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胆囊癌的检查方法

胆囊癌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多发现贫血和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少数病例可有类白血病反应。

2.血清生化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血清一分钟胆红素增高,碱性磷酸酶,胆固醇也可升高,α-谷氨酰转肽酶增高等阻塞性黄疸的表现,其升高与胆道梗阻的程度成正比,血沉加快。

3.血清放射免疫学检查:目前尚未发现胆囊癌特异的肿瘤标记物,较常用的有血清癌胚抗原(CEA) ,各种糖链抗原(CA19-9)的测定,唾液酸(SA)和DNA聚合酶(DNA-Plca)等的增高有助于诊断,其中CA19-9的阳性率较高,有报道达81.3%.且早期癌也可阳性,且随着癌浸润胆囊壁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因此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近来有人发现胆汁中CEA和CA19-9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推测胆汁中此标志物含量的测定将更有意义,但尚需深入探讨,对术前CEA增高的病例来说,它不失为术后监测的一项指标。

影像检查:

1.超声:超声检查是当前用于诊断胆囊疾病的第一线检查,由于其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和经济性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灵敏度的超声诊断仪器可以判别胆囊壁上0.2cm大小的病变,故可以发现早期的胆囊癌,许多早期的胆囊癌超声检查只是作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隆起病变的影像学描述,而真正作出胆囊癌的明确诊断是不容易的,超声检查有很大的仪器和操作者的依赖因素,如有经验的操作者采用高分辨力的仪器,正确诊断率可达到80%或更高,而在一般门诊条件下,超声的正确诊断率就可能很低,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其诊断准确率达75%~82.1%,应为首选检查方法,但B超(US)易受腹壁肥厚,肠管积气的影响,并且不易判定结石充满型及萎缩型胆囊壁情况,近年来,人们采用EUS(内镜超声)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US的上述问题,EUS用高频率探头仅隔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极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检出率,并且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肿瘤浸润的程度,因而人们将EUS作为US检查后的进一步精确判定方法,不论US或EUS,其早期胆囊癌的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隆起型病变与局限性囊壁肥厚,亦有两者混合型。

胆囊癌的声像图可分为5型。

(1)小结节型:病灶一般较小,约1cm~2.5cm,呈乳头状中等回声,团块自囊壁突向腔内,其基底较宽,表面不平整,小结节型一般表现为隆起样病变,多属于早期的胆囊癌,在有胆囊内胆汁充盈的情况下,超声发现胆囊壁的隆起样病变较为敏感;但当胆囊萎缩,结石充满时,就不容易判断,同时,超声检查易受到胃肠胀气,腹壁脂肪的影响。

(2)蕈伞型:为基底宽而边缘不整齐的蕈伞状肿块突入胆囊腔,呈弱或中等回声,常多发。

(3)厚壁型:胆囊壁呈不均匀增厚,局限型或弥漫型。

(4)实块型:呈现为一个弱回声或回声粗而不均的实性肿块,或在胆囊腔内充满不均匀的斑点状回声。

(5)混合型:呈现为胆囊壁增厚,伴有乳头状或蕈伞状肿块突入胆囊腔。

这些声像图的特点为胆囊癌的检出提供了有力依据,胆囊壁不均匀增厚,腔内有形态及位置固定的不伴声影的回声团块为胆囊癌的基本特征,肝脏受累,周围转移性淋巴结肿大,以及并存结石等均为辅助诊断根据,在可疑情况下行B超引导下细针胆囊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早期确诊胆囊癌有一定帮助。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分辨力实时超声显像仪广泛应用于临床,采用5MHz高频率的扫描探头,可观察到胆囊壁的三层结构回声(即黏膜,肌层,浆膜层)及胆囊内微小隆起病变,彩色多普勒检查能判断肿块与肝门部主要血管的关系和肿块的血供情况,有利于手术前对切除可行性的评估和提高超声诊断的正确率,故一般亦作为手术前的常规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胆囊癌块及胆囊壁可检测到动脉血流,而且速度较快,与良性肿瘤有明显区别,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2.X线检查:

(1)腹部X线平片:部分病人可在右上腹见到钙化的胆囊影,或软组织肿块影,或肠梗阻像。

(2)口服胆囊造影:大多数胆囊癌病例的胆囊不显影,极少数病例因癌瘤较小而见到胆囊内的充盈缺损像,因此,此法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不大。

