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肝炎的药膳食疗
急性重型肝炎的药膳食疗
1,板蓝根煨红枣:
[原料]板蓝根15~30 g,红枣10~20枚。
[制法]先将板蓝根洗净,切片后放入纱布袋,扎口,与洗净的红枣同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煨煮30分钟,取出药袋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清热解毒。适宜各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1剂/d,早、晚分2次服,连服1~2个月。
2,茵栀黄粥:
[原料]茵陈10 g,栀子、大黄各5 g,大枣5枚,大米50 g。
[制法]将前3味水煎取汁,加大米、大枣煮粥,待温服食。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泻下退黄。适宜湿热黄疽,大便秘结,口干而苦等。
[服法]2剂/d,连服10~15日。
3,灵芝粉:
[原料]灵芝500~1000 g,蜂蜜适量。
[制法]将干灵芝微烘后,研成细末,装入密封防潮的瓶中,备用。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中。适宜肝脾不调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2次/d,5~10 g/次,用蜂蜜水送服,连服1~2个月。
诱发急性重型肝炎的原因是什么
中医病因
急黄候之病因病机为火盛。
西医病因
引起急重肝有很多病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药物诱导、代谢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在急重肝病因中以肝炎病毒为主,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但以HBV为最常见。与HBV有关的急重肝中,可以是单独HBsAg阳性,也可以是HBsAg与抗-HB-cIgM同时阳性;可以是急性感染HBV,也可以是HBV慢性携带者发展而成。血清学检查证实,在急重肝发展过程中,同时HDV阳性率可达33.8%,而在非急重肝人群中仅4.4%,提示HBV、HDV重叠感染易引起急重肝。HBV基因突变与急重肝发生有明显联系,常为HBV-DNA前C区突变,产生终止密码,停止产生HBeAg。HBeAg的缺失可提高宿主对受感染肝细胞的免疫应答,引起急重肝,这种变异株可通过性传递导致急重肝。
HCV也是引起急重肝的重要病原。 HCV也可发生变异。其变异基因与病情加重有关。
HEV也可引起急重肝,特别是妊娠期妇女。感染HEV更易发展为急重肝。
HEV极少引起急重肝,但与HBV重叠感染时易发生急重肝。
在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时,疱疹病毒、腺病毒感染可引起急重肝。
在对急性重型肝炎病因认识后,治疗急性重型肝炎的时候,治疗方法选择都是不能随意的进行,不过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急性重型肝炎的时候,患者要注意的是,情绪一定要稳定,而且要保持好的心态,这样对疾病治疗有帮助。
丙肝预后
1、急性肝炎 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急性丙型肝炎50%—8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2、慢性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约80%五年内发展成肝硬化,少部分可转为HCC,病死率高达45%。中度慢性肝炎预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慢性丙型肝炎预后较乙型肝炎好。
3、重型肝炎 预后不良,病死率50%—70%。年龄较小、治疗及时、无并发症病死率较低。急性重要型肝炎存活者,远期预后较好多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者多数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最高,可达80%以上,存活者病情可多次反复。
4、淤胆型肝炎 急性者预后较好,一般都能康复。慢性者预后较差,容易发展成胆汁性肝硬化。
5、肝炎后肝硬化 静止性肝硬化可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活动性肝硬化预后不良。
得肝炎的原因
病因:
急性重型肝炎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强,短期内T细胞毒反应迅速,破坏大量感染HBV的肝细胞;或短期内形成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致局部发生超敏反应(Arthus反应) ,造成大块肝细胞坏死;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可致Schwartzman反应,使肝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加以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 IL-1和白三烯等细胞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释放,促进肝细胞损伤。
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与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进展较缓慢。
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 有待进一步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大多数病情比较轻,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病情加重,发展为重型肝炎。如:
(1)长期失眠,过度疲劳,得不到充分休息;
(2)长期大量饮酒;
(3)长期服用损害肝脏药物;
(4)未征得医生同意,过早停用某些治疗肝病药物;
(5)在非正规医院,受某些疗效不确切药物治疗,贻误病情等。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什么
(一)首要症状
腹胀、肝区疼痛: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肝大可达肋缘下1~3cm,可有不同程度腹胀、肝区疼痛。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和黄疸期、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淤胆型病毒性肝炎常有明显肝大,皮肤瘙痒,大便变白等。
