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前血糖高餐后血糖低是怎么回事
餐前血糖高餐后血糖低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特别是进食后往往出现明显血糖增高。但有些患者在监测血糖时发现,有时餐后2小时血糖比餐前血糖还低,这是为什么呢?根据本人多年临床经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
1、胰岛素分泌过多和高峰延迟:在正常情况时,人进食后血糖会升高,大约30~60分钟血糖达到高峰后下降,血浆胰岛素水平也在30~60分钟上升至高峰,为基础值的5~10倍,随后下降,3~4小时恢复到基础水平。因此,正常人进餐后血糖虽然有升高,但波动于一定范围内。2型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胰岛素分泌过多(高胰岛素血症)和高峰延迟,胰岛素维持在较高浓度而不能回复到基线水平,因而在餐后出现血糖较低,甚至低血糖。
2、饮食不足和餐后运动强度过大: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两项重要的基础措施,严格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和减少降糖药物。但是饮食方案应严格和长期执行,运动应有规律。如饮食不足或餐后运动强度过大,患者也可能出现餐后血糖较低,甚至低血糖反应。
3、药物:降糖药物剂量过大,与饮食不匹配,或同时应用增强降糖药物降血糖作用的其他药物,也可能导致餐后血糖明显降低。
糖尿病医院强化治疗科专家表示,在出现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餐前血糖时,可先增加监测次数,如加测餐后1小时、3小时血糖,记录好数据,便于寻找血糖变化规律。然后,请教医生,共同分析,并找出原因,必要时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
血糖为什么要测餐后血糖
测餐后血糖的意义
1.能完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数据的检测,一些非胰岛素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高,餐后的检测能帮助其更好的控制血糖。
2.餐后2小时血糖能反应用药是否合理,药物对血糖的控制是否正确。
3.餐后2小时血糖是胰岛细胞的储备功能的体现,尽早了解胰岛细胞功能性能变化,及时做好预防。
4.餐后2小时的血糖高低程度也是反应糖尿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体现,给积极预防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给了良好的指标。
控制基础血糖与餐后血糖的药物选择
糖尿病患者在服药前先要分清是基础血糖高还是餐后血糖高,才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应根据一天测7次血糖的检测结果,搞清楚一天中自己是哪个时间段的血糖高。
降糖药不能乱用
糖尿病患者在服药前先要分清是基础血糖高还是餐后血糖高,才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应根据一天测7次血糖的检测结果,搞清楚一天中自己是哪个时间段的血糖高。如果是基础血糖高,应选择降基础血糖的药物;如果是餐后血糖高,则应选择降餐后血糖的药物,而且降餐后血糖的药物不能用在降基础血糖上。
那么,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三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首选什么药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说明基础血糖高,三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说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尚能控制餐后血糖,应当首选降低基础血糖的药物。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正常,三餐后2小时血糖高首选什么药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正常说明基础血糖正常,三餐后2小时血糖高说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不能控制餐后血糖,需首选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三餐后2小时血糖也高首选什么药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说明基础血糖高,三餐后2小时血糖也高说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不能控制餐后血糖,应首选降低基础血糖的药物,基础血糖降低后餐后血糖也会随之降低。如果基础血糖正常后,餐后血糖仍高,再联合应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
降基础血糖的药物
★二甲双胍;
★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N、优泌林N、甘舒霖N、万邦林N);
★长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来得时、长秀霖)。
降餐后血糖的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卡博平、倍欣);
磺脲类药(如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亚莫利),因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时间长,所以也有一定降低基础血糖的作用,但主要作用是针对餐后血糖的。
格列奈类药物(如诺和龙、唐力)
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万邦林R);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优泌乐、速秀霖)。
餐后血糖高病因
一、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占90%,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因素。
二、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4、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
餐后血糖高的原因