(3)静脉胆道造影:在双倍剂量的造影中,可有部分病人显出胆囊影,其中可见充盈缺损像。

(4)直接胆道造影(PTC,ERCP):能显出完整的胆囊影像者并不多见,尤其在PTC时,但可见肝外胆道被挤压和狭窄,闭塞等表现,联合使用PTC和ERCP,可准确判断出肿瘤的位置,胆囊癌用内镜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ERCP)检查,多见胆囊壁有阴影缺损,不整齐或乳头样隆起等,有报告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0%~90%,但约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胆囊,本法多用于胆胰管合流异常的诊断,也可用于诊断胆总管有无受累,有学者报告,根据直接胆道造影所见,79%的病人可在术前确诊,有学者发现,胆囊管闭塞型全部可以切除,而胆管闭塞型全部不能切除,肝门部胆管闭塞型连姑息性切除的可能性都没有。

(5)上消化道钡餐:晚期病例可以发现十二指肠,胃或结肠肝曲有外压性缺损,少数病例可发现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

(6)选择性血管造影:经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的选择性血管造影术是胆囊癌诊断中非常有用的检查方法,其确诊率可达72%或100%。

胆囊癌在动脉造影时的特征性表现有:

①胆囊动脉扩张。

②胆囊动脉走行不光整。

③胆囊动脉断裂。

④胆囊区的“肿瘤染色”。

⑤静脉相时的胆囊“不光滑厚壁”。

⑥肝内动脉分支的受压征象。

⑦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的受压征象。

⑧肝动脉右支的狭窄和闭塞。

⑨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和胰头部动脉的狭窄。

⑩胰头部的浓染像。

$j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的异常血流。

$k来自结肠中动脉分支的异常血流,在血管造影中,胆囊癌与胆囊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较难,一般来说,在胆囊癌时,上述特征大多数以3~4个共存,或有癌肿特有的浸润像和中断像,而胆囊炎时,上述特征大多数在2~3个以下,其组合,在胆囊脓肿以受压,延伸像和胆囊动脉支配范围扩大最为多见,而在慢性胆囊炎时,则以动脉迂曲或硬化像最为多见。

另外,血管造影不仅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而且还可了解肿瘤的解剖学部位和其周围动脉的形态,为判断肿瘤能否切除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资料,有人提出了可以根治性切除的胆囊癌的血管影像特征是:①胆囊动脉扩张,胆囊动脉内径达肝右动脉内径的1/3~1/2;②胆囊动脉的一级分支管径不光整;③新生血管增生区内胆囊壁肥厚浓染,呈蛋壳状阴影,或有小于1.5cm的小范围斑状浓染像。

3.CT:超声在发现胆囊的小的结节和小的隆起性病变的灵敏度方面高于CT,但对胆囊癌的确诊率上,CT优于超声,CT不仅可无重叠地显示胆囊,胆道局部解剖关系,而且能清楚显示肝脏,肝门及肝门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对判断胆囊大小,形状,位置,尤以对胆囊壁的显示准确率可达90%,平扫胆囊与肝脏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可展示胆囊壁真正厚度,可鉴别慢性胆囊炎和厚壁型胆囊癌,CT在显示结节性胆囊癌,局部转移淋巴结和邻近器官浸润方面均能提供重要线索,CT不仅用于诊断胆囊癌,对手术的选择亦有较大帮助。

如何鉴别胆囊息肉与胆囊癌

胆囊息肉与早期胆囊癌临床上都无明显的症状和特征,多数在进行体格检查做B超时.才发现胆囊息肉或可疑胆囊癌样改变。这给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胆囊息肉与胆囊癌的早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可有消化道的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脯食物等。也可有右上腹的不适、隐痛或腹痛。不同的地方在于:中晚期的胆囊癌变有黄疸、右上腹包块及恶病质;而胆囊息肉则多无黄疸、右上腹包块,不发生恶病质。

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DNA流式细胞学分析有助于胆囊痛的诊断。电脑彩超观察息肉或癌肿内有无彩色血流,可与临床最常见的胆固醇性息肉相鉴别。对于较大的瘤体,行CT增强、扫描瘤体强化,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

应用B超引导探针穿刺进行细胞检查以鉴别胆囊息肉和胆囊癌。在B超的随访过程中,胆囊息肉生长缓慢,没有粘膜浸润;而胆囊癌生长较快,且有周围粘膜浸润的改变。当息肉近期增长较快或有周围粘膜浸润时则考虑发生了癌变,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分辨胆囊癌与胆囊息肉

