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打嗝的中医处方
治疗打嗝的中医处方
处方—
处方:高良姜6g,丁香9g,川朴6g,枳壳3g,吴茱萸6g,陈皮9g。
用法:水煎服,1日2次。
主治:胃寒型呃逆。
处方二
处方:生姜汁60g,白蜂蜜30g。
处方三
处方:鸡内金4.5g,焦神曲9g,山楂炭12g,炒麦芽3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次。
处方四
处方:麦冬12g,竹叶10g,党参15g,粳米10g,法半夏10g,生石膏3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ai荆,2次分服。
作用:呃逆(胃火上逆)。
中医有哪些治疗打嗝的偏方
打嗝,让人非常难受,有时候我们莫名的就会打起嗝来,那么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止住打嗝呢?下面教你简单止嗝的4个有效小偏方,大家打嗝时不妨试试。
止嗝偏方一:塑料袋套口鼻法
用一个小塑料袋,罩住自己的口鼻,进行3-5次深呼吸。将呼出的二氧化碳重复吸入,以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来调节神经系统,可抑制打嗝。
止嗝偏方二:触咽法
用干净筷子(或消毒棉签)轻触患者咽后壁,当产生恶心欲吐感时,取出筷子,闭嘴咽一口水,接着再重复触咽后壁一次,使其作呕、咽唾,打嗝即可解除。
止嗝偏方三:嚼咽辛辣物
用1-3瓣大蒜(或一根葱白、一两个尖椒),嚼烂,慢慢咽下,一般1-3分钟可止住打嗝。
止嗝偏方四:牛饮法
一口气,连续吞下数口水,或嘴中含一口水,等到“嗝”要发出时,身体微微前倾地迅速将水吞下,也可迅速止嗝。
痛经中医处方
方1 理气活血方
当归12克、桃仁9克、郁金9克、莪术6克、乳香9克、没药9克、川芎6克、附香12克、乌药12克、延胡索12克、柴胡6克、枳壳12克、失笑散30克(包煎)。月经来潮前开始服药,至经行后第二天停药,每个月经周期用药5剂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疗效观察:用理气活血方治疗痛经104例,其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46岁。病程短者1年以内,长者8年。治愈75例,显效23例,有效率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
处方来源:摘自杂志 江苏中医 1997,18(8)
方2 调肝止痛汤
醋炒柴胡、酒炒赤芍、白芍、当归、川芎、炒枳壳、制香附、延胡索,郁金、五灵脂、蒲公英各10克,炙甘草6克。每日一剂。煎服两次。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疗效观察:用调肝止痛汤治疗痛经180例,其中已婚79例,未婚101例,年龄最小16岁,年龄最大40岁,痊愈135例,好转36例,无效9例。
处方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5,14(4)
方3 痛经汤
柴胡6~10克、白芍10~15克、蒲黄10克、无灵脂10克、丹参10~15克、香附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甘草3克。经前一周服汤药,平时亦可服丸药,如乌鸡白凤丸等,配合治疗,效果更佳。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疗效观察:治疗痛经30例,其中原发性痛经24例,继发性痛经6例,总有效率为86%。
小肠疝气中医处方
一处方:母丁香适量。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
用法1: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固定,2天换药一次。一般4~6次见效。敷药同时,要积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
用法2:取2份,分贴于两足心及肚脐,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二处方:升麻3克,黄芪15克,大枣15克。用法:水煎服。
三处方:黄芪15克,升麻3克,桂圆肉10克,人参4克(党参15克),炙甘草2克。用法:水煎服。
四处方:伴小茴10克。活鲫鱼60~90克2尾,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五处方:荔枝核5个,桔核10克,大小茴香各3克。用法:上述药材一起研成粉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直肠癌的六个中医处方
处方一
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各120克。 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处方二
