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哪些人适宜呢
茯苓甘草汤哪些人适宜呢
哪些人适宜饮用茯苓甘草汤呢?这个问题得分开从茯苓和甘草这两种药材入手。茯苓适宜于一般人群。尤宜于水湿内困,水肿,尿少,眩晕心悸,胃口欠佳,人便稀烂,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者。而甘草则适宜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的人群食用。
1、患有水湿停滞引起的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大便溏泻、水肿胀满、痰饮以及心脾两虚所致的眩晕、心悸、睡眠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的人士适宜服用。
2、茯苓甘草汤适宜患有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的人群服用。
3、亦适宜需要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的人群服用。
4、茯苓甘草汤还适宜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等症状的人群服用。
其实,适宜食用茯苓和甘草这两种中草药的人群,一般来说都是适宜饮用茯苓甘草汤的。
眩晕症怎么治疗
从中医角度看,气血虚弱、肝阳上亢、外感六淫,内伤气血脏腑,皆可导致眩晕,包括“真眩晕”和常见的头晕眼花。以风火、湿痰、正虚者居多。外感眩晕有风眩、风热眩晕、风寒眩晕、燥火眩晕、暑湿眩晕、中暑眩晕等。内伤眩晕有气虚、血虚、失血、阳虚、肾虚、气郁、肝阳、肝火、湿痰、痰火、痰饮、停饮、风痰等。分述如下:
真眩晕:多见于内耳病变。症见眩晕突然发作,自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并伴呕恶。治宜和中化痰,随症选用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泽泻汤(《金匮要略》:泽泻5、白术2)加减。
风眩,又称风头眩,由于体虚,风邪入脑所致。症见头晕眼花,呕逆,甚则厥逆,发作无常,伴有肢体疼痛。治宜扶正祛风。随症选用川芎散(《丹溪心法附余》:山药、甘菊花、人参、茯苓、川芎、山茱萸肉)、独活散(《外台秘要》:独活、白术、防风、细辛、人参、干姜、蜀天雄、桂心、栝蒌)等方。
风邪眩晕,由外感风邪所致。症见头痛,骨节烦痛,身热多汗,上气喘逆,躁扰时眩。治宜解表祛风为主,方用羌活防风汤(《病因脉治》:羌活、独活、柴胡、前胡、防风、荆芥、甘草、川芎)加减。
风热眩晕:因风热上壅所致。症见头目昏眩,甚至旋晕欲倒,胸中不舒,呕吐等。治宜祛风清热为主。随症选用羌活汤(《兰室秘藏》:炙甘草、泽泻、酒洗栝蒌根、白茯苓、黄柏、柴胡、防风、黄芩、酒黄连、羌活)、防风通圣散(《宣明论》:防风、荆芥、麻黄、连翘、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大黄(酒蒸)、芒消、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等。
寒邪眩晕:外感寒邪所致。症见身热无汗,恶寒拘紧,头痛身痛,时时眩冒(自觉头昏重眼前发黑欲倒)。治宜解表散寒为主,方用羌活败毒汤(《病因脉治》:羌活、防风、广皮、甘草)加减。
燥火眩晕:外感燥热之邪所致。症见身热烦躁,口渴引饮,夜卧不宁,头眩眼黑,小便赤涩,脉躁疾。治宜清火润燥,随症选用柴胡清肝饮(《病因脉治》:柴胡、青皮、枳壳、栀子、木通、钩藤、苏梗、黄芩、知母、甘草)、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炙甘草、粳米)等。
暑湿眩晕:暑季外感湿邪所致。有湿热眩晕和寒湿眩晕之分。湿热眩晕,症见头昏目眩,身热自汗,面垢背寒,烦渴引饮,脉虚数。治宜清暑化湿。随症选用人参白虎汤、黄连香薷饮等。寒湿眩晕,症见头晕,恶寒,身重痛,转侧不利,脉虚缓。治宜化湿散寒,方用羌活胜湿汤合术附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炙甘草、藁本、川芎、防风、蔓荆子。《类证活人书》术附汤:白术、炮附子、炙甘草),或藿香正气汤(《局方》:藿香、苏叶、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曲、厚朴、桔梗、白芷、炙甘草)。
中暑眩晕:又名冒暑眩晕、感暑眩晕,因中暑邪所致。症见眩晕欲仆,身热,口渴,烦躁,甚则昏不知人,脉虚。治宜解暑化湿。随症选用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孩儿参、黄连、石斛、竹叶、麦冬、荷梗、甘草、知母、粳米、西瓜翠衣)、黄连香薷饮(《医方集解》:香薷、厚朴、扁豆、黄连)等。
气虚眩晕:症见头晕眼花、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脉虚,遇劳则发。用四君子、补中益气等。