1、明确胆囊息肉与胆囊癌的相似之处

早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可有消化道的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脯食物等。也可有右上腹的不适、隐痛或腹痛。

2、胆囊癌与胆囊息肉不同的地方在于

中晚期的胆囊癌变有黄疸、右上腹包块及恶病质;而胆囊息肉则多无黄疸、右上腹包块,不发生恶病质。 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DNA流式细胞学分析有助于胆囊痛的诊断。电脑彩超观察息肉或癌肿内有无彩色血流,可与临床最常见的胆固醇性息肉相鉴别。对于较大的瘤体,行CT增强、扫描瘤体强化,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

3、应用B超引导探针穿刺进行细胞检查以鉴别胆囊息肉和胆囊癌

在B超的随访过程中,胆囊息肉生长缓慢,没有粘膜浸润;而胆囊癌生长较快,且有周围粘膜浸润的改变。当息肉近期增长较快或有周围粘膜浸润时则考虑发生了癌变,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癌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关系 胆囊癌患者常合并有胆囊结石,其合并率在欧美为70%~80%,日本为58.8%,我国为80%,胆囊癌好发于易被结石撞击的胆囊颈部,并多发于患结石时间10年以上,故认为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大于3cm者,胆囊癌发病的危险性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有人认为胆石中含有致癌因子,但缺乏确切的证据,且胆石症患者中胆囊癌发生率仅1%~2%,因此,胆石与胆囊癌之间有无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2.胆囊良性息肉与腺瘤和胆囊癌的关系 Sawyer报告29例胆囊良性肿瘤,其中4例恶变,他复习了近20年文献资料,认为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胆囊腺瘤多单发,有蒂,癌变率约10%,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的危险性增加,有研究发现,直径小于12mm者,多为良性腺瘤;直径大于12mm者,多为恶性病变,所有原位癌和19%的浸润癌有腺瘤成分,从而认为腺瘤有癌变的可能。

胆囊腺肌增生症 以往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无恶变可能,但近年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发生胆囊癌的报道,目前已被确认为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3.胆胰管合流异常与胆囊癌发病的关系 Kinoshita及Nagata研究,胆胰管汇合共同通道超过15mm,出现胰胆反流,称为胆胰合流异常,许多作者指出胆胰管不正常的汇合,使胆囊癌的发病率上升,胰胆管汇合部畸形时,胰液长期反流使胆囊黏膜不断破坏,反复再生,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癌变,有报道,ERCP检查发现胆囊癌患者中,有16%合并胰-胆管汇合部畸形,Kimura等报告96例胆囊癌经造影证实65例胆胰管合流异常,同时观察65例胆胰合流异常者,16.7%合并胆囊癌,对照组641例胆胰管汇合正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8%,另一组报告胆胰管合流异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25%,正常汇合组635例,胆囊癌发病率为1.9%。

胆囊癌都有哪些辅助性检查

1、ERCP

有人报告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0%~90%,但ER-CP检查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

2、CT扫描

CT扫描对胆囊癌的敏感性为50%,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不如US及EUSCT,影像改变可分三种类型:

①壁厚型: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规则增厚;

②结节型:乳头状结节从胆囊壁突入腔内胆囊腔存在;

③实变型:因胆囊壁被肿瘤广泛浸润增厚加之腔内癌块充填形成实质性肿块如果肿瘤侵犯肝脏或肝门胰头淋巴结转移多能在CT影像下显示。

3、超声检查

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其诊断准确率达75%~82.1%,应为首选检查方法,但B超易受腹壁肥厚肠管积气的影响,并且不易判定结石。

4、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法有直接取活检或抽取胆汁查找癌细胞两种。直接活检的方法有:B超引导下胆囊病变穿刺、PTCCS、经腹腔镜等方法采取胆汁的方法,更多如ERCP下抽取胆汁,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PTCD胆道子母镜等。文献报告的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虽不高但结合影像学检查方法仍可对半数以上胆囊癌患者作出诊断。

5、肿瘤标记物

在肿瘤标本的CEA免疫组化研究的报告中,胆囊癌的CEA阳性率为100%,进展期胆囊癌患者血清CEA值可达9.6ng/ml,但在早期诊断无价值。CA19-9CA125CA15-3等肿瘤糖链抗原仅能做为胆囊癌的辅助检查。