白花蛇舌草60克,龙葵、半枝莲、银花藤各30克。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处方三
当归15克,芍药、川芎、紫草各9克,大黄、忍冬各4.5克,升麻、黄芪各6克,特蛎12克,甘草3克,水煎取汁,分两次服用。本方主要被用于恶性肿瘤,据中医临床经验,其效果还颇令人满意。
处方四
便秘、大便中混杂血液时,取当归、熟地黄、干地黄各9克,麻子仁、桃仁、杏仁、枳壳、厚朴、黄芩各6克,大黄(适当加减),甘草4.5克,水煎取汁,分两次服。
处方五
有下痢、便血、里等后重等情形时,取当归、芍药、川芎、人参、白术各9克,茯苓12克,桂枝9克,水煎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服一剂,效果良好。
处方六
菱角10只,薏米仁12克,鲜紫藤条(切片)12克,诃子6克。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温馨提示:对于直肠癌的治疗应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排便习惯。而对于直肠癌只有手术才能根治肠癌。
中医有治疗打嗝偏方
1、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2、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3、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4、用指甲或火柴头、牙签按压耳轮脚刺激1~3分钟。
5、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
6、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
7、以软质纸搓成细捻,送入鼻腔轻轻捻转,打个喷嚏,即可止嗝。
治疗肺脓肿的3个中医处方
处方1
紫皮大蒜50g 醋100g
【用法】蒜去皮捣烂,用醋煎约10分钟,饭后服,每日2次。
【说明】本方用治肺脓肿症,具有消炎,杀菌,排脓的作用。
处方2
大蒜、陈醋适量
【用法】用上等老陈醋浸泡大蒜瓣。用这种浸过蒜头多年的陈醋,每天佐餐或早晚饭用1盅。
【说明】我国民间农历腊月初八有用蒜泡“腊八蒜”之习俗,用治肺脓肿,具有宣窍通闭、解毒消炎的作用。
处方3
大蒜500g 白蔹30g 白及30g
【用法】将上药同时放入壶内,加水3000ml,用武火煮沸后继用文火煎之,然后取1条2-3尺长的硬橡皮管,一头紧接在壶嘴上,另一头对着患者的口,缓慢吮吸其蒸气。每日或隔日1剂,每次治疗1-2小时,吸吮后去渣,吃大蒜。
温馨提示:都说疾病防重于治,肺脓肿也不例外,只要大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及愉悦的心情,相信所有疾病都会离你而去。
治疗打嗝的中医处方
处方—
处方:高良姜6g,丁香9g,川朴6g,枳壳3g,吴茱萸6g,陈皮9g。
用法:水煎服,1日2次。
主治:胃寒型呃逆。
处方二
处方:生姜汁60g,白蜂蜜30g。
处方三
处方:鸡内金4.5g,焦神曲9g,山楂炭12g,炒麦芽3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次。
处方四
处方:麦冬12g,竹叶10g,党参15g,粳米10g,法半夏10g,生石膏3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ai荆,2次分服。
作用:呃逆(胃火上逆)。
常打嗝,八角煮水喝
人到老年阶段,脏腑功能衰退,久病致使气血阴阳耗伤,常伴痰浊、呃逆等症状。
此时,如果频繁出现呃逆反复不愈的症状,很有可能是由于机体的虚衰不足影响了胃的和降功能所致。
八角可作调料使用,也可入药。它具有强烈的香味,有驱虫、温中理气、健胃止呕、驱寒、兴奋神经等作用。具体做法是,将约2两生八角洗净、捣碎,放入锅中,加两碗水煎煮,水煎得剩下一半时,即可服用。
八角的主要成分是茴香油。它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力,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助于缓解胃痉挛、止呃逆,减轻疼痛。
除了内服,也可外敷。具体做法是,先准备八角20克,然后将其炒热,趁热装进纱布袋子中。平卧之后将药袋敷于脐腹部,并将八角摊匀,上面盖上一层塑料薄膜,再放上水温在5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袋,盖被静卧。
每次热敷40分钟,1天敷两次。一般来说,第一次敷的时候,大概20分钟就会有肠鸣声,随之呃逆次数递减,半小时后停止。需要提醒的是,所选八角应为人工栽培的,野生八角果实含剧毒,一旦误用,后果严重。
治疗打嗝
一、按压天突穴缓解打嗝
天突穴位于胸骨窝上方的正中处,也就是我们喉咙的下面,两锁骨中间凹陷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一摸就能摸到。天突穴就是相当于肺与自然相通的通道,清气从这里进入肺,浊气又从这里呼出来。因此,按压天突穴能够更好的导气,从而缓解和抑制打嗝。
