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乳糖不耐受应该如何预防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应该如何预防
1、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即使乳糖酶缺乏个体,也可耐受少量乳类(120ml至240ml),不会出现不耐受症状。限制一天中摄入乳糖总量,一般乳糖限量为12克。少量多次食用也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一次食用量不超过250ml为宜。只要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就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2、不宜空腹饮奶。有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在进食其它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例如乳制品与肉类和含脂肪的食物同时食用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3)先用发酵乳(特别是酸奶)代替鲜乳。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至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食用也非常方便。
3、乳糖不耐受和乳糖吸收不良的干预乳糖不耐受患者可根据情况确定最低乳糖摄入量,根据营养指南确定应额外补充的钙、锌和铁摄入量。或限制一天中乳糖总摄入量,普遍推荐的乳糖限量为12g,并少量多次食用。此外乳制品与肉和含脂肪的食物一同摄入也可减少不耐受症状。以发酵乳尤其是酸乳代替鲜乳,能同时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另外对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患者,应首先确定乳糖酶活性低下的原发原因,使原发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
乳糖不耐受症表现为哪些方面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多有家族性。新生儿哺乳后1至2小时即出现以腹泻为主的症状,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痉挛性腹泻,严重的伴有呕吐、失水、酸中毒。大便为水样、泡沫状,呈酸性,含有乳糖。体征:体重不增,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腹部膨隆等。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除了有消化道症状外,还有全身衰弱、无力、出汗、心悸、恶寒、头晕、头痛,有时还有心前区疼痛、肌肉收缩。成年人长期患此病会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以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肠不适症状,如腹胀、肠鸣、气多、腹痛、腹泻等。 乳蛋白不耐受症,通常指饮用牛奶后引起的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较重的表现为牛奶过敏症,发生较多的则为乳糖不耐症。前者是因为对牛奶蛋白质过敏所致,而后者为肠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酶,这两者引起的症状相类似,有时两者也合并发生。 乳蛋白过敏除了有胃肠道症状外,同时伴有发热、易疲劳、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肿胀等全身症状,嗜酸性白细胞增多以及其他过敏症状。饮牛奶后数分钟即可出现上述症状,也有的要经过数小时到12小时后才出现症状。 乳糖不耐受症的预防 1.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即使乳糖酶缺乏个体,也可耐受少量乳类(120ml至240ml),不会出现不耐受症状。限制一天中摄入乳糖总量,一般乳糖限量为12克。少量多次食用也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一次食用量不超过250ml为宜。只要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就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喝牛奶拉肚子怎么回事
原因有两种。一是乳糖不耐受,一是牛奶过敏。
乳糖酶缺乏可分为两大类: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一种遗传缺陷,宝宝出生时体内即无乳糖酶。由于母乳、牛奶等都含有乳糖,故患儿吃不了母乳,也喝不了牛奶。不过,这个概率很小。这种类型的患儿可以米汤类食物代替,或喝无乳糖或含乳糖低的配方奶粉。
