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被误诊
献血被误诊
献血后,在常州打工的邳州人吴长栋被误诊为HIV抗体呈阳性。虽然事情已经过去500多天,吴长栋依旧没有从恐艾的阴影中走出来,他感觉自己得了“恐艾后遗症”
2009年11月5日,对在常州打工的邳州人吴长栋来说,是值得骄傲的一天。这一天,他走进常州的一辆献血车,作了首次无偿献血。然而这份骄傲仅仅维持了一天,第二天,吴长栋便接到了邳州疾控中心打来的电话,说他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这一消息令吴长栋如遭五雷轰顶。回到老家之后,魂不守舍的他在父母的追逼下,道出了实情。吴家顿时像坠入了地狱一般。吴长栋偷偷买了安眠药准备自杀,69岁的母亲也不打算活了。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吴长栋先后到徐州某医院、徐州疾控中心、常州疾控中心、江苏省疾控中心做血液检测,结果所有检测均为正常。
拿着江苏省疾控中心的报告单,因“被艾滋”被折磨得身心疲惫的吴长栋决定找相关部门讨个说法。虽然事情已经过去500多天,但是吴长栋对快报记者表示,他依旧没有从恐艾的阴影中走出来,他得了恐艾后遗症。
献血小板和献血的区别
1、血小板是用来造血的,献血你的血小板可以很快就造出新的血,而献血可以说帮你的血液更新,这对献血的人来说,这是好的。献血小板就不一样了,血小板的减少对每个人都不一样。血小板好像是由脊髓造的。献血小板的话,身体虚弱的要小心点,身体恢复得比较慢,如果碰伤了,愈合得比较慢,大体讲,平常有锻炼的话会好一点。其实也没什么担心的,都不会有什么伤害!!
2、献血一般献的是全血,即悬浮RBC,献400ML;血小板是全血中的成份血,直接机器提取单位量,另外成分回输入体内.如果身体健康,55岁以下的成年人,体重达标,没有传染病,对身体没有什么害处的.适当的献,可以是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刺激新成代谢,促进RBC的生成代谢.
3、免疫力低下的人一般不适合做献血和献血小板的,献血后会加重身体免疫力低下,容易诱发感染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常出现了人体的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需适当用些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治疗,如匹多莫德分散片,玉屏风颗粒等治疗,等身体恢复正常后再献血比较合适。
4、捐献成分血与捐献全血基本相同,对人体无害,而且48小时后就可以恢复到采前水平,捐献者可以间隔一个月捐献一次。而且无偿捐献一次机采成分血按捐献800毫升全血计算,本人享受终身无限量免费用血,其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配偶父母)可享受等量的免费用血。
献血后多久可以再献血
一般是半年之后。
公民献血可献全血或成分血,其中献全血的间隔时间要达到6个月,献成分血(指献血小板)的间隔时间要达到1个月,不能过于频繁,以免影响到身体正常运转。
献血十大误区
误区1
献血可能传染疾病,比如乙肝或艾滋病
左正荣:“一人一针”很安全
长沙血液中心是长沙地区唯一的采供血机构,采血所用的针头及血袋是经过国家严格检测合格的一次性医疗耗材,血液的采集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要求。献血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血液从人体血管内向外流出,在严格“一人一针”的规范管理和操作下,参加无偿献血是不可能感染疾病的,更不会发生感染肝炎与艾滋病等现象。
误区2
献血无偿,用血却有偿?
