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崩漏下血中医辩治

崩漏下血中医辩治

(1) 清而止之,用于崩漏的热证。症见出血量多,血色鲜红。崩漏的热症常与肝肾阴虚,相火偏亢,扰动血海有关。治宜用清滋之品,如牡丹皮、生地、白薇、地榆、之类。至于苦寒降泻之品如黄连、黄柏、栀子等宜慎用,以免苦寒伤阴。

(2) 温而止之,用于崩漏属于虚寒者。症见出血量少,色淡,伴小腹冷痛。用药不宜辛滑燥热之品,而拟用鹿角胶、巴戟天、狗脊、菟丝子、以及参、芪等温阳益气、水中补火为当。若寒较甚者,可酌加吴茱萸、炮姜、乌药、香附等温经理气止血。

(3) 补而止之,用于崩漏属肝肾脾胃三阴三阳气血失调,功能衰弱,冲任亏损的证候。临床表现为经血不时而下,淋漓不尽,伴乏力、多梦、纳差等症。一般以肝肾两虚或脾肾两虚为多见。肝肾两虚治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药如女贞子、旱莲草、寄生、杜仲等。在脾肾两虚型中,不是确有中气下陷、清阳不举的证候,一般不宜用升麻、柴胡之类,以免摇其根株,动其浮阳,以速其祸。

(4) 泻而止之,用于崩漏气滞血瘀者.临症见胸腹胀痛,血色深黑有血块.治宜活血化瘀,通因通用.常用赤芍、茜草、乳没、三棱、莪术、三七等。

崩漏下血可以分为几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代表方: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中医妇科治疗学》 )加党参、黄芪、阿胶。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艾叶。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代表方:右归丸( 《景岳全书》 )加党参、黄芪、三七。

常用药: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

3.脾虚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

治疗法则: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代表方:固本止崩汤( 《傅青主女科》 )。

常用药: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黑姜。

4.血热型(湿热)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 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沸溢,迫血妄行,故经来无期,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净;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内蕴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代表方:清热固经汤( 《简明中医妇科学》 )。

常用药: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生甘草

5.虚热型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色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 热扰冲任血海,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量多势急;热灼伤阴血,其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疗法则: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代表方:上下相资汤( 《石室秘录.燥证门》 )。

常用药: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车前子、牛膝。

6.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而漏下,经色黯有血块;舌质黯紫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代表方: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方药:生地黄、大黄、赤芍、丹皮、当归尾、枳壳、龟甲、桃仁

崩漏辩证

1.暴崩致脱 血崩日久不止,血多色淡,质清稀,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肢冷汗多,面色苍白。舌淡胖,脉细弱欲绝,血压偏低或低于正常。

2.气血两虚 突然暴崩出血,色淡质稀,怕冷自汗,面色苍白,全身乏力。舌淡,脉细弱。

3.脾肾两虚 经血紊乱,经量多或淋漓,色淡清稀,乏力纳少,腰膝软酸。苔薄,舌淡,脉细弱而沉。

4.肝肾阴虚 崩漏日久,血色鲜红,潮热口干,手足心热,头晕腰酸。舌红,脉细数。

5.血热妄行 经血或崩或漏,色紫红稠,烦热口渴,下腹胀痛,尿黄便秘。苔黄糙,舌红,脉弦数或滑数。

6.气滞血瘀 崩漏日久,色紫有块,下腹胀痛拒按,血下痛减。舌紫暗,边有瘀斑。脉弦细或涩。

崩漏下血的防治方法

1.恢复卵巢功能,调节月经周期。通常是连续服用已烯雌酚等药物,每天0.5-1克,连续服用20天,用药最后的5天增加注射黄体酮每天20毫克。对于有排卵性功血,在排卵前期可以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这样也可以调节月经周期。

2.中医中药治疗。在治疗和调节内分泌功能和止血方面,中医有着很好的疗效,所以患者也可以请中医治疗。

3.注意身体保健多参加以下体育锻炼。但是要注意不要过于劳累。同时要增加营养,多吃些含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和蔬菜和水果。

4.用药物止血。药物止血的方法主要是促使子宫内膜脱落干净和促使子宫内膜生长。

5.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更换内裤。经常出血宫颈口处于松弛状态,细菌、病毒很容易侵袭阴道,诱发妇科炎症。

