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乳腺癌的病因有哪些
解读乳腺癌的病因有哪些
一、社会因素:
乳腺癌发病率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工业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而生育率却存在与此相反的趋势。据武汉肿瘤医院的专家指出,有据研究表明,豆类中的植物雌激素有助于预防乳腺癌,另外,规律的运动可减少绝经前乳腺癌发生,运动可减少月经来潮期,减少月经周期次数。
二、遗传因素:
10%-15%乳腺癌有家族史。据了解,有一级亲属乳腺癌病史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风险高出其他妇女的2~3倍。若直系亲属有两个人患乳腺癌或一个人患双侧乳腺癌或患病年龄40岁以前,危险性更高。
三、内源性和外源性激素的影响
雌激素负责乳腺导管的延长和分支,而孕激素对小叶的产生和成熟是必须的。妊娠期高水平的循环激素导致末端导管小叶单位分化,这种分化有利于预防乳腺癌。乳腺癌已确定的可重复危险因素有早龄初潮(11岁或更早),较晚的初次全程妊娠年,!未育者!较晚的绝经末期年龄(55岁以后),经产妇较低的产次。30岁以后妊娠者乳腺癌危险要比20岁妊娠者高。产次对40-54岁的的妇女有较强的保护效果,对20-39岁的妇女无保护作用;而且,年轻的经产妇女比不育妇女,有更高的乳腺癌危险性:年龄>40岁的妇女,未育妇女乳腺癌危险性大于经产妇,绝经前妇女!较长的哺乳期可降低乳腺癌的风险。
另外,专家还指出,口服避孕药,年轻的妇女比年老的妇女有更高的乳腺癌危险性。长期应用激素替代疗法也增加乳腺癌的危险,加用孕激素并不能使危险性消失。已患乳腺癌后!口服雌激素拮抗剂三苯氧胺有助于预防健侧乳房发生乳腺癌。
乳腺癌病因
乳腺癌病因一: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如果其母亲在绝经前曾患双侧乳癌的妇女,自身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为一般妇女的9倍,而且乳腺癌病人的第二代出现乳腺癌的平均年龄约比一般人提早10年左右。姐妹当中有患乳癌的女性,危险性为常人的3倍。需要强调的是,乳腺癌并不是直接遗传,而是一种“癌症素质”的遗传,乳腺癌病人的亲属并非一定患乳腺癌,只是比一般人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要大。
乳腺癌病因二:月经初潮早绝经晚。
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与大于17岁相比,乳腺癌发生的相对危险增加2.2倍。闭经年龄大于55岁比小于45岁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1倍。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是乳腺癌最主要的两个危险因素。
乳腺癌病因三:婚育。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虽婚而不育或第一胎在30岁以后亦为不利因素,但未婚者发生乳癌的危险为婚者的2倍。专家认为,生育对乳腺有保护作用,但仅指在30岁以前有足月产者。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哺乳对乳腺癌的发生有保护作用,主要是对绝经前的妇女。
乳腺癌病因四:电离辐射。
乳腺是对电离辐射致癌活性较敏感的组织。年轻时为乳腺有丝分裂活动阶段,对电离辐射致癌效应最敏感,而电离辐射的效应有累加性,多次小剂量暴露与一次大剂量暴露的危险程度相同,具有剂量-效应关系。
乳腺癌病因五: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人均消化脂肪量有较强的相关。有些公司职员高收入造成高生活水准,形成不科学的、不健康的“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习惯,结果导致乳腺癌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乳腺癌的预防
1、以预防为主,重点放在控制乳腺癌危险人群中的易感因素上,在目前尚未完全搞清楚乳腺癌病因之前,根据已查到和掌握的患病因素,力求采取手段切断它的来源,并积极有效地控制良性肿瘤的转变和癌变病变的治疗,阻止这些易感疾病不变成癌。
2、积极推行三级预防,提倡做到“三早”,立足点放在早期发现上,抓住早期诊断,一旦确诊立即治疗。
3、采取根治性治疗,不管乳腺癌到了哪一期,都要治疗方法全面,手段有效彻底,强调综合治疗,这才是对付乳腺癌的上策。
乳腺癌病因是什么呢
(一)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 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 其他乳房疾病。
4 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 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 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 口服避孕药。
9 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 饮酒。
11 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2病毒感染