左正荣:医院收取的费用是血液采集、检验、加工、储存、运输等成本费用,并非血液本身的价格。
公民临床用血所交的费用并不是血液本身的价格,献血者的爱心是无价的。但在血液的采集、检验、加工、储存、运输多环节过程中,会耗费较多的成本。这些成本费需要用血者缴纳,收费标准由国家卫生、物价等行政部门共同制定,全国统一。这就好比从江河水转变为可以饮用的自来水,这个过程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一样。
误区3
献血会引起贫血
只要按照规定的间隔时间参加献血,是不会引起贫血的。
每次的献血量只占人体血液的极少部分,暂时少量减少,不影响人体血液的正常循环,献出的少量血液很快就会恢复、补充。按规定定期献血绝对不会引起贫血,相反,适量献血还能促进血液的再生。
误区4
人献血后会失去很多白细胞,免疫力会下降
老人腹痛竟是糖尿病
这是由于,老年糖尿病发病早期病情较轻,往往没有症状,很少出现多饮、多尿等“三多一少”症状,这是因为老年人渴感中枢、饥饿中枢敏感性低所致。由于其症状轻或无症状, 30%~50%老年糖尿病患者被漏诊、误诊。不少病人是在常规检查身体或患其他疾病到医院就诊时被意外发现。少数老年人会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而就诊,像王奶奶这样。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急性并发症,根据近年文献报道,相当一部分既往没有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在出现酮症酸中毒时会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尤其是老年人,极易误诊为急腹症而延误治疗。急腹症指的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什么会引起腹痛呢?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糖友因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而出现低血钠、低血钾、低血氯,导致胃肠平滑肌运动障碍,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这是腹痛的主要原因;另外,酮症酸中毒时体内氢离子增高,胃酸分泌相应增加,刺激胃肠黏膜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总之,引起酮症酸中毒腹痛的原因很多,且极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甚至进行不必要的剖腹手术。忽略糖尿病的存在,是延误诊疗的关键。因此,当老年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腹痛、恶心、呕吐、脱水、昏迷等症状时应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的可能,并及时检查血糖、尿常规等,争取及早诊断、及时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 罗学宏)
大便不通当心发生直肠肿瘤
直肠肿瘤早期症状是便次增多和大便带血。因此,医生常常想到的是临床多见的痢疾和痔疮。据国内文献资料显示,直肠肿瘤的误诊率在30%~40%之间,其中青年人直肠肿瘤的误诊率更是惊人,可高达65%~75%。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人要么是直肠肿瘤误诊为了痔疮,要么直肠肿瘤误诊为了痢疾,无论是什么情况,对于患者来说都是有相当大的危险的。
有的患者被误诊了痔疮,经过1~2个月的治疗,甚至进行痔疮手术治疗,症状仍重复出现。待确诊时,大多已经延误诊断时机。被误诊为痔疮最多的情况是因为便血问题,这与痔疮的便血非常相似。所以出现便血一定要到医院,由医生来做肛门的检查或者做一个简单的肛镜,有助于确诊。
另外有的时候对严重的病人来说,可能会有一个大便不通的表现或者我们叫大便习惯的改变,包括大便可以变细,另外比如大便的习惯改变,比如原来一天一次大便,后来没有什么原因变成一天好几次大便或者好几天一次大便,这个时候要小心警惕有没有直肠肿瘤的问题。
另外有疼痛的问题,对直肠肿瘤来说腹痛不是非常常见,对晚期直肠肿瘤患者,有的时候因为侵犯了周围的脏器,包括前列腺或者侵犯了周围的骶骨可能有疼痛或者排尿疼痛的症状,这个时候大家都要警惕直肠肿瘤的问题。
为什么直肠癌的误诊率高
直肠癌的误诊率高达65%~75%
直肠癌早期症状是大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和大便带血。因此,医生常常想到的是临床多见的痢疾和痔疮,有的经过1~2个月的治疗,甚至进行痔手术治疗,症状仍重复出现。待确诊时,大多已经延误诊断。据国内文献资料显示,直肠癌的误诊率在30~40%之间,其中青年人直肠癌的误诊率更是惊人,可高达 65~75%。从有临床症状到确诊时间大多在3个月以上,个别病例达年余。
具体来说,误诊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1. 患者自己不重视症状,以为大便次数、形状改变是正常现象,不以为然,不去医院就医。
2. 医生对直肠癌患者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仅限于部分检查结果,或检查到“痔”,就以为是“痔”,不再行进一步检查。尤其是对于年轻人就诊时,以为癌症是老人的专利,年纪轻就不会患癌症。
3. 对直肠内出现的癌前病变,如息肉、溃疡等未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最终发展为癌肿;
