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的诊断方案有哪些
病毒性肺炎的诊断方案有哪些
【诊断方案①】培养法:
因病毒性肺炎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需观察10~30天或更长时间,对临床诊断帮助不大。目前国外仍使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推荐的hayflied培养基,国内多用首都儿科研究所以马丁培养基或猪肺消化液为基础的培养基。
【诊断方案②】X线检查:
X线检查多表现为单侧病变,大多数在下叶,有时仅为肺门阴影增重,多数呈不整齐云雾状肺浸润,从肺门向外延至肺野,尤以两肺下叶为常见,少数为大叶性实变影。可见肺不张。往往一处消散而他处有新的浸润发生。有时呈双侧弥漫网状或结节样浸润阴影或间质性肺炎表现,而不伴有肺段或肺叶实变。体征轻微而胸片阴影显著,是本病特征之一。
【诊断方案③】聚合酶链反应:
自1992年该法用以检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标本。从综合结果看,pcr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培养法(灵敏度比普通培养法高10~100倍),也明显高于血清学和探针杂交法。其特异性也较强,与其他支原体无交叉反应,且不受口腔其他菌污染的干扰。所需时间较短,因而采用pcr法可争取早日确诊,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症状时,快速可靠的诊断更为必要。由于此法相当敏感,故实验操作时应特别小心,避免污染。
【诊断方案④】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正常范围内,但偶尔亦可升高。25%患者白细胞超过10.0×109/l,少数可达(25.0~56.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或嗜酸粒细胞稍增多。血小板减少。直接库姆斯试验可阳性。血沉在发病初期阶段可增快。
什么是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是肺炎的一种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可通过DNA探针、PCR技术以及免疫学检查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带状疱疹病毒性肺炎等鉴别。从皮肤黏膜病灶分离出病毒结合肺炎症状不能确立诊断。上呼吸道和涎腺分离出HSV病毒无诊断意义。血清学检查也无诊断意义。
单纯疱疹病毒较不稳定,在体外不能长期存在,感染主要通过分泌物及与易感人体的密切接触;而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主要来源于上下呼吸道病毒的直接播散和来源于其他脏器的血源性播散。HSV有两种血清型,HSV-1和HSV-2。HSV感染在人体为常见的感染。5岁时,35%的儿童已感染HSV-1;35岁时98%的成人已有该病毒的抗体;25%~60%的成人有HSV-2的抗体,但HSV-2抗体在14岁以下的儿童罕见。
由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在临床上未引起足够重视,患者生前确诊率不高,实际发病率可能比已知的高。在非细菌性肺炎中,HSV肺炎约占5%。有报道指出:成人骨髓移植合并间质性肺炎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肺活检16%可分离出HSV,且生前无一例确诊。另一研究结果提示:在同种异体骨髓移植的肺炎病人中,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约为5%。更多关于肺炎的内容,推荐阅读:不同类型的肺炎的症状也不同
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的区别
根据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的标准,无症状感染者是有相关流行病学史,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相关临床表现,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确诊病例按照诊疗方案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即病毒学检查阳性,同时有临床症状或血液及影像学检查异常,其临床严重程度包括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4种类型,如果感染者没有出现临床表现症状,但肺部CT检查有病变,也可以诊断为确诊病例。
支气管肺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血象 细菌性肺炎患儿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一般可达(15~30)×109L,偶可高达50×109L,但在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白细胞可不高或降低,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数多数低下或政治家,
2、细菌检查 要作出准确反映肺部病变的细菌病原诊断是比较困难的,肺穿刺细菌学检查最可靠而被认为是“黄金标准”,但很难被医师及患儿接受,咽培养结果一般不能反映下呼吸道病情,痰培养,尤其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取分泌物作培养较为可靠,但也可能污染。
细菌性肺炎菌血症只是一过性的,加之国内严重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和培养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血培养最多只有10%的阳性结果,抗体检测只是回顾性的,且有个体差异。细菌抗原检测用于小儿肺炎病原学诊断近年来发展较快,作为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有一定推广价值。