后天性乳糖酶缺乏,多数是由于长期没有喝牛奶,机体合成乳糖酶的功能退化,或是疾病等原因,导致乳糖酶分泌不足或缺乏。绝大多数乳糖不耐受者均属此类。此时,患儿可喝无乳糖或含乳糖低的配方奶粉,也可尝试喝酸奶。
此外还可试着少量多次,渐渐适应。具体方法是:每天喝牛奶5一10毫升,一个星期后再逐渐增加饮用量。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或避免乳糖不耐受,而且可刺激和提高小肠黏膜合成乳糖酶的能力,逐渐消除乳糖不耐受症。
牛奶过敏表现为孩子喝了几次牛奶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大便稀,有时还带血,往往同时还出现湿疹、荨麻疹、哮喘。这是由于孩子肠道的通透性高,牛奶中的蛋白质透过肠黏膜上皮,使黏膜下的免疫细胞发生过敏,再次喝牛奶时,致敏的细胞就会发生过敏反应的缘故。
宝宝拉肚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乳糖不耐受
乳制品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其消化是靠乳糖消化酵素,缺少这种酵素就无法消化乳糖。有些宝宝断奶后,不再吃奶和奶制品,由于长期“废用”,乳糖酶活性便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最终成为乳糖酶缺乏。或者由于宝宝腹泻,损伤了肠粘膜细胞,使之分泌乳糖酶的能力下降,这就是平时所说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如果饮用乳类便可产生腹泻、腹胀等症状,总称为乳糖不耐症。
另外,还有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是指从婴儿出生即无乳糖酶。无论饮用母乳、牛乳均可导致明显的腹泻。
1、预防:
配合谷物同吃:
乳糖不耐受的宝宝空腹喝奶会有较重症状,但和其它食物同时吃,乳糖浓度可能在特定环境中得到“稀释”。胃肠中的乳糜作用可提高乳糖吸收率。如喝奶前吃些饼干、面包会减少排气和不舒服感觉。
喝酸奶:
酸奶是加入一定量的乳酸杆菌经发酵后生成的,发酵过程使得原奶中20%-30%的乳糖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也分解成为小的组分,使其更易消化吸收,所以喝酸奶可避免不适症状的发生。
2、护理:
因乳糖不耐受而引起的腹泻,一般不严重,只要不再吃乳制品,一天后就可好转。
先天性的可选用特制的无乳糖配方奶粉。
莫把食物不耐受当作过敏
细说婴幼儿最常见的乳糖不耐受
对于婴幼儿来说,食物不耐受中最多见的是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包括:先天性乳糖酶异常、获得性乳糖酶异常、继发性乳糖酶异常。先天性乳糖酶异常是指有的孩子从出生就具有乳糖酶缺陷和异常,例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这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宝宝出生后,父母要注意选择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直至正常饮食后停掉乳类食品。
还有一些孩子由于肠道疾患,例如长期腹泻,造成小肠绒毛损害,而造成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乳糖酶主要位于小肠绒毛的顶端,凡是能够引起小肠绒毛受损的疾病,都可以继发乳糖酶缺乏,而且病变严重、广泛,严重地影响了乳糖的吸收。
小肠不能降解乳品中的乳糖,累积到小肠末端,并由肠道菌群发酵生成大量的气体和有机酸。肠道中高浓度的糖及其代谢产物造成渗透压增高,在肠腔内吸附了大量的水分,不仅使大便含有糖分和呈酸性,导致腹胀、腹泻以及放屁等症状而发生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这样的患儿如果继续吃含有乳糖的奶粉会腹泻不止,久治不愈。
如果孩子只要进食含有乳糖的食物就引起腹泻,且体重迅速降低,则可能是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可以去医院化验确诊。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如果是母乳喂养,可以在喂母乳前口服乳糖酶制剂,10分钟后再进食母乳。如果吃配方奶,则需要停掉含有乳糖的奶类,改吃不含乳糖的腹泻奶粉,待大便正常后再继续进食腹泻奶粉2~4周,再逐渐改回原来的母乳或配方奶。因为乳糖酶的恢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此外,乳糖酶活性随年龄逐渐降低,新生儿期的乳糖酶的活力比周岁的幼儿约高2~4倍,3岁以后更是明显下降,至青春发育期则仅有出生时水平的5%~10%。成人易发生的乳糖不耐受,为获得性异常,又称为“迟发型乳糖不耐受”,所以一些成人吃了含有乳糖的牛奶就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医师提醒父母们
在恢复不耐受的食物时,先恢复营养价值高,但不耐受程度低的食物。应先选择这种食物的一种简单制品,每次只能恢复进食一种不耐受的食物,确定没有不良反应时才能再加下一种。