6.保持心情愉悦,做到生活有规律。不熬夜。

哪些药酒可治疗女性崩漏

妇人崩漏,专业人士解释说: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属中医“崩漏”范畴。

妇人崩漏用芎藭酒水合煎,治疗效果明显,以下是古方中医专业人士为您介绍芎藭酒的具体制作:

药物组成: 芎藭八两

制备方法:上药切细,用酒五升,煮成三升。

功能主治:妇人崩漏,昼夜十数次。

用法用量:分三次服完。

芎藭性味辛,温;入肝、胆经;具有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之功效,是临床常用于妇人崩漏、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的常用中药。

提醒:以上方药必须在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应用,以获满意疗效。

如何预防崩漏下血

崩漏对女性朋友的健康有一定的伤害,做好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崩漏的发生几率。像产后的妈妈们,因为生产后体力消耗过大,加上照顾宝宝也辛苦,身体可能吃不消导致崩漏发生,如何预防崩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始:

1、注意身体保健。要增加营养,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及蔬菜和水果。在生活上劳逸结线路,不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睡眠要充足,精神愉快,不要在思想上产生不必要的压力。这对功血崩漏的防治很有效。

2、应用药物进行止血。药物止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子宫内膜脱落干净,可注射黄体酮;一种是使子宫内膜生长,可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再用些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安络血、维生素k、止血芳酸和止血敏等,一般都可以达到治疗功血崩漏的目的。

3、恢复卵巢功能,调节月经周期。一般连续服用已烯雌酚等药物,每天0.5-1克,连用20天,用药最后5天增加注射黄体酮每天20毫克。一般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合理治疗,可以很快痊愈。对于有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在排卵前期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望调节月经周期。

如果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足预防工作,保障身体健康,就能降低功血崩漏的发病率了。

崩漏能喝益母草吗

不建议盲目喝。

崩漏的证型有很多,肾虚、虚热、血热等,益母草虽然对于血瘀型崩漏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是也要搭配其他止血药物同服,如果在自身辩证不明确的情况下,或者在崩漏期间单独盲目服用益母草,有可能会导致崩漏症状加剧,出血量过多,崩漏病程延长,甚至可能会造成贫血,所以建议崩漏期间喝益母草不宜自身盲目服用,应当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使用。


崩漏下血食疗

一、民间食疗方

原 料:童子鸡1只,玉竹5克。

配 料:味精、盐各3克。

做 法:1、童子鸡宰杀后,除去脚爪、尾臊和内脏,抽去头颈骨(留皮)。2、光鸡用沸水飞水后,洗净其血秽,将其腹部向上,放入炖盅。3、加入味精、盐,加入适量冷开水,隔水炖至八成熟时,再投入玉竹,继续炖至鸡肉酥烂为止。4、食用前除去玉竹。

功 效: 童子鸡味甘,性温;玉竹味甘,性微寒。二者相互配合,能清肺阴,除肺燥,祛痰咳,消虚渴,有固精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效,对肺热燥咳、胃热烦渴、体虚纳少、泄泻水肿、崩漏带下、产后乳少等症状均有疗效。

二、芝麻粥

原料:生苎麻根30克,炒陈皮10克,粳米、大麦仁各50克,细盐少许。

制作:先煎苎麻根、陈皮,去渣取汁,后入粳米及大麦仁煮粥,临熟放入盐少许。

用法:分作2次服,每日空腹趁热食。

功效:凉血、止血、安胎。适用于血热崩漏,妊娠胎动下血及尿血,便血等症。

三、红米生地粥

原料:生地黄50克,红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取生地黄,洗净后煎取药汁,与红米加水共煮,煮沸后加入冰糖;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温热食。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崩漏,鼻衄及消化道出血,还可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

注意事项:此粥不宜长期食用。服用期间,忌吃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

崩漏下血如何治疗

1女性出现崩漏下血的情况,首先需要止血,有的人只是由于阴道有损伤,软组织挫伤等原因,出血不多,但是阴道疼痛,需要在医生建议下使用药物治疗,外用药物要谨慎,最好到大医院拿药,不要自己去药店拿。

