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经和补脾经的区别 小儿推拿补脾经的作用
清脾经和补脾经的区别 小儿推拿补脾经的作用
脾是后天之本,补脾经可以补虚扶弱,健脾和胃,清热利湿,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改变面色等。
儿童泄泻怎么办 脾胃虚弱所致泄泻推拿手法
小儿若是脾胃虚弱导致的泄泻,可选择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各1分钟,摩腹(逆时针),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各1分钟,捏脊5遍。
推拿好处:补脾经,补大肠,捏脊有助于健脾益气,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龟尾有助于温补脾胃而止泻。
小儿麻疹推拿如何治疗
麻疹前期推拿方法
治则:解肌透表。
治法:开天门(攒竹),分推坎宫,推太阳,按风门,清脾经,清胃经,清肺经,推三关,揉肺俞。
出疹期推拿方法
治则:清热解毒,透疹达邪。
治法:清肺经,清胃经,清肺经,水底捞明月,清天河,按揉二扇门,按肺俞,推天柱。
恢复期推拿方法
治则:以扶正健脾。
治法:补脾经,补胃经,补肺经,补肾经,揉上马,揉中脘,揉肺俞,揉脾,胃俞,揉足三里,捏脊。
利用推拿手法可以治疗佝偻病吗
佝偻病是婴儿时期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临床上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其中6-12个月之内的乳儿发病率较高。推拿治疗佝偻病的原则是脾胃虚弱宜健脾和胃,肾气不足宜补肾益气。其操作方法如下:
1、脾胃虚弱
①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一侧,补脾经,运八卦,推三关,运水人土,按摩腹部,揉中脘。取俯卧位,按揉脾俞、胃俞,捏脊。
②方解: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益气补血;运八卦、揉外劳温阳助
运,理气和血;按揉脾俞、胃俞、运水入土健脾助运。
2、随症加减
易受惊惕加揉小天心,揉五指节镇惊安神;形体瘦弱加按揉足三里以调中理气;大便稀加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鸡胸,脊柱畸形可在局部加按法、拿法,以疏理筋脉。
3、肾气不足
①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一侧,补肺经,补肾经,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百会。取俯卧位,揉肾俞、脾俞,捏脊。
②方解:补肺经、推三关益气补肺;补脾经、摩腹、按揉脾俞补脾和胃;补脾经、揉肾俞、捏脊补肾培元;揉百会升提阳气以助诸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推拿法对治疗佝偻病的操作方法。其实对于这种推拿法还是建议到正规的医院推拿中心进行,因为家中可能掌握的穴位不是很准确。
补脾经作用 补脾经的正确手法
按摩者用左手握患者左手同时以拇指,食指二指掐捏住患儿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自患儿拇指推向拇指根,即为补脾经。若来回用力推之,称为清补脾经,一般操作100-500次。
清脾经和补脾经的区别
补脾经的主要功效是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的主要功效是清热利湿、化痰止呕,小儿脾胃薄弱者,多用补泻,而体壮邪实者方用清法。
小儿消化不良的推拿图解 第一步:补脾经
小儿推拿中脾经位于小儿大拇指的指腹螺纹面上,通过补脾经能够健脾胃、补气血,适用于脾胃虚弱和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进行推拿时
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的螺纹面旋转向指根方向推300次。
男人睡觉流口水推拿改善
1.患儿仰卧,以掌心在腹部作顺时针方向团摩5分钟。
2.以两手大拇指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20-50次。
3.清、补脾经:拇指桡侧罗纹面100次。
4.揉板门:手掌面大鱼际顶面300次。
5.患儿俯卧,以中指指腹按揉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各1分钟。 ⑥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各1分钟。随症加减。
脾胃虚寒型:症见流涎不止,涎液清稀,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滑。
1.基本手法中减去清脾经100次加补脾经至300次(离心为清,向心为补)
2.掐揉四横纹(位于食、中、无名、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100次。
3.揉外劳宫(此穴在手背侧,与手掌侧的劳宫穴相对)100次。
4.揉小天心(位于手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相接处)200次。
脾胃气虚型:症见流涎清稀,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
1.基本手法去清脾经100次加补脾经至300次。
2.补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300次。
3.推三关(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 300次。
4.运内八卦(以掌心为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100次。
脾胃积热型:症见小儿流涎,涎热而粘,口角糜烂,口臭而渴,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
1.基本手法去补脾经100次加清胃经(手掌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交界处)200次。
2.退六腑(前臂尺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200次。
3.清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100次。
心脾郁热型:症见小儿口涎外流,涎液粘稠而热,心烦不安,口赤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
1.基本手法去补脾经100次加清小肠(小指尺侧从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 300次。
2.退六腑200次。
3.清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200次。
