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推拿脊柱有什么好处 小儿推拿脊柱的方法

推拿脊柱有什么好处 小儿推拿脊柱的方法

有推脊,捏脊,按脊之分。

以食指,中指指腹着力,自上而下在脊柱穴上做直推法100-300次,称推脊。

以拇指与食指,中指呈对称着力,自龟尾开始,双手一禁一松交替向上挤捏推进至大椎穴处。反复操作3-7遍,称捏脊。

以拇指指腹着力,自大椎向下依次按揉脊柱骨至龟尾穴3-5遍,称按脊。

小儿急惊风怎么推拿

小儿急惊风的具体推拿手法如下:

治法:外感惊风者,主以疏风清热,熄风镇惊;痰湿惊风者,主以消食导滞,涤痰镇惊;惊恐痉厥者,主以镇惊安神。

推拿处方:

开窍醒神:掐人中,拿合谷,掐五指节,端正,老龙,十宣,威宁,拿肩井,仆参。

止惊定搐:揉小天心,总筋,拿合谷,曲池,肩井,百虫,承山,委中。

熄风揉筋:清肝经,拿风池,肩井,推天柱骨,捏脊,按揉阳陵泉,拿承山。

导痰化痰:清肺经,推揉膻中,揉天突,中脘,丰隆,按摩肺俞,猿猴摘果法,按弦搓摩法。

消食导积法: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中脘,天枢,摩腹,脾俞,胃俞,丰隆。

清热泻火:清肝经,心经,肺经,清天河水,退六腑,捏脊,掐揉二扇门。

推拿方解:

急惊风有清热,熄风,化痰,镇惊四法。

其治:清热宣肺有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肺经,心经,捏脊,掐揉二扇门;

平肝息风有清肝经,拿风池,肩井,推天柱骨,捏脊,按阳陵泉,拿承山;

化痰导致,有清肺经,摩肺俞,推揉膻中,揉天突,中脘,丰隆,按弦搓摩,猿猴摘果法,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中脘,天枢,脾俞,胃俞。

镇惊定搐,有清心经,肝经,揉小天心,总筋,拿曲池,肩井,阳陵泉,承山,天柱骨,捏脊。

开窍醒神,有掐人中,拿合谷,掐五指节,端正,老龙,十宣,百虫,承山,委中。

小儿推拿脊柱的图解 小儿推拿脊柱的好处

1.和阴阳,理气血,通经络,调脏腑,补元气。

2.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具有强身健体的好处,对于先天不足和后天获得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推拿脊柱有什么好处 小儿推拿脊柱的作用主治

小儿推拿脊柱具有解表通络,补益气血,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常用于治疗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腹痛,呕吐,便秘等病症。

儿童脊柱侧弯怎么办

推拿疗法仅适应有代偿能力的脊柱侧弯患儿,对失代偿的脊柱侧弯治疗无效。

1.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矫正畸形。

2.常用穴位及部位 风池、天宗、阿是等穴,及颈、胸腰段两侧骶棘肌。

3.常用手法 拿法、按法、按压法、按揉法等手法,并配合伸脊、旋脊等被动运动。

4.操作方法

(1)患儿取俯卧位,医生位于其一侧,先整体从颈部风地穴起沿两侧椎旁肌,经胸段至腰骶段用指揉法,如此上下往返2~3分钟。拿风池、拿颈项肌,继而以掌根按揉骰棘肌,以胸、腰段为主,特别是背脊隆起部分,其掌根按揉时力量浮在浅表者无效,一定要深沉达至骶棘肌的深部;揉幅要小,上下移动要慢,约5分钟,再作骶棘肌的弹拨法。再以双手拇指重叠压按脊柱自胸段而下至腰段。结合脊柱X线,作侧弯矫正法,一手拇指置于偏弯棘突的一侧作向对侧推挤的准备,另一手托住肩前作向后伸展运动,双手同时相对用力共同完成此法(类同于强直性脊柱炎推拿治疗中单侧挺胸伸脊法)。以原发性侧突处为矫治重点部位。最后以擦骶棘肌结束此法的治疗。

