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脾脏肿大的中医治疗方法

脾脏肿大的中医治疗方法

乙肝系湿热疫毒所致,久病伤及正气,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则气血两虚,阴阳同损,气虚、气滞血瘀,湿聚成痰,痰瘀互结,则肝脾肿大,其属中医“痞块”范畴,肝病痞块与一般痞块有共同特点,都是积块有形,固定不移,病有定处,病在血份,而肝病痞块,其病因病理,辩证论治,与一般痞块不同,对肝病痞块,宜据肝病的主症,结合湿热,痰瘀和热毒入血的特点,进行辩证施治。对肝脾肿大的论治要点,概括为以下六点。

1、一般痞块,用破瘀攻坚消积之品,而肝病痞块则不宜过于攻伐,应以养血柔肝,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

2、湿热未尽者,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常选用赤芍、丹皮、丹参、泽兰等凉血活血之品以消痞块。

3、湿热已清,正气虚者,宜扶正的基础上,常选用赤芍、白芍、郁金、王不留行,丹参等以消痞块。

4、痞块坚硬因久不化者、在据证用药的基础上,常选用鳖甲、龟板、牡蛎、鸡内金、山楂、夏枯草,穿山甲等软坚消痞。

5、湿热毒邪蕴于血分者,在清热利湿解毒的基础上,常选用赤芍、丹皮、丹参、生地、藕节、郁金等凉血活血之品以消痞块。

6、湿痰瘀互结者,宜利湿化痰与活血软坚并用,党选用佩兰、茯苓、苡仁、苍术、半夏、泽兰、丹参、佛手、瓦楞子等。

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而言,对肝病痞块,虽体质尚好,也忌用三桂、莪术、水蛭、虻虫等破瘀攻伐之品,使用桃仁亦慎重,以免伤正,不利痞块消除,反而促进肝硬化的发展及消化道出血,应当引起重视。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有关脾肿大的中医治疗了。由于引发脾肿大的原因很多,患者一定要及早治疗对症下药。在平时要做好脾肿大的防治工作,要多吃一些蛋白质不仅能提高血浆蛋白含量防止或减少肝脏的脂肪浸润。另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养成少盐的饮食习惯等。

脾脏肿大严重吗

01对于一些急性感染引起的脾脏肿大问题,只要平时进行相应的细菌病毒消灭工作,可以恢复脾脏的健康,比如一些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或者是立克体感染等。

02对于一些疾病引起的感染导致脾脏肿大的患者要做好对于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可以预防和治疗脾脏肿大的问题,比如慢性疟疾和梅毒等引起的感染现象。

03如果是一些脾脏肿瘤而引起的脾脏肿大现象,这点要特别的注意,为了预防肿瘤细胞的转移,导致病情的恶化出现,要及时的对已经肿大的脾脏进行切除手术。

乙肝会发生脾脏肿大吗

在感染了乙肝病毒之后人体的肝功能出现异常,还会可能导致其他器官也受到影响,而乙肝脾脏肿大就是其中一种,有不少的乙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都出现过脾脏肿大的情况,那么乙肝脾脏肿大是怎么回事?

研究实验表明,脾脏肿大常见于慢性乙肝患者,这是乙肝发病的原因,这一类患者还会表现出肝区疼痛,肝脾质地较硬,此时可能是病情恶化的表现,极有可能有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的发生。

当乙肝患者的肝脏有纤维化发生,或者恶化成了肝硬化的时候,就会导致脾红髓窦状隙充血及门静脉压升高,一般还会引起消化道出血等,此时的乙肝患者就会出现脾脏肿大。

如果乙肝脾脏肿大是乙肝引起,还会表现出一些其他的乙肝症状,比如,乏力、食欲不振、恶习、呕吐,严重的腹泻、持续低烧等,还有黄疸以及蜘蛛痣和肝掌的出现,这都预示着病情加重,肝功能受损严重,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由此可见,乙肝肝脾肿大不容轻视,而乙肝一旦恶化成肝硬化,那么致死率也将大大上升,此时可以先进行常规检查和血液涂片、血清学检查、肝功能试验及其它各项化验,来了解病情,然后积极治疗。

