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与麦冬的区别 性味,归经区别
天冬与麦冬的区别 性味,归经区别
两者除了性味均甘外,天冬:苦、大寒,入肾经。麦冬:微苦、微寒,入心经、胃经。
耳鸣吃什么食物最好 二冬枣仁粥
原料:天冬、麦冬(连心)、枣仁各10克,大米100克,白蜜适量。
制法:枣仁微炒后与天冬、麦冬一起煎汁,去渣取汁,与洗净的大米同煮粥,粥熟后调入白蜜稍煮即可。
用法:每日服1次,连服10日。
功效:滋阴清热,养心安神。适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耳鸣、烦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心悸不宁、手足心热。
麦冬怎么吃
既然麦冬有这么好的功效,那我们是不是能常常的食用麦冬呢?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总体来说,麦冬是一种养生中药,而每一种药物都有它的治疗效果,所以我们需要根据我们的身体情况进行服用,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别名:麦冬、寸冬、麦门冬。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胃、肺经
中医功效: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
功效浅释:
1、麦门冬可以滋补肺脏的津液,肺脏特别害怕干燥,秋天天气干燥时,容易伤及肺脏的津液,导致咳嗽,甚至是咳血,麦门冬可以滋补肺中津液,所以常用来治疗干咳嗽,咽喉干燥。
2、麦门冬还可以滋补胃中的津液,胃中的津液减少时表现为口干舌燥,这种情况常用麦冬,玉竹,沙参等配合滋补胃中的津液。
3、麦门冬还能清心除烦,用于治疗发高烧后期出现晚上失眠,烦躁等证。
4、麦门冬还能滋润滑利肠道,用于治疗便秘。
服用:
1,煎服10~15克。滋补肺脏和胃的津液时多去心用;清心除烦多连心用。
2,便秘的人,可以用麦门冬5克,玉竹5克用开水泡代茶饮
以上就是麦冬的简单介绍,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麦冬虽然对心烦、便秘等疾病有辅助治疗的效果,但是不是任何的疾病都适合使用麦冬,所以如果我们想使用麦冬的时候,最好还是到医院咨询医生再进行食用。
小孩口腔溃疡吃什么 玄参麦冬天冬粥
配方:玄参、天冬、麦冬各10克,粳米70克。
制法:玄参、天冬、麦冬放入锅内,加水熬成药汁,去渣留汁。粳米倒入锅内,加药汁、适量清水,熬成粥即可。
功效:滋阴降火、清热生津。适用于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者。
麦冬和天冬能一起喝吗 哪些人不宜喝麦冬天冬泡水
麦冬与天冬药性寒,脾胃虚寒者食用可能会加重病情,导致身体不适。
麦冬天冬泡水有润肠通便的功效,且药性微寒,便溏泄泻者食用可能会加重腹泻的症状。
天冬麦冬泡水有润肺养阴、清火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风寒感冒者食用可能会加重病情。
阴虚失眠吃什么中药 天冬养阴润燥
天冬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块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基和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切片或段,生用。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肾经。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渴,肠燥便秘。
洋葱的性味归经是什么
洋葱不是寒性食物,洋葱味辛、甘,性温。有健胃利气,解毒杀虫的功效。主治食少腹胀、创伤、溃疡。还可以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及高脂血症。
阿胶的性味归经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微温,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平,味淡。
入肺、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少阴、厥阴经。
焦虑症食疗方法 二冬枣仁粥
准备天冬,麦冬,枣仁各1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将枣仁微炒,将超好的枣仁与天冬,麦冬一同煎汤,去渣取汁,粳米洗净,与汁液一起煮粥,粥熟后加入白糖稍煮。
天冬有清心除烦,润肺养阴之效,饮用此粥具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之效,可用于阴虚火旺以及心悸不安,头晕补虚,烦热少寐,焦虑多梦,手足心热等症。
秋季养生要进补
1.清润秋燥药
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别,在用药上应予以区分。今将常用的润燥药介绍于下:
沙参:性味甘、微寒,功能润肺止咳,养胃生津。
天冬:性味甘、大寒,功能养阴清热,润燥生津。
麦冬:性味甘、微寒,功能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百合:性味甘,微寒,功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2.养阴滋补药
在秋季,应养阴滋补肝肾,因为秋为肺所主,肺盛而肝弱,滋补肝肾,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女贞子:性味甘、苦、凉,功能滋。肾益肝,乌须明目。
胡麻仁:性味甘、平,功能滋养肝肾,润燥滑肠。
干地黄:性味甘、苦,功能清热、凉血、生津、滋阴。
玄参:性味甘、苦、寒,功能养阴生津,泻火解毒。
黄精:性味甘、平,功能补脾润肺。
玉竹:性味甘、微寒,功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肺胃燥热伤阴之证。
3.益肺润燥剂
枇杷膏:由琵琶叶制成。功能清肺润燥、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燥咳。
雪梨膏:由大雪梨制成。功能养阴润肺,清燥止咳,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二冬膏:南天冬、麦冬制成。二冬均为甘寒清润之品,都具有养阴润肺之功.
天冬功在肺-肾,麦冬功在肺胃,二药合用,互相协同,相互补充,功能养阴润肺,祛痰止咳,适用于咳痰少、痰中带血、鼻干咽痛等肺阴虚等症状。
以上就是小编对秋季养生的介绍,只要大家把握好秋季的特性和人体五脏六腑在这个季节的特点,秋季养生之道大家也可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