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占90%,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因素。
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
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4、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最好同一天测
测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家常便饭”,因此不少患者今天测个空腹血糖、明天测个餐后血糖,很随意。其实,这两个血糖最好在同一天测。
如果分开测,对病情观察和用药指导就不如测同一天血糖管用。
如测血糖发现餐后血糖高,要是没测空腹血糖,就很难知道餐后血糖高是由于空腹血糖高延续过来的,还是单纯餐后血糖高,而空腹血糖是正常的。
若是前者,前晚和当天早上的药物剂量和饮食量均需调整;若是后者,仅调整当天早上的药物剂量和饮食量就可以了。
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同一天的空腹和餐后血糖,参考调整药物的剂量。
一般标准为早上空腹和餐后血糖都达标,表明药物剂量合适;早上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表明前晚和当天早上的药物剂量都需要进行调整;仅空腹血糖高,早餐后血糖达标,表明前晚药物剂量不足,当天早餐前的药物剂量是合适的;仅早餐后血糖高,空腹血糖达标,表明早餐前的药物剂量不足,应该增加,前晚药物剂量是合适的。
糖尿病人如何选择降糖药
1. 急症、重症必须用胰岛素
糖尿病人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尿毒症等严重慢性并发症,心肌梗塞等严重应激状态,或需要进行手术者,注射胰岛素是唯一的选择。
2. 肥胖与消瘦
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人使用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体型较消瘦的糖友最好优先选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
3. 餐前与餐后高血糖
若糖友只是餐后血糖高,餐前无异常,α-糖苷酶抑制剂最合适;餐后高血糖比较多见者,促胰岛素分泌剂中的非磺脲类比较合适;若空腹、餐前血糖都高,应该考虑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增敏剂。
4. 年龄差异
对于年轻的糖友来说,使用长效药物比较合适;而老年、病程长的糖友最好使用短效药物。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怎么应对
一、老年糖尿病患者怎么应对血糖不稳定?
1、空腹血糖高,餐后血糖不高
原因:空腹血糖升高,餐后血糖不高说明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下降,除外感冒、发烧、创伤等引发机体应激反应,以及饮食、运动和情绪的变化等影响外,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也会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对策:单纯空腹血糖高,需要检查胰岛功能——明确目前胰岛功能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延迟还是胰岛素抵抗,明确病情后再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同时进行中医辨证施治,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2、餐后血糖高,空腹血糖不高
原因:1)当前用药方案与胰岛素分泌模式不匹配,即药物发挥药效的时间点与餐后血糖高峰错开,从而导致餐后高血糖,进而又发生低血糖。2)吃的太多,运动量过小。3)情绪刺激等因素也会导致餐后血糖升高。
对策:针对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高的现状,患者需要监测七个点的血糖变化,并调整饮食和运动,控制情绪,如果调整后餐后血糖依然高,则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检测肝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眼底检查等。对患者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和整体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后,再制定治疗方案,降低餐后血糖。
3、一吃药,血糖就低
原因:吃药后,造成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如不好好吃饭、药照吃,药物使用不当,随意补服药物,运动量增加(过度劳累),大量饮酒等情况的患者,均会引发低血糖。
对策:做胰岛功能检查,明确目前胰岛功能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延迟还是胰岛素抵抗,我们根据胰岛功能情况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及饮食、运动方案等。而当患者经常出现低血糖症状时,首先要与医生商议改变药物治疗方案,拔除低血糖这枚不定时炸弹,决不能对低血糖视而不见。
4、吃了药,血糖还高
原因:服药后血糖依然高,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药物类型、剂量、用药方法有误;一类是没有采取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存在吃的多,动的少的问题。经详细问诊得知,张女士虽然吃药,但没有控制饮食,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才导致血糖升高。
对策:如果是饮食不当导致血糖升高,需要控制一天总能量的摄入,合理选择食物种类。如不能明确血糖高的原因,需要做胰岛功能检查,明确患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延迟还是胰岛素抵抗,根据胰岛功能情况、患者意愿、依从性以及患者的家庭承受能力,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及饮食、运动方案等。长期血糖高,需要做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如有并发症,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5、用了胰岛素,血糖还高
