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月经艾灸什么部位 艾灸操作手法及疗程

月经艾灸什么部位 艾灸操作手法及疗程

持点燃艾条垂直悬起于穴位之上,离皮肤3~4厘米,以受者觉得温热舒服、微有热痛感为度,每穴灸3~5分钟。

选取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0.2~0.5厘米的姜片,把姜片放在所选穴位上,置艾柱(或切段的艾条)于其上点燃,待受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并换艾柱再灸,每穴灸3~5壮。

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一般3~5个疗程,长则6~10个疗程。

前列腺炎艾灸有用吗

艾灸可以起到辅助治疗前列腺炎的作用。

艾灸疗法主要是通过用艾条在特定穴位进行熏灸,直接或间接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传导作用来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具有理气活血,调理冲任,培肾固本,通调冲任之功。是辅助治疗前列腺炎的一种方法,但是不能彻底治愈前列腺炎。

急性期前列腺炎艾灸方法

症状:患者排尿不尽,尿后余沥不尽,时常滴出白色粘液,伴随尿频,尿急,尿时涩疼,会阴疼痛等,舌苔薄黄或白,脉弦。

艾灸疗法:灸中极,关元,会阴,气海,三阴交,阴陵泉,复溜穴。

操作手法:用艾条温和灸,将一支艾卷点着,施灸者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于穴位上,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以病人觉得温热舒服,以致微有热痛感觉为度,每穴可灸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消肿排脓。

慢性期前列腺炎艾灸方法

主要症状:患者排尿不尽,尿后余沥不尽,时常滴出白色粘液,伴随腰酸乏力,性欲减退,遗精,阳痿,早泄等症。

艾灸疗法:

方法一:灸肾俞,足三里,太溪,大墩,精宫,归来,命门,三角灸,太冲穴。

操作手法: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灸3-4壮后可换去蒜片,继续灸治,艾炷如枣核大,每穴灸5-10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通淋利尿。

方法二:灸会阴穴。

操作手法:令患者仰卧,暴露阴部,臀部略垫起,取会阴穴。用艾灸架固定在会阴穴上施灸,或教会患者携艾卷在家自信熏灸会阴穴,每日下午灸治,每日20-40分钟,以灸至局部温润红热为度,灸后嘱患者注意休息,每日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

加减:伴随腰骶痛者加灸肾俞,次髎;伴随少腹不利者加灸关元,三阴交;伴随睾丸坠胀者予以大墩穴点刺放血。

功效:益气健脾。

痛经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次髎、关元、地机、至阴、血海(双)、中极、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壮,艾炷如枣核大小。每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③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主治:经行不畅,少腹胀痛拒按,经色紫红夹有血块,经后胀痛缓解。

技术二

艾灸穴位:次髎(双)、关元、神阙、至阴、子宫、脾俞(双)、肾俞(双)、命门(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秆。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壮,艾炷如枣核大小。每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③艾炷隔附子灸:取适量生附子,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放罝于中极穴或关元穴上,上放置枣核大的艾炷施灸,艾炷燃尽再换新灶,灸至皮肤红晕直待5cm以上为止,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数小时后即起疱,直径可以达到1~2cm。局部起疱者,按常规处理,此法宜在月经来潮前5~7天使用。④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主治: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而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

技术三

艾灸穴位:关元、气海、中极、水道(双)、地机(双)。

操作规程:①温针泻法:中极、水道可用2~2.5寸毫针,行呼吸补泻之泻法(吸进呼出,一进三退深入浅出),后再将艾条一寸置于毫针针柄上,点着后急吹速燃,烧完后待针凉,再行开合泻法出针。②隔物灸:以姜片或附子饼均可,或将温灸器置于穴上,艾炷隔物灸,每穴10壮,体壮脉实若可酌情加3~5壮。③艾条悬灸:以雷火神针灸条为佳,可以崔啄悬灸法,逐穴施用,直至痛止。