宝宝拉肚子护理及预防方法
乳制品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其消化是靠乳糖消化酵素,缺少这种酵素就无法消化乳糖。有些宝宝断奶后,不再吃奶和奶制品,由于长期“废用”,乳糖酶活性便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最终成为乳糖酶缺乏。或者由于宝宝腹泻,损伤了肠粘膜细胞,使之分泌乳糖酶的能力下降,这就是平时所说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如果饮用乳类便可产生腹泻、腹胀等症状,总称为乳糖不耐症。
另外,还有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是指从婴儿出生即无乳糖酶。无论饮用母乳、牛乳均可导致明显的腹泻。
预防
1、配合谷物同吃
乳糖不耐受的宝宝空腹喝奶会有较重症状,但和其它食物同时吃,乳糖浓度可能在特定环境中得到“稀释”。胃肠中的乳糜作用可提高乳糖吸收率。如喝奶前吃些饼干、面包会减少排气和不舒服感觉。
2、少量多次
即使乳糖酶缺乏的宝宝,也可耐受少量乳类(30-50毫升),不会出现不耐受的症状。所以,妈妈给宝宝哺乳,也可采取少量多次食用的方法,一次食用量不超过50毫升为宜。每天多喝几次,仍可达到建议的奶量。而且久而久之,宝宝肠道中的乳糖酶也会逐渐增多(医学上称为“酶的诱导作用”),宝宝即可减轻乳糖不耐受的反应,或避免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出现。
3. 喝酸奶
酸奶是加入一定量的乳酸杆菌经发酵后生成的,发酵过程使得原奶中20%-30%的乳糖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也分解成为小的组分,使其更易消化吸收,所以喝酸奶可避免不适症状的发生。
护理
因乳糖不耐受而引起的腹泻,一般不严重,只要不再吃乳制品,一天后就可好转。
先天性的可选用特制的无乳糖配方奶粉。
宝宝拉肚子乳糖不耐受怎么办 宝宝为什么会乳糖不耐受
1.先天性乳糖不耐受:因遗传因素导致小肠绒毛无法分泌乳糖酶,这种类型比较少见。
2.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由于各种原因到导致的肠粘膜受损,都可以使得体内乳糖酶分泌暂时性降低,继而出现乳糖不耐受,最常见原因如:各种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病菌感染,饮食不善,受凉等原因引起)、小儿腹泻是我国婴幼儿常见病、多见病,有文献报道婴幼儿腹泻期间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高达62、5%。对于小儿来讲,春、秋季多发性腹泻、细菌性腹泻会引起肠胃功能的暂时低下,乳糖酶分泌减少或活性降低,持续饮奶会引起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营养不良、肠粘膜的慢性炎症。
3.胃肠手术、抗生素的使用:大剂量服用头孢类、类抗生素后也会引起继发性乳糖酶缺。
4.抗生素的滥用、营养不良等。
腹泻奶粉和普通奶粉的区别 宝宝腹泻的原因
哺乳动物在婴幼儿期主要靠喝奶,所以乳糖酶在婴幼儿阶段比较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奶逐渐不再是主要的食物,乳糖酶分泌也会减少,有的人会出现乳糖酶不足以消化奶里的乳糖的情况,未被消化的乳糖会被肠道细菌降解,产生气体和乳酸等代谢产物,引起腹泻、胀气、肚子痛等症状,这就是乳糖不耐受。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的乳糖不耐受,叫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有明显的人种差异,我们中国人大都会有。但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在大龄儿童及成人才会出现,不论什么人种,2-3岁前不会有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问题
肠道发生感染的时候,比如轮状病毒肠炎,会导致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脱落,而新生产的上皮细胞合成乳糖酶的能力还不那么足,这也可能导致乳糖不耐受,这种继发于疾病的乳糖不耐受叫做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症有哪些分类
乳糖不耐受一般分为三种: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发生率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我国新生儿的乳糖不耐受多属于此类,由于酶缺乏的量和活性程度各人不同,症状的轻重不一。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发生在肠炎后,肠绒毛顶端在肠炎时受损伤而出现酶的缺乏,而于肠炎后出现乳糖不耐受性腹泻,需待绒毛下端向上生长至顶端,能分泌足量乳糖酶后腹泻方止,一般需0.5~2个月。不少新生儿和早产儿在新生儿期由于肠黏膜发育不够成熟以及乳糖酶活性暂时低下,对乳糖暂时不耐受,排便次数多,待活性正常后次数减少。