血虚眩晕:多由失血、热伤营血、心火炽盛或心脾气虚引起。眩晕而见五心烦热,不寐,盗汗,形体消瘦,舌红脉细者属阴虚。若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心悸,纳少者属心脾两虚。治宜滋阴养血或益气生血。随症选用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当归)、知柏四物汤(《症因脉治》:当归川芎知母黄柏白芍药熟地黄)、归脾汤(《济生方》: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等方。
阳虚眩晕:因阳气不足,清阳不能升达头部所致。症见头晕头痛,恶寒,耳鸣耳聋,或眩晕欲倒,气短自汗,手足冷,脉沉细;或晨起头晕,片时自定。治宜温阳补气。随症选用三五七散(《世医得效方》:人参、附子、细辛、甘草、干姜、山茱萸、防风、山药)、参附汤(《妇人良方》: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正元饮(《丹溪心法》:红豆、人参、肉桂、附子、川芎、山药、乌药、干葛、川乌、干姜、白术、甘草、茯苓、陈皮、黄芪)下黑锡丹。
肾虚眩晕:因肾精不足,不能上充脑髓所致。症见头晕,耳鸣,神疲,健忘,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者属肾阳虚,治宜补肾温阳,随症选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心烦内热者属肾阴虚,随症选用左归丸、知柏地黄丸等。本证可见于西医所谓神经衰弱、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
气郁眩晕:多因七情郁结,气郁生痰所致。症见精神抑郁,心悸怔忡,面部时时发热,眉棱骨痛。治宜安神化痰。可随症用“十四友丸”(《证治要诀》:熟地、酸枣仁、茯苓、茯神、阿胶、蛤粉、远志、人参、当归、肉桂、柏子仁、紫石英、黄芪、辰砂、龙齿),或茯神汤(《奇效良方》:茯神、独活、黄芪、远志、防风、生姜、甘草、人参、当归、牡蛎、白术、苁蓉、附子)、玉壶丸(《世医得效方》:人参、麦冬、山药、前胡、熟地、枳壳、远志、茯苓、茯神、半夏、黄芪、甘草)等方。
肝阳眩晕:多因情志不舒,肝阴暗耗,肝阳上僭所致。症见头晕头痛,睡眠不宁,易怒,脉弦。治宜平肝潜阳为主,方用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益母草、山栀、黄芩、牛膝、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加减。肝阴偏虚者,心烦少寐,舌红少苔,治宜滋养肝肾之阴,方用二至丸、杞菊地黄丸。本证可见于西医之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
肝火眩晕:由肾水亏少,肝胆相火上炎所致。症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脉弦数。偏火旺者,用龙胆泻肝,偏阴虚者,用知柏地黄。
湿痰眩晕:因痰湿壅遏所致。症见头目昏重,胸闷,呕恶,体多肥胖,舌苔白腻,脉濡。治宜燥湿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二陈汤加减。偏于气虚者,宜六君子汤。
痰火眩晕:因痰浊挟火,上蒙清阳所致。症见眩晕,头目胀重,心烦而悸,恶心,泛吐痰涎,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治宜化痰降火,随症选用清上丸(《赤水玄珠》:石菖蒲、酸枣仁、胆南星、茯苓、黄连、半夏、神曲、橘红、僵蚕、青黛、木香、柴胡、竹沥)、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竹茹、枳实)等。痰饮眩晕:因脾虚痰饮内停,上蒙清窍所致。症见眩晕头重,胸闷呕吐,痰多气促。治宜健脾化饮为主,随症选用苓桂术甘汤、指迷茯苓丸(《医门法律》: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以姜汁糊丸)、二陈汤等。停饮眩晕:多饮中阳不运,水饮内停所致。症见头目眩冒,怔忡心悸或脐下悸,呕吐涎沫。治宜通阳化饮,随症选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等。风痰眩晕:因风痰壅闭所致。症见头晕头痛,两目昏花,肩背拘急,身重多睡,胸闷心悸,呕吐痰涎。治宜祛风化痰,随症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丸、白附子丸(《丹溪心法》:全蝎、白附子、南星、半夏、旋复花、甘菊、天麻、川芎、橘红、僵蚕、干姜)等。上述种种,同中有异,诊断似是不易。实际上,只要从脉象、舌象入手,重点辨别虚实,气、血、痰,风、火、湿、燥、寒,便不难做到同中求异,准确辨证,恰当用药。
