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研究发现急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急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发表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老龄、男性、入院时的低收缩压、c—反应蛋白升高以及肾功能不全都是急性心力衰竭(ahf)的独立危险因素。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的veli-pekka harjola医生及其同事们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受试的620名患者都因急性心力衰竭入院,平均年龄75.1岁,半数为男性。这项名为芬兰急性心衰研究的项目是第一次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标准定义并观察连续心力衰竭的患者,不同于以往采用的欧洲心衰调查定义。

该研究中约一半的受试者患者为新发心衰,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充血和肺水肿是,发生率分别为63.5%和26.3%。三分之二的患者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45%,其中半数的患者储备收缩功能尚存。在出院的时,86%的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而76%的患者服用ace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为期12个月的随访中,发现总的全因死亡率为27.4%,并且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组为33.5%,高于新发心衰组。

对研究结果进一步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老龄、男性、入院低收缩压、血肌酐升高等都是ahf的独立预后因素。

另外研究人员指出,对于ahf更好的理解可有助于设计出临床试验方法,以改善ahf患者预后的,但本试验仅仅是将ahf作为一个对立的实体进行的研究,下一步研究还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

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哪些

心律失常

变异型心绞痛易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突然闭塞,心肌缺血及血流再灌注后形成复极不一致的折返和心肌电不稳定。缺血时间越长,ST段抬高越明显,越易发生心律失常。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原因有大量吸烟,酗酒及感染等。因冠脉痉挛多发生于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所以应积极预防危险因素,如:戒烟、降脂、降血压、降血糖等。冠脉痉挛不仅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而且可发生心肌梗死导致猝死,临床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普通心电图有时很难捕捉到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监护多能提供心律失常的证据。因此对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初期要严密监测心电情况,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及早处理,防止猝死的发生。

心肌梗死

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呈突发性,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特征性心电图动态衍变及血清酶的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或继往无心绞痛,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

心力衰竭

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心脏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

心血管疾病有什么检查项目

心血管疾病检查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判断中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可选择的检测类别有: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检测、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检测、心力衰竭和心脏功能检测。

冠脉疾病的危险因素检测——血脂组合 除常用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四项外,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增加测定载脂蛋白AI(ApoAl)、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HDL-C代表HDL携带胆固醇的代谢状态,而ApoAl反映HDL的颗粒数,二者不能相互替代。Lp(a)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A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Lp(a)水平高的患者,大多呈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密切相关。

同型半胱氨酸(HCY) HCY水平升高与遗传因素和营养因素有关。现认为HCY反应性的增高是引起血管壁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和死亡增高有关,目前国内外逐渐把它作为心血管疾病临床常规检查指标。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hs-CRP是用高灵敏度的方法检测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大量研究证实,hs-CRP可能是比LDL-C更有效的独立的心血管疾病预测指标。个体hs-CRP的观测值应取两次(最好间隔2周)检测的平均值。hs-CRP可对表观健康的人群预示未来发生脉管综合征的可能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则是预后指标。心肌梗死后的hs-CRP水平预示未来冠心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和梗死面积无关。

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检测——对于急诊胸部不适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目前临床多根据症状、心电图结合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CK)、CK-MB质量浓度(CK-MBmass)、肌红蛋白(Mb/Myo)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T等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这些标志物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心肌梗死发作后释放入血,若在血中发现这些物质水平升高则表明有心肌损伤存在。

心肌肌钙蛋白(cTn) cTn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坏死时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分层中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正取代CK-MB成为“金标准”。cTn特别有利于诊断迟到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UAP)、心肌炎的一过性损伤。

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 目前多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酶活性,特异性差,干扰多,有条件的实验室建议测定CK-MB质量浓度。CK-MB质量浓度检测值至少有2次超过特定的参考值范围上限(第88百分位值)说明存在心肌损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动态监测及疗效观察。

