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进展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1、脑卒中类型、梗死部位及面积
一项研究显示,LAA发生SIP多于LACI和CS。Kim等的研究显示,PAD发生SIP多于LAA和CS。Ong等提出,LACI是SIP的常见类型。LACI发生SIP的机率要高于PACI,PACI发生SIP的机率最低。Nagakane等观察到,LACI如发生SIP,往往在侧脑室旁或放射冠区出现缺血灶。
据一项统计,CWSI约占脑梗死的10%。徐盈然等统计为10.9%(142/1291)。Nagakane等提出,CWSI是SIP的预测因素。Caplan等报道,IWI常合并其他梗死形式。Kim等提出,CWSI尤其是IWI,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风险很大;CWSI如合并伴有严重动脉狭窄闭塞的轻微脑卒中,是早期发生SIP的危险因素。贾丽君等报道,CWSI和侧脑室旁易发生SIP。
Kim等提出,纹状体后外侧脑梗死是SIP发生的预测因素。Kim等的研究显示,皮质下脑梗死发展为SIP的比例高于皮质脑梗死阴。Ohara等提出,放射冠后部型腔梗是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由PAD和S导致的腔梗是发生PMD的主要原因。Yamamoto等认为,TIA是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SIP的独立预测因素。
Kitagawa等报道,BAD急性期病情易发生进行性加重,导致转归差。庄君等的研究显示,BAD组SIP发生率为51.7%(15/29),非BAD组为18.2%(6/33)(P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33%是SIP发生的预测因素。
2、卒中严重程度和并发症
Brouns等的研究显示,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是SIP的独立危险因素。Karepov等的研究发现,脑卒中严重程度与SIP有关。DeGraba等统计,NIHSS评分>7分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可能性为65%,≤7分为4.8%,两者相差显著。Davalos等统计,SSS评分下降10分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可能性增加1.5倍。
并发症包括感染、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继发性癫痫、静脉血栓形成、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衰竭等。有研究显示,哥拉斯哥(c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低者,神经功能缺损多严重,且易出现并发症,预后不良。国内一项研究显示,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和合并并发症是发生SIP的独立危险因素。
3、血压异常
Ferrari等观察到,急性脑梗死后24 h内血压上升,以后发生自发性下降。Tikhonoff等提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0%会出现应激性高血压。有监测显示,急性脑梗死后7 d内血压会回落至基础水平。Nogueira等提出,发病后的血压升高具有保护缺血脑组织的作用,应激性高血压过后的收缩压升高的水平与侧支循环呈负相关。但血压的异常上升或下降却是SIP的危险因素。血压异常上升会加重脑水肿和炎症反应,促使神经功能恶化。Toyoda等的研究显示,心源性脑梗死发病后12~36 h内的收缩压每上升10 mmHg,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就增加30%。Ritter等的研究显示,急性脑卒中后24 h内收缩压>200 mmHg,会导致NIASS评分增加,发生SIP。DelgadoMederos等的研究发现,发病24 h内的血压下降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Castillo等的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基线收缩压<100mmHg或舒张压<70 mmHg可恶化神经功能。
伴有严重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
Vinnani等提出,脑动脉狭窄是脑梗死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Alawneh等认为,动脉狭窄及闭塞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SIP的发生密切相关。Di Tullo等的研究也证实,颈动脉的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是SIP的危险因素。
3、高血糖与糖尿病
Urabe等的研究证实,糖尿病增加了发生SIP的机会。高血糖常由糖尿病引起,但糖尿病并非高血糖唯一原因。应急反应、胰岛素抵抗及医源性因素也可引起高血糖。多种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甲状腺激素的大量分泌是脑卒中急性期高血糖产生的原因。Fatehi Hassanabad等提出,长期高血糖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Bereczki等研究显示,高血糖可加重神经功能恶化。Kruyt等的研究显示,急性期高血糖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Nideson等提出,高血糖是SIP的预测因素。Stead等的研究发现,在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病后24h内伴高血糖者比不伴高血糖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更重。Hyv? rinen等的研究显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Batty等根据研究提出,餐后血糖每升高1 mmol/L,脑卒中病死率增加17%。
4、发热及感染
Kollmar的动物实验表明,体温与脑梗死的大小有关,增加脑梗死的病死率。Xu等的研究发现,脑卒中后24h内出现体温升高,是脑梗死体积增大及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预测因素。按原因,脑卒中后发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Venneij等的研究证实,脑卒中相关性感染(stroke-associated Inftction,SAI)可能影响脑卒中的病程和预后。国内一项研究显示,SAI组与非SAI组预后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0.1%(28/139)与6.2%(39/623)(P<0.01),说明SAI与脑卒中后预后不良相关。Urra等提出,脑卒中后的外周细胞免疫抑制是SAI的发生原因。国内一项研究显示,SAI的发生率为18.2%(139/762),老年合并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侵袭性操作是SAI发生的危险因素。
5、斑块性质
斑块根据其组成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又称易损斑块(VulnerablePlaque,VP)。2003年对VP的定义是易发生血栓和(或)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VP通过破裂导致胶原暴露及大量促凝物质释放,或通过脱落造成动脉动脉栓塞反复发生,或促进进一步的炎症反应,造成血栓扩大等,引起SIP。Di Tulli等的研究证实,软斑和溃疡斑是SIP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高危人群有哪些