川桂枝药用价值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4、用于阳虚不得温通之证。本品可温经通阳,胸阳不振,心脉淤阻。胸麻心痛,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经方
1、百合地黄汤:百合、地黄
2、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
3、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
4、越鞠丸: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
5、逍遥散:柴胡、芍药、当归、茯苓、白术、甘草、薄荷
6、柴胡疏肝散:香附、川芎、柴胡、枳壳、陈皮、芍药、甘草
7、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叶
8、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9、丹栀逍遥散:芍药、当归、柴胡、茯苓、白术、甘草、山栀、牡丹皮
10、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大枣
茯苓甘草汤临床运用
心下停水:程某,男,年48岁。平素脾气衰弱,常患噫气胃满,消化滞呆之证。后在溽暑季节,贪食瓜果,而患腹泻。服健脾利水之剂,腹泻止,而胸脘满闷异常,逆气上冲,烦躁不宁,头眩欲呕,心下漉漉作水声,四肢逆冷,舌质淡,而苔白腻,脉象沉弦。此为脾不健运,水湿停潴之证。故以扶阳温胃行水之茯苓甘草汤治之。处方:桂枝15g,茯苓24g,生姜15g,甘草3g。连服2剂,而躁烦不作,脘闷消失,冲逆平息,脉象虚软。后以健脾行水之剂,调理而愈。1、组成:茯苓、桂枝二两,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2、主治: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先治其水,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太阳证饮水过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亦治伤寒汗出不渴者。经曰:伤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汤主之。汗而不渴为邪热未入里,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遗溺。
3、方论:此足太阳药也。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补气和中,故用甘草。
4、按:悸证,有过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者,有气虚而悸者。惟饮之为悸,甚于它邪,以水停心下,无所不入,侵于肺则咳,传于胃为呕,溢于皮肤为肿,渍于肠间为利。故经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病之浅者乎。
5、本方去生姜,加白术,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逆满气冲,寒邪伏饮,上搏于膈也,故令头眩;沉为在里,且既经吐下,复发其汗,则阳益虚而津液耗,故身振摇也;与此汤导饮和中,益阳固卫。金匮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甘草汤-利湿药方
【方名】茯苓甘草汤(利湿之剂,水饮悸厥《仲景》)
【组成】茯苓、桂枝 二两,甘草 一两, 生姜 三两。
【主治】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先治其水,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太阳证饮水过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
亦治伤寒汗出不渴者。经曰:伤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汤主之。汗而不渴为邪热未入里,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
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遗溺。
【方论】 此足太阳药也。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补气和中,故用甘草。
按:悸证,有过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者,有气虚而悸者。惟饮之为悸,甚于它邪,以水停心下,无所不入,侵于肺则咳,传于胃为呕,溢于皮肤为肿,渍于肠间为利。故经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病之浅者乎。