肌酸激酶(CK) 急性心肌梗死时总CK活性升高显著,约在梗死后4~6h升高,24h达峰值,如无并发症3~4日恢复正常。

肌红蛋白(Mb/Myo) 肌红蛋白是目前较好的早期标志物,该指标灵敏度高,峰值早,与心电图结合能提高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有效率,肌红蛋白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梗死,但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是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很好的指标,有助于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观察有无再梗死或梗死再扩展,如频繁出现增高,提示原有梗死仍在延续,是溶栓治疗中判断有无再灌注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评价心脏功能的检测——脑钠肽(BNP)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BNP是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和评价心脏功能的最佳心肌标志物,尤其可鉴别诊断心源性还是肺源性心力衰竭,BNP不高特别有助于排除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诊断。国内外研究资料和本实验室研究资料显示,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随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是评价心功能的敏感指标,是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一年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但检测BNP并不是诊断心力衰竭的必要条件,不能替代目前常用的各种辅助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

内皮素(ET) 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血管活性肽,对心血管起主要作用的是ET-1,可引起血管收缩,尤以冠状动脉最为敏感,研究显示:ET-1在心力衰竭患者明显升高,其增高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指标选择示例:

HCY:对于那些血脂正常,胆固醇又不高的人群;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家族史人群;有早期(<50岁)冠心病、脑血管和或外周血管病症状的人群,应进行血浆HCY检测以预测冠脉疾病风险。

cTn:对非ST段抬高的疑似ACS的患者应进行cTn的测定。如就诊时检测为阴性,则应于6~9h和12~24h内再次采血,动态检测cTn。如果检测值超过参考范围上限(第99百分位值),预示存在心血管事件的危险。进行心肌损伤诊断时,如果没有条件检测cTn,可以检测CK-MB和CK。

BNP:对有相应的临床症状、疑为心力衰竭的患者,有助于确立心力衰竭的诊断。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老年人心力衰竭应该如何预防

一级预防

是指控制危险因素而而从根本上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主要包括全人群策略和高危对象的个体策略,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应从儿童时期即开始,为全面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二级预防

对老年人坚持定期体检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其对患者系统治疗,可减少患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

主要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的病死率和病死率,积极开展康复医疗、心理医疗,家庭医疗护理,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病残,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尤其是收缩压)、糖尿病、超重、左室肥厚、心脏扩大、高龄、冠心病、心脏杂音等。冠心病、高血压或心瓣膜病的病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程度变化较大,主要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心脏的符合影响不同有关。Framingham研究中, 50%~60%的心力衰竭发生在有以上危险因素的病人中。因此,认为有高危因素的人应做无创性心功能,评价以了解有无心功能受损。

造影剂肾病是怎么回事

常用的造影剂均为高渗性,在体内以原形由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吸收,脱水时该药在肾内浓度增高,可致肾损害而发生急性肾衰。以下是易造成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1)原有肾功能不全。

(2)伴有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有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年龄超过50岁,有心血管并发症及肾功能不全者危险性大。

(3)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者为明显危险因素。

(4)肾病综合征。

(5)肝硬化伴肾功能损害。

(6)血容量减少或脱水:狗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在脱水状态下,造影剂可引起肾内血管显著收缩。

(7)多发性骨髓瘤: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可引起急性肾衰,曾一度认为多发性骨髓瘤者静脉内注射造影剂为反指征。但在一组回顾性多发性骨髓瘤接受造影剂后的观察中发现CAN发生率仅为0.6%~1.25%。因此临床若需要,仔细监测,补充容量后仍可进行。

(8)同时应用其他的肾毒性药物。

(9)短期内接受多种放射性造影剂者。

(10)造影剂的剂量:剂量越大,肾损害增加,当剂量>30ml时,造影时平均血压小于13.3 kPa(100mmHg)则危险性增加。

(11)高血钙。

肥胖引起闭经吗

1. 经许多研究证实了脂肪分布和健康的关系。上身性肥胖(以腹部肥胖为主)者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加,同时死亡率亦明显增加。下身性肥胖(以臀部和大腿肥胖为主)患上述疾病的危险相对较低。

2. 肥胖是引起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周围动脉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肥胖也能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肌病并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3. 肥胖者易患糖尿病。常表现为对葡萄糖的不耐受,对胰岛素的抵抗性。

4. 极度肥胖者肺功能可能发生异常,表现为明显的储备容积减少和动脉氧饱和度降低。肥胖病人最严重的肺部问题是梗阻性睡眠呼吸暂停和肥胖性低通气量综合征。

5. 肥胖妇女常月经不调,男性的游离睾丸酮浓度也可能下降。一项研究发现43%有月经失调的妇女是超重者。而且肥胖妇女闭经也较早。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