3、其它病原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以病毒分离最为可靠,重复性好,特异性强,但需时间长,操作繁琐,需一定技术和设备条件。
4、血气分析,血乳酸盐和服离子间隙(AG)测定 对重症肺炎有呼吸衰竭者,可以依此了解缺氧与否和严重程度,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的类型和程度,有助于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
如何诊断病毒性肺炎
1、病史、症状
起病缓慢,初期多有咽干、咽痛、喷嚏、流涕、发热、头痛、纳差以及全身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病变累及肺实质可有咳嗽(多为阵发性干咳 ),胸痛、气短等症状,病史询问应特别注意有无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情况。
2、体检发现
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在肺下部闻及小水泡声。
3、辅助检查
(一)x线胸片,两肺呈网状阴影,肺纹理增粗,模糊,严重者两肺中、下野可见弥漫性结节性阴影,实变者少见。
(二)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也可稍高或偏低,继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三)病原学检查:病毒培养较困难,不易常规开展,肺炎病人的痰涂片仅发现散在细菌及大量有核细胞,或找不到致病菌,应怀疑病毒性肺炎的可能。
(四)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或血清抑制试验抗体滴度增高4倍或以上有确诊意义。近年用血清监测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有助早期诊断。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组化法,辣根过氧化物酶-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法等,可进行病毒特异性快速诊断。
奥密克戎感染一般几天测出阳性 怎么判断得了奥密克戎
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会首先出现身体上的一些不适感,比如说发热,咳嗽,胸闷、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存在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同时按照诊疗方案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即病毒学检查阳性,同时有临床症状或血液及影像学检查异常,可将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分为普通型到危重型等四种类型。
支气管肺炎的检查
1、血象
细菌性肺炎患儿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粒性白细胞达0.60~0.90,但在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白细胞可不高或降低,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数多数低下。
2、细菌检查
要作出准确反映肺部病变的细菌病原诊断是比较困难的,肺穿刺细菌学检查最可靠而被认为是“黄金标准”,但很难被医师及患儿接受,咽培养结果一般不能反映下呼吸道病情,痰培养,尤其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取分泌物作培养较为可靠,但也可能污染,细菌性肺炎菌血症只是一过性的,加之国内严重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和培养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血培养最多只有10%的阳性结果,抗体检测只是回顾性的,且有个体差异,细菌抗原检测用于小儿肺炎病原学诊断近年来发展较快,作为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有一定推广价值,血和尿抗原阳性虽然不能肯定地说病原菌成分一定来自肺部,但毕竟表示体内有相应细菌感染。
3、其它病原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以病毒分离最为可靠,重复性好,特异性强,但需时间长,操作繁琐,需一定技术和设备条件,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有诊断意义,RSV感染可采用中和试验和酶联吸附试验(ELISA);腺病毒感染一般采用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和ELISA等方法诊断,目前较多采用微量血凝抑制试验,操作较为简单;流感病毒感染采用血凝抑制试验,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感染时可用中和试验,凡恢复期血清抗体比急性期高4倍或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病毒的特异性快速诊断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免疫荧光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免疫酶技术,电镜技术复杂,费用较高,难以推广;免疫酶技术常用ELISA,酶联荧光技校放免疫酶染色法等,此外还有用同位素标记抗体的放射免疫法,近几年有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的病毒DNA达到早期快速诊断,支原体病学诊断中冷凝集试验是非特异性的,只可作为参考;特异性诊断方法为支原体培养和血清抗体测定和PCR检测。
4、血气分析
血乳酸盐和服离子间隙(AG)测定,对重症肺炎有呼吸衰竭者,可以依此了解 缺氧与否和严重程度,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的类型和程度,有助于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