如何按摩这个穴位呢?你可以用手指压住穴位不动,这样坚持2—3分钟。按摩时穴位会产生酸胀感,这就说明你的力度可以了。
二、手部按摩抑制打嗝
对应穴位:横隔膜反射区、内关穴。
按摩方法:
1、用拇指指腹推按横隔膜反射区或用手多次搓手背的横隔膜。推按时,掌根或拇指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速度宜缓慢而均匀。
2、打嗝时,用拇指指腹重力按压内关穴5-10分钟,如果依旧打嗝不止,可用牙签刺激或艾灸内关穴6-15次,打嗝自会停止。
三、按压攒竹穴
中医治疗则可以按压攒竹穴(位于内眼角直上1寸,即睫眉尽头处,俗称鱼头),面对病人用指对准穴位双侧同时揉捻按压,余四指在太阳穴部位固定头部,一般按压30~60秒即可见效,效果较好。
中医有治疗打嗝偏方
日常生活中由于吸入冷气或者吃饭过多,很容易出现打嗝的现象。打嗝非常影响形象,尤其是止也止不住的时候,非常让人尴尬。打嗝如何治?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打嗝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打嗝,在医学上成为“呃逆”,打嗝如何治?治疗打嗝,首先要治疗引起打嗝的原发疾病,其次再对症治疗。今天小编为你介绍10个简单实用的治疗打嗝的小偏方。
1、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2、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3、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4、用指甲或火柴头、牙签按压耳轮脚刺激1~3分钟。
5、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
6、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
7、以软质纸搓成细捻,送入鼻腔轻轻捻转,打个喷嚏,即可止嗝。
8、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
9、柿蒂(指新鲜柿子或柿饼的蒂)每次20枚,煎水成100毫升,分两次口服,一次50毫升。也可酌情加韭菜籽同煎。
10、用按摩法治疗打嗝也会有较好的疗效,病人仰卧,按摩者用两手拇指同时按两个鱼腰穴(眉毛中点处),由下向上按压,用力由轻到重(局部可按揉),病人有酸胀感。按摩时,病人要用力憋气,再用力呼出,反复二三次,即可停止打嗝。如不见好,24小时以后再进行一次。此法病人也可自行使用。一次不要超过2分钟,时间过长会引起心率过缓。
宝宝打嗝是怎么回事
宝宝打嗝是怎么回事?妈妈们发现宝宝会经常性的打嗝,中医认为打嗝是宝宝胃部扩大引发的横隔膜痉挛,一些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就会打嗝,这是一种常见现象,若宝宝打嗝时间过长,妈妈一定要提高警惕。
宝宝打嗝的原因有:
宝宝大哭过后吃得太快易打嗝:宝宝吃的太快,会使大量的空气吸入体内,自然会引起打嗝。惊哭之后吃饭,哽噎也会打嗝;
宝宝喝了凉风易打嗝:外感风寒,寒热之气逆而不顺,会诱发打嗝;
乳食不节制宝宝易打嗝:过量吃生的、凉的奶水易致宝宝气滞不行,脾胃功能减弱、气机升降失常而使胃气上逆诱发打嗝。另外,宝宝喝的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易引起打嗝。
宝宝过分紧张易打嗝:宝宝情绪过度紧张,吸进的空气过多也会引起宝宝不停的打嗝。
知道了宝宝打嗝是怎么回事,相信您正确对待宝宝打嗝这一现象。
治疗打嗝十个小方法超实用
打嗝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打嗝,在医学上成为“呃逆”,打嗝如何治?治疗打嗝,首先要治疗引起打嗝的原发疾病,其次再对症治疗。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10个简单实用的治疗打嗝的小方法,赶……
打嗝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打嗝,在医学上成为“呃逆”,打嗝如何治?治疗打嗝,首先要治疗引起打嗝的原发疾病,其次再对症治疗。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10个简单实用的治疗打嗝的小方法,赶紧来看看吧。
1、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2、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3、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4、用指甲或火柴头、牙签按压耳轮脚刺激1~3分钟。
5、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
6、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