3.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由于到一定的年龄后,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或消失,其发生率随种族和地区而异。如欧洲白人为5%~30%左右,亚洲黄种人为76%~10%,非洲为95%~10%左右。
宝宝经常拉肚子是什么原因 乳糖不耐受
乳制品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其消化是靠乳糖消化酵素,缺少这种酵素就无法消化乳糖。有些宝宝断奶后,不再吃奶和奶制品,由于长期“废用”,乳糖酶活性便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最终成为乳糖酶缺乏。或者由于宝宝腹泻,损伤了肠粘膜细胞,使之分泌乳糖酶的能力下降,这就是平时所说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如果饮用乳类便可产生腹泻、腹胀等症状,总称为乳糖不耐症。
预防:
1、配合谷物同吃
乳糖不耐受的宝宝空腹喝奶会有较重症状,但和其它食物同时吃,乳糖浓度可能在特定环境中得到“稀释”。胃肠中的乳糜作用可提高乳糖吸收率。如喝奶前吃些饼干、面包会减少排气和不舒服感觉。
2、少量多次
即使乳糖酶缺乏的宝宝,也可耐受少量乳类(30-50毫升),不会出现不耐受的症状。所以,妈妈给宝宝哺乳,也可采取少量多次食用的方法,一次食用量不超过50毫升为宜。每天多喝几次,仍可达到建议的奶量。而且久而久之,宝宝肠道中的乳糖酶也会逐渐增多(医学上称为“酶的诱导作用”),宝宝即可减轻乳糖不耐受的反应,或避免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出现。
3. 喝酸奶
酸奶是加入一定量的乳酸杆菌经发酵后生成的,发酵过程使得原奶中20%-30%的乳糖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也分解成为小的组分,使其更易消化吸收,所以喝酸奶可避免不适症状的发生。
护理:
1、因乳糖不耐受而引起的腹泻,一般不严重,只要不再吃乳制品,一天后就可好转。
2、先天性的可选用特制的无乳糖配方奶粉。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诊断详述
1.原发性糖吸收不良 原发性糖吸收不良中,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以及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临床罕见。除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可在饮食中加蔗糖后始发病外,余均在生后不久即发病。小肠黏膜活检组织学均正常,而相应双糖酶活性降低。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双糖酶活性均正常。吸收不良是由于Na -葡萄糖,Na -半乳糖载体蛋白先天缺乏所致,病儿果糖吸收良好。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尚有另两种类型,它们均属生理性缺乏范畴:①发育性乳糖酶缺乏,胎儿24周时乳糖酶活性仅为足月儿的30%,以后逐渐升高,至足月分娩时才发育较充分,因此早产儿乳糖酶活性低下,易发生乳糖耐受不良。②迟发性乳糖酶缺乏,一般婴儿哺乳期小肠上皮刷状缘乳糖酶活性充足。3~5岁后逐渐下降,部分儿童可引起乳糖酶缺乏或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各种族间有差异,西、北欧人群中发生率较低约占l0%,东方人发生率较高。我国曾对225名5~7岁汉族儿童进行检测,结果乳糖吸收不良者占71.6%,引起乳糖不耐受者占20.5%。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及单糖吸收不良 临床较常见,因乳糖酶分布在小肠绒毛的顶端,凡能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刷状缘受损的疾病均可继发双糖酶缺乏,病变严重、广泛,也可影响单糖的吸收,例如急性肠炎(尤其累及小肠上部者,如轮状病毒肠炎、蓝贾第鞭毛虫感染等)、慢性腹泻、蛋白-热卡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乳糜泻及小肠手术损伤等。
在空肠上部,乳糖酶主要存在于绒毛顶端的上皮细胞刷状缘中,蔗糖酶在绒毛体部较丰富,而麦芽糖酶在肠道分布广泛,且含量最丰富,因此当小肠发生病损时乳糖酶最易受累,且恢复最慢,临床最常见;麦芽糖酶最不易受影响,蔗糖酶罕见单独发生缺乏,只在肠黏膜严重损伤时才引起活性下降,此时乳糖酶活性多早已受累,且常伴有单糖吸收障碍。
3.脂肪吸收不良 脂肪吸收不良又称脂肪泻,是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所致的综合征可在多种疾病中见到,如胰、肝、胆及肠道疾病。由于肠道病变引起的脂肪泻,多同时伴有其他多种营养素的吸收不良,称吸收不良综合征。
