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按摩什么位置 捏脊治疗
胃炎按摩什么位置 捏脊治疗
按摩方法:取俯卧位,按摩者两手平掌贴附于患者脊柱两侧,以大鱼际肌部为着力点,由大椎穴两侧沿足太阳膀胱经由上而下连推带按揉至腰骶部,反复十次,以腰背部肌肉放松无紧张感为宜,然后用上法从骶部沿脊柱两侧推按至大椎穴,反复10次,完成上述动作后,按摩者右手虚掌,运动手腕关节,由上而下拍打背部和腰骶部10遍,通常每日治疗1次即可。
作用:捏脊疗法具有健运脾胃,增进食欲,调畅气机之功效,适宜于慢性胃炎脾胃虚弱之脘腹胀满疼痛,食欲减退等症,长期按摩亦有健身防病之作用,尤其对预防感冒有良好效果。
宝宝一岁多了不爱吃饭怎么办 推拿按摩
位置:小儿推拿中脾经位于小儿大拇指的指腹螺纹面上。
推拿方法: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的螺纹面旋转向指根方向推300次。
功效作用:通过补脾经能够健脾胃、补气血,适用于脾胃虚弱和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位置:板门穴位于小儿拇指掌侧的大鱼际处,
推拿方法:将小儿的手掌握住,掌心向上,使大鱼际处暴露,按摩时用右手拇指腹着力,按揉大鱼际处50次。
功效作用:按摩板门穴具可以宽胸利膈、消食化痰,对小儿厌食、食欲不振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掌交界处。
推拿方法:使小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桡侧缘从食、中、无名、小指根横纹逐个掐按,然后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横纹处左右来回横擦,反复3-5次。
功效作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可以调理小儿脾胃,增强食欲。
位置:中脘穴位于肚脐直上约4寸处(小儿肚脐与剑突下端连线的中点),为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
操作方法:将小儿平躺在舒适的床上,用手掌根部着力,在小儿的腹部中脘穴处做环形揉动50次。
功效作用:主要可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小儿厌食、食欲不振可通过揉中脘穴来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增强食欲。
位置:小儿腹部脐周位置。
推拿方法:在按摩时用手指的掌面在小儿的腹部做顺时针方向的环形抚摸约5分钟。
功效作用:摩腹即按摩小儿的腹部,通过对小儿腹部的按摩刺激能够更好地健脾和胃,理气。
位置:足三里位为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处。
推拿方法: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按揉小儿双侧足三里穴左右各50次。
功效作用:按摩此处可以健脾化湿,生发胃气,调整小儿肠胃功能,促进消化。
位置:小儿背部脊柱所成的一条直线上,起于尾骨,终于大椎穴。
推拿方法:小儿推拿中捏脊手法比较特殊,是特定部位的特殊推拿手法。操作时需要将儿童俯卧,用是双手的拇指指腹顶住皮肤,然后在用双手的食指、中指同时将皮肤用力捏拿,双手交替由长强穴开始沿着脊柱向上推至大椎穴。每次推3-5遍即可。同时为了增强刺激,可在每向推移3次时向上用力提拿一次。
功效作用:捏脊疗法可以调整小儿脾胃功能,使其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小儿的食积、消化不良、厌食等症状就自然消失了。
日常保护肠胃的几个小方法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胃只有一点点小毛病,甚至是完全健康的。事实上,在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强大的工作压力的双重压迫下,大多数人的胃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调理您的肠胃吧!