脾脏肿大的并发症

1.贫血、出血点或淤斑:见于血液病性脾大,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贫血、黄疸: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败血症等。

3.肝及淋巴结肿大:见于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节病及某些传染性疾病等。

4.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5.各种类型的皮疹:多见于各种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6.水肿和腹水:见于慢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腔静脉梗阻等。

7.心脏扩大: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

脾脏肿大的预防

于脾肿大,应治疗引起脾肿大的基础疾病。很少需要做外科切脾,因为可以引发多种问题,包括容易发生严重感染。但是,某些严重情况下这些风险值得一冒:当脾脏破坏红细胞十分迅速发生了严重贫血时;当脾脏耗竭了贮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容易发生感染和出血时;当巨脾引起疼痛或压迫邻近脏器时;当巨脾的一部分出血或梗死时。相对于手术而言,放射治疗有时也选择性地用来缩小脾脏。

肝脾肿大的饮食并无特殊,足够的热量、适量的蛋白、丰富而全面的维生素、适量的纤维即可。炒菜宜清淡,少放油,少食油腻和油炸食品,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

其次,饮食结构要合理。要多食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也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会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高蛋白。蛋白质饮食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挑食对肝病是不利的。

另外,食量要恰当。肝病时消化功能减弱,食之过饱常导致消化不良,也加重肝脏负担。所以有人提出吃饭八成饱最好。暴饮暴食对肝脏、对胃肠功能都不利。

脾脏肿大的机理

一、细胞浸润

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见于: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白血病细胞浸润,各种肿瘤细胞浸润。炎性细胞浸润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往往还伴有脾脏明显充血。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部分脂质沉积症;各种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最明显。其次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中以淋巴细胞型较明显,其次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二、脾脏瘀血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贮血器官,各种原因造成的脾脏血液回流受阻,均可造成脾脏淤血性肿大。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肿瘤栓子、先天或后天的血管畸形;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或心包大量积液均可致脾脏瘀血而肿大。

三、髓外造血

脾脏是造血器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时,脾脏又恢复其造血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髓外造血导致脾脏肿大,尤以骨髓纤维化时髓外造血最明显,脾脏肿大也明显。

四、组织细胞增生

组织细胞增生症是由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尤以肝脾、淋巴结、骨髓、皮肤、胸腺等处最突出,可表现明显的脾脏肿大。

如:勒一雪症、韩*雪一柯症/慢性感染性疾病、黑热病、结缔组织病、fellty、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致脾脏组织细胞增生而发生脾脏月大。

五、纤维组织增生

由于长期慢性淤血、慢性感染、细胞浸润等病因的长期慢性刺激,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致脾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而使脾脏肿大、变硬。

六、质代谢障碍

由于脂类代谢酶缺乏或功能障碍,引起脂质代谢障碍,脂类在组织中沉积造成脾肿大。

如:高雪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脂质代谢障碍病。是由于和葡萄糖脑普酶不能把葡萄糖脑普脂转变成半乳糖脑昔脂,结果使组织细胞内大量脑普脂贮积,其中的慢性型表现巨脾。

尼曼一匹克病为脂质代谢障碍累及内脏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组织。这种病可能是由于神经磷脂酶缺乏,以致使神经磷脂贮积于肝脾及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内,致脾脏明显增大。

七、脾脏本身的肿瘤及囊性扩张

脾脏本身肿瘤及囊性扩张均较少见,有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报道。囊性扩张见于皮样囊肿、淋巴管囊肿及寄生虫囊肿(包囊虫病)。假性囊肿如:疟疾、血吸虫病等可因出血、炎症。血清性等原因引起。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脾脏肿大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吧,脾脏对我们人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器官,大家如果发现我们的脾脏发生了肿大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及时的就医,早日治疗好。