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

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

心律失常常是临床上难以处理的问题,也是患者严重的危险之一。关于心律失常的原因和处理,尤其关于威胁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已经和正在进行许多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鉴于快速心律失常在患者无任何症状之前,可能导致心脏性猝死,因此,识别哪些有高危的患者,即使没有任何症状,是极为紧要的。心脏性猝死是能被防止的。尽早地识别高危患者并把他们转至有条件的医院和请心电生理医师会诊有助于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有关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已有大量文献发表。上海杨浦区中医医院心内科张书富

一、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关于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 death,SCD)的定义曾有不同意见,但都包含了下列要点:由于心脏原因,在急性症状出现之后1h内骤然意识丧失,引起的意外的自然的死亡。

二、发生率

心脏性猝死在美国估计每年30~40万人,占所有心脏性死亡中的50%以上,美国的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10万人口中84~200例;在欧洲国家约为10万人口中20~159例。男性的SCD发生率高于女性。我国关于SCD的发生率虽尚缺乏准确统计数字,但由冠心病的发生率约为美国的50%左右,而人口总数是美国的6倍,估计SCD的绝对数字很大。

三、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

以前有过心脏骤停的幸存者,以前有过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以前发生过心肌梗死,冠心病,有心脏骤停的家族史,任何原因引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有室性早搏,心室肥厚,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长QT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以及Brugada综合征。

原因不明的晕厥,虽然不被列为危险因素,但它是心脏性淬死的一个警告信号,尤其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总的说来,单个危险因素若与其它危险因素相结合,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更大。

1.心脏骤停幸存者 SCD的最高危险是先前有过心脏骤停事件,因为心脏骤停幸存者中50% 在1年内将再次发生心脏骤停事件。但是,医院外 发生的心脏骤停患者,仅有1%~20%能够幸存,因此识别其它的危险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2 .以前有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病史 Myerburg等(1993,1997),Kannel等(1975),Goldstein等(1985),Bigger等(1984),Ruberman等(1981),Echt等(1991)以及不少其他学者,曾已报道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幸存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的危险很高,而伴随复发的是20%~41%的病死率,即使患者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室性心动过速若伴有减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则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在20%~50%之间,取决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伴随的情况。

3.陈旧性心肌梗死 虽然在任何国家,心脏性猝死是冠心病的第一临床表现,约占所有发生心脏性猝死者中的20%~50%,而在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75%可发现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作为单一的危险因素,使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增加5%,而当与降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或复杂的室性早搏相结合,使心脏猝死的危险性增加10%~15%(Futterman等,1997;Demirovic等,1984;Bigger等,1984;Echt等,1991;Shen等,1991;Moss等,1996)。在心脏性猝死受害者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如此之高,促使研究者在心肌梗死后患者以及其它临床表现的冠心病患者中,竭力寻找预测方法。

4.冠心病 心脏性猝死受害者的尸检表明,90%的心脏性猝死者有冠心病(Myerburg等, 1997;Demirovic等,1994;Kannel等,1975)。50%以上的心脏性猝死者生前没有冠心病的任何临床表现(Moss等,1996;Friedlander等,1998)。许多研究表明,多达20%~50%的心脏病患者的第一个临床表现便是心脏性猝死(Futterman等,1997;de Vreede等,1997;Shen等,1991)。

5.心脏性猝死的家族史 多年来不少研究者认为家族史在心脏性猝死上扮演重要角色。最近

(Friedlander等,1998)一个试验家族史假说的研究表明,心脏性猝死者的第一代亲属具有50%较高的危险发生心肌梗死或原发性心脏骤停。还需要专门为心脏性猝死的研究。

6.左心室射血分数 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以及心脏性猝死由于其它原因所引起的患者而言,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是最有力的一个预测因子。射血分数≤0.30是SCD最明显的危险因素,但它的特异性较低,因为大多数研究均显示50%以上的SCD受害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0.30(G01dman等1993)。Doval等(1994,1996)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左心室射血分数≤0.40的患者平均2.4年的随访期中,13%~19%的患者发生SCD。