13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14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Li(1988)报道,美国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即发病年龄越小,遗传倾向越大。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阐述。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龄轻;②易双侧发病;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2)基因突变: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目前对癌基因及其产物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已得出结论为:有数种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形成;正常细胞第1次引入癌基因不一定发生肿瘤,可能涉及多次才发生癌;癌基因不仅在启动阶段参与细胞突变,而且在乳腺癌形成后仍起作用;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增生—癌变过程中,可能有不同基因参与。
①放射线照射可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导致乳腺癌发生。
②内分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发阶段,而正常女性内分泌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乳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系。
雌激素、黄体酮、催乳素、雄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均有关系。乳腺中的雌激素水平比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若干倍。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即胆固醇环氧化物可诱发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且胆固醇环氧化物本身便是一种致突变、致癌、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③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药,治疗用雌激素、雄激素等,都可引起体内上述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产生相应的效应。
④饮食成分和某些代谢产物如脂肪与乳腺癌的关系:由动、植物油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增加。在致癌剂对小鼠的致癌作用的始动阶段,增加脂肪量不起作用,但在促发作用阶段,脂肪喂量增加,肿瘤增长迅速加快。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不能及时清除致癌物质和致癌物诱发的突变细胞,是乳腺癌发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大多数肿瘤包括乳腺癌易发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
(4)神经功能状况:乳腺癌病人不少在发病前有过精神创伤,表明高级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能为致癌剂的诱发突变提供有利条件。
男性乳腺癌病因
内源性雌激素增多(35%):
与女性乳腺癌相比男性乳房无生理活动,缺乏卵巢激素的过度刺激,但发病者多有男性乳房发育,内分泌异常和肝功能损害等,Lacassegne证实(1932),给雄性小鼠反复注射雌性激素,可以诱发乳腺癌,肝脏受损时,肝脏对雌激素灭活功能减低,导致体内雌激素相对过多,男性乳腺发育症增多,有人认为男性乳腺发育症为癌前期病,易导致乳腺癌发生。
性染色体异常(27%):
另外有研究表明,发病病人中有的睾丸小,曲细精管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尿内垂体促性腺激素增多和性染色体异常称为Klinefelter综合征,在此情况下,其乳腺癌发病率较正常男子 高20倍。
其他(25%):
在国内外对男性乳腺癌报道中,有相当比例的病例家族中,或有女性乳腺癌的家族史,或家族中有患其他肿瘤病例存在,提示男性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家族性。放射性物质接触,乳腺局部损伤,临床治疗应用雌性激素等,也可诱发乳腺癌。
发病机制
1.发病部位:
男性乳腺癌多发生于乳头乳晕下方的乳腺中央区,以单侧性为主,左侧较右侧略多见,两侧同时发病或先后相继发病的均不多见。
2.病理形态:
(1)大体形态:肉眼见肿块部位较深,边界不清,坚硬无痛,平均直径为3.1 cm,随着肿块进展可与皮肤粘连,常呈结节样隆起,形成溃疡,也可向深处扩散与胸肌粘连固定。
(2)组织形态:光学镜下男性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基本同女性乳腺癌,以非特殊型浸润癌多见,占82%~86.5%;浸润性癌可分为腺癌,硬癌,单纯癌,髓样癌,乳头状癌,黏液癌,大汗腺癌等,许多人认为,正常男性乳腺癌缺少小叶组织,因此不发生小叶癌,可是近年文献上亦见过小叶癌的报道。
男性乳腺癌的细胞来源尚在争论,值得提及的是免疫酶技术对癌组织的雌激素受体(ER)及癌胚抗原(CEA)的检测对指导治疗及监测乳腺癌的复发很有意义,男性乳腺癌与女性乳腺癌一样也可以分为激素依赖性和非激素依赖性两种,而有人发现,男性在用雌激素治疗某种病时,乳腺可形成真正的小叶,其结构与性成熟女性乳房一样。