脾脏肿大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确定肝脾肿大原因和判定肝脏功能极为重要,有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化验检查已显肝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对评估肝脏损害程度及其预后也是必不可少的。

血液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和细胞形态观察对感染性疾病、白血病有诊断价值。血红蛋白、红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加,提示溶血性贫血。

2、肝功能检查: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和E抗原的检查。肝功能试验中的脑磷脂絮状试验、硫酸锌浊度试验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在心脏和肌肉组织中含量也较多,窒息缺氧后此类酶可大量释放至血流。乳酸脱氢酶在肝炎时增高,阻塞性黄疸时不增高,提示胆汁郁积的酶有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转肽酶和γ-谷酰转肽酶等,血清5′-核苷酸酶在胆道闭锁时也明显增高。

3、病原学检查:血液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可帮助确定引起感染的细菌和病毒的种类。

4、其他试验:如疑有糖代谢异常者应测定血糖及糖耐量试验。为确诊血型不合溶血病须做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游离抗体测定和抗体释放试验。血清蛋白电泳、甲种胎儿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检查可根据需要酌情选做。

骨髓检查

考虑有血液病或恶性细胞增生时应做骨髓穿刺,对诊断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疟疾等是很有价值的。

肝活组织检查

对诊断不明的肝脾肿大或疑为肿瘤者可考虑肝脾穿刺后取活体组织检查。如确诊肝原发性肿瘤或继发性肿瘤。

1、B型超声检查:超声波检查可帮助确定肝脾的大小,应用超声扫描可观察肝脏位置、形态、大小,检查横膈运动,显示肝脏与相邻器官的关系。超声波检查还可提供病因学资料。B型超声对肝囊肿、肝脓肿和肝肿瘤等肝内肿物的鉴别极有用,肝硬化、脂肪肝和淤血肝也能在超声图像下区别。胆囊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胆总管囊肿的存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脾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腹肌紧张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小。利用超声检查判断脾大较触诊更敏感和正确,并可显示内部结构,可区别于血性脾肿大、淋巴肉芽肿、脾的原发性肿瘤和脾被膜下血肿等。

2、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也可用于肝脾肿大的诊断,胶体99mTc用于了解肝脏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探测肝内有无占位病变。脾脏可与肝同时显影,脾功能正常时,脾影较肝右叶淡,脾功能亢进时,脾影可浓于肝影,对脾内占位病变和浸润病变的诊断,也很有用。

脾脏肿大的病因

1、就是由于免疫反应而导致的反应性肿脾大

常见的疾病有亚急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Felty综合征等。

2、红细胞破坏所致反应性肿脾大

常见的疾病有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重型地中海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血液透析性脾肿大等。

脾脏肿大应如何分度

脾脏肿大分度

轻——肋下2cm内

中——2cm至脐水平线

重——脐水平线以下,超过正中线

脾脏肿大常见病因

引起脾脏肿大的原因,以慢性、急性反复发作的感染为多见。急性感染,可见于急 性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此类脾脏肿大以轻 度至中度肿大为主,多数伴有压痛,感染控制后短期内一般可恢复正常。慢性感染 的疾病,包括血吸虫病、感性性心内膜炎、梅毒、结核病等,此类脾肿大可呈中度 至重度,质地坚硬,多有久居流行病区史,一般治疗后不易恢复正常,特别是反复 发作的感染,可引起脾脏的显著肿大。

当出现脾肿大并伴有其它症状时,要仔细观察后再下结论。如伴有发热时,且热型 为长期间歇型或驰张热型,可考虑为急性血吸虫病。如果出现脾脏肿大,伴发热、 贫血和出血倾向时,多考虑急生白血病。若伴不规则的周期性发热且淋巴结和肝脏 肿大的患者,多考虑为何杰金病。脾肿大伴发黄疸,考虑是否为溶血性贫血或病毒 性肝炎。如果同时出现贫血、胸骨后压痛,皮肤粘膜有出血现象时,可能为白血病 或造血系统疾病。如脾肿大明显,多昌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脾脏肿大的治疗

