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预防婴儿捂热综合症

如何预防婴儿捂热综合症

冬天家长要注意适当给孩子增减衣物,不能把孩子捂得太严实,否则不利于散热。其实孩子衣物的厚度和母亲的差不多就可以了。而且,中午要随着气温升高而适当给孩子少穿点衣服。从户外进到车内、室内,要及时解开孩子的厚外套。只要婴儿的两只脚是暖和的,就说明衣被的厚薄是适当的。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孩子含着奶头睡在母亲腋下;冬天不要给孩子盖被过多,或与大人合盖一条棉被;应提倡母婴分睡,以防母亲入睡后不慎捂住孩子的头部,特别是嘴及鼻子,使孩子发生缺氧和身体周围温度过高,引起捂热综合征;此外,出门时不要用衣被包裹得太紧太厚,要注意空气流通。

一般来说,新生儿待的室内温度最好在23-24摄氏度左右;几个月到一岁的婴儿所处的室内温度最好在22摄氏度左右,晚上可适当给孩子添加一床小被子。同时,室内的湿度最好保持在50%到60%左右。

不宜给孩子用电褥子,否则电褥子持续供热,孩子散热差,也容易出现“捂热综合症”。家长要学会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脸色发红、发热、出汗多,首先要看是否环境温度过高,如果室内温度比较适宜,就要考虑是否给孩子穿得太多了

同时要给孩子补充水分,最好在水里加一点盐。如果孩子尿少,说明孩子存在脱水问题,也要引起家长警惕。

婴儿捂热综合征后遗症

高热时机体代谢增快,耗氧量增加,再加上被窝内缺乏新鲜空气,还可导致孩子发生缺氧。由于小婴儿,特别是不满月的新生儿无力挣脱捂热的环境,持续下去病情往往迅速恶化,出现内环境失调和多个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一般患儿表现为面色先红后白、哭闹不安、反应迟钝、眼窝凹陷、口唇发青及呼吸急促、费力等。由于受到捂闷后又大量出汗失水,造成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并可继发脑水肿。严重者脑细胞缺血坏死,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永久性损害,而遗留癫痫、弱智等后遗症。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容易影响心、脑、肾、胃肠道等多个器官,病死率可高达18.33%,后遗症也较多,其中以继发性癫痫最常见,其次还有脑性瘫痪、失明、失语、智能低下等。显然,婴儿捂热综合征完全是人为因素所造成,因后果严重,应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的适应性较差,特别是出生后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非常大,而出汗散热较为缓慢,产热和散热的不相协调使婴儿容易在环境影响下出现高热。捂热过久,影响了机体散热,体温就会急剧上升,患儿处于高热状态。高温时末梢血管会代偿性扩张,出汗增多,高热也使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孩子被困在被窝里,缺乏新鲜空气,导致缺氧。

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根本无力挣脱“捂热”环境,持续下去即可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功能衰竭。

捂热综合症的误区

误区一:穿的、盖的越多越好

例如小儿睡觉时不给脱去棉衣、棉裤,还加盖过多的棉被,甚至还将被盖过头。外出时里三层,外三层,用绳捆,头戴冒,再加围巾。

误区二:发热捂出汗 宝宝一发烧,家长就给宝宝穿得多多。有的说,孩子发烧了很怕冷;有的说,穿得厚点是为了捂出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发烧捂出汗,往往越捂越热,容易造成捂热综合症,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小孩发高热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手脚冰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让宝宝充分散热,而手脚要保暖。

误区二:发热捂出汗

很多人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着凉。其实孩子发烧了洗热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拭浴也是退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

误区三:婴儿与大人同睡 很多妈妈喜欢搂着宝宝一起睡,觉得这样不仅能快速地让宝宝与妈妈熟悉,也方便妈妈照顾宝宝,其实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宝宝一哭,妈妈就给奶吃,有时宝宝含着乳头就睡着了。宝宝含着乳头睡觉,乳房很容易堵住婴儿的口鼻, 影响其呼吸。母婴同床睡眠夜间同呼吸,共吸氧,成人肺活量要比宝宝大很多,大量的氧气被大人夺去,相反,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却被宝宝回收了,宝宝可能整夜处于供氧不足、二氧化碳弥留的小环境里,使脑组织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对发育极为不利。

误区三:婴儿与大人同睡

捂热综合症的形成原因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的适应性较差,特别是出生后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非常大,而出汗散热较为缓慢,产热和散热的不相协调使婴儿容易在环境影响下出现高热。捂热过久,影响了机体散热,体温就会急剧上升,患儿处于高热状态。 高温时末梢血管会代偿性扩张,出汗增多,高热也使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孩子被困在被窝里,缺乏新鲜空气,导致缺氧。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根本无力挣脱“捂热”环境,持续下去即可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功能衰竭。