48小时核酸检测从什么时候开始算时间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指出,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金标准,准确的核酸检测结果在病毒感染诊断和疫情防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核酸检测48小时的时间,大部分地区是化验单报告显示的报告时间往后推算48小时以内,但因为每个地区的防疫政策不一样,少部分地区是核酸检测采样的时间往后推算48小时以内,因此实际建议以当地政策情况而定。
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有什么区别
(一)确定肺炎的诊断
主要依据咳嗽、发热、气促、肺部细湿罗音等临床表现,再结合胸部x线片可明确肺炎的诊断。
(二)确定肺炎的病情
及时、明确地作出病情诊断,对降低小儿肺炎病率、减少后遗症,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其关键在于仔细地询问病史,认真收集和分析全身各个系统的检查资料,包括选作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并发脏器功能的损害或衰竭。轻型和重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是:
1.轻型 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无呼吸衰竭及其它脏器或系统功能的明显损害或衰竭。
2.重型 除呼吸系统症状之外,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超高热或体温不升、中毒性脑病和中毒性肠麻痹以及肝肾功能损害之一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不良儿、新生儿等患肺炎时,均属重症。
(三)病原学诊断
1.在缺乏实验诊断手段的情况下,主要根据临床表现、体征,x线改变,有无并发症及对治疗的反应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对肺炎的病原学作出估计。下列检查对于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白细胞检查:细菌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约为15~20×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核左移及胞浆内中毒颗粒,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阳性率及积分均增高,积分多达200以上。但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和流感杆菌肺炎,有时白细胞总数反而减低。病毒性肺炎的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淋巴数比例增加,中性粒细胞数无增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积分低于60.
(2)c反应蛋白试验(crp):近年来改用火箭电泳法检测血清crp浓度,正常值为<10000μg/l,在细菌性感染、败血症等此值上升,升高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当治疗有效时下降,治疗无效时继续上升。病毒及支原体感染时不增高。本法对细菌性及排除病毒性或支原体肺炎有价值,在区别新生儿病毒或细菌性肺炎时有帮助。
2.实验室病原学检查
(1)细胞病原学检查:至今仍困难。咽拭子细菌培养不能代表肺炎的致病因。喉头负压吸痰定量细菌培养,对肺炎病原学夜诊断有一定意义,并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目前国内外正在致力研究细菌的快速诊断,已有人用对流免疫电泳法、elisa法快速诊断肺炎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及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感染,并可与带菌者区别。
(2)病毒病原学检查
传统的诊断方法是从鼻咽分泌物或其它标本中分离病毒及检测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仅能作回顾性诊断。近年国内外研究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已取得较大进展,国内已研制出腺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检测试剂盒,可用间接免疫荧光法、a-paap法、elisa法等直接检测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或检测急性期血清中特异性igm,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并可在数小时内报告检测结果,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特点,尤其是a-paap和elisa法仅需1台普通显微镜或1台elisa仪,易在基层医院普及推广。
肺念珠菌病容易误诊的疾病有哪些
1.细菌性肺炎:细菌性肺炎多有高热、咳嗽、咳痰、胸痛、气促等症状,肺部实变体征和湿啰音,白细胞升高,胸片示片絮状浸润阴影,但病原学诊断较困难,需从痰液或胸液中分离出致病菌。
2.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一般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然后向下蔓延引起肺部炎症。因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受损,常诱发细菌感染。确诊需根据咽拭、痰液病毒分离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
3.肺结核:常见于年轻患者,有低热、盗汗等症状,早期为刺激性干咳,而后有痰,空洞形成后咳嗽加剧,痰量增多,半数病人可有咯血。诊断主要根据胸片检查和痰或其他标本中找到结核菌或结核特异性病理改变。
4.还需要与肺曲霉病、卡氏肺囊虫肺炎等引起的肺炎鉴别。