脾脏是一个贮存血液的器官,由白髓和红髓两部分组成,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是T细胞的主要分布区,起免疫作用,红髓由脾窦和脾索组成,有大量的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起血液过滤和清除异物的功能。血液中的血细胞主要通过脾索-血窦间的基膜小孔,才进入血窦,到达脾静脉。这些其膜小孔直径仅2-3um,而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有径为7-12um,故血细胞必须在极度变形的条件下才能通过,而肝硬化患者的血细胞变形性能很差,常无法通过,长期阻滞在脾索而被巨噬细胞所破坏。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由于大量的血细胞在肿大的脾脏中停留而被巨噬细胞所破坏,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减少的脾功能亢进表现。

脾亢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切除和脾动脉栓塞治疗两种方法。手术切除是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好,但术后失去脾脏的贮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机体一旦感染,难以控制。脾动脉栓塞具有既保留脾脏的贮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又解决了脾功能亢进问题的优势。它是通过对部分脾动脉栓塞,使被栓塞的部分脾脏组织因缺血坏死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正常脾脏大小为多少

一般认为生理脾长10~12cm,宽6~8cm,厚3~4cm,重110~200g。正常脾脏超声测量值 脾厚:3.5cm,长:10mm,宽:6cm,脾静脉小于0.8cm,脾脏长度正常值范围为8-12cm;脾的厚度正常值不超过4cm。

引起脾脏肿大的原因,以慢性、急性反复发作的感染为多见。急性感染,可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此类脾脏肿大以轻 度至中度肿大为主,多数伴有压痛,感染控制后短期内一般可恢复正常。慢性感染的疾病,包括血吸虫病、感性性心内膜炎、梅毒、结核病等,此类脾肿大可呈中度至重度,质地坚硬,多有久居流行病区史,一般治疗后不易恢复正常,特别是反复发作的感染,可引起脾脏的显著肿大。

当出现脾肿大并伴有其它症状时,要仔细观察后再下结论。如伴有发热时,且热型 为长期间歇型或驰张热型,可考虑为急性血吸虫病。如果出现脾脏肿大,伴发热、 贫血和出血倾向时,多考虑急生白血病。若伴不规则的周期性发热且淋巴结和肝脏 肿大的患者,多考虑为何杰金病。脾肿大伴发黄疸,考虑是否为溶血性贫血或病毒 性肝炎。如果同时出现贫血、胸骨后压痛,皮肤粘膜有出血现象时,可能为白血病 或造血系统疾病。如脾肿大明显,多昌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上面的内容就是对正常脾脏大小为多少这个问题做出的有关介绍了,相信您在阅读之后已经有所了解了。脾脏肿大的原因多是因为患上了急性或是慢性感染,并伴有疼痛感,所以大家平时要多了解一下脾脏不好的症状,如果发现自己有不舒适的地方,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避免拖延病情,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害。

如何自我诊断酒精肝

临床诊断酒精性脂肪肝选用CT平扫,正常人肝CT值因个体差异可有较大差异,但总是高于脾脏的CT值,且脾脏的CT值相对恒定,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所以诊断标准一般参照脾脏的CT值。如果肝、脾密度比值小于1或肝脏的CT值低于脾即可诊断为脂肪肝,二者的比值可作为衡量酒精性脂肪肝的参考标准或随访疗效的依据。那么酒精肝要如何诊断。

酒精肝发病前往往有近期内较集中地大量饮酒史,有明显地腹胀、全身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泻、恶心呕吐、腹痛、体重减轻、部分病人有发热、白细胞增多,酷似细菌性感染。

一、症状

酒精性肝炎发病前往往有近期内较集中地大量饮酒史,有明显地腹胀、全身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泻、恶心呕吐、腹痛、体重减轻、部分病人有发热、白细胞增多(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增多),酷似细菌性感染。Lischner分析169例酒精性肝炎中食欲不振77%、恶心呕吐55%、腹痛46%、体重减轻43%。