6、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国内文献报告在胆囊肿块和壁内测到异常的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胆囊原发性恶性肿瘤区别于胆囊转移癌或胆囊良性肿块的重要特征。

胆囊炎患者黄疸加重警惕胆囊癌

胆囊癌在早期的症状极易被忽视,且误诊率高达60~80%,在临床确诊时,癌症多数已发展到中晚期,手术预后不佳,5年生存率仅占10%以下。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和掌握胆囊癌的早期或早中期症状表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胆囊癌的"蛛丝马迹"包括:患过结石性胆囊炎的中老年人,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如发现右上腹突然出现持续隐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低烧,并伴有进行性加重的黄疸,此时不要认为又是胆囊炎在重复发作,应考虑胆囊癌的可能性。如果是高龄老人,一个时期以来若常有阵发性胆绞痛等酷似"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更应提高警惕。特别是那些以前曾患有结石性胆囊炎的中老年妇女,若出现病情迁延,反复发作,则很可能是胆囊癌业已发生,此时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确诊胆囊癌须经过B超、各种胆道造影、核素扫描或腹腔镜检查等。

有效的诊断胆囊癌的方法

一、超声检查。

胆囊癌患者进行B超检查,非常的简便易行,并且对身体没有任何的损害,可以作为胆囊癌的首选检查方式。这种检查方式是通过高频率的探头隔着胃和十二指肠对胆囊进行全面的扫描,不仅能够全面的进行观察,还能够对癌肿细胞的浸润程度进行精确的分析。

二、CT扫描。

进行CT扫描后,能够发现,壁厚型的胆囊癌,常常表现为胆囊壁受到局限,并且出现弥漫不规则的增厚。结节型的胆囊癌,常常表现为乳头状结节通过胆囊壁向腔内的胆囊腔进入,并有存在感。而实变型的胆囊癌则会出现,癌肿细胞侵犯胆囊壁,并向腔内填充,从而形成了实质性的癌肿细胞。

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这种诊断方法可能对大家而言较为陌生,这种检查方法是在胆囊内的癌肿细胞以及胆囊壁中测得异常的动脉血流信号,呈高速流动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原发癌和转移癌或良性肿瘤的区别。

胆囊癌的检查

1.B超声检查

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是首选检查方法。内镜超声用高频率探头仅隔着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明显提高胆囊癌的检出率,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肿瘤浸润的程度。

2.CT扫描

CT扫描对胆囊癌的影像改变可分三种类型:

(1)壁厚型 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规则增厚;

(2)结节型 乳头状结节从胆囊壁突入胆囊腔存在;

(3)实变型 因胆囊壁被肿瘤广泛浸润增厚加之腔内癌块充填形成实质性肿块。如果肿瘤侵犯肝脏或肝门胰头淋巴结转移,多能在CT影像下显示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胆囊肿块和壁内测到异常的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胆囊原发性恶性肿瘤区别于胆囊转移癌或胆囊良性肿块的重要特征

4.ERCP

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3%~90%。但ERCP检查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胆囊。

5.细胞学检查

(1)细胞学检查 可以直接取活检或抽取胆汁查找癌细胞。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不高,但结合影像学检查仍可对半数以上胆囊癌患者作出诊断。

(2)肿瘤标记物 在肿瘤标本的CEA免疫组化研究报告中胆囊癌的CEA阳性率为100%。进展期胆囊癌患者血清CEA值可达9.6ng/ml,但在早期诊断无价值。CA19-9、CA125、CA15-3等肿瘤糖链抗原仅能作为胆囊癌的辅助检查。

相关推荐

如何判断胆囊息肉是否癌变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等各种原因,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及癌变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卫生部资料统计显示:胆囊息肉平均癌变率由以前的1%—2%转变为现在的8%—12%,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胆囊息肉非小病,切勿轻视! 30岁的王先生可算是一个“资深”的

胆囊癌的最新诊疗

由于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胆囊癌常常到晚期才能明确诊断。胆囊癌在开始出现症状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个月,明确诊断后1年的死亡率约为88%,5年后还生存的仅为4%,胆囊结石可诱发癌变已为广大学者所承认。我院1962~1994年32年间施行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2120例中,胆囊癌并存率为1.8%,一般认为胆囊结石有1%~3%可发生癌变 〔2〕。胆囊结石所致的胆囊粘膜增生具有很高的癌变潜在可能性,是很常见的癌前病变,胆囊结石所致的粘膜化生也被视为癌前病变。鉴于此,结合我院病例,我们认为,结石最大径>2cm即为胆囊