(二)次要症状
1.乏力、畏寒、发热: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黄疸期伞身乏力可进一步加重。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仅有轻微乏力,一般不伴有畏寒和发热。
(3)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病程短,患者常有高热、畏寒,极度乏力。
(4)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初期类似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高度乏力、厌食。
2.全身水肿:水肿首先见于下肢,然后波及全身,重症也可以腹水为主,如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等。
3.皮肤瘙痒:因血清和皮肤中胆盐浓度升高,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肝病引起的皮肤瘙痒不属于一般的皮肤病。
(三)体征
1.肝大、肝区叩击痛:妊娠合并肝炎时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引起肝细胞增大。慢性肝炎时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是引起肝大的次要原因。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和黄疸期、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2.肝脏进行性缩小:由于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而导致肝脏体积缩小。急性重型肝炎(急性坏死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后可迅速出现肝脏缩小。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急件病毒性肝炎起病在10日以上,可出现肝脏缩小,出现腹腔积液及皮肤瘀点、瘀斑。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也可出现肝脏缩小等。
爆发性肝炎的症状
常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淤点、呕血、便血等出血征象。患者烦躁不安,精神错乱,嗜睡或昏迷。部分患者出现腹胀、腹水、水肿及少尿或无尿。白细胞正常或稍增高,血清胆红素多在171微摩尔/升(10毫克%)以上,肝功能损害严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初期升高,后下降甚至正常,出现明显酶胆分离;凝血酶原活动度逐渐或迅速下降至30%以下,部分患者血氨增高,并且血氨是决定肝昏迷程度的直接因素,血糖降低,病理改变为大块性肝坏死以及桥接坏死。
急性重型肝炎多数由慢性肝炎引起,临床上多以慢+急性重型肝炎与急性重型肝炎作为区分,或是直接以慢性重型肝炎作为区分,尤其以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最为多见,因为肝炎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一定要在初期进行抗病毒治疗,能极大程度的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及制约因肝炎病毒复制而造成的病情恶化。一般不主张应用干扰素,如有必要情况需要用干扰素,应以小剂量干扰素,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重型肝炎的诊断方法
重症肝炎又称为肝衰竭,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的0.2%~0.5%,病死率高,其病因及诱因复杂包括重叠感染、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等等,相关临床诊断内容包括如下:
重型肝炎的主要表现为:极度疲乏;有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呕逆;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皮肤、黏膜出血;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等严重并发症。
重型肝炎可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急性重型肝炎是指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迅速恶化,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者,如出现严重消化道症状以及精神神经症状(如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等等,又称为暴发性肝炎;15天至24周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为亚急性肝坏死;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重型肝炎称为慢性重型肝炎。
爆发性肝炎
常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淤点、呕血、便血等出血征象。患者烦躁不安,精神错乱,嗜睡或昏迷。部分患者出现腹胀、腹水、水肿及少尿或无尿。白细胞正常或稍增高,血清胆红素多在171微摩尔/升(10毫克%)以上,肝功能损害严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初期升高,后下降甚至正常,出现明显酶胆分离;凝血酶原活动度逐渐或迅速下降至30%以下,部分患者血氨增高,并且血氨是决定肝昏迷程度的直接因素,血糖降低,病理改变为大块性肝坏死以及桥接坏死
急性重型肝炎多数由慢性肝炎引起,临床上多以慢+急性重型肝炎与急性重型肝炎作为区分,或是直接以慢性重型肝炎作为区分,尤其以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最为多见,因为肝炎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一定要在初期进行抗病毒治疗,能极大程度的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及制约因肝炎病毒复制而造成的病情恶化。一般不主张应用干扰素,如有必要情况需要用干扰素,应以小剂量干扰素,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重型肝炎的表现有哪些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一般指在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后10天内发生肝衰竭。其特点是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早期以精神神经症状最突出,如性格改变、嗜睡、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同时可有肝浊音界缩小,出血倾向加重,扑翼样震颤、踝阵挛、肝臭,肝功能生化指标显著异常,呈酶一疸分离,胆一疸分离。凝血酶原活动度<40%。这是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之一。