2月经不调出现的崩漏下血情况,多在青春期,有时候出血过多,会造成贫血,可以调整月经周期,喝一些中药调理,也可以适当的使用孕酮类药物,激素药物,避孕药有调经作用,但是不能随便乱使用,必须谨遵医嘱。

3产后子宫恢复不好,或者阴道损伤,都会造成崩漏下血,止血后需要治疗子宫方面的疾病,有炎症要及时做好消炎治疗,不要忽视,否则会变成慢性炎症难以治愈,准备闭经的妇女,也要适当服用一些药物治疗。

注意事项:

崩漏下血期间要注意饮食不要过于进补,这个时期比较容易贫血,要等到止血后才能进行补血和各种营养的补充,生活上不要太劳累,最好能够戒烟戒酒。

相关推荐

清肺的水果有哪些 荸荠

中医认为,荸荠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消积化痰,止止痢之功,本品性味多汁,性寒清热,适用于热病伤阴,津伤口渴,阴虚肺热,肺燥咳嗽,食积不消,痢及崩漏等。荸荠生食易感染姜片虫病,故以熟食为宜,若必须生食时,应充分浸泡后刷洗干净,再以沸水烫过,削皮再吃为宜,这样可避免感染姜片虫。

海螵蛸有哪些炮制方法

海螵蛸主消化性溃疡胃痛胃酸以及吐、衄、便,女子崩漏、赤白带,男子遗精滑精、不育,并可外损伤出、痈肿疮疖等症。海螵蛸的炮制方法有3种:生海螵蛸:其为不规则的小骨块,呈灰白色,体轻,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具有吸水性,除去杂质,用清水刷洗干净,晒干,砸成小块即成。本品长于固精止带、制酸止痛,常用于疗梦遗滑精、赤白带、胃痛吐酸等病症。炒海螵蛸:取净海螵蛸小块,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

锗与赭有什么区别

锗石是含锗元素的矿石;中药里的赭石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一般煅后入药,性味苦,寒。归肝、心经,能平肝潜阳,降逆,止。用于眩晕耳鸣,呕吐,噫气,呃逆,喘息,吐,衄崩漏

熟地黄的作用 养补虚

熟地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为养补虚之要药。常与当归、白芍、川芎同用,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中漏等;若心虚心悸怔忡,可与远志、酸枣仁等安神药同用;若崩漏而致寒、少腹冷痛者,可与阿胶、艾叶等补、温经散寒药同用。

枸杞芽麦冬茶的做法 功效

清肝明目、益肾亏,安胎宽中,退热、妇人崩漏.

鹿衔草的营养价值 收敛止

鹿衔草有收敛止作用,可单用或随证配伍。月经过多、崩漏,可配棕榈炭、地榆炭等;肺痨咯,可伍白及、阿胶等;外伤出,可与三七等研末调敷。

崩漏的危害有哪些呢

在患有崩漏这类疾病的时候,如果没有认真进行疗的话,对患者们造成的伤害是很大的,会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威胁的,这种疾病出现的时候,患者会出现失过多的症状,患者还会出现面色苍白的症状,患者要引起重视,同时防止并发症出现在我们的身上。⑴ 贫崩漏过多,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目眩、精神倦怠、气短无力、心悸怔仲、失眠多梦、脉象细弱等一系列贫征象。⑵ 虚脱:崩漏病起,如来势猛,出量多,崩

马齿苋可以疗糖尿病吗

不可以疗。中医认为,马齿苋是一种性味酸、寒,归肝、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凉、止痢功效的药材,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热毒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便、痔崩漏等病症。而且糖尿病做为一种慢性病,目前尚无根的办法,只能通过疗手段进行控制,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所以说马齿苋食用后虽然对病情有好处,但并不能起到疗效果。

崩漏日常应注意什么

疗上虚则补之法,热则清之。西医的女性生殖器炎症、功能性子宫出,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皆属崩漏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崩漏注意事项及预防保健(1)月经量多,来势猛急时,首先解决的是减少经量问题,以免并发休克等危险。(2)大出是不能自己疗,会引起虚脱(神昏、冷汗、糊话等)危及生命时,应速送医院,切勿贻误病情。(3)先行止,待急性症状缓解后,再作“本”自疗

神奇中医偏方崩漏

崩漏亦名崩中漏,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非时而,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或经漏。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成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热、瘀、气虚、气郁和肝肾阴虚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