胆囊炎都会变成胆囊癌

并非所有的慢性胆囊炎都会癌变,但确有一些慢性胆囊炎有较高癌变的可能。认识了解这些特殊情况,就是预防这种隐患的第一步。 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其他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根据国内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 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是首选检查方法。内镜超声用高频率探头仅隔着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明显提高胆囊癌的检出率,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肿瘤浸润的程度。 以下情况就是值得警惕的隐患苗头: 1、老年患者。50岁以上胆囊炎病人

胆囊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

胆囊癌可以治好吗

胆囊癌是发生于胆囊的恶性肿瘤,多见于女性。对于胆囊癌患者和患者家属而言,希望明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胆囊癌能治好吗?就目前治疗现状而言,胆囊癌仍是医学上未被攻克的一大难题,但是这并不等于得了胆囊癌就被宣判了死刑,临床上亦有不少治疗后长期生存的病例。胆囊癌能治好吗?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身体机能。 胆囊癌能治好吗?对于早期胆囊癌患者而言,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采取了恰当的治疗手段。一般来说,早期胆囊癌癌肿较小,未发生扩散转移,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为胆囊癌的手术切除。胆囊切除术是早期胆囊癌的主要手术方式,经手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有什么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根据肿瘤的病程而提出不同的要求。 1.胆囊息肉样病变:早期的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相鉴别,胆囊癌的直径均大于1.2cm,蒂宽,胆囊壁增厚,至于胆囊的腺瘤性息肉恶变与良性腺瘤的鉴别则很困难,因考虑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均应手术切除,故不影响外科治疗决策。 2.胆囊结石:国内的胆囊癌患者,约有百分之五十七合并胆囊结石,病人常有较长时间的胆道疾病症状,此类病人最容易被忽略,或将胆囊癌所引起的症状用胆囊结石来解释,在鉴别诊断上主要是对老年,女性,长期患有胆囊结石,胆囊萎缩或充满型结石,

胆囊息肉如何鉴别

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和胆囊壁内出现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原发性胆囊癌区别于良性肿块和转移癌的重要鉴别特征。如胆固醇性息肉血流为直线状,20cm/s。RI越小越倾向于恶性,但对于早期胆囊癌肿块过小者(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有什么

1.胆囊息肉样病变:早期的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相鉴别,胆囊癌的直径均大于1.2cm,蒂宽,胆囊壁增厚,至于胆囊的腺瘤性息肉恶变与良性腺瘤的鉴别则很困难,因考虑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均应手术切除,故不影响外科治疗决策。 2.胆囊结石:国内的胆囊癌患者,约有百分之五十七合并胆囊结石,病人常有较长时间的胆道疾病症状,此类病人最容易被忽略,或将胆囊癌所引起的症状用胆囊结石来解释,在鉴别诊断上主要是对老年,女性,长期患有胆囊结石,胆囊萎缩或充满型结石,腹痛症状加重和变得持续时,均应考虑有胆囊癌的可能,

中医治疗胆囊癌原则是什么

胆囊癌早期诊断率低,确诊时大多已进入中、晚期,手术根治率低,姑息性手术不能根本解决大的肿瘤实体,而胆囊癌的化疗可能是消化道大的肿瘤中效果最差的,往往只能损伤人体的正气,出现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偏差或亏损,可使病情加重甚至趋向恶化。中医在这方面却有着一定的优势。 中医治疗胆囊癌根据“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的原则。采用健脾益气,补养气血之法固其本,同时予以清利湿热,退黄,解毒散结,抑瘤治其标。固本祛邪,整体抑瘤,既能有效地抑杀大的肿瘤细胞,改善人体失调的内环境,加强机体对癌细胞的监控能力,同时诱导癌细胞

胆囊癌术后该怎么办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当您在与一家人享受生活的同时,您是否想过关注过一些癌症呢?虽然现代科技发达但由于胆囊癌发病的隐蔽性,导致早期癌患病人的症状极不明显。临床发现,胆囊癌病人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大多已到了中晚期。 适用于胆囊癌术后或姑息切除术后,以及手术不能切除者。总量为30~50gy,共3~4周进行。照射范围为肿瘤原发部位和肝门附近。todoroki报道对于晚期胆囊癌,胆囊切除加放疗患者,3年累计生存率为10.1%,对照组为o。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胆囊癌病人,wahobo主张给予大剂量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