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原因
中度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原因
1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多呈烧灼样或有灼热感,一般伴有腹胀、嗳气、泛酸、或恶心呕吐,有部分病人可并发出血而出现黑便或呕血。
2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原因一般认为可能由于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因素引起胃粘膜血流减少或正常粘膜防御机制的破坏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伤作用而发病。
3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和移行区范围,少数可见于整个胃。其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小于10毫米,高约2毫米,亦有呈条状的,多数隆起中央有陷糜烂,色淡红或覆有黄色薄膜。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区别
(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内炎性细胞的浸润,亦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肠化生。本病的炎性病变主要累及胃粘膜浅层,有时也可累及深层。国内病理专业组讨论规定,按炎症细胞浸润深浅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三级。胃粘膜自表面至深部分成三等分,细胞浸润仅累及表浅1/3者为轻度,累及2/3以内者为中度,超过2/3者为重度。
无论炎性病变轻重如何,浅表性胃炎的胃腺体(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始终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其固有腺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成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为其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按影响固有腺的程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胃的固有腺(在胃窦部为幽门腺、胃底部为胃底腺、在贲门为贲门腺)减少1/3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
(2)慢性浅表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主要有:①胃粘膜充血、水肿,充血区和水肿区可交叉存在,形成红白相间,并以充血的红色为主;②胃粘膜表面附着粘稠的灰白色或淡黄色粘液斑;③胃粘膜有出血点;④有时粘膜上可看到小的糜烂。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是:①胃粘膜颜色变淡,呈淡红、灰黄,重者呈灰白或灰蓝色。可为弥漫性,也可呈局限性斑块状分布;②粘膜下血管显著。萎缩初期可见粘膜内暗红色网状细小血管,严重者可见粘膜的蓝色树枝状较大静脉;③粘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④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度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粘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⑤萎缩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并可有糜烂灶。
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的症状
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炎性细胞浸润仅限于胃粘膜的上1/3者为轻度,炎性细胞超过粘膜的1/3,但不超过全层的2/3者为中度;炎症细胞浸润达全层者为重度。浅表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有: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且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有时粘膜上可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内有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炎症细胞主要是浆细胞、淋巴细胞,偶有嗜酸细胞。固有膜常见水肿、充血、甚至灶性出血。胃腺体正常。没有破坏或腺体减少,有时可见糜烂,即固有膜坏死(病变不涉及粘膜肌)。表层上皮细胞变扁平,其排列常不规则。
慢性浅表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有些患者常感到上腹饱胀不适、嗳气,经多所医院及多次胃镜检查均诊断为“浅表性胃炎”,长期服用多种中西药并无显著疗效,医药费却花了不少。类似的病人并不少见。其实在这类患者中有不少人伴有失眠、焦虑、烦躁、心慌、疑病等神经精神症状,有些病人总是疑虑自己患有胃癌而到处求医,反复要求做胃镜检查。
目前慢性浅表性胃炎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一般主张无症状者勿需治疗,有症状者可根据有关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给予合理用药。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鉴别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于慢性胃炎,二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区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要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尤以胃镜和胃粘膜活检为重要。