7、以软质纸搓成细捻,送入鼻腔轻轻捻转,打个喷嚏,即可止嗝。
8、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
9、柿蒂(指新鲜柿子或柿饼的蒂)每次20枚,煎水成100毫升,分两次口服,一次50毫升。也可酌情加韭菜籽同煎。
10、用按摩法治疗打嗝也会有较好的疗效,病人仰卧,按摩者用两手拇指同时按两个鱼腰穴(眉毛中点处),由下向上按压,用力由轻到重(局部可按揉),病人有酸胀感。按摩时,病人要用力憋气,再用力呼出,反复二三次,即可停止打嗝。如不见好,24小时以后再进行一次。此法病人也可自行使用。一次不要超过2分钟,时间过长会引起心率过缓。
提示:如果受到寒冷刺激、饱餐、吃饭过快、吃进干硬食物后,都可能出现暂时性的打嗝,这不能算病,所以也不必要看医生。采用上面治疗打嗝的小偏方即可。
经常打嗝中药治疗
需要用药物或一些特殊方法治疗的,多为顽固性的打嗝,即并非偶尔由于环境因素,情绪变化等引起的打嗝,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中医中称打嗝为呃逆,中医认为发生打嗝的原因很多,有由于过食生冷食物或苦寒药物引起的;有由于过食辛热食物或辛燥药物引起的;有由于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胃气郁逆引起的;也有由于久病、重病、脾胃虚寒而引起的。辨证治疗宜分清寒、热、虚、实。应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一般都须服用汤药治疗。
胃热打嗝的主要症状为:呃声洪亮,连续有力,心烦口渴,口臭,面红,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苔粗黄。治疗可用此方:竹叶10g,生石膏20g,麦冬10g,沙参10g,生地黄10g,柿蒂10g,竹茹9g,炙甘草9g,加水煎服,每日2次,就可以清降泄热止呃。
胃寒打嗝主要症状为:呃声沉缓,得热呃减,遇寒呃增,手足不温,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舌苔白润。治疗可选用汤药经验方:丁香10g,柿蒂10g,高良姜10g,刀豆子10g,加水煎服,每日2次,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胃虚打嗝的主要症状为:呃声微弱而缓,厌食,食后腹胀,形体瘦弱倦怠乏力,精神萎靡,舌淡红,光剥无苔。久病、重病出现虚呃,呃声短频而无力,多属于危重征候,预后欠佳,更应加以注意,一定要到医院请医生治疗。治疗可选用此方:党参10g,沙参10g,陈皮10g,丁香10g,生 姜10g, 枇杷叶9g,柿蒂9g,麦冬10g,加水煎服,每日2次 每日150ml。伤食呃逆,虚实挟杂型的主要症状为:呃声较频而有力,嗳出腐败酸臭气,常伴有腹痛,胸脘痞闷,或呕吐痰涎等。治疗选用汤药经验方:木香10g,乌药10g,枳壳10g,沉香9g,代赭石20g,苍术10g,山药10g,扁豆10g,生山楂10g, 莱菔子10g,加水煎服,每日2次,消食顺气止呃。
中医对于一些顽固性的打嗝有很好的疗效,但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来吃药,相信很快会药到病除。
便血鲜红中医处方
1.肠道湿热
【主症】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以致便血。肠道传化失常则大便不畅或稀溏,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苔黄腻,脉濡数为内有湿热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或槐角丸加减。地榆散以地榆、茜草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槐角丸以槐角、地榆凉血止血;黄芩清热燥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利气活血。两方相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补气活血,可酌情选用。
2.脾胃虚寒
【主症】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统血无力,血溢肠内,随大便而下,故血色紫黯,甚至色黑。中虚有寒,寒凝气滞,健运失司,故腹部隐痛,汗热饮,便溏。脾胃虚寒,气血不足,故血色不华,神倦懒言,舌淡,脉细。
【治法】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减。方中以灶心土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阿胶、地黄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可加白芨、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加鹿角霜、炮姜、艾叶等温阳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