夏天警惕婴儿捂热综合征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如果家中有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在这个季节要特别警惕婴儿捂热综合征。

婴儿捂热综合征又称婴儿蒙被缺氧综合征,是指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为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引起的一种急症。近期我国各地空气质量普遍较差,患呼吸道疾病的小儿人数居高不下。一些家长怕孩子感冒,以为家里越热越好,便把孩子包得过紧,且门窗紧闭,使得家中通风不畅、空气污浊,这大大增加了婴儿患捂热综合征的几率。

出现捂热综合征的婴儿往往会出现大汗淋漓、高热、面色苍白或灰白,继而呼吸加快、口唇发绀。如不及时处理,患儿很快会神志不清、双眼凝视、四肢僵直,并发抽搐,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昏迷、持续抽搐等症状。这是因为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排汗散热功能弱,反应能力较差,包裹过严又无力挣脱,严重者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循环衰竭。若抢救不及时,婴儿会很快休克,甚至死亡。侥幸存活的患儿,也可能遗留智力低下、运动障碍、聋哑、癫痫等严重的脑损伤后遗症。

一旦发现婴儿患病,降温退热是急救的基本措施。应立即让患儿离开热环境,移至空气新鲜或通风良好的地方,迅速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浴等。切勿擅自使用发汗药物,以免出汗过多加重虚脱。在降温过程中,患儿可能还会大量出汗,可用干毛巾随时擦拭。做了如上处理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切莫掉以轻心。平时家长要注意别把婴儿包盖得过紧、过严、过厚;婴儿睡觉时切忌蒙着头或用棉被盖住其口鼻,以免影响呼吸;也不要搂着婴儿睡觉,或让婴儿含着乳头睡觉,提倡母婴分被睡。

1岁以下孩子睡觉严防过热

秋天里孩子中暑,这事说出来也许没人相信。重症监护室内,只有3个月大的小美因中暑正处于昏睡中。原来小美睡觉时被妈妈包裹过度,结果,小美大汗淋漓、面色青灰,抽搐,患上捂热综合征。目前,小美病情危重,上了呼吸机。

10月31日,小美腹泻、发热。晚上睡觉时,20岁的妈妈怕小美受凉,于是给孩子穿了2件单衣,一件棉衣,再盖上一床厚棉被。凌晨4时,妈妈突然发现小美面色青灰,大汗淋漓。由于病情危重,小美被送到儿童医院治疗。

医学主任介绍,捂热综合征,又叫“蒙被综合征”,多发1岁以内婴儿,未满月婴儿尤其常见。因为家长怕孩子挨冻生病,给孩子穿得过多,有的甚至用被子蒙住头部,导致孩子高热、缺氧,发生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捂热过度可引起多器官、多系统功能衰竭,会出现脑水肿。如果处理不及时,甚至可导致婴儿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即便是抢救存活,后遗症也很容易发生。

所以寒冷季节为孩子适当保暖非常重要,婴儿不宜盖得过度暖和,也不宜给孩子用电热毯,要严防“过热”和“缺氧”这两个导致捂热综合征关键因素的发生,时刻保持孩子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不要把头蒙在被子内。

很多宝宝患上捂热综合征,有一个特征就是,孩子穿得多,并且是睡在大人中间,这样大人的热量加速了孩子的不适。家长怎样预防宝宝寒冷季节“中暑”?俗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胥志跃说,只要宝宝手脚和头部温温的,没有汗,就说明不冷。孩子比成人多一件衣服即可。盖被要适中,夜晚睡觉时不要给宝宝穿得太多,不宜用电热毯,不要与大人盖一个被,还要防止宝宝熟睡时头蒙在被子里。发现孩子身体有大汗,体温又过高的情况应警惕,可以立即松解衣扣,擦干汗水,减少包裹衣物,用温水洗澡降温等;切忌用退热药退烧,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脱水;病情加剧时要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呼吸不畅而窒息,严重者应即刻送往医院。

宝宝最好别睡在大人中间,以防止体温过高或被熟睡中的父母压住口鼻导致捂热综合征或窒息。最好让宝宝单独睡在父母床边的小床上,穿一件薄棉内衣,盖的被子让宝宝感觉手心温热即可。