(2)患儿取坐位,医生立于其后,先拿风池、拿肩井、按背部骶棘肌自上而下往返约1~2分钟。以双手托起患儿双肘做挺胸伸背被动运动并嘱患儿缓慢深呼吸配合挺胸动作。

再以膝关节抵住原发性侧突部位,双手将患儿双肘向后拉做被动挺胸运动。最后以拿肩井,拍背部胸、腰部自上而下2~3遍结束治疗。

小儿厌食的推拿治疗 第七步:捏脊疗法

位置:小儿背部脊柱所成的一条直线上,起于尾骨,终于大椎穴。

推拿方法:小儿推拿中捏脊手法比较特殊,是特定部位的特殊推拿手法。操作时需要将儿童俯卧,用是双手的拇指指腹顶住皮肤,然后在用双手的食指、中指同时将皮肤用力捏拿,双手交替由长强穴开始沿着脊柱向上推至大椎穴。每次推3-5遍即可。同时为了增强刺激,可在每向推移3次时向上用力提拿一次。

功效作用:捏脊疗法可以调整小儿脾胃功能,使其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小儿的食积、消化不良、厌食等症状就自然消失了。

捏脊治婴幼儿腹泻的方法

小儿捏脊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小儿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小儿捏脊的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好胃口捏出来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为“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小孩偏食、厌食、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易感冒等问题较普遍,一直以来都是令家长头痛的事;另外,小儿先天、后天不足引起的一些慢性疾病也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捏脊可以帮助孩子祛病强身,是一种简单易学、效果明显,适于家庭操作的推拿法。

你准备好了吗?

捏脊其实很简单,对场地和操作者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所以初次给宝宝的捏脊的爸妈也不必心慌慌。

在家中就可以进行捏脊。脱去孩子的衣裤,任其俯卧在床上或家长膝盖上。家长站或跪靠在孩子的腿部的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面带微笑,用手轻轻抚摸几下小儿的背部,使肌肉放松,然后进行捏脊。

小儿推拿风热感冒的方法是什么

小儿推拿脊柱穴具体的做法是,沿着孩子的脊柱,从大椎穴开始,往下到尾骨之间的那条直线,用食、中指指腹由上而下直推,每天推100~300遍。其实,脊柱穴是小儿推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它是大椎背部督脉的所行之处,贯穿了整个脊柱,而且又与胸腹部的五脏六腑联系密切。

所以,脊柱穴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培元气等强健身体的功能。脊柱穴联络诸经,贯通上、中、下三焦,可用治三焦各部位疾病,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起到温煦、协调、推动之作用。所以,推拿小儿脊柱穴,具有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循行及疏通经络的作用。

具体一点说就是,它可以宣肺利窍,固表通阳,预防感冒、咳嗽、哮喘、咽喉炎等外感病症。当小儿感受风热发烧时,它又有退热的功效。并且,更为难得的是,按摩脊柱穴可以调五脏六腑,因此它是标本兼治的一种方法。

当然,当孩子因感受风热之邪而感冒时,家长的护理也要做到位。风热感冒会使人体失去很多水分,因此患者会有口渴欲饮的症状。我建议家长可以熬点梨汁给孩子喝,以免因发热出汗过多而导致身体失水。

通过这篇文章对于小儿感冒风热推拿方法的介绍,相信你们应该都知道这种做法对于缓解感冒风热是有一定帮助的。妈妈们如果能够把握这种治疗方法,就可以减少孩子服用服药的次数,这样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也是有帮助的。