脑卒中是中医命名的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
脑卒中的治疗 首先,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
其次,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最好戒烟忌酒;
第三,药物治疗。
但是这些仅仅是一些保守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治疗方法,不能在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
脑卒中高危人群有哪些?相信通过以上的介绍,你已经有了更多的认识,一般脑卒中高危人群,都是在中老年人群当中,所以对于很多中老年人,如果你的血压很高,那么一定要更好的做好脑卒中高危这方面的预防和治疗,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脑卒中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
很多人对于脑卒中不清楚,脑卒中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
其实,脑卒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
凡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叫“脑卒中”。脑卒中又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烟雾病(MaMa’s病)等。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往往都有诱发因素。如着急上火、情绪激动、睡眠不好、用力过度、便秘、排尿困难等。此病常常在动态中发病(运动中)。发病突然,症状较重。发病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在静态中发病。如在睡眠过程中、在休息的时候或在安静状态中。此病的发病较出血性脑血管病来得缓慢、病情的恶化也较缓慢、且常常反复发作。由于梗塞血管的直径大小不一样,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某些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仅有一侧肢体麻木或轻瘫,住院用药后,反而会出现肢体全瘫。这种血栓,临床上称之为进展型血栓。有时即使做到了对症用药,病情也难以控制。这一点常常需要医生向病人及家属说清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人,是好发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脑卒中乃“急症中的急症”。所以对这些人一定要广泛地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识,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
这五种人最易猝死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超过半数的脑卒中发病与高血压相关。亚太研究团队(APCSC)研究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脑卒中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
长期血压高于生理水平,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血管脆性增加,变窄变硬,形成血栓。而血栓、血管变窄等正是诱发脑卒中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
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患病率增加了近20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更低,不同年龄段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也显著增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糖和脂类代谢障碍以及小血管损伤等都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由于凝血机制异常易导致血液黏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这些都可能间接诱发脑卒中。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水平异常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研究发现,亚洲人群总胆固醇每升高1摩尔/升,脑卒中发生率增加25%。降低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认为药物治疗是降脂治疗中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烟酸、树脂、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中,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使首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降低20%左右。同时,应注意日常饮食,坚持低油脂、低热量摄入,以粗粮代替精加工粮,多食用新鲜蔬菜。
心脏病。
研究显示,约1/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心源性血栓造成的。相比非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损害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在临床中总结发现,心脏病引起脑卒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心脏自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进而发生脑血栓。
颈动脉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现正相关。经检查后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中至重度(50%~99%)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他们每年脑卒中风险为1%~3.4%。药物治疗可使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降至1%以下。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确诊颈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项目。
中年人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中国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中年人面临着较高的卒中风险,40岁以上人群中约15%属于高风险人群(《中国卒中项目人群筛查数据分析》);而血脂当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又称“坏胆固醇”,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水平开始。