二、体征

以黄疸、肝肿大和压痛为特点,少数有脾脏肿大、面色灰暗、腹水、浮肿、蜘蛛痣等。有肝功能不全时腹水明显,有的出现神经精神症状。Lischner报告中的169例中,肝肿大81%、黄疸77%、腹水59%、发热56%、营养不良55%、上消化道出血22%、食管静脉曲张12%、精神症状10%。中日友好医院24例中,肝肿大58%、酒徒面容50%,肝掌46%、消瘦46%、蜘蛛痣38%、黄疸33%、脾脏肿大21%、腹水12.5%,食管静脉曲张1例,食管静脉显露2例,发热1例38.1摄氏度。文献报告多数发热病人住院后随着停酒,发热也于数天内恢复正常,但个别病人发热可达4周。至于病理改变的轻、中、重程度与临床的关系,本组24例从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ALT、AST、ALP、GGT值上升(轻度酒精性肝炎为43%-72%;中度60%-80%;重度100%上升),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临床征象:乏力、肝区痛、性功能减退、阳痿、肝肿大(轻度酒精性肝炎有36%-71%肝肿大、中度2/3肝肿大、重度全部肝肿大)也可供参考。

酒精肝是比较严重的疾病,酒精肝的出现对患者来说危害很大。然而酒精肝的注意事项很多的人是不了解的,生活中人们要注意酒精肝的治疗方法。

酒精肝早期的症状有哪些呢

脾脏肿大与酒精肝有关吗,酒精肝有什么症状呢,脾脏肿大是酒精肝的症状吗,其中又有哪些细节要注意的?请阅读以下文章的详细解析。很多男性朋友更容易患上酒精肝,这跟男性嗜酒有很大关系。专家介绍说,如果得了这种病,一定要及时的去正规的专业医院接受治疗,不要延误治疗,否则只会遭受更多的痛苦。哪么,酒精肝早期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呢?我们请专家来介绍一下。

酒精肝病常见的症状为:

① 由于脂肪浸润而引起肝脏肿大及压痛。

② 由于肝细胞坏死而出现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

③ 门脉高压及合并症,表现脾脏肿大、食管静脉曲张及腹水等。

④其他症状,如蜘蛛痣、肝掌等。

脾脏肿大的病因

一、感染性

(一)急性感染

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

(二)慢性感染

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

二、非感染性

(一)淤血

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Judd-Chiari综合征,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

(二)血液病

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病、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

(三)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ill病)Felty病等。

(四)组织细胞增生症

如勒一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一薛一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

(五)脂质沉积症

如高雪病、尼曼一匹克病。

(六)脾脏肿瘤与脾囊肿

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伯包虫病人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相关推荐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什么病,严重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轻、中度血小板减少可无出血表现,重度血小板减少常有皮肤、黏膜瘀点、紫癜、瘀斑、鼻出血、口腔血疱等。严重者会发生颅内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其症状表现主要有皮肤粘膜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亦可有牙龈、口腔粘膜出血,血泡,鼻衄,女性常有月经量多;反复出血时可有贫血;慢性型可有脾脏肿大。 建议由以上症状的患者及时去医院进行就医,最好选择效果比较好的中医院进行治疗

脾脏大是怎么回事

在一般情况下脾肿大和肝肿大有一定的关系,轻度脾肿大是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白血病,急性感染等,而重度脾肿大和寄生虫感染,性感染,严重溶向等有关。脾肿大会随着癌细胞的入侵,血液郁积等出现增大的现象。脾肿大是一种很重要的病理症状。脾肿大后还会出现贫血,瘀斑,肝及淋巴结肿大,肝病肝掌和蜘蛛疲等,还会出现各种类型的皮疹。 01引起脾肿大的原因有很多,所以我们在出现脾肿大时候要结合患病者的其他症状来寻找原发病。然后直对原发病进行治疗由于脾脏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失去脾脏之后就会很容易受到荚膜菌的入侵而引起全身严重