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后10天至8周内出现肝衰竭。在急性肝炎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点即应考虑。(1)极度乏力、精神萎靡。 (2)严重消化道症状(频繁恶心、呕吐)。(3)高度腹胀,可有腹部胀气或大量腹水。(4)黄疸迅速加深,数日内血清胆红素达170umol/L以上。 (5)明显出血倾向如皮肤大片瘀斑、消化道出血等。(6)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⑺凝血酶原活动度<40%,酶-疸分离,胆-疸分离。以上特点在各个病人可表现轻重不等,可不必同时都具备。
慢性重型肝炎为重型肝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约占70~80%。是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活动性肝硬变的基础上病情恶化所致。故临床表现必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变的特点。有部分病例起病稍急、病史较短、酷似急性肝炎发展而来、实则原有肝炎隐匿发展,症状虽不明显,但具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体征、化验特点。这也是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爆发性肝炎的介绍
肝脏疾病是我们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而说起爆发性肝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了,其实爆发性肝炎也叫急性重型肝炎,这种疾病的发生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巨大的危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爆发性肝炎有哪些症状,看看爆发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爆发性肝炎在发病初期多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但病情迅速恶化,肝脏进行性缩小,黄疸迅猛加深。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在1978年后,临床上已经不再以爆发性肝炎作为临床用名,临床病例上的标准名称已经被定义为急性重型肝炎或急性肝衰竭。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一、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办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是重型肝炎。
诊断标准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PT明显延长,PTA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u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者,称为腹水型。
诊断标准三、慢性重型肝炎
发病基础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2、慢性HBV携带史;
3、无肝病史及无HBV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
4、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
5、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V携带者重叠甲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
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
1、全身状况差,极度乏力:乏力是病毒感染较常见症状,如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与细菌引起的普通感冒区别之一,在于前者常引起较明显的乏力,病毒感染引起机体乏力的机制仍不清楚。
2、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患者食欲极度减退,整日不思饮食、厌油、上腹部不适,可出现严重恶心呕吐,或出现呃逆不止;也可出现明显腹胀,在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出现腹水和腹腔感染时,则腹胀及中毒性鼓肠常成为最突出的症状。
3、发热及全身不适:患者可表现为持续低热,可有畏寒及轻度寒战,这与肠道毒素进入血流有关。
4、肝性脑病和脑水肿:肝性脑病是诊断急性重型肝炎必须具体的条件。急性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症状多在起病后3-5天出现,但也有少数病例在起病后2-3周才出现肝性脑病症状。
5、黄疸迅速上升
6、精神神经症状:因严重肝脏损伤和坏死,致肝功衰竭而出现精神症状。
7、腹水及水肿:多见于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由于血浆蛋白降低,门静脉高压引起腹水和水肿,尤其是两下肢。
8、肝脏浊音界缩小: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
9、低血糖:病人表现为全身软弱、四肢震颤、面色苍白、情绪激动不安、出冷汗、晕厥、瞳孔扩大、心动过速、血压轻度升高等,严重时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易与肝性及病相混淆,如不及时补充血糖,继之血糖下降,可出生命危险。
10、出现各种并发症:除肝性脑病、脑水肿外,还可有出血、感染、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肝肾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