解读乳腺癌是否能治愈
对于乳腺癌转移症状的治疗,如果选择较为激烈的治疗方法,不仅不能对乳腺癌进行根治,还会导致患者身体的机能持续破败,免疫力不断下降,患者不能很好的抵抗病毒的入侵,使患者身体更加虚弱,严重时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会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早期、中期、中晚期的乳腺癌病人,只要身体状态能耐受手术,均应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原发肿瘤及区域淋巴结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得到局部控制,减少局部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是手术治疗很容易出现转移、方法的情况,并且到了晚期一些患者身体比较虚弱,所以手术治疗要慎用。
放化疗是乳腺癌转移患者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放化疗治疗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有着严重的毒副作用,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了比较大的伤害,因此建议患者在放化疗的同时配合中医治疗,减轻患者毒副作用的同时增强了患者的体质,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特点是辨证施治、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局部和整体配合用药的治疗,既能杀伤癌细胞,控制癌细胞向其它脏器转移,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并能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改善患者目前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
常见乳腺癌病发高危因素
1、乳腺癌病发性别因素:女性乳腺癌病发几率比男性高的多得多,对于男性朋友们来说,几率比较小。这是首要影响病症出现的因素,也是乳腺癌病发受雌激素影响的最重要表现。
2、乳腺癌病发年龄因素:年纪不断增大,乳腺癌的发病率随之慢慢升高,35岁以上女性为此类病症出现的高危人群,发生的几率甚至超过女性朋友。
3、乳腺癌病发生殖因素:主要包括女性月经、生育及是否哺乳三方面,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年龄比较小、闭经时间晚为重要的乳腺癌病发高危因素,未婚未育和高龄产子等都可加大病症出现可能。
4、乳腺癌病发性激素因素:主要指内源性及外源性雌激素,内源性雌激素为病患身体系统分泌的雌激素,外源性雌激素则为包含雌激素的避孕药物等,为乳腺癌病发高危因素之一。
5、乳腺癌病发营养饮食因素:脂肪酸比较高的高脂肪食品,过多摄取可对身体内分泌环境造成影响,刺激丘脑的下部垂体,增加雌性激素的分泌,致使乳腺上皮细胞增生。
男性乳腺癌病因
发病原因
男性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非常清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内源性雌激素增多(35%):
与女性乳腺癌相比男性乳房无生理活动,缺乏卵巢激素的过度刺激,但发病者多有男性乳房发育,内分泌异常和肝功能损害等,Lacassegne证实(1932),给雄性小鼠反复注射雌性激素,可以诱发乳腺癌,肝脏受损时,肝脏对雌激素灭活功能减低,导致体内雌激素相对过多,男性乳腺发育症增多,有人认为男性乳腺发育症为癌前期病,易导致乳腺癌发生。
性染色体异常(27%):
另外有研究表明,发病病人中有的睾丸小,曲细精管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尿内垂体促性腺激素增多和性染色体异常称为Klinefelter综合征,在此情况下,其乳腺癌发病率较正常男子 高20倍。
其他(25%):
在国内外对男性乳腺癌报道中,有相当比例的病例家族中,或有女性乳腺癌的家族史,或家族中有患其他肿瘤病例存在,提示男性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家族性。放射性物质接触,乳腺局部损伤,临床治疗应用雌性激素等,也可诱发乳腺癌。
发病机制
1.发病部位:
男性乳腺癌多发生于乳头乳晕下方的乳腺中央区,以单侧性为主,左侧较右侧略多见,两侧同时发病或先后相继发病的均不多见。
2.病理形态:
(1)大体形态:肉眼见肿块部位较深,边界不清,坚硬无痛,平均直径为3.1 cm,随着肿块进展可与皮肤粘连,常呈结节样隆起,形成溃疡,也可向深处扩散与胸肌粘连固定。
(2)组织形态:光学镜下男性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基本同女性乳腺癌,以非特殊型浸润癌多见,占82%~86.5%;浸润性癌可分为腺癌,硬癌,单纯癌,髓样癌,乳头状癌,黏液癌,大汗腺癌等,许多人认为,正常男性乳腺癌缺少小叶组织,因此不发生小叶癌,可是近年文献上亦见过小叶癌的报道。
男性乳腺癌的细胞来源尚在争论,值得提及的是免疫酶技术对癌组织的雌激素受体(ER)及癌胚抗原(CEA)的检测对指导治疗及监测乳腺癌的复发很有意义,男性乳腺癌与女性乳腺癌一样也可以分为激素依赖性和非激素依赖性两种,而有人发现,男性在用雌激素治疗某种病时,乳腺可形成真正的小叶,其结构与性成熟女性乳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