本方去生姜,加白术,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仲景 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逆满气冲,寒邪伏饮,上搏于膈也,故令头眩;沉为在里,且既经吐下,复发其汗,则阳益虚而津液耗,故身振摇也;与此汤导饮和中,益阳固卫。金匮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补气养血的配方
1、补气剂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等份。生苓白术散:人参,白术,山药,白苓各1000克,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桔梗各500克。
2、补血剂
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各等份。当归补血汤:黄芪30克,当归6克。归脾汤:黄芪30克,白术30克,人参15克,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各30克,木香15克,甘草8克。
3、气血双补剂
八珍汤: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各10克,甘草5克。灸甘草汤:灸甘草12克,大枣30枚,人参,生地黄30克,阿胶6克,麦冬15克,麻仁10克,桂枝9克,生姜9克。
卧床老人的食谱
老年久病卧床的健康饮食一、首选白米为底,熬煮至煳状的粥,冬季可加点姜或葱白,若要增加纤维质的摄取,可在熬粥时加入青菜、瘦猪肉等抗寒防伤风感冒。除粥品外,也可吃地瓜、红枣、山药等清甜食物。
老年久病卧床的健康饮食二、理中汤(人参、乾姜、白朮、甘草)治疗脾胃虚寒;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乾姜、白朮、甘草)治疗脾胃虚寒兼外感;四君子汤(人参、白朮、茯苓、甘草)治疗脾胃气虚;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朮、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兼治脾胃虚寒及气滞滋养气血
老年久病卧床的健康饮食三、牛肉、玉竹、栗果、红糟
老年久病卧床的健康饮食四、四物汤(当归、地黄、白芍、川芎)滋养气血、补肾生髓 冬季当早睡晚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老年久病卧床的健康饮食五、鹿 茸、鹿角胶、鹿角霜都是防止骨质疏鬆的药,又如含有动物胶质的食物,甚至鸡脚、鹿筋等,以及海产的花胶、鱼翅、海参等,都是滋益肾阴的食疗品。核桃肉、黑 芝麻也有补肾的效果,但是一次不宜吃太多,以免上火。骨质疏鬆病患者忌食含有大量草酸的食物:例如老菠菜、竹笋、茭笋,芋头等。
灸甘草养生吃法
灸甘草治疗冻疮
桂枝6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生姜3片、红枣10克、灸甘草5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茯苓甘草汤
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遗溺。
【方论】
此足太阳药也。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补气和中,故用甘草。
按:悸证,有过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者,有气虚而悸者。惟饮之为悸,甚于它邪,以水停心下,无所不入,侵于肺则咳,传于胃为呕,溢于皮肤为肿,渍于肠间为利。故经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病之浅者乎。
本方去生姜,加白术,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仲景 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逆满气冲,寒邪伏饮,上搏于膈也,故令头眩;沉为在里,且既经吐下,复发其 汗,则阳益虚而津液耗,故身振摇也;与此汤导饮和中,益阳固卫。金匮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灸甘草汤
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桂枝9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个功用:滋阴复脉,益气养血。主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虚劳肺萎。
桂枝甘草汤
[方义]
此温补心阳,兼补中气,治心悸之方。
[主治]
发汗过多形成心悸之证。但必须具有喜用手按、小便尚利、喜热怕凉或脉沉迟等方能准确.