推拿脊柱有什么好处

小儿脊柱推拿有推脊,捏脊,按脊之分。

以食指,中指指腹着力,自上而下在脊柱穴上做直推法100-300次,称推脊。

以拇指与食指,中指呈对称着力,自龟尾开始,双手一禁一松交替向上挤捏推进至大椎穴处。反复操作3-7遍,称捏脊。

以拇指指腹着力,自大椎向下依次按揉脊柱骨至龟尾穴3-5遍,称按脊。

具体好处有以下几点:

1.和阴阳,理气血,通经络,调脏腑,补元气。

2.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具有强身健体的好处,对于先天不足和后天获得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宝宝吃螃蟹拉肚子怎么办 小儿推拿止泻

如果是6岁以下的宝宝吃了螃蟹出现拉肚子的症状,可以采用小儿推拿的方式来辅助治疗,小儿推拿主要是通过对体表穴位的刺激,调整紊乱的胃肠功能。

具体做法是:先用手掌贴于患儿腹部,以脐为中心,按顺时钟方向,持续按摩10分钟左右,再用中指及拇指在患儿的尾部至腰部中线上一遍接一遍地从下至上直线推动2~3分钟;最后双手分别置于患儿脊柱两侧按捏脊柱3~5遍。为防止皮肤擦伤,可蘸些温水、润肤乳做润滑剂。

拉肚子推拿什么穴位

1.1、拉肚子捏脊法

捏脊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医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捏积疗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1.2、拉肚子推拿龟尾

在尾椎骨端与肛门之间,即督脉经过的长强穴,又名尾闾穴。揉按可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功能,穴性平和,能止泻。 基本做法:患儿俯卧,用食指或中指端揉脐眼(即神阙穴),逆时针揉约100次,约3分钟。

1.3、拉肚子推拿手阴阳

卫浴掌侧腕横纹。又称大横纹。桡侧(拇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 基本做法: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分阴阳。

捏脊能提高小儿的免疫力

捏脊主要针对小儿慢性的营养障碍症。

这种病的症状是经常出现腹泻或呕吐、大便时烂时硬、身体日渐消瘦、不想吃东西、精神困倦、好哭、夜睡多汗、烂口角等情况。

民间凡遇到小儿出现上面症状,都喜欢采用这种疗法治疗。

操作方法:

小儿俯卧,操作者以食指抵于小儿背脊之上,拇指与食指挟住小儿背脊皮肤,拇指后退,食指向前,作翻卷动作,自小儿臀部尾椎开始,左右手交替自下向上翻卷移动,直至背颈交界处的大椎穴,每捏3把,将皮肤提一提。如此,反复5趟,每天1次。操作时用力适当,不要拧转,操作时沿脊柱直线前进,不要歪斜。开始时可能动作迟钝,不灵巧,但操作几次后动作就会熟练,小儿感觉舒适。现在夏季正是做捏脊保健的好时节。

小儿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禁忌:

脊柱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

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注意事项:

1.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

2.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3.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两小时后再进行。

推拿按摩与手法正骨的区别和关联

一、推拿按摩与手法整脊的相同之处:

推拿按摩与手法整脊的相同之处都是用手法进行治疗,通过力学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推拿按摩与手法整脊的区别:

推拿按摩是通过推拿、揉捏、弹拨、按压、扣打等手法沿肌纤维走向或垂直于肌纤维走向发力,而产生对肌肉软组织的放松或对肌筋膜间粘连的松解的作用。

手法整脊是通过手法扳、按、顶、推的力学效应对脊椎骨进行双向或反向发力,而达到打开或归位的目的。

三、推拿按摩与手法整脊的关联关系:

推拿按摩的主要所用是对肌肉软组织的放松或松解。手法整脊的主要目的是使脱位脊椎打开或归位。二者一是侧重于软组织的调整,后者是对脊椎的脱位进行整复。而脊柱关节脱位产生原因有三种:①先天、②外伤、③关节疾病。先天性脱位需要进行手术整复。外伤脱位视具体情况而定可采用手法整复或手术整复。关节疾病造成的脊柱关节脱位一般是肌肉软组织劳损或发病在先,肌力失衡后造成脊柱关节脱位。此类疾病的治疗应肌力调整(通过推拿和按摩治疗),与脊骨形态整复(手法整复)同时进行。因此在脊柱疾病的治疗中推拿按摩与手法整复是互补关系。