原因:其实决定患者血糖水平的并不只是胰岛素剂量本身,胰岛素如何注射,注射在什么地方,注射后吸收如何等诸多因素都对血糖控制达标有非常大的影响。另外,胰岛素保存不当也会影响胰岛素的治疗效果。
对策:首先学会正确的注射技术,其次用了胰岛素血糖血糖长期高的患者,需要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做动态血糖监测,并进行并发症相关检查明确糖尿病并发症情况。根据实时血糖监测结果,了解血糖变化谱,了解哪些时段血糖高,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寻找对策,调整胰岛素种类、剂量,或联合口服降糖药,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并教会患者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技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相关并发症。
6、血糖忽高忽低,不稳定
原因:血糖忽高忽低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他们的自身胰岛素分泌量几乎丧失殆尽,只能依靠药物及外源性胰岛素来调节血糖,而且自身对胰岛素量的变化反应非常敏感,极易发生血糖忽高忽低的变化。
对策:到糖尿病专科医院,做胰岛功能检查。在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情况下,调整用药方案。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疗并发症。
二、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降糖过度,血糖控制标准可放宽:
专家表示,血糖波动比高血糖危害更大。严格控制血糖,可显着降低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但也会增加患低血糖的风险。血糖控制越严格,相伴而来的低血糖风险也越高,血糖波动的幅度也相应增加,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衰退,容易发生低血糖现象。同时老年人感觉减退,缺乏饥饿感、心慌、出汗、头晕等低血糖的预警症状,常常直接进入昏迷状态,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容易诱发脑中风、心肌梗塞甚至心源性猝死。
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即空腹血糖<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0.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在7%~8%。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并发症、频发低血糖或病情不稳定、长期卧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尺度。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危害大,要尽量避免。
糖友别忽视餐后血糖
糖尿病的警戒线:餐后血糖7.8mmol/L
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在一天中随着就餐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人类每日三餐,餐前血糖较低,餐后血糖较高。正常人进餐后血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应小于7.8mmol/L,并且在下一次进餐前使血糖回到餐前的水平。餐后两小时血糖值高于11.1mmol/L,表明已经步入糖尿病。若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介于7.8和11.1mmol/L之间,可以诊断为糖耐量减低(IGT),属于糖尿病前期。所以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与监测空腹血糖同等重要。
专家表示,糖耐量减低(IGT)是糖尿病前期人群。一旦迈入这一阶段,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干预,绝大部份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此外,与健康人群相比,IGT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经增加2-3倍。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是餐后血糖正常值的上限,一旦超过这个值,一定要积极进行防控。
降餐后血糖记住5字诀
餐后血糖升高是中国糖友的特点,有的病人空腹血糖不高,餐后血糖却居高不下,甚至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单纯餐后血糖升高占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的70%,在新诊断的2型糖友中也占到50%。餐后血糖长期升高,会威胁心脑等大血管的健康。因此,餐后血糖必须要管好。
人进餐以后,糖分进入血液,会引起血糖升高,这时胰岛首先会分泌一拨胰岛素作为“先头部队”来打压,这部分胰岛素叫“早时相胰岛素”,对维持餐后血糖的平稳最为重要。如果早时相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的餐后血糖就会升高。超重、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也是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之一。另外,胰岛素抵抗也是餐后血糖高的元凶之一。
餐后血糖的管理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杨文英教授将其策略概括为“人、活、药、吃、饭”5个字。她强调,应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前提下,首选经济、安全性高的非药物措施。
餐后血糖高怎么办
一、餐后血糖高的危害:
餐后高血糖升高对终末器官的损害主要表现在:餐后急性高峰引起甲基-己二醛等糖化产物的增多,引起急性毒性反应,持续的HbA1c升高,糖基化产物沉积于终末器官,引起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目前,有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的急性高峰或高位平台比持续中等水平的HbA1c具有更大的毒性作用,血糖浓度越高,与组织器官内的葡萄糖浓度差越大,对组织的损害越严重。
二、餐后血糖高怎么办?