按:喜用于按,说明是虚证,需用补药;小便尚利,说明不需要白术、茯苓之补脾利水;喜热怕凉或脉沉迟,说明须用温性药品。
[药品]:桂枝二至三钱,炙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顿服。
[用药大意]:桂枝保心阳,炙草补中气。心阳复则液可回,中气和而悸白平。
除湿气用什么中成药 六君子汤补中除痰湿
六君子汤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组方而成。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为 主要功效;其中人参可大补元气,健脾益肺,白术健脾胃,能补气止汗,燥湿利水;茯苓渗湿健脾;灸甘草性温,既能调补脾胃,和药解毒,又能补三焦元气,散寒除热,益气养血;陈皮理气和中,燥湿止呕;半夏则能和中健胃,散寒除热,降逆止呕。因此,这六味药材组成的六君子汤对脾胃气虚且有痰湿所致的食欲减退,倦怠无力等有效。
用法:取人参,白术,茯苓各9克,灸甘草6克,陈皮,半夏各3-5克,每天煎汤,分早晚两次服用,1-2周为宜。
注意:六君子汤虽然有祛湿在回宫,但并非人人适宜,如阴虚体质的人就不宜,因为它的燥湿功能可加速体内阴津阴液的虚损,加重阴虚症状;另外,此方因有人参,以补气为主要功效,所以要忌茶叶,萝卜等下气食材,以免阴虚其功效的发挥。
适合卧床老人吃的食物
1、首选白米为底,熬煮至煳状的粥,冬季可加点姜或葱白,若要增加纤维质的摄取,可在熬粥时加入青菜、瘦猪肉等抗寒防伤风感冒。除粥品外,也可吃地瓜、红枣、山药等清甜食物。
2、理中汤(人参、乾姜、白术、甘草)治疗脾胃虚寒;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乾姜、白术、甘草)治疗脾胃虚寒兼外感;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治疗脾胃气虚;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兼治脾胃虚寒及气滞滋养气血。
血虚月经量少怎么回事
、脾虚血亏症
症候: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腹胀,便溏,头晕眼花,妇女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脾养血。
主方:归芍六君子汤(当归 白芍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制半夏)。
加减:可选加黄芪、紫河车、阿胶;腹胀、便溏,加厚朴、山药、薏苡仁。
2、气血两虚症
症候: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肢体麻木或瞳动,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舌淡,苔少,脉弱。
治法:补益气血。
主方:八珍汤(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当归 白芍 熟地 川芎)。
加减:可加黄芪、紫河车、阿胶;兼出血,加棕榈炭。
3、心肝血虚症
症候: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肢体麻木,或有多梦健忘,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心肝气血。
主方:四物汤(当归 熟地 白芍 川芎),或归脾汤(党参 黄芪 白术 当归 茯神 桂圆肉酸枣仁 木香 炙甘草 远志 生姜 大枣)
加减:可加木瓜、桑椹子、阿胶。
茯苓甘草汤功效与作用
上面介绍过茯苓甘草汤的做法后,大家是不是对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很感兴趣呢?其实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哦。而且,如果在夏天上火的话,喝上这样的一口汤,能让身体的火熄灭,身体得到能量补充一样的精神。
1、茯苓甘草汤,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败毒抗癌。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适量服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
2、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3、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
4、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
高钾血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1、由脾气虚弱引起的: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茯苓、甘草和中调胃,脾胃得运,气血充足,肌肉四肢得养,则肌肉有力;并用山药、扁豆、莲肉、苡仁补脾渗湿止泻。
2、由心气不足引起的:
治法:益气养心。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缓急养心为主;配党参、大枣益气养心;生地、麦冬、麻仁、阿胶甘润之品,滋养阴血,合主药以益心气而养心血;佐以辛温的桂枝、生姜温阳通脉,使血气流通,则脉始复常。
治疗手脚冰冷中药方
四君子汤(四君子丸)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减。
此方具有补气、益气健脾的功效。适合脾胃气虚证的人,经常出现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大便稀溏的人更加适合使用。
八珍汤 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甘草加减。
此方具有益气补血之功效。适合气血两虚证的人,经常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饮食减少的人使用更佳。临床常用于治疗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等气血两虚的人。
附子理中汤 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加减。
此方有补虚回阳、温中散寒的功效。适合脾气虚而寒重的人,出现四肢冰冷僵硬、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的人使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