4. 在诊断直肠癌中,我们发现没有及时进行直肠指诊检查,以致造成漏诊、误诊。要知道80%以上的直肠癌可以在直肠指诊时触及癌块。
乳腺粘液腺癌症状有什么表现
乳腺粘液腺癌有萁明显的组织学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可以区别干其他类型乳腺癌。
1.发病年龄
患者发病年龄大,一般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为40~49岁,而Norris等报道粘浓腺癌为50~59岁,以高龄和闭经后患者高发。同时发现,闭经前纯粘液腺癌患者的l0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混合型。
2.病史和病程
病程长,肿瘤生长缓慢。文献报道自发现肿块至就诊时间最长为7年,大多数为半年~1年。因该病病程长,肿瘤多数边界清楚,易误诊为良性肿瘤,这也是患者延误治疗的原因之一。
3.原发肿瘤大小
原发舯瘤较大,直径2~20cm不等,呈推进式向周围生长,故较局限和边界分明,易误认为是良性肿瘤而忽视早期治疗。
4.腋窝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率低是本病的又一大临床特点;文献报道,其转移率为11.5%~7.1%。而且转移发生晚,发生转移的患者肿瘤的最大直径约为3cm以上。
老年人肺结核的症状有哪些
盗汗 、低蛋白血症 、低氧血症 、乏力、 腹膜炎、 咳嗽、 咳痰、 咯血、 纳差脑膜炎。
老年结核的诊断常被延误,甚至在尸检时才发现,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1985~1988年的86292例结核,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中生前诊断的仅占26%,死后诊断的占60%,延误诊断的首要原因是医生对结核病缺乏了解和应有的警惕,没有考虑到此病的可能,因此也不作相应检查,此外,老年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也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有文献报道:67.2%的老年肺结核发病隐匿,约1/4的老年肺结核无症状,容易漏诊,有症状者也不典型,对诊断无特异性,加上老年人的认知缺陷,忽略就医或不能准确提供有关病史,老年人常伴存慢性心肺疾病,恶性肿瘤或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从而掩盖结核的症状或将结核的症状归咎于这些疾病,例如,发热,体重减轻,慢性咳嗽这些结核的典型症状常被认为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老年性改变,徐英杰等比较了613例老年肺结核和210例青年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发现老年以咳嗽,咳痰,气促,咯血,食欲不振较多,青年则以胸痛,血痰,发热,盗汗较多,797例老年肺结核的研究报告,老年肺结核出现症状多少的顺序为:咳嗽67%,咯血33%,胸痛30%,气急27.7%,发热25.4%,说明老年肺结核出现最多和最早的症状是咳嗽,凡是老年人咳嗽持续2周以上者,应作胸部X线检查。
老年结核性胸膜炎多为继发性,80%合并肺结核,血性胸腔积液又占11.4%,必须与肺癌胸膜转移鉴别,当胸液检查结核菌和癌细胞均为阴性时,应作胸膜活检,争取早期诊断。
粟粒型结核和其他肺外结核老年人比年轻人常见,且误诊率很高,肺外结核常症状隐匿,无特异性,如食欲不振,衰弱无力,倦怠等,常被认为是其他慢性病或衰老所致,而约1/3的粟粒型结核胸部X线片可显示正常,老年人罹患结核性脑膜炎或腹膜炎时可以没有典型的相应体征,此外,老年人常伴发其他疾病,有文献报道,老年肺结核合并非结核性疾病者高达82.8%,明显多于中年组44.4%和青年组28.6%,其中以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多见,占45.0%,其次为心血管病14.4%,糖尿病8.5%,老年肺结核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时,因缺乏原发疾病的典型表现,且多就诊于综合性医院,普通内科医生缺乏对肺结核的高度警惕而未作肺结核的相应检查,造成老年肺结核长时间的延误诊断,或漏诊误诊,文献报道因合并非结核性疾病而发生老年肺结核的误诊率高达19%~80%。
老年肺结核的症状体征
老年结核的诊断常被延误,甚至在尸检时才发现。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1985~1988年的86292例结核,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中生前诊断的仅占26%,死后诊断的占60%。延误诊断的首要原因是医生对结核病缺乏了解和应有的警惕,没有考虑到此病的可能,因此也不作相应检查。此外,老年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也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有文献报道:67.2%的老年肺结核发病隐匿,约1/4的老年肺结核无症状,容易漏诊,有症状者也不典型,对诊断无特异性。加上老年人的认知缺陷,忽略就医或不能准确提供有关病史。老年人常伴存慢性心肺疾病、恶性肿瘤或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从而掩盖结核的症状或将结核的症状归咎于这些疾病。例如,发热、体重减轻、慢性咳嗽这些结核的典型症状常被认为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老年性改变。徐英杰等比较了613例老年肺结核和210例青年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发现老年以咳嗽、咳痰、气促、咯血、食欲不振较多,青年则以胸痛、血痰、发热、盗汗较多。797例老年肺结核的研究报告,老年肺结核出现症状多少的顺序为:咳嗽67%,咯血33%,胸痛30%,气急27.7%,发热25.4%。说明老年肺结核出现最多和最早的症状是咳嗽,凡是老年人咳嗽持续2周以上者,应作胸部X线检查。