主治: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技术四

艾灸穴位:次髎(双)、地机(双)、阴陵泉(双)。

操作规程:①毫针刺泻法:次髎穴以2.5寸针为宜,找准第2对骶骨孔,顺其解剖部位其孔道外斜方向进针令针感传至会阴,腰骶为佳。此穴准确施治,可立见止痛的功效。阴陵泉、地机采用2寸毫针行迎随泻法,重刺激,以利湿热蕴毒尽快从下窍而除。②艾条悬灸:以雀啄泻法施于穴上,或在针刺后稍行温通,或云热者禁忌。

主治: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最多,黄稠臭移,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胆囊炎用艾灸怎么调理 胆囊炎艾灸操作手法

常规灸法,胸胁部和背部适合用艾灸盒施灸,下肢适合用艾条灸和温针灸法,每处或每穴5-10分钟,急性期每日2次,慢性期每日或隔日1次。

具体操作手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有发红现象为宜,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灸后多喝水,稍事休息,同时注意保暖。

艾灸疗法有哪些禁忌

艾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祛病防病、保健养生的疗法。不少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艾灸的作用】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艾灸的作用主要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艾灸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灸学大师周楣声先生指出,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的双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对艾灸深入研究,推进艾灸的现代化发展。艾灸的作用有哪些这里不做过多的讨论,需要具体了解这几种灸法的朋友,可以去“香怡艾灸养生指南”看看!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的温灸疗法,并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器温灸的方式作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只用,效果也很好。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

【艾灸的禁忌】

艾灸是中医的治疗方法,用艾炷为主熏灸穴位来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艾灸可以起到温经通络、温阳补气、补中益气的作用。中医提示,艾灸虽好,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十个禁忌。

禁忌一: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二: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四: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禁忌七: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旧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禁忌九: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禁忌十: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时,或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中风艾灸哪里

艾灸治疗中风的效果

艾为温辛,阳热之药,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点燃后,热持久而深入,温热感直透肌肉深层,治疗中风能够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平衡,能够激发人体正气,醒脑开窍,急救固脱,温经通络,活血止痛,消瘀散结。

中风艾灸的方法

将艾条点燃后,不断吹火,助艾火尽快燃尽,艾热迅速传入体内,不待燃至皮肉便扫除,火力壮而短促,灸后不按施灸部位,使体内蕴热之邪随艾火之热迅速发散,起到消散的目的。

中风艾灸取穴治疗

中经络

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言语不利加廉泉,哑门。

操作方法:艾条直接灸疗3-5壮。病久者用平补平泻法,有滋阴熄风,化痰通络之功。

中脏腑

脱证取穴:关元,神阙。

操作方法:隔盐灸,艾条雀啄灸,回旋灸等手法, 急灸3-5壮。有扶正固脱,益气回阳之功。

闭证取穴:水沟(捏按),合谷,劳宫,太冲,涌泉,丰隆。

操作方法:用艾条雀啄灸,回旋灸等手法急灸3-5壮急救,可起清热化痰,熄风开窍之功。

中风后遗症艾灸手法

方一:

取穴:主穴取曲池,外关,肩髃,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丰隆,昆仑,解溪;配穴胸满痞闷,不思饮食者加中脘,内关;便溏,纳呆者加天枢,中脘;语言不利者加哑门,廉泉;口眼歪斜者加阳白,下关,地仓,颊车,内庭等穴。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5-7穴,每穴灸20-30分钟,日灸1次,1周为一疗程。

2.艾炷灸,每次选用3-5穴,每穴灸5-10壮,艾炷如黄豆大,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方二:

取穴:中脘(单穴),足三里(双穴),神阙(单穴)。

灸法:每穴每次用艾条温和灸,或用艾绒温筒灸25-30分钟,每日灸治1次。

方三:

取穴:环跳(双穴),阳陵泉(双穴 ),神阙(单穴)。

灸法:每穴每次用艾条温和灸,或用艾绒温筒灸25-30分钟,每日灸治1次。

胆囊炎艾灸哪里

胆囊炎艾灸穴位

日月:乳头直下3个肋间隙,即第7肋间隙。

期门:乳头直下2个肋间隙,即第6肋间隙。

肝俞:背部第9胸椎下旁开1.5寸。

胆俞: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阳陵泉: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

胆囊穴:阳陵泉穴下1寸左右的压痛点。

取穴解析

治则:疏利肝胆,消炎镇痛。

解析:日月,期门分属胆,肝二经,均位于胁肋部位,从局部疏调肝,胆之气;胆俞,肝俞配日月,期门为专治肝胆病症的前后配穴法;阳陵泉是治疗胆道病症的第一要穴;胆囊穴位专治胆腑病症的新穴,解痉镇痛。

艾灸操作手法

常规灸法,胸胁部和背部适合用艾灸盒施灸,下肢适合用艾条灸和温针灸法,每处或每穴5-10分钟,急性期每日2次,慢性期每日或隔日1次。

具体操作手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有发红现象为宜,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灸后多喝水,稍事休息,同时注意保暖。

艾灸对闭经有作用吗

艾灸法具有温阳特性,能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对于气滞血淤引起的闭经有治疗作用。但是如果是自身疾病造成的闭经现象,就应该找到引起闭经等因素,对症治疗。

气血亏虚型闭经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经期后延,经量逐渐减少以致闭经,伴随神疲,头晕心悸,素体虚弱,面色无华,舌淡太苔薄,脉细无力。

施灸穴位:关元,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血淤内热型闭经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月经闭阻,小腹胀痛,精神抑郁,伴随五心烦热,胸肋胀满,舌暗红或紫斑,脉沉弦而涩。

施灸穴位:中极,血海,三阴交,行间,归来,次髎,合谷,苔白痰多者,加中皖,丰隆穴。

艾灸糖尿病 疗效出乎意料

艾灸,就是用燃烧艾条(艾叶加工制成),艾绒的方法灸烤相关穴位(直接灸或隔姜片等物灸),达到温通经络,祛寒除浊,暖真阳的目的,以治病养生。

《黄帝内经·灵枢》提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也就是说,在人体非常虚弱的时候(阴阳俱虚),灸法是首选之一。

宋代灸法专沦《扁鹊心书》则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极其虚弱,生命垂危的人,艾灸是可以救命的(这需要持续时间长,剂量很大的重灸)。对于平常人养生方面,《扁鹊心书》里说到:“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灸功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相对来说,我们平常听到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中,针刺,拔罐,刮痧,按摩等比较多,灸法提得比较少,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艾灸操作起来相对麻烦和专业,要购买艾条,艾绒,灸起来烟熏火烤,直接灸又太烫,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不太普及。

凡是患上搪尿病时日持久的人,不适宜用针灸治疗,因为可能会导致身体局部发生痈疽;如果是初患糖尿病的人,那么只要治疗操作得当,用针灸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温和灸

点燃艾条熏烤穴位或患处。不能使艾条接触皮肤,一般艾条灸点燃处距定位约l寸左右,施灸时间每次15~20分钟,每天l—2次,20~30天为l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5天。

隔姜灸

将鲜姜片切成约3毫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出数孔。放在准备施灸的穴位上,上面再放上艾住灸。当局部感到灼痛温热时,换艾柱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隔姜灸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隔姜灸对于体壮者可以用大艾蛀,数量宜多,姜片宜厚。久病体弱、妇女、老人,艾蛀宜小,数量宜少,姜片也要薄。

相关推荐

艾灸前列腺的治疗类型

(一)艾炷灸疗法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艾炷。常分直接灸(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与间接灸两种。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病。 (二)艾条灸疗法 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疗寒湿痹证及其他多种虚寒性疾患。 (三)药卷灸疗法 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 (四)温针灸疗法 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