肝纤维化如果不治疗,会有哪些严重后果

如果不治疗,肝纤维化将会失去逆转的机会,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生肝衰竭、肝硬化,甚至肝癌。期间可能发生脾脏肿大、腹水、消化道出血(例如呕吐鲜血或咖啡色样物质、解黑色大便)、严重感染、昏迷、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鼻甲肥大中医治疗

肺脾气虚 表现:鼻粘膜及鼻甲肿胀,色淡或淡红,交替性鼻塞,时轻时重,流稀涕,遇寒加重,头部微胀不适.偏于肺气虚者,兼见咳嗽痰稀,气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偏于脾气虚者,兼见食欲欠佳,大便时稀,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①碧云散或鱼脑石散吹鼻,每天3~4次。 ②鹅不食草(95%),樟脑(5%),研末和匀,瓶装密封.用时以薄绢包裹,温熨囟前。 ③用鼻通软膏或滴鼻净滴鼻,每日2~3次。

脾大有哪些表现

1.脾脏肿大的程度 脾脏肿大的程度与疾病有关。 (1)轻度脾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早期血吸虫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霍奇金病,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火,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中等度脾大: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维生素D缺乏病,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匹克病等。 (3)极

脾脏肿大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合理膳食调配。 2、根据病情询问医生,制定饮食标准。 预防保健 多数脾肿大的病人需要治疗其原发疾病,而不是切除脾脏.由于失去脾脏患者对荚膜菌(例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所致的严重的全身感染的易感性较高,脾切除和放射疗法的适应证必须严格控制。 (1) 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 (2)郁血性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 (3)增生性脾大。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

脾脏肿大的病因有六种

1、就是由于免疫反应而导致的反应性肿脾大 常见的疾病有亚急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Felty综合征等。 2、红细胞破坏所致反应性肿脾大 常见的疾病有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重型地中海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血液透析性脾肿大等。 3、充血性脾肿大 我们常见的疾病就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状,还有就是由于各种的原因引起的心衰竭或者是心包中有大量的积液。 4、骨髓增生性脾肿大 常见的疾病有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髓样化生、骨髓纤维化等。 5、浸润性脾肿大 常见的疾病有结节病(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淀粉样

骨髓纤维化症状 骨髓纤维化好发65岁以上

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骨髓慢性增生性疾病,好发于65岁以上的年长者,因骨髓中发生基因突变,使得增生的纤维细胞取代了原本的造血组织,需藉由脾脏担任造血功能,进而引起脾脏肿大,这也是最常见的病征。

鼻甲肥大中医治疗

肺脾气虚 表现:鼻粘膜及鼻甲肿胀,色淡或淡红,交替性鼻塞,时轻时重,流稀涕,遇寒加重,头部微胀不适.偏于肺气虚者,兼见咳嗽痰稀,气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偏于脾气虚者,兼见食欲欠佳,大便时稀,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中成药: ①碧云散或鱼脑石散吹鼻,每天3~4次。 ②鹅不食草(95%),樟脑(5%),研末和匀,瓶装密封.用时以薄绢包裹,温熨囟前。 ③用鼻通软膏或滴鼻净滴鼻,每日2~3次。

正常脾脏大小为多少

一般来讲我国成年人脾脏大致有巴掌那么大,大小约为125×75×50立方毫米,长约10cm~12cm,宽6cm~8cm,厚3cm~4cm,重110g~200g,平均重量约为150克,但也可受性别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具体如下: 1.成年男性脾脏正常大小为:长平均13.86cm,宽8.64cm,厚3.07cm。 2.成年女性脾脏正常大小为:脾长平均13.09cm,宽8.02cm,厚3.05cm。 脾脏由几条韧带将“悬挂”在上腹部,一般来讲正常情况下基本是摸不到脾脏的,但如果机体处于仰卧或右侧卧位时能触摸到脾脏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