7.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博 频发的和/或复杂的室性早搏是心肌梗死后患者发生SCD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频发室性早搏的定义是动态心电图上室性早搏每小时≥10个,复杂的室性早搏是指成对出现的室性早搏和/或连续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亦即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未使患者发生血流动力学状态恶化)。Ruberman等(1991)的一个研究表明,在5年的随访期中保持有复杂的室性早搏的患者,由于SCD的死亡率增加6%~25%。抗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CAST)的目的是在心肌梗死后患者中,抑制有轻微症状或无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否能减低心律失常性猝死。这个研究发现,在10个月的随访期内,2个药物治疗组(氟卡尼和英卡尼)的总病死率是6%,而这些死亡病例中的66%是心律失常引起的(Echt等,NEnglJMed,1991,324:781-788)。药物治疗组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

8.心室肥厚和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肥厚是SCD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Framingham研究表明,左心室肥厚存在于19%的SCD受害者中(Gordon等,JAMA,1971)。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SCD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Goodwin(1982)的25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随访平均6年,由于SCD的病死率是14%。Shah等(1974)报道另一组19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SCD的发生率为15%。肥厚型心肌病是35岁以下的运动员最常见的SCD的原因,而在35岁以上的运动员中,缺血性心脏病是SCD最常见的原因。

9.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力衰竭近年的文献报道,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群的死亡中,高达47%是由于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并且SCD的危险随着左心室功能恶化而增高(Myerburg等,1997; Middlekauf等,1993;Stevenson等,1993)。在心功能II-IV级(NYHA)的患者中,原因不明的晕厥可以可靠地预测SCD(Middlekauf等,1993)。有过心力衰竭的另外一些研究正在进行,包括心力衰竭中的心脏性猝死试验(Sudden Cardiac Death ln Heart Failure Trial,SCD-HEFT),这个试验的目的是为发现何种治疗方法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明显地降低病死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1997)。

10.急性心力衰竭由任何原因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如果未能恰当的治 疗,会导致SCD,或由于循环衰竭,或由于继发性心律失常(Myerburg等,1997)。

11. QT间期延长原发性长QT综合征是一个遗传性疾病,可引起不明原因的晕厥、抽搐和心脏性猝死(Schwart2等,1997;Smith等,1980;Carson等,1993)。有两个先天性遗传形式,一是 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1975年首次报道,临床特征是耳聋和QT延长,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另一种称为Ward-Romano综合征,1964年首次报告,其临床特征是QT间期延长而听觉正常,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这两型先天性长QT综合征也可以在同一家族中出现。有些患者在一生中从无症状,而另一些患者易于产生症状和可致命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中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Smith等,1980)。39%的长QT综合征患者的家庭成员中1个也被发现有此疾病,而60%的长QT综合征患者有阳性的心脏骤停病史或长QT综合征的家族史。另一型长QT综合征是由于某些药物(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治疗精神病的药物)、电解质平衡紊乱、低温、毒性物质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所引起的,可称为获得性长QT综合征。如果能够发现基础病因并予以纠正,可以避免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猝死。

12.致心律失常性有心室发育不良致心律失常性有心室发育不良(arrhythmngenic rightventriculardysplasia,ARVD)的特点是右心室心肌组织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换,临床上易发生猝死(Dalar等,1994)。许多患者发生淬死之前没有任何症状,往往由尸检结果作出诊断(Corrado等,1997fFurlanello等,1989)。ARVD最常见于健康的青年运动员,也有家族性倾向,虽然ARVD可见于不同年龄的患者。Corrado等(1997)的一个尸检研究发现,尸检诊断为ARVr)的患者中,有29%的第一临床表现是猝死。另外71%的患者,生前有心悸症状,26%在发生心脏骤停事件之前,至少曾有过一次原因不明的晕颁发作。