当宝宝出现口水流不止的时候,小儿推拿就能很好的帮助家长解决问题。小儿推拿还可以解决宝宝的腹泻、感冒等问题,宝宝的脏腑娇嫩,各个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对各种疾病的抵抗、防御能力较弱。小儿推拿正是运用小儿独特的穴位特点,通过刺激穴位,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阴阳平衡、正气充足,从而起到增强免疫功能、使小儿气血充盈。[1]
小儿发热推拿手法图解 小儿阴虚发热推拿
小儿阴虚发热,可选择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云内劳宫各1分钟,揉二人上马2分钟,清天河水2分钟,推涌泉1分钟,按揉足三里2分钟。
推拿好处: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揉二人上马,按揉足三里以帮助促进脾,肺和肾的功能,促进人体内脏的功能,清天河水,揉内劳宫有助于退虚热;而推涌泉可以达到使内热自人体内下行,可通过促进小便的排出而达到清虚热的目的。
小儿脾经的准确位置是哪里
小儿脾经位于拇指末节指腹。操作方法有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之分。
按摩者一手持患儿拇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指腹旋推患儿拇指指腹;或将患儿拇指屈曲,以拇指指端循患儿拇指指尖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称补脾经。按摩者一手持患儿拇指伸直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指端向患儿指根方向直推至指尖100-500次,往返推称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
补脾经,可以健脾胃,补气血,常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虚证。
清脾经,可以清热利湿,化痰止呕,常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食积等实证。
清补脾经能和胃消食,增进食欲,常用于治疗饮食停滞,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痞闷,吞酸纳呆,腹泻,呕吐等病症。
小儿推拿腹泻手法图 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推拿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推拿功效:推三关,揉外劳温阳散寒,配补脾经,揉脐与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温中止泻。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推拿处方: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
推拿功效: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理肠腑湿热积滞,退六腑,清小肠清热利尿除湿,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推拿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揉板门,清大肠,摩腹,揉中脘, 揉天枢,揉龟尾。
推拿功效:补脾经,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摩腹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理肠止泻。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推拿处方:补脾经,推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推拿功效:补脾经,补大肠以健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以温阳补中,配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温阳止泻。
补脾经正确手法图小儿 补脾经作用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清补脾经能和胃消食,增进食欲,主治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痞满吞酸恶食,腹泻呕吐等;若湿热留恋,久不消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本法治之。
小儿盗汗推拿手法 第一步:补脾经
位置:小儿推拿中脾经位于小儿大拇指的指腹螺纹面上。
推拿方法:通过补脾经能够健脾胃、补气血。进行推拿时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的螺纹面旋转向指根方向推300次。
小儿发热怎么推拿
小儿外感发热推拿
小儿外感发热,可选择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各一分钟,清肺经,清天河水各3分钟;风热表现,加上推脊2分钟;风寒表现则加推三关1分钟,掐揉二扇门,拿风池各3-5次。
推拿好处: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能有助于祛除在表的邪气;清肺经,清天河水,能有助于清热;推脊以加大清热的力度;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重在帮助发汗退热。
小儿肺胃实热推拿
小儿肺胃实热,可选择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各1分钟,清天河水,退六腑各2分钟,揉天枢,顺时针摩腹各2分钟。
推拿好处:清肺经,清胃经,能帮助清除肺胃的实热;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天枢,顺时针摩腹,有助于促进消化,帮助排便,以退内热;清天河水,退六腑,重在清热退热。
小儿阴虚发热推拿
小儿阴虚发热,可选择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云内劳宫各1分钟,揉二人上马2分钟,清天河水2分钟,推涌泉1分钟,按揉足三里2分钟。
推拿好处: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揉二人上马,按揉足三里以帮助促进脾,肺和肾的功能,促进人体内脏的功能,清天河水,揉内劳宫有助于退虚热;而推涌泉可以达到使内热自人体内下行,可通过促进小便的排出而达到清虚热的目的。
小儿暑热推拿
小儿暑热,可选择清肺经,清胃经,清心经,清天河水,退六腑,补脾经,补肾经,揉小天心各1分钟。
推拿好处:清肺经,清心经,清天河水,推六腑,揉小天心可清暑泄热,补脾经,补肾经以益气养阴。