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无力警惕下肢缺血
下肢无力警惕下肢缺血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朋友出现腿脚发冷、无力的症状,常常被误以为是老年人对寒冷的调节功能差而被忽视,甚至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痛风、缺钙等。其实很多腿脚发冷、无力的病人是由于下肢缺血引起的。
医生提醒,腿脚发冷要防下肢缺血,必要时做一些检查。而突发的下肢发冷疼痛,须高度警惕急性动脉栓塞或闭塞的可能。如果误诊而错过了治疗时机,肢体就会由于缺血时间太长导致坏死,需要截肢。
缺血也会导致腿冷无力
患者蔡老伯的双腿经常冷冰冰,夜间时常被冻醒。尤其是到了冬天,他的双腿冰冷如铁锤,无法入睡。而且,他走一小段路就感到乏力,需要休息才能缓解。
为了这双腿,蔡老伯看了不少医院,有说腰椎间盘突出、痛风、缺钙等,但疗效不佳。近期,他在一次体检中,检出他的下肢缺血。
经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蔡老伯双腿股浅动脉长段闭塞,需要通过介入手术来“疏通”。手术后,蔡老伯明显感觉腿暖和了,不再冷冰冰。
“三高”人群易下肢缺血
据医学专家称,老年人腿脚发冷行走困难,最易被归咎于腰椎骨质增生。其实,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下肢动脉病变堵塞造成的。这类疾病在医学上称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因为狭窄或闭塞导致肢体缺血,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其发病率在大于40岁的人群中约占4%~10%,而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可高达15%~20%。
此类疾病的特点是:足部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行走一段距离后感觉患肢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不适感缓解后才能继续行走,如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
更严重的患者表现为静息状态下下肢疼痛,甚至皮肤溃疡。还有一部分病人突发下肢发冷疼痛,腿部肿胀变紫,可能是急性动脉栓塞或闭塞,应及时去医院专科就诊。
如何预防下肢缺血性疾病,医生说,首先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尽量戒烟,肥胖者应控制体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避免暴饮暴食等。
下肢缺血泡脚水别太烫
寒冷的冬季人们更喜欢用热水泡脚,既舒服又解乏。不过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和下肢缺血的老人,冬天热水泡脚水温不宜太高,否则可能导致烫伤、局部缺血等。
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张望德主任医师指出,患有糖尿病和已确诊为下肢缺血的老人,冬天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
因为这类老人往往神经感觉麻痹,对温度不太敏感,如果水温过高,他们又不易觉察,就很容易造成烫伤。此外,水温过高还可能会使脚部局部新陈代谢加快,血液供应不足,结果导致缺血,反而会加重他们原有的病情。
专家提醒,如果老人在冬天感觉脚部发冷,可以适当调高室内温度,出门最好穿上宽松厚实的棉鞋,睡眠时盖的被子要温暖而绵软,不能压迫腿脚。
教师应警惕患上下肢溃疡
上下肢溃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上下肢溃疡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教师是比较容易患上该疾病的群体,因此,教师一定要警惕该疾病的发生。
长期站立者易患下肢溃疡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长期站立者特别是教师、户外工作者,由于双下肢长期站立或终年在外行走,导致静脉回流不畅,久而久之容易破溃形成溃疡。专家介绍,这类患者由于职业原因,长期站立,在外奔波、行走,导致下肢浅静脉血液滞流,浅静脉逐渐延长、迂曲、局部隆起形成下肢静脉曲张。小腿下段内侧静脉网丰富,静脉压高,管壁薄,一旦破溃很容易感染形成溃疡,最终致溃疡经久不愈。
40岁以后需警惕下肢溃疡
专家在研究中发现,40岁以上患者的下肢溃疡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患者的发病率高出两倍多,特别是长期站立者明显发病率高于其他行业。专家建议,长期站立或野外工作者,40岁以后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应早期进行弹性压迫,穿弹力袜,注意休息,尽量抬高双下肢,平卧时,双下肢可垫个枕头,以改善下肢血液回流;如因种种因素已经形成下肢溃疡,要尽早到医院进行规范治疗,同时饮食上要“忌口”。
温馨提示:从上文我们知道,上下肢溃疡是一种疑难杂症。教师由于长期站立比较容易患上该种疾病。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应该要警惕患上上下肢溃疡。如果一旦发现该疾病,就应该要立刻到正规医院诊治。