胃粘膜活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内炎性 细 胞的浸润,亦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肠化生。本病的炎性病变主要累及胃 粘膜浅层,有时也可累及深层。 国内病理专业组讨论规定,按炎症细胞浸润深浅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胃粘膜自表面至深部分成三等分,细胞浸润仅累及表浅1/3者为轻度,累及2/3以内者为中度,超过2/3者为重度。无论炎性病变轻重如何,浅表性胃炎的胃腺体(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始终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其固有腺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成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为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按影响固有腺的程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胃的固有腺(在胃窦部为幽门腺、胃底部为胃底腺、在贲门为贲门 腺)减少1/3者为轻度,减少1/3~ 2/3者为 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怎么回事
1.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与直肠炎发病有关。这是因为高脂肪食物可使胆汁分泌增多,促进肠道细菌生长,而胆醇、胆盐在厌氧菌作用下,形成不饱和胆固醇,如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增加,这二种致炎物数量增加,促进直肠炎发病。其实,影响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因素是有很多的,而最主要的还是要在饮食方面做起,饮食规律是必不可少的,要形成良好的习惯。
2.异物损伤:最为常见的病因是直肠内异物损伤。未消化的骨片、木片或其它带有锐利角的各种异物可直接损伤直肠粘膜而发生直肠炎。此外,发生严重便秘时的坚硬粪便块,可引起直肠炎。
3.良性肿瘤恶变:这种疾病也是直肠炎发病原因之一,一般直肠家族性息肉病、直肠腺瘤、乳头状瘤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导致恶性病变。
4.中毒和感染症:发生灭鼠药或重金属中毒或者发生以胃肠炎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时,常常继发直肠炎。不过此时,与直肠相比,其它胃肠管的病理变化更加严重,而且,大多数病例由此病因而表现临床症状。
中度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方法
浅表性胃炎保护胃粘膜的药物:
①生胃酮:是甘草酸水解后制成的琥珀酸半酯,能增强胃粘膜粘液的分泌,延长胃上皮细胞寿命及轻度抑制胃蛋白酶的活力,故能保护胃粘膜不受胆汁损伤,避免H+反扩散。用法 100mg,日3次,2周后改为50mg,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4~5周为一疗程。副作用有水钠潴留,故宜同时服用氢氯噻嗪和钾盐。
②盖金胃膜素:独含“胃黏膜再生因子”,能快速建立胃黏膜保护层,抵制酸性侵蚀,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当天止痛,15天糜烂、溃疡的胃粘膜开始愈合生长,胃酸分泌功能开始恢复正常。服用方法:口服,一次,3-5粒,一日四次。
③硫糖铝:该药能与胃蛋白酶络合,抑制该酶分解蛋白质,并能与胃粘膜蛋白质络合成保护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酸的渗透、侵蚀。此外,该药亦能促进胃粘膜细胞的新陈代谢。用法:1.0g,日3~4次。
④麦滋林-S颗粒:该药含有水溶性B334和L-谷氨酰胺。水溶性B334能直接作用于胃粘膜,使局部炎症消失。L-谷氨酰胺与胃肠粘膜上皮成分已糖胺及葡萄糖胺一起,参与促进组织修复以达到治疗目的。用法:670mg,日3次。
其他:维酶素2~4片,日3次口服;胃膜素2~3g,日3次口服;氢氧化铝胶10mg,日3次口服;盖胃平4片,日3次口服;前列腺素E250~150mg,日3次口服等。均可起到保护和改善胃粘膜的作用。
慢性浅表性胃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内镜检查
诊断胃炎的主要方法。正常胃黏膜在胃镜下呈粉红色,光滑柔软,有光泽。出现病变时,胃黏膜可呈红斑或条状红斑、平坦或隆起(疣状)糜烂、点状或片状出血、黏膜肥厚、黏膜颗粒状、皱襞变平、血管透见等改变。
根据上述内镜下胃黏膜表现,悉尼系统提出7种内镜下胃炎的诊断,即:
①红斑渗出性胃炎;
②平坦糜烂性胃炎;
③隆起糜烂性胃炎;
④萎缩性胃炎;
⑤出血性胃炎;
⑥返流性胃炎;
⑦皱壁肥大性胃炎?
上述诊断分类对胃炎的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目前认为,根据内镜下病变范围(胃窦、胃体、全胃)及病变特性,可将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CSG)和萎缩性胃炎(CAG)。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内镜胃炎的诊断书写格式除表明胃炎类型、分布范围外,对病因也尽可能加以描述。例如“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 pylori阳性”。这种分类简单明了,并且突出了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的不同,是属于癌前病变的疾病的特性。
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内镜表现为肿胀或水肿,失去光泽; 黏膜红斑或红白相间; 黏膜表面渗出物附着,脆性增加; 出现平坦或隆起糜烂、皱襞肥大等。
2. H. pylori感染的检测
依据取材是否有创,H.pylori感染的临床诊断方法可分为无创和有创检查两大类,前者包括血清学方法、呼气试验和胃液PCR等。后者是指依赖胃镜取材进行的形态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检查。微生物学方法包括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和生化鉴定,是诊断H.pylori感染的微生物学“金标准”,同时可以获得诸如抗原制备、药敏试验、分型和致病性研究等所需的细菌,目前技术要求并不难,但操作繁杂,增加了工作量,测试时间长,并不作为临床常规诊断手段。血清学方法主要为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技术。
由于H.pylori菌体表面存在多种抗原组分如尿素酶、粘附素和鞭毛素成分等,因此可激发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通过检测IgG抗体可确认H.pylori感染状况。由于H.pylori感染数周后血中才出现特异抗体,且血中抗体可长时间(>6个月)维持在阳性水平,故检测结果不能作活动性感染的依据,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的早期。
尿素酶依赖技术包括碳呼气试验(UBT)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是临床最为广泛应用的检测技术。由于H.pylori可产生尿素酶,后者分解胃液中的尿素产生二氧化碳与氨。利用这一原理,用13C或14C同位素标记尿素让病人口服后在胃内可被H.pylori尿素酶分解,产生13CO2或14CO2,阳性患者可在呼出气中检测出13C或14C放射性活性。该法创伤性小,病人依从性好,结果客观可靠,可作为仅次于细菌培养的诊断“金标准”。特别适合不愿行胃镜检查或除菌治疗的随访。13C-UBT无放射性,安全性好。14C则有一定的的放射性,半衰期长达5000余年。
