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患者注意事项有哪些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患者注意事项有哪些
急性肾衰竭的诱因不同症状各有不同,这种疾病易恶化,患者病情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也有很多,那么,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患者注意事项有哪些?就让我让我们的专家为大家简单的介绍。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患者注意事项有哪些?
1、去除病因和治疗原则病: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应注意及时纠正全身循环血流动力障碍,急性肾衰竭包括补液、输注血浆和白蛋白、控制感染等,接触肾毒素物质,严格掌握肾毒性抗生素的用药指征、并根据肾功能调节外药剂量,密切监测尿量和肾功能变化。
2、控制水和钠摄入:急性肾衰竭肾病患者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严格限制水、拿摄入,有透析支持则可适当放宽液体入量。无发热急性肾衰竭患儿也有失水的可能,体温每升高1℃,不显性失水增加一些,内生水在非高分解代谢状态不佳,急性肾衰竭所用幼体均为非电解质液,髓袢利尿剂对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可短期试用。
3、饮食和营养:急性肾衰竭应选择高糖、低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尽可能供给足够的能量。急性肾衰竭肾病患者供给热量,还要选择优质动物蛋白给患者。补给身体内流失的蛋白质。
急性肾衰竭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肾衰竭护理问题
急性肾衰竭患者护理方面首先要监测患者的出入量,也就是要记录好患者的每天喝水、饮食,包括他的小便,计算患者一天的总的入量和出量的问题,掌握患者的出入量基本上能够达到平衡,而不能入量太多出量太少,或者是出量太多入量太少这种情况。
急性肾衰竭一般所指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特指是肾急性肾小管坏死,这个疾病一般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个时期,在少尿期,患者的尿量一般都在400毫升以下,这时候就要严格控制患者的入量,避免患者因,为入量多、出量少导致出现心功能衰竭、水肿等情况。
当进入多尿期的时候,患者的尿量可能每天达到3000-6000毫升,这时候就要根据患者的出量给他进行补液。 不管是输液还是患者的口入,喝水的量,我们一定要计算好这个量,要尽量掌握在患者尿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当急性肾衰到恢复期的时候,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出入量维持平衡。 除了这种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情况,出现其他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出入量的平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另外,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容易合并高钾血症,在护理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给病人吃含钾多的食物,比如说香蕉,橘子,哈密瓜,猕猴桃,因为患者的肾功能衰竭,排钾的能力下降,可能导致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有可能出现急性的心律失常,比如说心率很慢,心率可能在二十多次,甚至出现急性的心脏骤停的情况,所以要控制患者钾的摄入。
肾衰患者的保健护理方法
肾衰竭可分为急性及慢性,急性肾衰竭的病情进展快速,通常是因肾脏血流供应不足(如外伤或烧伤)、肾脏因某种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损或是受到毒物的伤害,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产生。而慢性肾衰竭主要原因为长期的肾脏病变,随着时间及疾病的进行,肾脏的功能逐渐下降,造成肾衰竭的发生。其护理措施主要如下: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呼吸、脉搏、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常以心力衰竭、心律紊乱、感染、惊厥为主要死亡原因,应及时发现其早期表现,并随时与医生联系。保证患者卧床休息休息时期视病情而定,一般少尿期、多尿期均应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适当活动。
营养护理。少尿期应限制水、盐、钾、磷和蛋白质入量,供给足够的热量,以减少组织蛋白的分解。不能进食者从静脉中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透析治疗时患儿丢失大量蛋白,所以不需限制蛋白质入量,长期透析时可输血浆、水解蛋白、氨基酸等。
精确地记录出入液量口服和静脉进入的液量要逐项记录,尿量和异常丢失量如呕吐物、胃肠引流液、腹泻时粪便内水分等都需要准确测量,每日定时测体重以检查有无水肿加重。严格执行静脉输液计划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输液过多、过快引起肺水肿症状,并观察其他副作用。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定时翻身,拍背。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
高钾的病因
1.肾排钾减少
①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或慢性肾衰竭晚期。②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分泌不足: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低醛固酮症。③保钾利尿剂:长期应用氯苯蝶啶、螺内酯(安体舒通)、氨氯毗咪(阿米洛利)。
2.细胞内的钾移出
①溶血、组织损伤、肿瘤或炎症细胞大量坏死,组织缺氧、休克、烧伤、肌肉过度挛缩等。②酸中毒。③高血钾周期性麻痹。④注射高渗盐水及甘露醇后,由于细胞内脱水,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或细胞代谢,使细胞内钾移出。
3.含钾药物输入过多
青霉素钾盐(每100万单位含钾1.5mmol)大剂量应用或含钾溶液输入过多、过急。
4.输入库存血过多
5.洋地黄中毒
洋地黄过量可致离子泵活力降低,影响钾进入细胞。
肾衰的主要表现
起始期
此期患者常遭受一些已知ATN的病因,例如低血压、缺血、脓毒病和肾毒素等。但尚未发生明显的肾实质损伤。在此阶段急性肾衰竭是可预防的。但随着肾小管上皮发生明显损伤,GFR 突然下降,临床上急性肾衰竭综合征的表现变得明显,则进入维持期。
维持期