糖尿病足疾病的早期症状
1、肢端溃疡坏疽,有三种类型:
湿性坏疽:肢端体表局部组织皮肤糜烂,形成浅溃疡,深入肌层,甚至烂断肌腱,破坏故质,大量组织坏死,形成大脓腔,排出较多的分泌物。
干性坏疽:受累肢端末端缺血导致感觉迟钝或消失,局部皮肤呈现暗褐色,出现缺血性坏死,皮肤肌腱干枯、变黑,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行脱落,无分泌物,无水肿。
混合性坏疽:既有肢端的缺血干性坏死,又有足背底小腿部的湿性坏疽,约占18.1%-20%。微循环障碍和小动脉阻塞同时并存,静脉阻塞及感染严重糖尿病足的症状。
2、休息痛,是病变的中期表现,当病变发展,下肢缺血加重,不行走也发生疼痛,称为静息痛。这种糖尿病足的症状表现出的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远端,夜间尤甚,卧位时疼痛加剧,下肢垂下可有缓解,夜间静息痛或休息痛。因睡眠时心输出量最少,下肢灌注注血量也减少,故疼痛常在夜间加重。
3、间歇性跛行,为下肢的早期表现,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有小腿腓肠肌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后可使糖尿病足的症状缓解。年老者如发生间歇性跛行时高度怀疑由动脉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
血管堵塞的症状有哪些
1、突发胸闷
如果长时间坐着或卧床后站起活动时,突然感觉胸闷气紧,甚至一下子晕倒,要警惕可能是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导致的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危害很大,严重时可以导致猝死。出现上述表现应尽快到急诊就诊。
2、胸痛
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发生了堵塞、狭窄,心脏供血就会受到限制,缺血严重便会产生胸痛。如果是持续性胸痛,则更为危险,这说明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血流完全中断,持续15~20分钟以上心肌就会坏死,即心肌梗死。
3、肢体无力
突然发生的肢体(包括上肢和下肢)无力,提示脑动脉或颈动脉发生了堵塞。同时还可能伴有说话口齿不清,一侧口眼歪斜、视物模糊等表现。
4、水肿、尿量改变
肾动脉负责肾脏的血液供应,如果斑块产生在肾动脉,就可能使肾脏动脉血液供应减少,甚至影响肾功能,产生乏力、食欲下降、尿量改变、肢体水肿等症状。
5、走路腿疼,下肢动脉堵了
四肢动脉血管负责上下肢血液供应。下肢血管缺血时,行走时可能腿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再次行走疼痛又出现,医学术语称为“间歇性跛行”。
下肢无力和截瘫的关系
截瘫是一种痛苦的折磨,我们要及时的治疗很重要。因此截瘫的前期症状可以帮助患者早期发现病情,那么下面由石家庄大正中医蜂疗医院截瘫康复中心为大家进行介绍下肢肌无力的解释。
下肢肌无力的解释:
1、脊髓受压型:属继发性损伤,可由下列诸因素引起,形成对脊髓的机械性压迫。如脊髓损伤后,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因血运障碍,水肿加重,使脊髓受压更为严重,一般持续1-2周。椎管内出血,硬膜外血管破裂出血,由于蛛网膜间隙大,故早期不易引起脊髓受压。
髓质内出血,可造成邻近的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的破坏,脊髓灰质较白质更易出血,这种出血有时很广泛,可累及上、下数个脊髓节段。骨折、脱位或异物压迫,移位的椎体,碎骨片,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断裂的弓间韧带,或其他异物均可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脊髓蛛网膜粘连,由于脊髓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损伤组织机化,瘢痕组织形成,均可产生蛛网膜粘连或形成假性囊肿,压迫脊髓及马尾神经根。
2、脊髓休克型:脊髓本身无解剖学上的显著变化,脊髓周围亦无压迫性水肿或其他占位性病变,仅表现为功能上暂时性传导中断。临床检查,在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反射和内脏功能不完全障碍,一般在1-3周后可完全或大部分恢复,不留任何器质性病变后遗症。
3、脊髓本身:其损伤程度可有很大差别,轻度损伤,如脊髓突然一挫,脊髓本身无明显器质性的改变,往往表现脊髓休克,以后逐浙恢复,预后较好。重度损伤,可发生硬脊膜外血肿,随着血肿的被吸收,大部分功能可以恢复,仅留有少部分后遗症。极严重的损伤,可发生脊髓完全横断,神经细胞被破坏,神经纤维断裂,造成不可恢复的终身瘫痪。
为什么下肢无力
急性发作--脑血管病变
对于下肢无力首先要考虑的是单肢还是双侧,如果是突发的单肢无力且不伴有疼痛,则要排除有无脑血管疾病,因为脑血管疾病可能出现偏瘫。另外,双下肢无力也可能出现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一定要及时诊治。
伴腰腿疼--腰椎管狭窄