卵巢囊肿艾灸有效果吗 卵巢囊肿艾灸位置及方法

位置: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脾之背俞穴。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便是此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也可采用隔姜灸,效果更好。 功效:脾俞穴是脾脏散热除湿之要穴,脾脏的湿热之气,借由此处向膀胱经疏散,艾灸此穴具有和胃健脾、升清利湿之作用,体质湿热是导致卵巢囊肿的原因之一,经常艾灸脾俞穴对卵巢囊肿有缓解、治疗的作用。 位置: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女人艾灸减肥该怎么弄

艾灸通过燃烧艾条,使肌肤感受到温热的刺激,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艾灸减肥效果显著,通过艾灸使肌肤受热,毛孔扩张,让药物快速渗透到皮下,刺激穴位,调整全身经络气血、脏腑功能的平衡,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脂肪的吸收,增加其排泄,从而达到瘦身减肥的功效。而这些穴位,包括大椎、腰阳关、中脘、关元、居髎。 中医是一门强大的古老学问,很多医理都是生涩难懂,对于门外汉来说,更是难以理解这些深奥的学问。艾灸具体操作的方法其实还是有点

月经量少用艾灸有用吗

艾灸属于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艾灸是通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 月经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血虚、肾虚、血瘀、气滞与痰阻。而艾灸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所以月经量少是可以通过熏艾灸来治疗和缓解的。艾灸应该如何灸呢? 其实,跟中医辨证论治一样,艾灸也是要辨证用穴的。 对于月经量少,在艾灸时是采用分型治疗的。

咽喉肿痛艾灸哪里

风热外袭致咽喉肿痛 主要症状:咽喉红肿疼痛,有干燥灼热感,吞咽不利,吞咽或咳嗽时加剧,伴随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 艾灸疗法:灸天容,曲池,尺泽,扶突,大椎,外关,合谷,少商穴。 操作手法: 用艾条温和灸,将一支艾卷点燃,施灸者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于穴位之上,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以病人觉得温热舒服,以至微有热痛感觉为度,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肺胃实热型咽喉肿痛 主要症状:咽喉赤肿疼痛,痛连耳根和颌下,伴随高热头痛,烦渴,口干口臭,咯痰黄稠,腹胀便秘,小便

胃痛艾灸哪个位置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拉肚子吃什么马上见效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利用燃烧艾柱或艾条产生灼热,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腹泻,艾灸疗法可以借助灸火的温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如治疗睥胃虚弱型拉肚子 症见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每食生冷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腹部隐痛,喜暖喜按,食欲不振,食后即胀。 取穴:神阙、天枢、腹结、足三里、脾俞、胃俞。 治法:艾条灸。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距离皮肤2 ~ 3cm施灸。每穴5分钟,每日3次。3~6次为1个疗程。 备注 艾 条灸即是

艾灸肚脐后肚子疼怎么回事

艾灸肚脐后肚子疼怎么回事 1、艾灸肚脐后肚子疼的原因 艾灸主要是利用艾炷、艾条的方式来熏烤穴位达到治病和保健的效果,可以起到通经活络和驱寒除湿等作用,一般不会产生副作用。不过在临床方面有很多患者在进行艾灸之后会出现肚子痛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排郁气、排火热邪毒和排淤血的过程中刺激到了腹部引起的,也可能是艾灸引起内火过旺或者过敏反应等,或者是方法不对导致的疾病加重和走窜现象。 2、经期不宜艾灸肚脐 经期最好是不要艾灸肚脐,因为艾草是能够帮助活血化瘀的,在经期用会导致月经一直不干净,另外在月经期间最好不要用艾草

艾灸弄出来的水泡是什么

是烫伤。 艾灸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者艾炷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或者特定部位,来激发经气活动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要是在艾灸的过程中,操作不当出现艾热对皮肤的距离过近,或者艾灸的时间过长时,都可能会引起局部烫伤,因此艾灸时出现水泡时,代表皮肤被烫伤。

艾灸疗法自我保健三法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妨一试。 一、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