如何预防宝宝冬季中暑

“冬季中暑”其实只是个形象的说法,这种“中暑”,实际上就是多发于1岁以内婴儿的“婴儿捂热综合征”(也叫“婴儿闷热综合征”),未满月的新生儿尤其容易患病。

婴儿捂热综合征发病通常比较急,父母们切不可以轻视。一旦孩子发病,家长要立即除去捂热的因素。

(1)把包裹宝宝的重重衣物或被子解开,让宝宝的身体脱离高温环境;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刚刚从一个高热的环境中出来,不仅浑身是汗,而且毛孔张开,这时也最容易受寒凉空气侵袭而感冒。所以,务必在去除过厚衣被的同时,在温暖的居室把孩子头上和身体上的汗擦干,换上干爽的内衣,避免感冒。

(2)在确定宝宝无汗和穿着适度后,把他移至空气新鲜和通风良好的地方,让他喝一些温水,并用一些他喜爱的食品或玩具让他保持心情愉快。

(3)如果宝宝“烧”得特别厉害,父母可以采用给孩子洗澡的方式给孩子降温。让孩子洗温水澡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因为孩子往往很喜欢洗澡,家长也容易操作。但浴室的温度要有保证。如果没有条件洗澡,还可以考虑温水擦浴。温水擦浴的方式为孩子进行物理降温:把几块纱布和毛巾浸泡在34~37摄氏度的温水中,微微拧干,把纱布放在宝宝的腋窝下和大腿根部,同时用毛巾轻轻地擦拭宝宝的胳膊、腿和手脚。纱布隔几分钟换一次。每次擦浴一般进行20~30分钟。因为孩子多是小婴儿,所以不要因为怕宝宝“烧坏了”而擅自退烧药。

(4)如果宝宝表现的症状比较严重,家长们在家稍做处理后,一定要立即送往医院,请医生进行及时的处理。

婴儿捂热综合症应该怎么注意呢

婴儿捂热综合症完全是能够预防和避免的,因此知道了什么是婴儿捂热综合症就可以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避免孩子遭受更大的罪。下面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什么是婴儿捂热综合症?希望对家长朋友有用。

小婴儿一旦发生了捂热综合征,家长首先要立即去除捂热因素,让孩子脱离高温环境,移至空气新鲜和通风良好的地方;同时,采用温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的具体方法是:脱掉患儿的衣服,盖上一条浴巾,将纱布或毛巾3-4块浸入34度-37度的温水中,轻轻拧一下水后,放在孩子的两侧腋窝及大腿根部,每隔数分钟重新浸湿纱布一次;用另一条湿毛巾轻轻地、反复擦拭身体的暴露部位,上肢由颈部到手掌,下肢由大腿根至足部,这样可促使体表皮肤的血管扩张散热,达到降温的效果,一般每次进行20-30分钟。注意切勿在这时用发汗药物,以免孩子因出汗过多而加重虚脱。

重症患儿要尽快吸氧,以缓解机体缺氧状态;出现呼吸急促或费力、频繁抽风等危重情况时,需要采用人工呼吸机加压给氧治疗;这类孩子因大量出汗都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静脉补液纠正酸中毒也是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外,医生还会根据孩子的病情选用镇静剂、高压氧等其它治疗方法。当然,这些治疗都是在医院进行的。

值得指出的是,婴儿捂热综合征是完全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普及卫生宣教是预防的关键。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孩子含着奶头睡在母亲腋下;冬天不要给孩子盖被过多,或与大人合盖一条棉被;应提倡母婴分睡,以防母亲入睡后不慎捂住孩子的头部,特别是嘴及鼻子,使孩子发生缺氧和身体周围温度过高,引起捂热综合征;此外,出门时不要用衣被包裹得太紧太厚,要注意空气流通。

由于婴儿捂热综合症发生在一周岁孩子身上,这个时候的孩子比较脆弱,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因此,新生儿妈妈要多了解对小儿最常见可能遭受到的疾病,什么是婴儿捂热综合症必须知道。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医院多呆上一段时间,多跟保健医生进行沟通,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婴儿捂热综合症的预防方法是什么

婴儿捂热综合症主要是因为父母唯恐婴儿因为天气的问题,而着凉,经常性将婴儿盖得严严实实的,包得太紧等等原因引起的。殊不知因为爱得太过火,反而会使婴儿因此很得病。那么到底婴儿捂热综合症的预防方法是什么呢?