有些老年人,下肢无力且伴有腰腿疼,要考虑腰椎的问题。老年人腰腿病是一个常见病,一般走着走着就感觉没劲了。腰椎病也可能是慢慢的突出压迫到神经;伴有肢体麻木,后也出现疼痛。建议先到医院检查再配合适量锻炼,不可轻易做按摩,以免加重腰椎损伤。
踩棉花感--颈椎脊髓病变
有的老人感觉双下肢没劲,走路象踩棉花,深一脚浅一步的。坐时间长了或站得时间长一点,就会感觉吃不消,好象随时都可能瘫倒。这时候要留意是不是颈椎的问题,需要到医院做一个霍夫曼征检查。如果是突然两腿不能动,且有小便困难,要考虑突发脊髓病变,椎体压迫伤害脊髓造成运动神经紊乱,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致瘫痪。
笨拙僵硬--帕金森病
还有一种是行动缓慢,患者也说是走路没劲,其实是迈不开步。是由于帕金森出现的僵硬感、肌张力提高,走路不灵活。通常是开始活动的时候觉得迈不开步子,没劲,但走一走步子也就迈开了。帕金森患者走路时会有笨拙、发僵感,出门时也容易摔跟头,家属要做好看护,以免摔伤。
下肢无力可能是股骨头坏死的症状
畏寒是比较明显的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早期症状,患者为感觉患肢温度低,稍有风寒就会感到凉,不敢穿得太少,双下肢最能为敏感地感觉到,尤其对空调和电风扇的敏感度更强。若患者一般平时不怕冷,而近期总是下肢有些冷,这就是股骨头坏死的早期下肢畏寒。
股骨头骨细胞在没有坏死之前,首先会出现股骨头周围的供血量减少,就是部分血运受阻,随着时间的变长,血运受阻程度会慢慢增加,当股骨头的血液供应量减少到一定程度,股骨头骨细胞就会出现凋零死亡。
很多人都知道,股骨头坏死是非常严重的骨关节疾病,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骨科专家指出,此病在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患者能及时发现病情对于治疗的帮助很大。因此,只有了解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症状,才能争取在早期进行治疗。下肢缺少了血液供应,肌肉在活动时就容易疲劳无力,而下肢减少血液循环带来的温度,也就会出现怕冷的症状。因此,股骨头坏死早期现象都会出现下肢疲劳无力和下肢畏寒。
温馨提示,下肢无力和畏寒是股骨头坏死的症状,一般出现在发病早期,大家要提高警惕,早期就有股骨头坏死预防的防范之心,如果在突然发现下肢无力和畏寒的情况,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下肢肌无力如何锻炼
下肢肌无力如何锻炼?肌无力是一种可以分为很多种表现形式的疾病,下肢肌无力是肌无力的发作类型当中,目前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当下肢肌无力发作之后患者的病情会逐渐加重,但是如果患者可以做好相关的锻炼进行自我恢复的话就可以稳定病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几种下肢肌无力的锻炼措施,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下肢肌无力如何锻炼?下肢肌无力锻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下肢肌无力锻炼的方法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方式。锻炼的方法很多,但为了达到尽快增加肌肉的目的,须遵循一条共同的原则:锻炼时,在不增加运动次数和运动时间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运动量,使肌肉迅速感觉疲劳,达到锻炼肌肉的目的。每次锻炼以能连续做10下为准,如超过10下,就需增加器械的重量;或每次锻炼连续做二、三下,每下坚持6~10秒,超过者也需增加器械的重量。
二、下肢肌无力锻炼要注意掌握好运动量。锻炼时,人们常选用哑铃、沙袋和拉簧、拉橡皮条方法。那么,应选择多少重量的哑铃、沙袋以及什么样的拉簧和橡皮条才合适呢?这应根据各人的肌力基础而定,一般应超过本人最大肌力的2/3。比如,用最大的力能举起6公斤的沙袋,并逐渐增加沙袋的重量。假如原来的肌力太弱,以致不能把患肢本身举起,那么锻炼时,除了患肢本身用力外,还需外力给以帮助。
三、下肢肌无力锻炼应该掌握好运动节奏。肌肉萎缩患者的锻炼,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要求。肌肉有了足够的休息时间,疲劳才能充分消除,消耗掉的营养物质也才能得到充分补偿,并通过超量补偿使肌肉逐渐肥大。反之,若锻炼过于频繁,肌肉得不到充分休息,肌力也就不能增强。因此,锻炼要讲究节奏,并非越多越好。
上文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下肢肌无力的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相信通过以上介绍之后,现在大家对“下肢肌无力如何锻炼”的相关常识和做法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了吧,当下肢肌无力出现的时候患者除了可以及时接受治疗之外,还应该重视做好相关的锻炼,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希望以上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