4.蛋白质吸收不良 蛋白质单独吸收不良,临床罕见,一般均在肠黏膜广泛受损害时发生,常与脂肪吸收不良同时伴发。吸收不良综合征有时更可伴蛋白质吸收不良。由肠黏膜渗出丢失,如牛奶或豆蛋白耐受不良、乳糜泻、蓝贾第鞭毛虫病、炎性肠病及肠淋巴管扩张症等均可发生蛋白质由肠道丢失,可通过测定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证实此蛋白存在于血浆,不能在肠道内被消化水解,因此当肠黏膜有蛋白渗出时,可在粪便中测到α1抗胰蛋白酶。
1、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即使乳糖酶缺乏个体,也可耐受少量乳类(120ml至240ml),不会出现不耐受症状。限制一天中摄入乳糖总量,一般乳糖限量为12克。少量多次食用也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一次食用量不超过250ml为宜。只要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就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2、不宜空腹饮奶。有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在进食其它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例如乳制品与肉类和含脂肪的食物同时食用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3)先用发酵乳(特别是酸奶)代替鲜乳。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至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食用也非常方便。
3、乳糖不耐受和乳糖吸收不良的干预乳糖不耐受患者可根据情况确定最低乳糖摄入量,根据营养指南确定应额外补充的钙、锌和铁摄入量。或限制一天中乳糖总摄入量,普遍推荐的乳糖限量为12g,并少量多次食用。此外乳制品与肉和含脂肪的食物一同摄入也可减少不耐受症状。以发酵乳尤其是酸乳代替鲜乳,能同时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另外对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患者,应首先确定乳糖酶活性低下的原发原因,使原发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
乳糖不耐受病因
乳糖不耐受一般分为三种: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是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发生率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我国新生儿的乳糖不耐受多属于此类,由于酶缺乏的量和活性程度各人不同,症状的轻重不一。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多发生在肠炎后,肠绒毛顶端在肠炎时受损伤而出现酶的缺乏,而于肠炎后出现乳糖不耐受性腹泻,需待绒毛下端向上生长至顶端,能分泌足量乳糖酶后腹泻方止,一般需0.5~2个月。不少新生儿和早产儿在新生儿期由于肠黏膜发育不够成熟以及乳糖酶活性暂时低下,对乳糖暂时不耐受,排便次数多,待活性正常后次数减少。
3.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是由于到一定的年龄后,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或消失,其发生率随种族和地区而异。如欧洲白人为5%~30%左右,亚洲黄种人为76%~10%,非洲为95%~10%左右。
宝宝腹泻是怎么引起的 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症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新生儿吃奶粉或母乳就腹泻,多为此原因,与家族遗传有关。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发生在肠炎腹泻后,吃含有乳糖的食物会再次腹泻,带宝宝乳糖酶分泌足量或活性恢复后,症状消失,一般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
症状:
腹泻次数多,严重者一天可达10次,婴幼儿尿布上常常有黄色或青绿色稀便,腹部有“咕噜”声,总放屁,容易出现腹胀、肠绞痛,宝宝易哭闹。
家庭护理:
1、先添加无乳糖的配方奶粉,再逐渐喂母乳或普通奶粉,根据耐受情况增加含乳糖奶类的量。
2、可以添加乳糖酶辅助消化。
3、乳糖不耐受腹泻产生时,需要停止含乳糖食物的接触,可以选择无乳糖配方的奶粉,大点的孩子可以吃稍加热的酸奶。
4、腹泻恢复后不要立即按照正常比例添加配方奶粉,可以先稀释,待宝宝乳糖酶活性增强再增加到正常浓度。
5、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利于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