为什么核酸检测呈阴性还需要隔离 一次核酸阳性能确定为新冠吗
确定感染者一般需要进行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咽拭子检测,两次咽拭子阳性才算是感染者,两次采样时间间隔24小时。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对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诊断标准的描述,核酸检测阳性的受试者,是否为确诊病例,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肺CT等其他检查结果,只有符合新冠肺炎诊断标准的,才能说是确诊病例。
如果受检者咽拭子核酸阳性,但不具备发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而且肺部CT也没有明显的病毒感染表现,那么就将其称为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也需要进行集中医学观察。
新生儿气促检查诊断
1、病史和体征:孕妇如产前曾发生过感染性疾病或胎儿曾发生过宫内窘迫,出生后的新生儿要警惕有产前感染性肺炎的可能。出生后肺炎诊断有赖于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诊断虽较容易,但要注意病情的发展和并发症。
2、胸部X线片:排查心肺部情况。
3、病原学诊断:如鼻咽拭子等,主要针对感染性肺炎。
4、其他检查:根据临床症状选择。
肺炎的辅助检查有哪些
1.血象 细菌性肺炎患儿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一般可达(15~30)×109L,偶可高达50×109L。粒性白细胞达0.60~0.90。但在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白细胞可不高或降低。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数多数低下或政治家。
2.细菌检查 要作出准确反映肺部病变的细菌病原诊断是比较困难的。肺穿刺细菌学检查最可靠而被认为是“黄金标准”,但很难被医师及患儿接受。咽培养结果一般不能反映下呼吸道病情。痰培养,尤其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取分泌物作培养较为可靠,但也可能污染。
细菌性肺炎菌血症只是一过性的,加之国内严重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和培养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血培养最多只有10%的阳性结果。抗体检测只是回顾性的,且有个体差异。
细菌抗原检测用于小儿肺炎病原学诊断近年来发展较快,作为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有一定推广价值。血和尿抗原阳性虽然不能肯定地说病原菌成分一定来自肺部,但毕竟表示体内有相应细菌感染。
3.血气分析、血乳酸盐和服离子间隙(AG)测定。对重症肺炎有呼吸衰竭者,可以依此了解缺氧与否和严重程度、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的类型和程度,有助于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
4.其它病原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以病毒分离最为可靠、重复性好、特异性强,但需时间长、操作繁琐,需一定技术和设备条件。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有诊断意义。
肺炎的辅助检查有哪些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其症状:发热,呼吸急促,持久干咳,可能有单边胸痛,深呼吸和咳嗽时胸痛,有小量痰或大量痰,可能含有血丝。 幼儿患上肺炎,症状常不明显,可能有轻微咳嗽或完全没有咳嗽。应注意及时治疗。
肺炎的辅助检查
1.血象 细菌性肺炎患儿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一般可达15~30×109L,偶可高达50×109L。粒性白细胞达0.60~0.90。但在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白细胞可不高或降低。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数多数低下或政治家。
2.细菌检查 要作出准确反映肺部病变的细菌病原诊断是比较困难的。肺穿刺细菌学检查最可靠而被认为是“黄金标准”,但很难被医师及患儿接受。咽培养结果一般不能反映下呼吸道病情。痰培养,尤其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取分泌物作培养较为可靠,但也可能污染。
细菌性肺炎菌血症只是一过性的,加之国内严重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和培养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血培养最多只有10%的阳性结果。抗体检测只是回顾性的,且有个体差异。
细菌抗原检测用于小儿肺炎病原学诊断近年来发展较快,作为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有一定推广价值。血和尿抗原阳性虽然不能肯定地说病原菌成分一定来自肺部,但毕竟表示体内有相应细菌感染。
3.血气分析、血乳酸盐和服离子间隙AG测定。对重症肺炎有呼吸衰竭者,可以依此了解缺氧与否和严重程度、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的类型和程度,有助于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
4.其它病原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以病毒分离最为可靠、重复性好、特异性强,但需时间长、操作繁琐,需一定技术和设备条件。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有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