活中,您有没有发现孩子对之前喜欢的失去没有兴趣了呢?如原先喜欢的钢琴也不弹了,原先喜欢的体育运动也不参加了。孩子们的性格渐渐变得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