老年结核性胸膜炎多为继发性,80%合并肺结核,血性胸腔积液又占11.4%,必须与肺癌胸膜转移鉴别,当胸液检查结核菌和癌细胞均为阴性时,应作胸膜活检,争取早期诊断。
粟粒型结核和其他肺外结核老年人比年轻人常见,且误诊率很高。肺外结核常症状隐匿,无特异性,如食欲不振、衰弱无力、倦怠等,常被认为是其他慢性病或衰老所致。而约1/3的粟粒型结核胸部X线片可显示正常。老年人罹患结核性脑膜炎或腹膜炎时可以没有典型的相应体征。此外,老年人常伴发其他疾病。有文献报道,老年肺结核合并非结核性疾病者高达82.8%,明显多于中年组44.4%和青年组28.6%,其中以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多见,占45.0%,其次为心血管病14.4%,糖尿病8.5%。老年肺结核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时,因缺乏原发疾病的典型表现,且多就诊于综合性医院,普通内科医生缺乏对肺结核的高度警惕而未作肺结核的相应检查,造成老年肺结核长时间的延误诊断,或漏诊误诊。文献报道因合并非结核性疾病而发生老年肺结核的误诊率高达19%~80%。
老人腹痛竟是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发病早期病情较轻,往往没有症状,很少出现多饮、多尿等“三多一少”症状,这是因为老年人渴感中枢、饥饿中枢敏感性低所致。由于其症状轻或无症状, 30%~50%老年糖尿病患者被漏诊、误诊。不少病人是在常规检查身体或患其他疾病到医院就诊时被意外发现。少数老年人会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而就诊,像王奶奶这样。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急性并发症,根据近年文献报道,相当一部分既往没有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在出现酮症酸中毒时会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尤其是老年人,极易误诊为急腹症而延误治疗。急腹症指的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什么会引起腹痛呢?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糖友因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而出现低血钠、低血钾、低血氯,导致胃肠平滑肌运动障碍,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这是腹痛的主要原因;另外,酮症酸中毒时体内氢离子增高,胃酸分泌相应增加,刺激胃肠黏膜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总之,引起酮症酸中毒腹痛的原因很多,且极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甚至进行不必要的剖腹手术。忽略糖尿病的存在,是延误诊疗的关键。因此,当老年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腹痛、恶心、呕吐、脱水、昏迷等症状时应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的可能,并及时检查血糖、尿常规等,争取及早诊断、及时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
如何远离传染病的窗口期
“窗口期”不是潜伏期
许多人把“窗口期”误认为是疾病的潜伏期。实际上,“窗口期”与潜伏期是完全不一样的。
“窗口期”是感染病毒后不能通过检测方法诊断的一段时间,而潜伏期是感染病毒后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一段时间。例如艾滋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很长,可以长达许多年,但“窗口期”仅仅只有14-21天。也就是说感染艾滋病毒后14-21天就能通过检测确诊,而感染者确诊后还会经过许多年才表现出临床症状。
疾病的潜伏期只会发生在疾病出现临床症状以前,而“窗口期”有时还会发生在疾病的恢复期。例如: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恢复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消失后到表面抗体出现需要经过一段“窗口期”;有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后,血液中的表面抗原下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也会出现这样的“窗口期”。因此,“窗口期”与潜伏期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
现有手段无法检出“窗口期”