13.Brugada综合征 1992年发现在心脏结构正常,心电图以右束支阻滞伴Vl-V2导联的ST段拾高为特征,有晕厥发作或淬死的一个新综合征(Brugada P,Brugada J.J Am CollCardiol,1992),目前已被广泛称为Brugada综合征。这个综合征普遍存在。其发病率难以估计。在东南亚国家发现的较多,当地人称之为"睡眠中的死亡"。泰国和老挝地区,这个综合征每年引起4~10例/10000人口猝死。我国也有此综合征的散发病例报道。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根据是幸存的心脏骤停病史,典型的STvl~v3拾高,伴有或不伴有右束支阻滞和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作。不过,这个综合征有隐匿或间歇的形式,使得在一些患者诊断困难。Brugada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的基因决定的病症,已确定了3种不同的突变。所有这3种突变影响了基因SCN5A决定的钠通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最近的资料提示仅右心室外膜失去动作电位平台期,而心内膜动作电位平台仍然存在,是构成本综合征在所见的ST段抬高的基础。这种存在于右心室内膜和外膜的电不均质性,导致短配对间期的过早搏动、通过2相折返机制,促使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生。目前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唯一有效的防止猝死的治疗措施。

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及分类

心力衰竭的原因

1、基本病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2、诱发因素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心脏负荷加大,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不当活动及情绪,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及分类

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

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如下,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心脏负荷加大以及药物作用。

心力衰竭的原因

1、基本病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2、诱发因素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心脏负荷加大,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不当活动及情绪,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的分类

1.急性心力衰竭

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或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

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

心绞痛的并发症是什么呢

1、心律失常变异型心绞痛易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突然闭塞,心肌缺血及血流再灌注后形成复极不一致的折返和心肌电不稳定。缺血时间越长,ST段抬高越明显,越易发生心律失常。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原因有大量吸烟,酗酒及感染等。因冠脉痉挛多发生于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所以应积极预防危险因素,如:戒烟、降脂、降血压、降血糖等。冠脉痉挛不仅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而且可发生心肌梗死导致猝死,临床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普通心电图有时很难捕捉到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监护多能提供心律失常的证据。因此对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初期要严密监测心电情况,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及早处理,防止猝死的发生。2、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呈突发性,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特征性心电图动态衍变及血清酶的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3、心力衰竭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心脏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呼吸困难,初起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终而演变为休息时呼吸困难,只能端坐呼吸。

高血压性心脏损害

什么叫高血压性心脏损害?

血压长期升高往往累及心脏,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叫高血压心脏损害。

首先,早期出现左心室肥厚,使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因此,高血压一旦出现左心室肥厚,应及早进行抗高血压病的治疗,使肥厚的心肌得以逆转。

另外,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病率比血压正常者高两倍,若高血压同时伴有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吸烟等则冠心病发病率更高。

同时研究证明高血压与心力衰竭密切相关,70%的左心衰竭由高血压所致;另外,随血压的升高,左心衰竭的发生也明显增多。血压急性升高或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血压较高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心力衰竭。

高血压是致使心脏损害的重要因素

高血压所致的左心室肥厚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系,但有些血压显著升高者,不一定会出现左心室肥厚。高血压可致不同类型的心室肥厚,因此,认为左室肥厚的致病因素并非单一,一些心身因素及体力活动较多等也与左心室肥厚有关。

血容量过多是造成心脏损害的因素

血容量过多及神经内分泌激素等因素也参与左心室肥厚。心室肥厚发生后,心肌缺血,心脏舒张功能下降等共同作用,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高血压时外周阻力明显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同时心肌肥大,供血相对不足均可致心功能严重损害出现心力衰竭

高血压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并存

高血压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并存。究其原因:过高的压力通过影响血管壁内膜细胞的结构及功能,使内膜通透性增加,管壁增厚,若同时伴有高脂血症,脂质沉积于动脉壁则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

高尿酸对身体的影响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56%,在校正多种已知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后,高尿酸是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但是否可作为直接或间接指标还有待研究。小样本临床研究也发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另外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多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肾脏损害以及痛风,其中很多又可间接作用于心血管疾病。

相关推荐

高血压对心脏的影响有哪一些

一、影响 高血压对心脏有何影响 心脏是维持血压的重要器官,而血压长期升高又会损害心脏,导致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早期主要使心脏发生肥厚,晚期出现心力衰竭与心率失常。同时高血压又常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发,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机率是血压正常者的两倍。 二、危险因素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血压是左心室肥厚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左心室肥厚早期无明显症状,主要根据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超速计算机断层及磁共振等检查进行诊断,目前最常用的为超声心动图诊断。高血压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可