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红梅博士从“坏胆固醇”在导致脑卒中的重要作用讲起,倡导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她指出,脑卒中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血性脑卒中,另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根本原因是沉积在血管内壁的由“坏”胆固醇组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造成局部脑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这些“坏”胆固醇组成的斑块就像潜藏在血管内壁的不稳定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因下发生破裂,使动脉迅速被堵塞,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而‘坏’胆固醇恰恰是这场‘血管保卫战’的关键所在”。王红梅表示,控制血脂,特别是“坏”胆固醇水平,对于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她建议公众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根据自身所处的风险等级,从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入手,谨记“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医嘱药物治疗是原则,进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的新发和复发。
仁济医院徐群副教授介绍说,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近一半死亡;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全国每年治疗脑卒中等脑血管病的费用约为100-200亿元。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由于许多患者出院6个月后自行停药,因此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率达到16%,5年内复发率高达50%,并且脑卒中的危害会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而加重。”徐群强调,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中风能治好吗
中风西医治疗
脑卒中需要急诊处理。迅速处理有时可减轻疾病并防止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最初几小时内。医生首先应给病人吸氧,同时输液以保证液体和营养物质的输入。
进展性脑卒中的患者应给予抗凝剂如肝素,但这些药物在完全性脑卒中中是无效的,而且不能用于高血压患者,也决不能用于脑出血患者,因为这些药物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性。
最近有研究提示,如果链激酶、组织型溶酶原激活物等溶解栓子的药物在脑卒中的最初3小时内给予,瘫痪或其他症状就可防止或逆转。必须立即做检查以确定脑卒中的原因是栓塞或是出血,因为出血不能用溶栓的药物。其他一些可能通过阻断脑特异神经递质的受体而改善脑功能的方法尚处于实验阶段。
一旦脑卒中发展完全,某些脑组织死亡,血流供应的重建也无法逆转其功能。因此外科治疗通常是无效的。然而,在某些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改善其狭窄的程度可以降低以后脑卒中的危险性。
为了减少由于急性脑卒中造成的脑组织肿胀和颅内压力增高,可以用甘露醇,偶尔也可用皮质类固醇。严重脑卒中的患者可以安置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
可采取某种措施以防止皮肤的褥疮,同时应注意膀胱和直肠的功能。治疗如心衰、心律不齐、高血压、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脑卒中患者常有情绪不稳,如抑郁等,因此一旦患者伴有抑郁,家属和朋友一定要告诉医生。抑郁可通过药物和精神治疗而得到改善。
中风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中风会遗传吗
中风会遗传吗?医学上把急性脑血管病叫做脑卒中,又叫中风。它是脑部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主要症状为偏瘫、失语和昏迷等。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巾风两类,前者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小中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
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中遗传因素比较明显。直系上代有脑卒中者,后代脑卒中发生率要比正常人群高2.5倍。通过对卒中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动脉硬化发生率比较高,血管张力不稳定,并存在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陈碍。在缺血性中风思者的家属中,高胆固醇血症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率均较高;在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家属个,除高明固醇血症以外,呈低凝状态的倾向较多见,这均说明有一部分卒中思考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脑卒中可造成哪些不适
脑卒中的症状:大部分脑卒中突然起病,发展迅速,在数分钟内引起大脑的损害(完全性脑卒中)。少数情况下,当出现持续的大片脑组织死亡时脑卒中在数小时或1~2天内继续恶化(进展性脑卒中)。以后进展常常停止,继之一稳定期,在此期内脑组织死亡区域停止扩大或出现改善。
由于受累的脑组织区域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症状类似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伴有昏迷、木僵,然而其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更严重,更广泛,更持久。此外脑卒中可引起抑郁和情感失控。
脑卒中可引起脑水肿和脑肿胀。由于颅骨空间很小,所以脑肿胀尤为有害,导致的颅压增高可进一步损害脑组织,在脑卒中本身并未加重的情况下造成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
请问高血压有没有并发症
1.心脏并发症 如左心室肥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2.脑卒中 如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
3.大小动脉 如动脉硬化、主动脉夹层
4.高血压性肾损害 如进展缓慢的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慢性肾功能衰竭
5.眼底 如视网膜动脉硬化、眼底改变
其中进展缓慢的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是指良性高血压5-10年,开始为肾小动脉病变,继以肾实质损害;恶性小动脉肾硬化症是指恶性高血压所致的肾损害,包括肾小动脉病变和肾实质损害。