台湾替代医学博士、著名整脊专家黄国松教授的一段名言“正骨不整肌根本不懂医,整肌不整椎病痛一大堆”。也充分论证了软组织调整与脊椎整复的辩证关系。

脊椎整复可以快速消除或减轻由于脊椎偏位刺激肢体神经或脏器神经所产生的疼痛或不适(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调整肌力平衡是为了将整复的效果保持的更加长久。脊柱疾病的治疗是整复容易保持难,因此除理筋、整复外,还应让患者坚持长期的功能锻炼。

哺乳期吃螃蟹为什么宝宝会腹泻 小儿推拿治宝宝腹泻

哺乳期妈妈吃螃蟹导致宝宝腹泻的话,也可以采用小儿推拿的方式来辅助治疗,小儿推拿主要是通过对体表穴位的刺激,调整紊乱的胃肠功能。

具体做法是:先用手掌贴于患儿腹部,以脐为中心,按顺时钟方向,持续按摩10分钟左右,再用中指及拇指在患儿的尾部至腰部中线上一遍接一遍地从下至上直线推动2~3分钟;最后双手分别置于患儿脊柱两侧按捏脊柱3~5遍。为防止皮肤擦伤,可蘸些温水、润肤乳做润滑剂。

相关推荐

宝宝胃疼怎么推拿

宝宝胃疼可以采用以下推拿手法: 消导摩腹法 患儿取仰卧位,推拿者用双手掌微屈,紧贴小儿腹壁,先沿正中任脉及两侧足阳明胃经,连推带摩由上腹推摩至丹田部,每次均由上向下进行,用力宜稍沉,但勿使过重,每日进行2遍,每遍上下推摩20次。 作用:具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之功效。适宜于脾胃运化不健,食积而致之胃疼,腹胀诸症,亦可用于通导大便。 温通摩腹法 患儿取仰卧位,推拿者双手合掌,互相摩擦,然后用右手掌紧贴患儿腹壁,左手按于右手被上,以掌心着力,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摩擦,每次40-50圈,以局部温热感为宜,每

强直性脊柱炎的推拿疗法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是强直(Ankylos)与脊柱炎(Spondylitis)两字的合称,为一种免疫异常造成的慢性发炎性风湿病,简称为AS。病变发生在脊柱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选用推拿疗法进行治疗。 1.取穴:以脊柱两旁肌肉为治疗重点,常取肾俞、命门、肝俞、脾俞、腰阳关、腰眼等穴。 2.操作手法:(1)患者侧卧位,屈髋屈膝,术者位于患者背侧,一手按于患者肩前,一手按于臀部,双手轻轻向相反方向推动,趁患者腰部放松时再适当用力抖搬。 (2)患者俯卧位,以双手拇指于腰眼处

腹泻治疗护理

一、腹泻中医治疗方法 疗法中运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与穴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较好的疗效。 补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医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门: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医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儿手掌大鱼际。 揉外劳:外劳宫穴在小儿手掌背正中,医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儿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 运内八卦:内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内八卦穴为一圆圈。医者用左手捏住小儿

中医里的推拿和按摩什么区别么

中医里的推拿和按摩什么区别 手法方向不同,疗效各异。《幼科推拿秘书》说:“左转补兮,右转泄。”虽然说的是小儿按摩,但在成人身上也适用。腹部按摩时,以患者自身的方向为度,顺时针方向按摩,明显的通便泻下的效果,为泻法;逆时针方向按摩,可增强胃肠消化功能,健脾和胃的作用,为补法。 此外,手法的补泻与按摩部位的特殊性也关系。清代《小儿推拿广意》中说:“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就是说按摩太阳穴时,向眼方向揉为补法,壮筋补虚的作用;向耳方向揉为泻法,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功效。背部的脊柱