缺血性心肌病如何治疗好得比较快

1.减轻或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压升高、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超重、有患冠心病的家族史以及男性,其中除家族史和性别外,其他危险因素都可以治疗或预防。 2.改善心肌缺血:对于有心绞痛发作或心电图有缺血改变而血压无明显降低者,可考虑应用血管扩张药改善心肌缺血。 3.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应重点纠正呼吸困难、外周水肿和防治原发病,防止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改善活动耐受性,提高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4.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的处理: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的主要病理改变

冠状动脉检查结果是冠心病严重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冠心病患者平常要比普

心衰者警惕拂晓时分

拂晓时分,黎明即将来临,大多数人也将迎来新一天的光明,但对那些心力衰竭症患者来说,这些时刻却是最危险的。拂晓时分,黎明即将来临,大多数人也将迎来新一天的光明,但对那些心力衰竭症患者来说,这些时刻却是最危险的。最近一项医学研究表明,一天中,严重心力衰竭者最容易在拂晓时分死去,而午夜对男性患者来说也是一道坎。 这项研究是由巴西心脏研究所医师若泽·法布里领导进行的,他于13日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了这项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选择了308名男子和200名女子作为研究样本。他们都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年龄在14到

专家表示高血压是冠心病危险因素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给心肌供血的动脉叫做冠状动脉,任何因素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导致供血不足,都可以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冠心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管腔内粥样斑块引起管腔狭窄,甚至导致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里为何会形成粥样斑块?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血脂沉积在内皮下,逐渐形成斑块,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冠心病可分为慢性和急性两大类。慢性冠心病主要是指稳定型心绞痛,斑块缓慢进展,管腔阻塞达一定程度时引起心肌缺血,当血液不能满足心肌需要时,就会因心肌缺血而产生心

如何预防心衰的发生

心衰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心衰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心衰是所有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所有的心脏病到最后都会出现心力衰竭,并且心衰患者死亡率很高,25%的新发心衰患者在1年内死亡,且常反复入院治疗。因此,预防心衰发生对保护患者生命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严格遵守“戒烟、减肥、经常锻炼和多吃蔬菜”这四个习惯,可以使男女心脏衰竭危险分别降低81%和69%。 1、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绪紧张,激动,大喜,大悲等将给病人蒙上一层阴影.因上述情况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大量分泌

心力衰竭后果是什么

当心力衰竭这个疾病出现之后人们的生活就过得非常的提心吊胆,因为这个心力衰竭疾病会给人带来严重的危害,心力衰竭疾病不好好控制的话还会诱发我们不知道的后果,很多人一边治疗,一边担心心力衰竭疾病会加重,这样下来人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无法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当心力衰竭出现之后人的精神一下子就会突然的病危,那么这个心力衰竭的后果到底有哪些呢? 慢性心力衰竭的出现,会导致患者的肝脏,会长期的处于淤血和缺氧的状态,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干细胞萎缩、肝结缔组织增生,从而还会出现肝硬化、脾大及大量腹水等,而腹水压力就会进一步恶化

失眠症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

研究人员选取了近5.43万名年龄在20~89岁的志愿者,对他们的失眠症状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研究之初,所有参与者都未患心力衰竭。在为期11年的追踪随访中,共有1412人被诊断为心力衰竭。与不存在失眠症状的人相比,同时拥有3个或更多失眠症状的人患上心力衰竭的风险高出3倍。 发表在《欧洲心脏病期刊》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失眠之所以与心力衰竭之间存在关联,可能是因为失眠会激活人体内对心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应激反应。这提示,心脏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难以入睡、易醒等不良睡眠,因为良好的睡眠或许可以预防

心力衰竭如何护理

1. 心力衰竭病人要限制盐的摄入,强调低盐饮食,防止水在体内潴留,导致浮肿和心脏负担加重。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为宜。注意少量多餐,因进食过饱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2. 冠状动脉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和肥胖者宜用低脂及低胆固醇饮食。严禁烟酒和刺激性食物。控制水份。 3. 要经常注意心律和心率的变化。对正常窦性心律病人,用测脉率即可;如有心房颤动的病人,可通过听诊器来测量心率。发觉病情有异常变化,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4. 心力衰竭病人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要节欲或避孕,病情严重者

轻度冠心病到底能治好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