婴儿捂热综合症的预防

疾病简介

捂热综合症,又称“婴儿蒙被缺氧综合症”或“婴儿闷热综合征”,是由于过度保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冬季常见急症,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若不注意科学护理,最易诱发此症。

发病原因

多因给孩子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而引起,也称“蒙被缺氧综合征”。婴儿闷热综合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社会文明病,是由于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引起的。

临床表现

婴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排汗散热功能弱,反应能力较差,包裹过暖时又无力挣扎摆脱不利环境,其结果常导致婴儿身体高热、大汗淋漓,严重者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循环衰竭。此时室内若通风不良或空气污浊,还将会造成婴儿呼吸困难,出现呼吸急促或不规则、脸色发灰、口唇及指甲发青等呼吸衰竭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机体缺氧而发生惊厥抽搐或昏迷。若抢救不及时,可很快休克乃至死亡。侥幸存活的患儿,也会遗留有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呆傻、聋哑、癫痫等严重的脑损伤后遗症。

疾病预防

俗话说:“若要小儿安,常须三分饥与寒”。婴儿闷热综合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社会文明病,是由于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引起的。有些父母唯恐婴儿冷天受风着凉,常给其穿得厚实,包得紧实,盖得严实,甚至再用上电热毯、热水袋以御寒保暖,还有人给婴儿蒙被或搂着婴儿睡眠,认为这样既可防寒保暖,夜间照顾起来又方便。殊不知,爱的过分则为害。这种过度保暖的做法,很容易诱发婴儿闷热综合征。因此,在寒冷的季节,切忌把婴儿包盖得过紧、过严、过厚,更不要无限制地在婴儿被褥周围加热水袋等散热物;切忌给婴儿蒙被睡眠或用棉被堵塞其口鼻,以防影响呼吸;也不要把新生儿置于母亲腋下睡眠,或让婴儿含着乳头睡觉,提倡母婴分被睡眠。一旦出现婴儿闷热综合征,应速送医院救治,切莫掉以轻心。

看完了上面关于婴儿捂热综合症的预防措施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已经有所认识和了解了。有些时候虽然天气寒冷,但是不需要太过注重保暖,特别是1岁以下的新生儿,他们的排汗系统功能较弱,包裹太严实,反而会使婴儿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等,因此父母们要注意了。

冬天新生儿怎么护理 过度保暖容易诱发捂热综合症

捂被综合征又称“捂热综合症”,又称“婴儿蒙被缺氧综合症”或“婴儿闷热综合征”,是由于过度保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冬季常见急症。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若不注意科学护理,最易诱发此症。

1、婴儿包裹过暖时常导致婴儿身体高热、大汗淋漓,高渗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症状,导致机体缺氧而发生惊厥抽搐或昏迷。

2、若抢救不及时,可很快休克乃至死亡。侥幸存活的患儿,也会遗留有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呆傻、聋哑、癫痫等严重的脑损伤后遗症。

相关推荐

冬天出生的宝宝需要准备哪些东西 和尚服准备四件

0~3个月龄的宝宝上衣一般都是和尚服的样式。因为新生儿的脖颈比较柔软,套头式的衣服很不好穿脱,和尚服的设计特别适合新生儿宝宝。4件差不多够了,因为孩子在前三个月长得很快,可以说一天一个样,所以买多了也是浪费。 建议:冬季的话,穿了和尚服之后,在外面再包一层厚度适中的包被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给宝宝捂得太多,穿的太厚,以免宝宝得捂热综合症。

宝宝冬天穿得多会捂出病

立冬那天,急诊收治入冬以来第一例“捂热综合征”患儿,6个月大宝宝,入院时昏迷,超高热40.2℃,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双眼眶凹陷、阵发性抽搐。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留下了后遗症,需长时间康复治疗,而导致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家长给孩子穿得太多。 捂热综合征又称“婴儿蒙被缺氧综合征”或“婴儿闷热综合征”,是由于过度保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冬季常见急症,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最易出现此症。在此特别提醒家长,孩子穿衣保暖

冬季出生不久的婴儿如何护理

一、冬季新生儿保暖必知6要点 1. 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 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盛夏要适当降温,而冬天则需要保暖,但均应注意通风时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而室内的光线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感光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欢挂上厚重的窗帘,其实这是不宜的,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而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2.可以摸宝宝的额头或后背判断新生儿保暖情况 可以摸宝宝的额头或者后背,如果热会有汗的,冷了就是很冰的哦,晚上要多注意哦,防止

宝宝发烧手脚冰凉怎么回事 注意孩子发烧不能“捂”

很多家长在孩子发烧时还会采用“捂汗”的方式,以为只要宝宝悟出一身汗就可以退烧了。专家指出,这种做法要不得。发高热的宝宝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摸上去手脚冰凉,家长误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继而给孩子捂得厚实些,加之儿童汗腺不发达,发烧捂汗,往往越捂越热,容易造成“捂热综合症”,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 其实,孩子发烧手脚冰凉是正常现象,千万不能因此给孩子穿厚厚的衣服,而应该注意监测孩子体温,给孩子穿宽松的衣服,足部保暖,并采用适当方式进行降温。