穴位按摩通经络调气血
1.捏脊疗
捏脊疗是通过刺激身体某些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适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厌食积滞等病症的孩子。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及调整脏腑的作用。
2.饭后揉肚:
饭后先散会步,然后或卧或坐,用手轻轻按揉腹部,先将双手搓热,分别以左、右手,按顺或逆时针方向,按揉上腹部,各做30次左右,此法可增强胃肠机能,对治疗肠胃病有一定效果。
3.捏腿肚:
小腿肚内侧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经,按捏这一部位,对上述经络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足太阴脾经与脾胃相联故而捏按此处可治疗胃之疾患。当然这只适用一般胃病,能缓解轻微的胃痛,严重胃病者,应去医院诊治。
4.选择合适的高跟鞋: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足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足部的健康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由于足底多个穴位与多个体内脏器相连,所以不同款式的鞋子,在刺激足底穴位的同时,还有可能对与胃肠道造成一定刺激和影响。所以肠胃不好的人,最好选择坡跟鞋,鞋跟在2—3厘米左右最佳。前脚掌内侧正是胃部的按摩反射区域,这个高度与足弓正好形成一个合适的弧度,使得受力点控制在前脚掌内侧,使其周围的穴位得到适当的按摩。经常穿这种高度的坡跟鞋,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肠胃,缓解胃部不适。
宝宝厌食期是什么时候 宝宝厌食期该怎么办
1.调整饮食:中医认为大多数宝宝的厌食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和饮食不当所导致的。所以解决宝宝厌食期问题,应以调养肠胃和健脾为主。宝妈们可以在宝宝厌食期的时候给他们吃一些健脾养胃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红枣,萝卜等。
2.捏脊:把宝宝翻过来放在妈妈的腿上或是平放在床上,食指贴着皮肤,沿脊柱两侧从下往上捏,把肌肉捏起来稍微用点力,力度要适宜。主要用适于宝宝厌食,积食胀气,大便不畅等。
3.腹部按摩:用全掌轻轻在宝宝的整个腹部顺或逆时针按摩3~5分钟。采用腹部按摩的方法可以促进肠胃蠕动,促进消化。
4.按揉足三里:找到足三里的位置,每天用拇指按揉宝宝的足三里穴3~5次。可以改善心的功能,健脾胃,增进食欲,提高免疫力等。
5.按揉内关穴:找到关内穴的位置,每天用拇指按揉宝宝的内关穴50~100次。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食欲不振等。
6.在医生的指导下补锌:补锌可以使宝宝口腔内唾液中的味觉素含锌量增高,使味蕾的恢复敏感度,从而增加食欲。需要注意的是各位宝妈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建议下进行补锌。
小儿推拿捏脊的作用有哪些
捏脊疗法,顾名思义,就是捏脊梁骨,通过对小儿而对小儿疾脊柱两旁经络的按摩,达到调理阴阳,梳理经络,畅通血脉的目的,从病的治疗和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捏脊时经过了小儿的督脉及脊柱左右的足太阳膀胱经,这两条经脉能够调五脏六腑,补脾胃,所以捏脊能使孩子的脾胃健旺,饮食增加。
捏脊的方法:捏脊的部位是脊柱,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操作的时候让孩子趴伏在大人身上,或趴在床上,露出整个背部,按摩者立于孩子身后,沿小儿脊柱两边,自下而上,从尾椎骨开始,用拇指和食指将皮肤轻轻捏住提起,沿脊柱上升,边捏边提,同时捻动手指向上推动,但不要松开皮肤,一直捏到颈部大椎穴位置。
如何治背痛的按摩方法
肩背痛按摩治疗方法一:按摩肩井穴。
该按摩手法很灵活,主要的手法是拿肩井,即将拇指放在肩井穴的位置,其余四指放在对侧,前后对应用力,向上做提捏的动作,每提捏一次后稍做休息,再次提捏。也可以自颈至肩、由内而外做提捏动作,还可以拍一拍、搓一搓,动作要轻柔缓和,切忌用暴力,反复操作10次即可通畅局部气血,缓解肩背部的肌肉痉挛。
肩背痛按摩治疗方法二:舒缓后颈部疼痛
心理治疗师帕蒂施恩建议,将2-3条毛巾扭成辫子状,两手各拉住一端,然后拉伸扭结好的毛巾,并把它们放在脖子后面,慢慢的上下揉擦你的脖子,有助释放紧张情绪。
肩背痛按摩治疗方法三:舒缓上背部疼痛
靠墙站立,在左肩胛骨和脊椎之间放置一个网球,身体向后压住球,使它在同一区域内,上下来回移动,要小心别让球压到你的脊椎。然后将球放到右肩胛骨和脊椎之间,重复该动作。
肩背痛按摩治疗方法四:舒缓颈侧疼痛
单手握住脖子后面,使手掌根部对齐耳后,紧贴颅底部位,握紧。以手指为杠杆,用手掌根部施加压力,向肩膀推挤颈部。重复几次。然后可以做一些温和的伸展活动,俯仰或者旋转脖子。
肩背痛按摩治疗方法五:舒缓肩部疼痛
勾起左手手指,放置在你的左肩,覆住上斜方肌,然后用力挤压。也可以用手指滚动或耙过肌肉,从外侧向脖子方向。然后,用右手重复该动作。
利用推拿手法可以治疗佝偻病吗
佝偻病是婴儿时期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临床上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其中6-12个月之内的乳儿发病率较高。推拿治疗佝偻病的原则是脾胃虚弱宜健脾和胃,肾气不足宜补肾益气。其操作方法如下:
1、脾胃虚弱
①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一侧,补脾经,运八卦,推三关,运水人土,按摩腹部,揉中脘。取俯卧位,按揉脾俞、胃俞,捏脊。
②方解: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益气补血;运八卦、揉外劳温阳助
运,理气和血;按揉脾俞、胃俞、运水入土健脾助运。
2、随症加减