脑出血是脑卒中吗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后者称为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 分为两种亚型:颅内出血(IC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出血量决定了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以上就是关于脑出血是脑卒中吗的介绍,在出现了疾病的情况后,我们需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这是严重的疾病,在不注意了后会让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也要注意对疾病的预防,特别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脑卒中到底是什么病
脑卒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凡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叫“脑卒中”。脑卒中又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烟雾病(MaMa’s病)等。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往往都有诱发因素。如着急上火、情绪激动、睡眠不好、用力过度、便秘、排尿困难等。此病常常在动态中发病(运动中)。发病突然,症状较重。发病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在静态中发病。如在睡眠过程中、在休息的时候或在安静状态中。此病的发病较出血性脑血管病来得缓慢、病情的恶化也较缓慢、且常常反复发作。由于梗塞血管的直径大小不一样,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住院用药后,反而会出现肢体全瘫。这种血栓,临床上称之为进展型血栓。有时即使做到了对症用药,病情也难以控制。这一点常常需要医生向病人及家属说清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人,是好发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脑卒中乃“急症中的急症”。所以对这些人一定要广泛地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识,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中风有什么表现 中风怎么预防
1、一级预防。一是防治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和患者死亡率分别降低40%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的最重要措施。一是预防心源性脑卒中: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梗死和心房纤颤患者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危人群,应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以预防脑卒中。三是防治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病变及促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在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患者并积极治疗、控制糖尿病。四是防治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酒。
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其主要针对已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发生轻型卒中并在短期内(3周)完全恢复者,防止发生完全性脑卒中,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
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指临床预防或康复性预防,主要为发病后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偏头痛”不只是头痛
1. 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
有先兆偏头痛合并PFO的比例约在40-60%,无先兆偏头痛合并PFO的比例约在25%。反过来,PFO患者发生偏头痛的机会也升高5倍。且偏头痛合并PFO的患者愈发具有家族遗传倾向。PFO容易诱发偏头痛可能的机制是:右向左分流带来的一些小栓子或气泡容易诱发皮质扩展性抑制(cortica spreading depressing, CSD);一些血管活性胺类物质未经过肺循环直接进入左心,如前列腺素、5-羟色胺大部分在肺循环中被清除,血管紧张素I未经过肺循环转变成血管紧张素II。
2. 偏头痛增加卒中风险
与缺血性心脏病不同,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仅仅能解释60%的卒中,而缺血性性心脏病90%都能用危险因素解释。而不能解释的卒中危险因素就包括偏头痛。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偏头痛和脑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之间确有联系。偏头痛可能是令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加倍的独立因素,尤其是有先兆偏头痛更是如此;性别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女性偏头痛脑卒中风险显著升高,而口服避孕药的偏头痛女性脑卒中风险增加9 倍。
Fig.1偏头痛与卒中之间的联系
偏头痛患者增加的卒中风险,Why?一方面与基因有关,偏头痛与卒中,共存于多种基因突变所致的疾病,如遗传性血管炎:CADASIL、HRNS、HIHRATL、RCVL;离子通道病:FHM;线粒体疾病:MELAS。虽然尚不确定基因因素在血管结构中的作用,但偏头痛患者Willis环变异发生率高,尤其有先兆偏头痛后循环血管变异发生率更高。另一方面,偏头痛与获得性因素有关,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包括麦角碱类提取物、曲普坦类药物,由于其对脑血管的影响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一度受到质疑,但目前的循证医学结果尚无定论。另外,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也是二者的共同病因基础,如MTHFR基因突变所致HCY水平升高。
而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偏头痛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联系,偏头痛患者白质异常或梗死样病灶的发生率较高。有趣的是,有研究结果发现,白质信号异常的程度与偏头痛发作的频率正相关,提示着两者之间的剂量- 反应关系。
为什么年轻人也得脑中风
哪些又是风险因素呢?
行为因素:如不健康的饮食、吸烟、缺乏锻炼等。
代谢因素:如空腹血糖高,高胆固醇,收缩压高、肥胖等。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铅暴露等。
在这些因素中,行为因素是占比最多的,但是行为因素也恰好是我们最好控制的。
年轻人也会脑中风
“脑卒中”不仅仅是老年人的疾病,脑卒中也盯上了年轻人。
脑卒中也就是脑中风的学名,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以每年8.7%的惊人速度增长,30岁至60岁青壮年卒中患者占所有卒中的1/3。
现在年轻人用脑过度、吸烟、工作压力大、平时不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常吃煎炸油腻食物、熬夜不注意休息等,都是导致青年人卒中增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