又称少尿期。典型的为7-14 天,但也可短至几天,长至4-6 周。肾小球率保持在低水平。许多患者可出现少尿(<40Oml/d)。但也有些患者可没有少尿,尿量在 400ml/d 以上,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其病情大多较轻,预后较好。然而,不论尿量是否减少,随着肾功能减退,临床上均可出现一系列尿毒症表现。
感染是急性肾衰竭另一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在急性肾衰竭同时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合并多个脏器衰竭,患者死亡率可高达 70%。
恢复期
肾小管细胞再生,修复,肾小管完整性恢复。肾小球滤过率逐渐回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少尿型患者开始出现利尿,可有多尿表现,每日尿量可达 3000-5000ml,或更多。通常持续1-3周,继而再恢复正常。与肾小球滤过率相比,肾小球上皮细胞功能(溶质和水的重吸收)的恢复相对延迟,常需数月后才恢复。少数患者可最终遗留不同程度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缺陷。
肾衰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肾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如果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到了晚期,就会威胁到生命。肾衰竭的治疗因为疾病所处的时期不同而不同。根据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大致上分为三期,分别是起始期,维持期,恢复期。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每个时期的不同症状。
起始期
此期患者常遭受一些已知ATN的病因,例如低血压、缺血、脓毒病和肾毒素等。但尚未发生明显的肾实质损伤。在此阶段急性肾衰竭是可预防的。但随着肾小管上皮发生明显损伤,GFR 突然下降,临床上急性肾衰竭综合征的表现变得明显,则进入维持期。
维持期
又称少尿期。典型的为7-14 天,但也可短至几天,长至4-6 周。肾小球率保持在低水平。许多患者可出现少尿
感染是急性肾衰竭另一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在急性肾衰竭同时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合并多个脏器衰竭,患者死亡率可高达 70%。
恢复期
肾 小管细胞再生,修复,肾小管完整性恢复。肾小球滤过率逐渐回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少尿型患者开始出现利尿,可有多尿表现,每日尿量可达 3000-5000ml,或更多。通常持续1-3周,继而再恢复正常。与肾小球滤过率相比,肾小球上皮细胞功能溶质和水的重吸收的恢复相对延迟,常需数月后才恢复。少数患者可最终遗留不同程度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缺陷。
弄清楚了肾衰竭的发病时期,接下来面对的就是治疗问题了,在我国,肾衰 竭的治疗还存在这很大的难度,造成这种难度的主要原因是肾源严重不足。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是两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是用一种特殊的机器代替肾脏的功能。腹膜透析是用人体的腹膜充当过滤器,排除体内毒素。
女性肾病患者能不能多喝水
专家医师表示,肾病患者的饮水在日常饮食调护中很重要。饮水不当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的效果和难度,因此,如何做到科学正确的饮水是肾病患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有的肾病患者,每日尿量正常又没有明显水肿症状,担心喝水会出现水肿,盲目地限制饮水。反而有些水肿的肾病患者认为喝水可以帮助肾脏排出身体的毒素,拼命地喝水,导致全身浮肿,甚至出现心衰。
其实,以上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
医生提醒,因为对于肾病患者能否多喝水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评定是多喝好还是少喝好,要根据身体“口渴”的信号来适当饮水。
如果觉得口渴应快速补充水分,如果这时候长时间缺水对肾脏不好,如果不渴就不要喝水,这样不会对肾脏增加负担。如果不渴而强喝水,多余的水分需要肾脏功能排出去,对本身就虚弱的肾脏增加了负担,同样对肾脏的恢复不利。所以肾病患者对于饮水的问题不必过分在意,只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就可以。
在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少尿或无尿期、慢性肾衰竭少尿未进入肾脏替代治疗伴有明显水肿时,应限制水的摄入。如无明显水肿时,则不必限制饮水。同时,对于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尿量已明显少于正常人,应适当限制饮水量,以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不超过标准体重的5%来控制饮水量。饮水的最佳时间是:早晨起床后,上午10时左右,下午3时左右,就寝前。
另外,饭前饭后不宜饮水,饭前饮水要在进餐前15分钟,饭后饮水间隔时间要长些,食物越是不好消化间隔时间越长,吃水果之后30分钟,吃肉之后要3小时。
肾功能衰竭的症状
肾衰竭
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按其发作之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肾功能衰竭系因多种疾病致使两肾在短时间内丧失排泄功能,简称急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肾病发展至晚期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证。
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4期:
①肾贮备功能下降,患者无症状。②肾功能不全代偿期。③肾功能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患者有乏力,食欲不振和贫血。④尿毒症阶段,有尿毒症症状。
症状体征
①少尿期。尿量减少致使发生高钾血症、水中毒(浮肿严重、血压升高、肺水肿或脑水肿)、代谢性酸中毒及急性尿毒症症状。高钾血症及水中毒为主要死因。
②多尿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修复后尿量渐增多,使血钾、血钠下降,持续多尿患者可死于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③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减至正常,血Bun、肌酐(Scr)及电解质均恢复正常水平,但肾小管功能及结构恢复正常尚需3~6个月。未能恢复者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非少尿型虽尿量不少,但逐日升高并出现中毒症状,因肾损伤轻,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