易受惊惕加揉小天心,揉五指节镇惊安神;形体瘦弱加按揉足三里以调中理气;大便稀加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鸡胸,脊柱畸形可在局部加按法、拿法,以疏理筋脉。
3、肾气不足
①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一侧,补肺经,补肾经,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百会。取俯卧位,揉肾俞、脾俞,捏脊。
②方解:补肺经、推三关益气补肺;补脾经、摩腹、按揉脾俞补脾和胃;补脾经、揉肾俞、捏脊补肾培元;揉百会升提阳气以助诸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推拿法对治疗佝偻病的操作方法。其实对于这种推拿法还是建议到正规的医院推拿中心进行,因为家中可能掌握的穴位不是很准确。
宝宝胃口不好按摩措施有哪些
捏脊
脊柱的两侧是督脉,总管全身阳气,捏脊通过捏拿脊椎肌肤,可以调节阳气升发,进而调整脏器功能。背部遍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过捏脊刺激背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此外,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俞穴,称为背俞穴,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穴位,从而有效调节和增强脏腑功能,激发内脏活力,加速生长发育,并提高免疫力。
手法: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捏提放并前移再重复,捏三提一,顺着脊椎从下往上捏,从下往上为一次,一天三次,可以隔天进行一次。由于宝宝皮肤娇嫩,可以涂抹润肤霜后再进行捏脊,防止皮肤受损。
磨腹
腹部有许多穴位,如上脘、中脘、下脘,都是脾胃所在,按摩刺激这些穴位,能调节脾胃功能。
手法:以肚脐为中心按摩,顺时针、逆时针各3-5分钟。
推脾经
孩子的五指分别对应不同脏器:大拇指对应脾经,食指对应肝经,中指对应心经,无名指对应肺经,小指对应肾经。脾经的位置在拇指的远心端至拇指末节罗纹面。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补脾清胃。
手法:或用拇指指腹推脾经,家长可以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从指根到指尖往上推200—300次/天。
四肢远端穴位刺激
按摩足三里:这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疏风化湿等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按摩100—200次/天。
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按揉这里,可以健脾促消化,增强肠的蠕动功能,调理脾胃。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旋揉宝宝板门穴,100—200次/天。
掐四缝:四缝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按掐四缝,可以消食导滞,祛痰化积,100—200次/天。
合谷穴:按压合谷穴有运化水谷的作用,能提高消化功能。
脊椎骨疼按什么穴位止痛
1、脊椎骨疼按什么穴位之止痛揉捏风池穴
取穴定位:位于颈后两侧枕骨下方,发际两边大筋外侧的凹陷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按摩者站在被按摩者身后,一只手扶住被按摩者的前额,另一只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别置于被按摩者的风池穴处,揉捏半分钟左右,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主治:此穴具有平肝息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作用。多用于治疗颈椎病所致的头晕、头胀痛、颈项强痛不适、颈椎活动受限、颈椎怕风怕冷等。
2、脊椎骨疼按什么穴位之按揉秉风穴
取穴定位:在肩胛骨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按摩方法:取坐位,用对侧食、中、无名三指按揉秉风穴2分钟,以肩背有酸胀、上肢发软无力为度。
宝宝积食怎么办 按摩推拿治疗
让宝宝趴在床上,露出背部,沿宝宝脊椎两旁二指处,用两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从尾骶骨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颈部大椎穴,由下而上连续捏五六次为一组,捏第三次时,每捏三下须将皮肤向上方提起。此法最好坚持每日早晚各做一组。
位置:脾土穴位于拇指外侧缘。
功用: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
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腹胀、泄泻、湿痰等。
手法:将小儿拇指屈曲,妈咪可用拇指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每天1次,每次200下。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桡侧大鱼际隆起处。
功用:本穴有清热凉膈作用。除能止血除烦之外,又能升降。
主治:清胃热、除口臭、止吐泻,退热除烦躁,适用于小儿积食伴随发烧、口臭者。
手法:妈咪可用拇指顺时针给宝宝揉推,每天1次,每次50下。
位置:胸中与肚脐连线的二分之一处,即是中脘穴位。
功用:中脘穴属于任脉,是胃的募穴,善治胃病,对其按摩可消食散积,促进消化,调理肠胃,对于治疗小儿食积有特殊疗效。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食不化、反胃、呃逆等。
手法:家长用手掌根旋转按揉,时间5-10分钟,每日两次。
宝宝平躺在床上,妈咪先搓热手掌,然后用掌根顺时针揉按宝宝肚脐部30下左右,以促进肠蠕动,帮助宝宝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