1、服用降糖药物
使用能改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瑞格列耐,那格列耐),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等)。这类药物能有效地改善早时相胰岛素的分泌,由于其代谢快,低血糖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最新开发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由于具有显着改善早时相胰岛素分泌,抑制胰升血糖素释放的作用,也能显着地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此外,在众多抗糖尿病药物中,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由于通过竞争性抑制小肠绒毛上的α-糖苷酶而延缓餐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也是一种很好的控制餐后高血糖的药物。
2、坚持适当的有氧运动
糖尿病病友还应当进行持之以恒的合理运动,运动应该循序渐进,运动量应由小到大。正式运动前先作10分钟左右的准备活动,通过热身活动可以使肌肉先适应起来,避免运动时肌肉拉伤。一般情况下,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应持续20~30分钟。刚刚开始运动时,可以先保持运动5~10分钟,然后逐渐加量。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可在1~2个月内将运动时间延长到20~30分钟。
运动即将结束时,最好再做10分钟左右的恢复运动,而不要突然停止。例如,在慢跑20分钟后,先逐渐改为快走、慢走,渐渐放松步行速度。在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可有效减低餐后血糖,还可避免运动时及运动后发生低血糖。
3、重视对餐后血糖的监测
需要经常性地检查空腹血糖和尿糖,更应不怕麻烦地监测餐后血糖。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不稳定时每天检查血糖,病情稳定时每周至少一次空腹及餐后2h血糖,每月至少1次全天空腹、三餐后2h、睡前血糖;同时,糖化血红蛋白(HbA.C)这一指标能把餐后血糖的控制情况反映在内,因此在日常监测时也应注意。
餐后血糖高要上心
一般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主要看空腹和餐后血糖值,两项都达标,才算控制的好,但所有糖尿病人都知道,要让这两项指标都符合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都要经过糖耐量低减(IGT)阶段,即餐后2小时血糖≥7.8 毫摩尔/升而<11.1 毫摩尔/升阶段。伴餐后高血糖的糖耐量减低的发生率高,向2型糖尿病转变的百分率就高,且为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因而在人群中检出IGT者,积极进行防治,对减少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大量糖代谢异常者所作长期前瞻性研究证实,餐后血糖水平符合糖尿病诊断者易发生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 当餐后血糖>11.1 毫摩尔/升时,若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2 毫摩尔/升, 总死亡可降低1/3左右。而符合IGT者,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少见,但大血管病变及有关风险因子在此阶段即已出现。当餐后血糖> 7.8 毫摩尔/升时,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2 毫摩尔/升,总死亡率可降低1/4左右。 目前研究发现,餐后血糖升高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较空腹血糖能更好地预测冠心病的发病率,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增高有关。
在IGT阶段,如果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就能使IGT不向糖尿病转化,甚至倒退回正常糖耐量。在IGT人群中控制餐后高血糖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最常采用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的简单方法,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合理科学饮食,持之以恒的运动,减肥降重轻身,特别是减少腹部脂肪,也是防治IGT的根本措施。如经上述治疗仍未控制餐后血糖,则需加用药物治疗。
一般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主要看空腹和餐后血糖值,两项都达标,才算控制的好,但所有糖尿病人都知道,要让这两项指标都符合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多数糖尿病人,甚至医生,往往只关注空腹血糖,而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控制。认识到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对糖尿病人的血糖的总体控制是很有帮助的。
餐后血糖低是怎么回事
胰岛素分泌过多和高峰延迟
在正常情况时,人进食后血糖会升高,大约30~60分钟血糖达到高峰后下降,血浆胰岛素水平也在30~60分钟上升至高峰,为基础值的5~10倍,随后下降,3~4小时恢复到基础水平。因此,正常人进餐后血糖虽然有升高,但波动于一定范围内。2型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胰岛素分泌过多(高胰岛素血症)和高峰延迟,胰岛素维持在较高浓度而不能回复到基线水平,因而在餐后出现血糖较低,甚至低血糖。
饮食不足和餐后运动强度过大
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两项重要的基础措施,严格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和减少降糖药物。但是饮食方案应严格和长期执行,运动应有规律。如饮食不足或餐后运动强度过大,患者也可能出现餐后血糖较低,甚至低血糖反应。
药物
降糖药物剂量过大,与饮食不匹配,或同时应用增强降糖药物降血糖作用的其他药物,也可能导致餐后血糖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