小孩调理脾胃推拿图解 小孩调理脾胃推拿方法

1.患儿取坐位,推拿者固定其左手,补脾经500次,运内八卦300次,掐揉四横纹3-5分钟,再掐揉足三里300次。 2.小儿取仰卧位,推拿者的掌心或四指并拢置于小儿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摩整个腹部500次。 3.小儿取俯卧位,暴露脊背,先用食指,中指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揉按2-3遍,再行捏脊3-5遍,最后用双手拇指在脾俞,肾俞,肺俞等各处重按3-5下,以加强疗效。

发高烧怎么办 小儿推拿退高烧

小儿高热不退可以使用小儿推拿退烧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其治疗的基础手法为:推攒竹穴200次,推坎宫穴200次,揉双侧太阳穴各1分钟,泻肺经200次,泻天河水200次;如果是风寒高烧可加推三关穴100次,拿捏风池穴1分钟;如果是风热引起的高烧不退可以将泻天河水增加到400次,然后加推脊柱10次。

拉肚子怎么办

(1)控制感染:根据致病菌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一般可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氟呱酸等抗生素。 (2)补液: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可静脉输液。 (3)治疗休克:调整微循环紊乱,纠正酸中毒,可应用血管扩张药及碱性药物。 (4)对症支持治疗:腹泻次数过多者可用止泻剂,伴心衰、脑水肿、休克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应及早给予对症治疗。 疗法中运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与穴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较好的疗效。 补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医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

小儿推拿急惊风的手法 小儿急惊风推拿方解

急惊风清热,熄风,化痰,镇惊四法。 其治:清热宣肺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肺经,心经,捏脊,掐揉二扇门; 平肝息风清肝经,拿风池,肩井,推天柱骨,捏脊,按阳陵泉,拿承山; 化痰导致,清肺经,摩肺俞,推揉膻中,揉天突,中脘,丰隆,按弦搓摩,猿猴摘果法,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中脘,天枢,脾俞,胃俞。 镇惊定搐,清心经,肝经,揉小天心,总筋,拿曲池,肩井,阳陵泉,承山,天柱骨,捏脊。 开窍醒神,掐人中,拿合谷,掐五指节,端正,老龙,十宣,百虫,承山,委中。

宝宝胃疼怎么推拿 小儿胃疼穴位按摩

1.取穴:中脘,下脘,梁门,内关,公孙,足三里。 推拿方法:取仰卧位,以一指禅推法在上腹部作轻推,重点推中脘,约5分钟;然后用掌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上腹部摩运5分钟,再移至中下腹部摩运3分钟,再点按中脘,梁门,下脘,内关,公孙,足三里穴。 作用:调理脾胃,通络止痛,适用于各种胃痛。 2.取穴: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夹脊。 推拿方法:患儿取俯卧位,推拿者沿患儿脊柱及其两旁做滚法按摩5-10分钟,然后点按膈俞,肝俞,脾俞,胃俞或上背部出现的压痛点,再沿脊柱及其两侧做掌推法按摩。 作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适宜

一岁半宝宝吃螃蟹拉肚子怎么办 小儿推拿止泻

一岁半的的宝宝吃了螃蟹出现拉肚子的症状,可以采用小儿推拿的方式来辅助治疗,小儿推拿主要是通过对体表穴位的刺激,调整紊乱的胃肠功能,但这一方法只适用于六岁一下的宝宝哦。 具体做法是:先用手掌贴于患儿腹部,以脐为中心,按顺时钟方向,持续按摩10分钟左右,再用中指及拇指在患儿的尾部至腰部中线上一遍接一遍地从下至上直线推动2~3分钟;最后双手分别置于患儿脊柱两侧按捏脊柱3~5遍。为防止皮肤擦伤,可蘸些温水、润肤乳做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