冬季宝宝“中暑”后的家庭急救

婴儿捂热综合征发病通常比较急,父母们切不可以轻视。一旦孩子发病,父母要立即除去捂热的因素。 (1)把包裹宝宝的重重衣物或被子解开,让宝宝的身体脱离高温环境;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刚刚从一个高热的环境中出来,不仅浑身是汗,而且毛孔张开,这时也最容易受寒凉空气侵袭而感冒。所以,务必在去除过厚衣被的同时,在温暖的居室把孩子头上和身体上的汗擦干,换上干爽的内衣,避免感冒。 (2)在确定宝宝无汗和穿着适度后,把他移至空气新鲜和通风良好的地方,让他喝一些温水,并用一些他喜爱的食品或玩具让他保持心情愉快。 (3)如果

幼儿发烧手凉原因

为什么孩子发烧时手脚冰凉 微博认证的@小儿外科裴医生 在其微博解释说,人体的体温是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的,如果体内有炎症,体温中枢会跳高体温设定点,目的是提高免疫能力,抑制致病菌。要达到更高的体温,身体需要肌肉颤动来产生热量,同时收缩体表血管减少热量丢失,所以孩子手脚摸起来发凉。 孩子发烧不能“捂” 很多家长在孩子发烧时还会采用“捂汗”的方式,以为只要宝宝悟出一身汗就可以退烧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栋方指出,这种做法要不得。发高热的宝宝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摸上去手脚冰凉,家长误以为孩子

婴儿秋季睡觉盖多少

盖太厚会导致婴儿窒息 蒙被综合征最容易发生在一岁以内的婴儿身上,多发于冬季,中国每年都会遇到十多例。婴儿蒙被综合征又称婴儿猝死综合征,指外表似乎完全健康的婴儿突然意外死亡,几乎所有婴儿猝死综合征的死亡都发生在婴儿睡眠中,常见于秋季、冬季和早春时分。 在寒冷的季节,父母因为怕孩子受冻,给孩子穿了过厚的衣物或者盖了过于厚重的被子,结果造成婴儿体温过高、大汗淋漓,严重者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循环衰竭。 婴儿秋季睡觉盖多少? 天气转冷给睡觉时孩子适当保暖是很重要,但是婴儿盖被子不宜盖得过度暖和,也不宜给孩子

孩子冻着发烧怎么办呢

1、宝宝身体发热为什么手脚会冰凉?发烧却手脚冰凉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3岁以下婴幼儿尤为多见。主要是因为宝宝(特别是婴幼儿)四肢血量少于内脏,由于四肢的供血不足,因而较成年人容易发凉。另一方面,环境温度也是影响宝宝手脚冰凉的原因之一。由于宝宝的中枢神经发育尚未成熟,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完善。 2、警惕:宝宝发烧手脚冰冷不要捂汗,宝宝一发烧,家长就给宝宝捂得严严实实,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搞得像个裹蒸粽。有的妈妈说,孩子发烧了很怕冷的。有的说,穿得厚点是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 儿童的汗腺不发达,通过“捂

给孩子保暖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穿的、盖的越多越好 在寒冷的冬天,不少家长为了防止宝宝冻着,就会本着穿越多越好的原则给孩子穿衣,小儿睡觉时不给脱去棉衣、棉裤,还加盖过多的棉被,甚至还将被盖过头。外出时里三层,外三层,用绳捆,头戴冒,再加围巾。 宝宝穿衣太厚太紧容易导致呼吸困难,加上出生后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非常大,而出汗散热较为缓慢,产热和散热的不相协调使婴儿容易在环境影响下出现高热。进而引发婴儿闷热综合症。>>什么是婴儿闷热综合症 误区二:发热捂出汗 宝宝一发烧,家长就给宝宝穿得多多。有的说,孩子发烧了很怕冷;有的说,穿

如何识别冬中暑

要诊断捂热综合征,首先有明显捂热的病史,穿得过多或者盖得过多,然后可能有以下典型的症状: 1.面红耳赤、高热:体温在39~41℃之间,持续不退; 2.热性惊厥:全身或局部肌肉一下又一下地抽动,持续时间数分钟不等,面色由红转白; 3.大汗淋漓,全身衣服湿透; 4.脱水征象:眼眶凹陷,尿少、口干; 5.口唇青紫、缺氧、呼吸不畅,呼吸困难的表现。 6.其他表现:口唇干燥,尿少,吐奶、大量水样稀便,休克,昏迷,抽搐等。 上述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捂热时间超过5~6个小时,可致休克或昏迷,甚至因呼吸衰竭而致死。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