3.病理学检查
胃炎分类的主要依据,主要用于评价H.pylori感染的程度、黏膜炎症程度、腺体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程度。活检取材主要是在胃窦、胃体及胃角取材,用于临床建议取2~3块,胃窦小弯1块(和大弯1块)和胃体小弯1块。对可能或肯定存在的病灶要另取。
炎症的评价指标包括: H. pylori感染、慢性炎症、炎症活动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慢性胃炎病理活检要求对上述5种形态学变量进行分级,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如有异型增生要注明,并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其他组织学特征如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非特异性改变,或者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出现时要注明。假幽门腺化生是胃底腺萎缩的指标,判断时要核实取材部位。
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什么
中度浅表性胃炎症状表现
在临床表现上,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同的患者临床表现各有差异,有的患者可无症状和特征,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隐痛、食后饱胀、食欲不振及嗳气等,且症状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那么,中度浅表性胃炎症状表现有哪些呢?下面就由3专家具体给大家介绍。
一、中度浅表性胃炎多有食欲减退或时好时坏。大多数患者有便秘症状,腹泻相对较少。恶心与呕吐:炎性胃粘膜受理化、生物因素刺激,以及胃动力学障碍、胃逆蠕动影响,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
二、中度浅表性胃炎以上腹部疼痛为最常见症状,也有一些患者的症状表现如:腹部疼痛多不规律,与饮食无关,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极少数患者表现为绞痛并向背部放射,易误诊为心绞痛。因胃酸缺乏,胃内发酵产气等因素使胃内气体积存,导致嗳气发生。因食物滞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腹胀发生。
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怎么治呢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时候,需要积极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治疗。而且病人需要进一步的做到的是,戒烟忌酒,病人不要随随便便去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的,这时候不要用阿司匹林。
2发病的期间,萎缩性胃炎的病人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知道的,其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一旦患病的病人是一种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候,那么往往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需要积极的治疗。
3要积极的治疗,警惕癌变。我们知道的,其实浅表性胃炎的病人更多见,通常浅表性胃炎的病人不会癌变。但是而萎缩性胃炎的病人有少部分可发展成胃癌。萎缩性胃炎的病人就比较危险的了。
注意事项:萎缩性胃炎的病人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知道的,其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一旦患病的病人是一种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候,那么往往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需要积极的治疗。
两种慢性胃炎的主要区别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于慢性胃炎,二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区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要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尤以胃镜和胃粘膜活检为重要。二者主要区别如下:
(1)胃粘膜活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内炎性细胞的浸润,亦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肠化生。本病的炎性病变主要累及胃粘膜浅层,有时也可累及深层。国内病理专业组讨论规定,按炎症细胞浸润深浅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胃粘膜自表面至深部分成三等分,细胞浸润仅累及表浅1/3者为轻度,累及2/3以内者为中度,超过2/3者为重度。无论炎性病变轻重如何,浅表性胃炎的胃腺体(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始终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其固有腺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成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为其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按影响固有腺的程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胃的固有腺(在胃窦部为幽门腺、胃底部为胃底腺、在贲门为贲门腺)减少1/3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
(2)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主要有:①胃粘膜充血、水肿,充血区和水肿区可交叉存在,形成红白相间,并以充血的红色为主;②胃粘膜表面附着粘稠的灰白色或淡黄色粘液斑;③胃粘膜有出血点;④有时粘膜上可看到小的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