相关数据显示,“窗口期”血液的感染概率大约为五十万分之一,依靠现有的检验手段无法避免“窗口期”事件的发生。
经过对献血者的严密筛查,近年来因输血或血制品造成的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几乎见不到了。但是,如果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感染的“窗口期”去献血,由于目前的检测方法还不能从“窗口期”感染者的血液中检测到感染病毒的标志物,就有可能发生漏检,造成输血后的疾病传播。
1996年,瑞典曾报道1例“窗口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献血造成两人发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但是,这种“窗口期”输血传播的几率极低。“窗口期”输血传播的几率:艾滋病为0.14/100万至1.1/100万(即每百万人输血感染的几率为0.14-1.1),丙型肝炎为0.1/100万至2.33 /100万,乙型肝炎为0.75/100万至8.7/100万。
安全献血是关键
如何避免或降低“窗口期”感染的概率,减轻输血风险带来的伤害?安全献血是关键。想降低“窗口期”感染风险,就要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
因此,在献血前不仅要对献血者进行血液的筛查,还要征询献血者健康状况,签发《献血者知情同意书》。我国2012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明确规定:具有易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有男男性行为和多个性伴侣者等)不应献血。高危献血者故意献血,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77条、《艾滋病防治条例》第38条和第62条规定,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献血者在发生可能感染艾滋病毒的高危行为(不安全性行为、不安全注射等)以后去献血,属于高危献血者,不符合我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这种情况的发生有两种可能:采血医生没有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征询献血者献血前有无传播疾病的高危行为,二是献血者明知自己有高危行为仍去献血。
我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明确指出:“无偿献血是出于利他主义的动机,目的是帮助需要输血的患者。请不要为化验而献血。”
延伸阅读:手术前为何要查三种病毒
近年来,在医院进行手术、胃镜检查等介入性诊断治疗前都要常规进行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的检查。
这些检查项目曾被病人误解,认为医院乱做检查多收费。还有人误解为医院歧视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感染者,不愿意为这些患者做手术。
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都属于经血液传播。使用未经规范消毒的内镜、牙科器械、注射器、针头、血液透析机,以及医务人员在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导致的职业暴露,均为医院内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2012年发布的《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中要求:进行外科手术及侵入性诊疗操作(所有涉及外科操作的内科、内镜以及妇科、产科、牙科等的常规医疗操作)的患者,在进行操作前筛查丙肝病毒抗体;血液透析患者首次血液透析前,应进行丙肝病毒抗体检测,丙肝病毒抗体阴性者在血透中建议定期(半年)进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筛查。
手术前和介入性诊断治疗前进行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的筛查有三个目的:一是发现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感染者。对于这些患者所使用的医疗器械要进行专门的消毒或单独使用,保护其他患者,防止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在医院内的传播。二是保护医务人员。在对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感染者进行手术等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防护,避免锐器刺伤皮肤,防止医护人员感染病毒。三是鉴定病人感染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的时间。如果病人在手术前检查未感染丙肝病毒,而手术后不久发现丙肝病毒感染,则感染可能与本次手术或术后治疗有关。
因此,为了防止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在医院内感染,手术前和介入性诊断治疗前进行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的筛查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